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基本信息學段 高中 學科 歷史使用教材版本 新教材課題 全民族浴血抗戰和抗日戰爭的勝利課型 新授課√ 章/單元復習課□ 專題復習課□ 習題/試卷講評課□ 學科實踐活動課□ 其他□1.單元學習內容分析宏大歷史事件背后是由無數的人與事物組成,全面抗戰也不例外。本課以西南聯合大學這樣一所出于抗戰需要而組建的特殊大學為線索,用“為何南遷”“團結何在”“何為成長”等問題,聯結起書中零碎的知識點;通過一個學校的人和事,來映射一個國家與民族的成長以及所具備的風骨;最后讓歷史照進現實,引導學生思考新一代青年應該如何繼承前人風骨,以此來展現“以人為本、立德樹人”的理念。2.本課時學習內容分析建構主義強調學生主動建構知識,不斷擴展能力的過程。本課以西南聯合大學的“南渡北歸”為線索,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根據教學內容的的情境以及所選取的史料來建立初高中知識之間的聯系,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深化對全面抗戰的認識,構建與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3.學習者分析對本課有所了解但是不夠全面4.學習目標確定1.通過西南聯合大學南遷的路線與圖片等相關資料,設置懸念,提出問題,認識正面戰場與敵后戰場作戰的史實,辯證看待兩個戰場在抗戰不同時期的作用,掌握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唯物史觀) 2.利用歷史圖片與歷史資料,展現進入到戰略相持階段之后中共領導的敵后戰場面臨的困境以及破解的方法,理解為什么中共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史料實證) 3.展示時間軸與地圖,認識到在中國抗戰的同時,世界上的反法西斯國家也在進行艱苦斗爭,世界人民的斗爭與中國的抗戰日益聯系在一起,抓住抗戰特定的時空背景。并通過文字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理解為什么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的東方主戰場,形成有效解讀材料,自主分析的能力。(歷史解釋,時空觀念) 4.通過文字與圖片材料,理解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思考作為新一代的青年面臨新問題、新挑戰應該怎么做,形成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家國情懷)5.學習重點難點教學重點 正面戰場、敵后戰場的主要史實;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抗戰勝利的重要意義 教學難點 國共兩黨在抗戰中的關系及其作用;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的東方主戰場6.教學準備(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 歷史地圖 文字材料 多媒體 (二)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情境創設法、材料研讀法7.學習過程設計教學環節 教師行為 學生行為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1)展示有關于西南聯合大學卓越成就的材料 材料: 這所學校名士如云 在數學方面,有華羅庚、陳省身等 語言文學方面有錢鍾書、沈從文、朱自清等 哲學方面有金岳霖、馮友蘭等 歷史學方面有陳寅恪、吳宓等 這所學校涌現出 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三位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 六位“兩彈一勛”元勛 80名中國科學院院士 12名中國工程院院士 (2)依據材料提問:西南聯合大學基于怎樣的時代背景出現?西南聯合大學的使命為何與抗戰是相始終的? 材料:“聯合大學之使命與抗戰相始終”——馮友蘭《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碑文》 (3)展示本課時間軸 (依據材料,指出這所學校的名稱) (聽取教師的講解,回憶初中所學過的全面抗戰的內容) 以一所大學的出現引入,構建與本課內容的關系,調動學生的興趣。