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基本信息學段 中學 學科 地理使用教材版本 人教版必修一課題 熱力環流課型 新授課 章/單元復習課□ 專題復習課□ 習題/試卷講評課□ 學科實踐活動課□ 其他□1.單元學習內容分析“熱力環流”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第一節《冷熱不均的大氣運動》的第二個教學部分,熱力環流指由于地面冷熱不均導致的空氣環流的運動,它是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熱力環流在地球大氣中學習起到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在已有"大氣受熱過程”的知識鋪墊,“熱力環流”的學習為后面的氣壓帶、風帶、季風氣候、氣旋、反氣旋等內容的學習打下基礎。所以闡述熱力環流基本原理是本節課的重點。2.本課時學習內容分析課標要求運用示意圖進行說明熱力環流形成的原理。熱力環流是在大氣受熱過程之后又一個重要的原理,較為抽象,需要具備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和理解力,學習過程中,較為具有挑戰性。所以需要借助示意圖,以大氣、太陽輻射、地面這三個自然地理要素綜合的邏輯關系這條主線與根據學生心理認知特點選擇的歸納與演繹相結合理解,并將原理實際應用于實踐中如:海陸間熱流環流,山谷間熱力環流,城市與郊區的熱力環流,使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3.學習者分析高一學生好奇心強,對未知知識有探究欲望,但自主學習能力較欠缺,樂于在小組合作探究這樣輕松的環境中學習。學生剛學的太陽輻射的緯度分布不均是必備的知識技能基礎,學生未學習立體幾何,空間想象力較差,故綜合思維水平低,學科理念尚未形成,難以想象和理解抽象概念,難以把握對整個大氣知識的思維線索,難以將大氣與物理知識、大氣運動與地理環境、地理知識與生活相聯系而遷移應用。學生可通過課堂觀察動畫演示、合作探究后嘗試繪出熱力環流圖,可通過觀看動畫、閱讀圖片信息后比較氣壓大小,從而總結規律,也可通過海陸風歸納熱力環流的表現形式,在教師指導下演繹出城市風與山谷風的畫法,聆聽歌詞信息找出問題,觀看MV的過程中記憶知識點,將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邏輯方法與直觀方法相結合。4.學習目標確定1、知識和技能 (1)大氣運動的最簡單形式——熱力環流的形成原理。 (2)運用熱力環流實驗來觀察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分析實際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現象,將所學的知識運用于實際,服務于社會。 2、過程和方法 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方案,自主學習或是與他人合作,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5.學習重點難點教學重點:熱力環流形成的原理和規律總結 教學難點:解釋局部的熱力環流現象形成的過程6.教學準備PPT和學案7.學習過程設計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意圖 導 入同學們有沒有注意過你們家里的空調都是安裝在哪里?那暖氣在哪? (課件展示圖片) 那么大家是否想過為什么呢?思考圖片中出現現象的形成原因。以學生生活中的現象導入,這樣做既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也能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教 學 過 程(1)觀看“玻璃缸內熱力環流”實驗視頻,并提問:玻璃缸內的煙是如何飄動的?說出在垂直方向上和水平方向上煙霧飄動方向。 (2)根據學生回答,在黑板上畫出流動的方向的示意圖。 熱 冷 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并討論實驗結論。請一位同學回答在垂直方向上和水平方向上煙霧的運動。通過實驗,獲得對熱力環流直觀具體的認識。空氣的運動看不見,摸不著,學生很難直觀感受,熱力環流的實驗錄像很好地解決了這個難題,形象直觀,同時能給學生留下更為深刻的印象。(3)提問: 1、地球表面是否冷熱不均? 2、你知道地球表面哪里溫度高,哪里溫度低嗎? 3、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引出“大氣在全球是受熱不均勻的”話題,導出大氣運動的能量來源和產生的原因。 把實驗視頻中的相關的知識點用視頻的形式進行演示。學生回答問題,此段涉及物理內容可在視頻播放結束后讓學生講解,熱氣上升冷氣下降的原理。讓學生用自己在物理中學過的知識點講述出來,在復習的同時能加強記憶。 (4)A地受熱,而B冷卻。在垂直方向上,A地受熱空氣膨脹上升, B地冷卻,空氣收縮下沉。A地受熱空氣膨脹上升使得高空C空氣密度增大,形成高壓。B地冷卻使得高空D空氣密度減小,形成低壓。于是,在高空,同一水平面上空氣從密度大的流向密度小的,也就是從高壓流向低壓。空氣總是從高壓流向低壓,就如同水流一樣,總是從高處流向低處。 C D A B (邊畫邊講) 總結: 通過多媒體展示本節課的知識脈絡: 近地面空氣的受熱或冷卻→引起氣流的上升或下沉運動→導致同一水平面上氣壓的差異→大氣的水平運動(風)→大氣垂直、水平運動構成地區間的熱力環流學生先根據課本內容分析,在聽老師的講解進行學習、思考。 在老師講完之后在學案上完成題目。 學生把熱力環流形成過程的環節與空調安裝高度聯系起來,思考、分析,討論得出結論。教師針對學生講解模糊的地方進行補充講解,使學生對整個過程更加清晰化,理解更透徹。 采用直接圖示法進行教學,設計由淺入深的問題,聯系學生身邊的現象,并借助多媒體課件,把抽象的大氣現象生動,形象,具體地表現出來。 解決開始留下的問題,首尾呼應,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5)提問:學生們有沒有去過海邊是,是什么時候去的(夏天,冬天;白天,晚上)吹什么風? 白天在太陽的照射下,站在沙子里熱還是海水熱?為什么站在沙灘上會比較熱呢?陸地比熱容小,對熱量的收支比較敏感,升溫快,降溫也快;海洋比熱容大,對熱量的收支比較遲鈍,升溫慢,降溫也慢。這里說的比熱容是物理概念,延伸到地理,就叫做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既然海洋與陸地出現了冷熱不均,那么請同學們畫出海陸之間的熱力環流圖。首先, 要確定冷源和熱源,接著受熱膨脹上升,冷卻收縮下沉,再補充首尾相接的環流。 請兩位同學們上臺拿箭頭貼在黑板的圖件上,然后提問:白天陸地是熱源還是熱源?夜晚的情況呢? 得出在白天陸地是熱源,海洋是冷源。夜晚陸地是冷源,海洋是熱源。然后檢查、對比PPT上的演示結果。學生通過親身經歷或者猜測回答問題。 小組之間相互講解,交換意見,引導學生畫出海陸之間的熱力循環索中掌握知識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供探究某一地理事物的思路與方法。 “獨學而無友,孤陋而寡聞”,通過小組合作探究,讓學生互動,激起彼此的靈感,拓展思維的空間,突破重難點。小 結以提問的形式補全知識框架,留下課后練習作業。做作業知識的總結以及課后知識點的鞏固。8.板書設計9.作業與拓展學習設計自己繪制熱力環流圖10.教學反思與改進本節內容的教學設計、課堂教學過程中都緊緊圍繞新課標展開,采用了多種教學方式。本節設計以耳熟能詳的三國故事導入新課,可以激發學生興趣;“學生動起來”是本節課的主旋律教師不斷提出設問學生通過單獨思考、合作探究、多種方式解決問題。生動地體現了“以學生為主本體”的教學理念。注重知識的生活化用熱力環流知識解答生活中的現象和問題既能增強學生學習的熱情和信心又能使熱力環流的形成原理簡單易懂,為本章后續知識學習奠定很好的理論基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