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章 物體的運動 考點梳理1、測量的定義和單位(1)定義:將待測的量與一個公認的標準量進行比較。(2)單位:公認的標準量。2、長度的國際單位和常用單位(1)國際單位制SI:米,符號:m(2)常用單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 m)、納米(nm)(3)換算關系:總結: 大單位→小單位,乘以10的正n次方小單位→大單位,乘以10的負n次方3、測量長度的工具——刻度尺的正確使用①會認:認清刻度尺的零刻度線、分度值和量程(或測量范圍) 量程:一次測量的范圍(0-8cm)分度值:該刻度尺的最小刻度(0.1cm/1mm)零刻度線:刻度尺的起始刻度。使用前,注意觀察零刻度線是否磨損,若磨損,可以從其他整數刻度量起。②會放:刻度尺的位置要放正,刻度尺的零刻度線要與被測物體的一端對齊,使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邊緊靠被測物體。③會看: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④會讀:測量值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會記:記錄的測量結果應由準確數值、估讀數值和單位組成。4、長度的特殊測量(1)累積法(測多算少法):測一張紙的厚度、鐵絲的直徑等(2)平移法:測乒乓球的直徑、錐體的高度等(3)化曲為直法:測曲線的長度等5、時間的單位及測量(1)單位:國際單位:秒,符號s;常用單位:小時(h)、分(min)(2)時間單位的換算1h=60min 1min=60s 1h=3600s(3)機械秒表的讀數大表盤指針轉動一周所經歷的時間是30s,大表盤的分度值是0.1s。小表盤指針轉動一周所經歷的時間是15min,小表盤的分度值是0.5min。注意:讀數,先分后秒(先讀小表盤,再讀大表盤)小表盤中過了半格,則大表盤讀第二圈(大圈)6、誤差(1)定義:測量值和真實值的差異。(2)減小誤差的方法:①多次測量取平均值;②選用更精密的測量儀器;③改進測量方法。(3)注意:誤差是客觀存在的,不能避免,不可能消除,只能盡量的減小;而錯誤可以避免。7、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1)相同時間比路程:運動路程長的,運動得快。(2)相同路程比時間:所用時間短的,運動得快。8、速度(1)物理意義: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2)定義: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3)公式:(4)單位:國際單位:m/s,讀作米每秒常用單位:厘米/秒 (cm/s)、千米/時( km/h )(5)單位換算:(6)公式變形:兩套單位的組合:國際單位:路程s:米(m),時間t :秒(s),速度v : 米/秒(m/s)常用單位:路程s:千米(km),時間t:小時(h),速度v:千米/時(km/h)(7)中學生步行速度1.2m/s的物理意義:中學生步行1s所通過的路程是1.2m。9、識別交通指示牌“60”表示:此路段限速60km/h;“南京 80km”表示:從交通標志牌處距南京的距離為80km。10、常見一些物體的速度(1)人正常步行的速度:1.4m/s=5km/h(2)騎自行車的正常速度:5m/s=18km/h(3)小轎車的速度約為:120km/h=33m/s11、計算題注意的事項(1)物理計算題解題格式:已知、求、解、答;(2)書寫計算公式,計算過程要帶單位;(3)速度、路程、時間這三個量的單位必須統一:要么均用基本單位,或者均用常用單位。12、勻速直線運動(1)定義:速度不變的直線運動叫做勻速直線運動。(2)特點:①速度不變。②在任意相等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相等。即運動路程與時間成正比。③通過任意相等路程所用的時間相等。④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速度的大小是定值,與路程、時間無關。(3)勻速直線運動的圖像路程—時間圖像(s-t)速度—時間圖像(v-t)(4)近似勻速直線運動的實例①正在行駛的火車②運動的電梯上的同學③停止發力后滑冰的同學13、變速直線運動(1)定義:速度變化的直線運動叫變速直線運動。(2)特點:在相等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不一定相等。(3)變速直線運動的平均速度①粗略反映物體在某段路程或某段時間的運動快慢,所以在說平均速度時必須說明哪一段時間或路程才有意義。②平均速度等于該段總路程與總時間的比值。③平均速度公式:④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不能表示該段運動中某時刻、某位置、某一小段的快慢。14、機械運動(1)概念:物理學中把一個物體相對于參照物位置的改變稱為機械運動,簡稱運動。(2)參照物在判斷一個物體是否運動時,被選來作為標準的另一個物體。(3)判定物體靜止或運動的方法① 確定研究對象;② 選取參照物(不能選研究對象本身為參照物);③ 判斷研究對象相對于參照物位置是否發生改變。(4)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對于同一個物體,由于選取的參照物不同,這個物體可能是運動的,也有可能是靜止的,機械運動的這種性質叫做運動的相對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