一、炮火聲中的南渡 (一)西南聯大的南遷與校徽的設計 (1)展示地圖,講解西南聯合大學的成立概況以及搬遷路線。 (2)展示西南聯合大學的校徽,提問學生校徽設計的內涵 (3)指出校徽設計的依據:內部三條線段將三角形進行了三等分,分別代表北大、清華、南開三個組建大學;三條線相交于一點,代表三校合一組成了西南聯大;校徽整體形狀是三角形,其具有穩定性特質,說明三校團結共續中華民族精神命脈。結合上面兩則材料提出問題:(西南聯大)為何南遷?校徽中的團結精神又是怎么體現的? (二)為何南遷? 1.總體概況 (1)點明戰略防御階段、戰略相持階段以及戰略反攻階段的時間,根據學生的回答,完善時間軸。 (自主閱讀教材進行梳理,掌握必備基礎知識,形成時空觀念) (閱讀教材139-140,指出戰略防御階段國民黨在正面戰場上進行的幾次大會戰。) (閱讀教材139-143部分內容,思考教室提出的問題) (依據形狀,揣摩校徽設計者的意圖。)聽取教師講解,形成對西南聯大的初步認識。 (以西南聯大為何要南遷以及校徽中蘊含的團結精神在抗戰時期如何體現兩個問題,引出戰略防御階段正面戰場的作戰情況以及全民族抗戰兩點內容。)2.具體戰役 (1)展示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的地圖,指出這些會戰取得了成果,但從整體上來看是節節敗退的。并通過一些將士的話語展現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 材料一:淞滬會戰地圖(包含四行倉庫保衛戰)與謝晉元遺書 晉元決心殉國,誓不輕易撤退,亦不作片刻偷生之計,在晉元未死之前,必向倭寇索取相當代價。余一槍一彈,亦必與敵周旋到底!——謝晉元在1937年10月29日寫下的遺書 (平型關大捷:八路軍115師在平型關伏擊日軍,取得抗戰以來首次勝利。這是華北戰場中國軍隊主動殲敵的第一場勝仗,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材料二:太原會戰地圖與郝夢齡在忻口會戰戰前動員的講話 (忻口會戰:太原保衛戰中心戰役。是抗戰初期華北戰場規模最大、戰斗最激烈的一次戰役。也是國共合作抗戰的成功典范。) 此次戰爭,為民族存亡之戰爭,只有犧牲;如再退卻,到黃河邊,兵即無存,哪有長官 此謂我死國活,國活我死。 ——郝夢齡忻口會戰戰前動員的講話 材料三:徐州會戰地圖與臺兒莊戰役 “臺兒莊捷報傳出后舉國若狂。京滬淪陷后,籠罩全國的悲觀空氣至此一掃而空,抗戰前途露出一線曙光。……臺兒莊區區之地,經此一戰之后,幾成民族復興的新象征。我軍得此鼓勵,無不精神百倍,各處斷壁殘垣之上,都出現一片歡樂之情,為抗戰發動以來的第一快事。” ——《李 (閱讀教材139頁,指出毛澤東是如何反駁這兩種言論的。)宗仁回憶錄》 材料四:速亡論與速勝論的出現 材料一: “這一戰,當然不是最后決戰,但不失為準決戰。因為在日本軍閥,這一戰,就是他們最后的掙扎。”……“這一戰我們勝了,就可以充分得到這樣證明,從此以后,日閥就在精神上失了立場,只有靜候著末日審判了。” ——1938年4月26日《大公報》,張季鸞《這一戰》 材料二:“我們是弱國,抗戰就是犧牲”“我們是弱國之民,我們所謂抵抗,無他內容,其內容只是犧牲。”“所謂抵抗,便是能使整個國家整個民族為抵抗侵略而犧牲” ——1937年,汪精衛在廬山發表《最后關頭》 (毛澤東在武漢會戰前發表《論持久戰》的演講駁斥了兩種觀點,并在國內外產生重大影響) 材料四:武漢會戰地圖 (三)團結何在? 1.中共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建立 (1)指出在上海、太原失守之后,中共中央建立了多個敵后抗日根據地,并采用靈活的戰略戰術打擊敵人。 材料:敵后抗日根據地分布地圖與靈活的戰略戰術 (根據教師講解,理解中共的敵后戰場在抗戰中的巨大作用) (地道戰) (地雷戰) (認識到抗日戰爭是一場全民族的斗爭,體會只有團結,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的道理。) (思考:還有哪些群體為抗戰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麻雀戰) (伏擊戰) 2.其他愛國人士的支持 (1)提問學生:根據所學,你知道當時除了中國共產黨敵后抗戰支持,還有哪些群體也為抗戰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完善學生的回答,指出抗日戰爭是一場全民族的抗戰。 (將宏大的歷史落實到具體個人身上去,通過西南聯大學生參與抗戰,在血與火中得到洗禮與成長的經歷,來映射整個中華民族以及反法西斯國家的成長) (思考教師所提出的問題) (通過正面戰場一系列的戰役,認識到在戰略防御階段國民黨的正面戰場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能辯證的看待國民黨在抗戰中的影響;同時通過一些愛國將士們視死如歸的話語,體會中華民族誓死不屈的精神,形成對本民族的認同感與歸屬感。)二、警報聲中的成長 (1)依據材料,提問學生:聯大學生乃至中華民族、反法西斯國家如何擔負起“各方面需要的責任”? 材料一:我們流亡,我們后退,但是我們深自警惕,我們這次流亡絕不是為了逃避,為了偷取安樂……我們要深入到全國各地,為中華民族的對日全民抗戰擔負起各方面需要的責任。 ——《繼續五四精神,擔負救亡責任,北大同學紀念五四,大聲疾呼喚醒國人》《云南日報》1938年5月12日 (聽講,感悟先輩精神)(2)展示當時參與抗戰的一些聯大學生的圖片,講解主要事跡 (從左到右分別是聯大學生馬繼孔——八路軍山東縱隊第6支隊參謀長;汪德熙——在大后方進行科研,制造炸藥;穆旦——1942年加入中國入緬遠征軍;許淵沖——擔任飛虎隊翻譯) (依據材料,指出中共面臨的內外困局:在抗戰進入到相持階段之后,八路軍力量的壯大使得日軍將其視為主要對手:日軍對國民黨方面轉向了“政治誘降為輔,軍事進攻為主”;對共產黨則實行殘酷的“掃蕩”“清鄉”“囚籠政策”,企圖將華北抗日根據地分割成塊,阻斷后方糧食運輸。而國民黨也掀起反共高潮)(一)何為成長 1.形勢變化 (通過材料認識到當時中國在國內外所面臨的為難局面,但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之下中共仍然在堅持抗戰,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提高閱讀史料與有效提取信息的能力,體會為什么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1)提問學生:這一時期中國共面臨著怎樣的危機局面 材料一:日本對華政策的轉變 中國共產黨及其中共軍隊是今后華北治安之癌。要深刻認識到,只有打破這種立足于軍、政、黨、民有機結合之上的抗戰組織,才是現階段治安肅正的根本 ——日本華北方面軍參謀長笠原幸雄 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 《戰史叢書 18·華北的治安戰 1》,第 215 頁 材料二:《新華日報》對皖南事變的報道 (《新華日報》周恩來題詞:“為江南死國難者志哀”“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思考教師所提問題)2.在國內 (1)提問學生:中共如何破除危機局面?依據學生回答講解中共破局之法 材料:從左到右依次為三三制推行現場、百團大戰地圖以及中共七大會場照片 三三制:規定在政權機關人員配備上,共產黨占三分之一,非黨的左派進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間派占三分之一。這一措施鞏固與壯大了抗日根據地人民團結抗戰的力量,促進了抗日民主運動的蓬勃發展,為敵后抗戰度過嚴重困難時期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礎。 1940年百團大戰:是抗戰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動出擊日軍的一次最大規模的戰役,打破了日軍的“囚籠”,振奮了全國人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在戰略上有力地支持了國民黨正面戰場。 1945年中共七大:為抗戰的勝利與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2)總結這一時期中共的“成長”是:破除內外包圍,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戰爭的勝利與新中國的建立描摹藍圖。在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3)展示時間軸,總結戰略防御階段、戰略相持階段以及戰略反攻階段正面戰場與敵后戰場的抗戰。 3.在國際 (1)通過照片,講解當時中國與盟軍在作戰上的相互配合:如1941年8月中國空軍美國志愿航空大隊(飛虎隊)成立,1942中國遠征軍先遣部赴緬甸配合英軍作戰。指出國際反法西斯國家的成長在于政治上的相互協作,軍事上的相互配合 材料一:飛虎隊與中國遠征軍照片 (理解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形成總結概括與提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二:許淵沖訪談材料與穆旦的詩 我的工作有兩項:一是把中國方面的情報翻譯成英文,交給陳納德,交情報也不要喊‘報告’,敲敲門就進去了。