資源簡介 第 3課中古時期的歐洲核心素養目標:1.通過史料的分析和解讀,了解中世紀歐洲不同地區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制度的形成,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宗教文化,理解西歐莊園經濟、封建制度與基督教文明的關系。(唯物史觀、史料實證)2.通過時間軸和地圖,對中世紀的歷史脈絡和不同文明之間的位置關系形成基本的認知,建立歷史時空的聯系網絡。(時空觀念)3.根據史料和示意圖提取信息,概括封君封臣和莊園制度的特征,理解它們構成了西歐封建社會的基礎。(史料實證、歷史解釋)4.通過理解歐洲中世紀的封建制度是在羅馬衰落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又在繼承和變異中分化出不同的文明,認識到多元文明的形成與發展,繼而產生探索不同文明的興趣和守護本國文明的擔當。(歷史解釋、家國情懷)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西歐封建社會的基本特征與發展狀況教學難點:1.西歐封建社會的興衰2.中世紀歐洲的多元文明教學過程導入用西歐中世紀家具史制造懸念,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用探案的形式層層推進,從家具的發展窺視西歐發展的大時代。分析課程標準:課程標準:通過了解中古時期歐洲地區的不同國家、民族、宗教和社會變化,認識這一時期歐洲文明的面貌。分析重難點重點:中古西歐的社會狀況;難點:封君封臣制、莊園制、農奴制、基督教、城市的發展;文明的多元性。概念分析:1、中世紀:通過概念的展示,讓學生明白中世紀的起止時間、性質,這樣和家具呈現的階段性變化對接上,其實也是在梳理西歐中世紀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2、蠻族入侵通過兩幅蠻族入侵的圖示的展示,體會這種大時空中持續的軍事戰爭對社會各領域的影響、如騎士文化、塢堡建筑,當然也會對政治和經濟產生深刻的影響。教學過程:一、西歐封建社會提問學生:特征?宏觀上把封君封臣制度、莊園與農奴制度這些中世紀的標志了解一下。(一)封君封臣制度【學生自主探究】結合課本和視頻思考封君封臣制度的背景、封君封臣之間的關系、如何評價?特點是什么?【學生展示答案】教師做好過程中的思維點撥。【設計意圖】通過視頻資料可以加深學生對難點的理解,視頻中對背景和評價的舉例讓學生印象深刻,有限王權和社會的動蕩的因果關系也非常清晰,還可以為后面王權的加強做鋪墊。特點配合上兩幅圖示加深理解,為了減少突兀,促進學生心理上循序漸進的理解,這幅圖在處理封君封臣關系和封君封臣制度的特點時都呈現出來。這些特點學生就比較好理解了。特點:(1)以土地封賜為紐帶;(2)具有契約意識;(3)層層分封,層級間相對獨立;王權有限,封君不能跨級統治.(二)莊園制【學生自主探究】結合課本 16 頁的文字和圖片資料,思考:莊園的性質?住著哪些人,他們之間的關系?土地類型?如何經營?莊園制的特點?【學生展示答案】教師做好過程中的思維點撥。【設計意圖】通過設問將主干知識帶出,以此為依托來分析莊園制的特點。也培養學生觀察圖片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此處和中國的小農經濟、莊園經濟對比著來理解自給自足。通過領主、神父、教堂等讓學生明白莊園不僅是經濟組織也承擔著政治職能。從領主城堡地理位置引導學生分析莊園的軍事防御功能。此處還要注意突破農奴,給學生補充一段材料,讓他們認識到和奴隸制相比,農奴制還是歷史的進步。二中古西歐的教會、王權與城市【學生自主探究】結合課本 17頁思考:中世紀歐洲基督教會在中古西歐的地位及表現?【學生展示答案】教師做好過程中的思維點撥。【教學設計】通過簡單的提問,掌握基督教的地位和表現。學生容易把基督教妖魔化,還要讓他們學會辯證看待基督教,主要是通過給學生展示材料的方式突破。【學生自主探究】:結合課本和視頻資料,思考:為什么說“神學耗盡了時代的精力”?王權的加強、城市和大學的發展對社會發展的作用?【學生展示答案】教師做好過程中的思維點撥。【教學設計】通過視頻資料可以把城市和大學的一些零散知識點進行整合,加深學生的印象。成果展示中,讓學生加深王權的加強、城市和大學有利于中古歐洲社會的轉型。【合作探究】用中世紀歐洲的社會狀況來破案吧!!!實際上是設置學術情境看學生對主干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在這里進行一下小結。三、東歐(一)拜占庭帝國【展示主干知識】因為東歐不屬于重點,加上時間比較緊,選擇通過直接展示主干,為了直觀體現拜占庭帝國的衰落,制作了疆域變化動態圖。【學生自主探究】【學生展示答案】教師做好過程中的思維點撥。(二)俄羅斯【展示主干知識】同樣是簡化處理,教師簡單梳理主干知識。【自主探究】俄羅斯文化:東西文化擺動的“鐘表”?提出疑問,讓學生明白東歐和西歐的文化差異,通過雙頭鷹徽章剖析俄羅斯一直以羅馬繼承人自居,積極融入西方的心態。又通過家具史的編寫中缺少俄羅斯家具的收集,指出俄羅斯心里文化認同方面的困惑,也可以思考現在俄烏戰爭西歐和俄羅斯的關系。進而進行小結。四、小結謝謝各位老師的指導!教學反思:這節課因為沒有用自己的學生,教學方式上進行了一個調整。原本我的自己的課堂是用了小教師講堂的方式,主要由學生講,課堂的突發性和靈活性要更強一些。學生搜集的資料、角度如何和主干知識的契合及擴展是我在準備這節課時首先要考慮的。市直學校采用了跨學校交流的現場錄的方式,我對這節課進行了重新的調整。舍棄了學生之前搜集的資料,以家具史為明線進行梳理。原本只是講了歐洲板塊,展開的比較充分,這節課為了課堂的完整性,我將這節課壓縮在一個課時,所以課堂時間相對比較緊張。如何設置問題,整合知識是我面臨的一個難題。我循序漸進處理的問題是封君封臣制、莊園制和農奴制、基督教,這也是本課的重難點知識。王權的加強、城市和大學這三者同向思維重合度比較強,都是側重于對社會轉型的作用。所以我采用了視頻的形式,通過問題的設置把他們整合在一起,有利于理順知識,節約時間。東歐的拜占庭帝國和俄羅斯帝國都是采用了呈現主干知識,設置新穎短小的設問加以突破。家具史集中突破的是西歐的社會階段特征,有關東歐的拜占庭帝國的家具遺存進一步根據這個線索梳理,但是俄羅斯家具在這本書中是有缺失的,我尋找的突破口是東西歐之間的一個文化認同角度,又聯系了現在的俄烏戰爭,以此來突破東西歐文化的差異性和多元性。這節課我不太滿意的地方是后面俄羅斯帝國和本課小結的處理。因為時間緊張,學生的思維沒有充分展開,教師快速處理。前面的視頻再精簡一下,把前面的時間壓縮一下,后面展開講就比較好了。再有就是講課過程中總喜歡臨時和其它的歷史現象比較,思維旁逸斜出,導致前面課堂鋪開很大,后面緊急瘦身。板書的設計沒有利用到位,想用箭頭將西歐的各種力量消長進行對比的,結果后面只在給學生梳理思維時提到了,并未在黑板上做顯性的標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