陳納德不怎么說話,是軍事機密,也不能談。二是把陳納德給中國的匯報翻譯成中文,然后直接送給蔣介石和宋美齡。 ——《許淵沖:從飛虎隊走出的翻譯大家》 逝去的六月和七月,在無人的山間,你們的身體還掙扎著想要回返,而無名的野花已在頭上開滿。 ——穆旦《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 (依據所學以及教材P145頁史料閱讀相關內容作答)(2)提問學生,為什么中國是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 材料(教材P145頁史料閱讀): 在將近五年的時間里,中國頂住了日本的進攻,殲滅了幾十萬日本軍人,消耗了大量的日本軍需。我們必須幫助中國進行現在的卓越抵抗和以后必然到來的反攻——因為這是最后打敗日本的一個重要因素。 ——羅斯福1942年2月23日爐邊談話 中國是反法西斯戰爭東方主戰場的原因: ①中國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所抗擊的日軍,遠超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投入的總和; ②中國戰場協助和配合了盟軍作戰,給予盟軍以戰略上和資源、情報上的重大支持; ③中國積極倡導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實際參與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謀劃和指揮三、和平后的北歸 (1)依據學生回答展示抗戰勝利的時間軸,并提問學生:根據所學知識,怎樣理解張海鵬先生所說的“抗日戰爭完成了近代中國從沉淪到上升的過程?” 材料一: 抗日戰爭從全面意義上完成了近代中國從“沉淪”到“上升”的過程,五四運動以來大幅前進的中華民族復興,在抗日戰爭中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張海鵬《走向民族復興的重要標志——論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 材料二:選自《中外歷史綱要(上)歷史地圖冊》星球地圖出版社,第81頁,從左到右依次是日軍所侵占領土、中國傷亡人數與抗戰時間(與反法西斯戰爭中主要的同盟國對比) 完成從沉淪到上升原因: 首先,是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勝利 其次,對維護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產生了總要影響,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使中國贏得了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的尊敬 最后,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開啟了古老中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閱讀文字材料與圖片材料,思考問題,并且繪制中華民族在近代從“沉淪”到“上升”的曲線圖) (通過文字與圖片史料,理解十四年抗戰偉大的歷史意義)8.板書設計第24課 全民族浴血奮戰與抗日戰爭的勝利——無問西東,南渡北歸 戰火中的南渡 警報聲中的成長——9.作業與拓展學習設計完成作業10.教學反思與改進1.本課以西南聯合大學為線索,圍繞“南渡”“成長”“北歸”三個詞對教材內容進行了整合,同時利用時間軸來講解國內抗戰(正面戰場、敵后戰場)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進程,有利于學生整合零碎的知識點,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框架。 2.在授課過程中穿插著西南聯合大學學生的事跡,并且在本節課的最后由他們過渡到學生身上,引導其思考身為新一代青年,應該肩負起哪些重任,學生更有代入感,并能激發他們的興趣。 3.但受制于授課課時以及篇幅,對西南聯合大學并沒有做出具體的介紹,只是簡略介紹南遷原因以及聯大學生的事跡,再加上本課的知識點本身比較零碎,部分學生可能出現知識混亂的現象。 4.所引用地圖與文字材料過多,在現實教學中可能會出現超時的現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