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9課 七七事變與全民族抗戰 教學設計《2022年歷史課程標準》要求:通過了解七七事變、南京大屠殺等史事;認識日本侵華的罪行,認識中國人民抗戰的艱苦歷程。1937年夏,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七七事變使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嚴重危機,中國由局部抗戰轉變為全民族抗戰。在生死存亡的關頭,中國社會各階級、各政治派別都以不同的方式投身到抗戰的洪流中。國共兩黨再度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中國人民最終團結起來,進行了一場抗擊日寇侵略的全民族抗戰。面對日軍的挑釁和大規模進攻,中國軍隊表現出了頑強不屈的精神。淞滬會戰作為國民黨正面戰場的第一次重大戰役,打破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斗志。14年戰爭,日本在中國犯下了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殺暴露了日本軍國主義兇惡殘暴的侵略本質。知道七七事變、淞滬會戰、南京大屠殺等基本史實重要的事件、人物、現象等,知道國共第二次合作的過程,初步養成歷史時序意識和歷史空間感。(唯物史觀、時空觀念)運用圖文史料分析國共第二次合作,認識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中國近代社會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通過本課的學習,感受中華民族頑強不屈、團結對外的優秀品質。學習中國軍隊為國家和民族利益而獻身的愛國主義精神,樹立為維護世界和平而奮斗的精神。(歷史解釋、家國情懷)教學重點:七七事變;第二次國共合作;淞滬會戰;南京大屠殺。教學難點:第二次國共合作;正確認識南京大屠殺及當前日本政府極力掩蓋南京大屠殺的事實。1、八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一定歷史學習的基礎,因此對本課的教學,要突出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單要落實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在歷史的學習中得到情感的升華。從公民教育的角度來講,熱愛并珍惜和平,反對戰爭應是學生學習歷史、感悟歷史后得到的一個認識。2.八年級的學生處于人生發展的青春期,容易對主流價值觀產生疑問和困惑,甚至于會有叛逆的思維,這不應該是歷史教學的禁忌,反而應該是歷史教學的財富,牢牢把握住學生的質疑精神,反而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不斷的思考。3.八年級的學生正處于由感性認識逐步過渡到理性認識的階段,當涉及到日本侵華史實的時候,學生都群情激昂、義憤填膺,中華民族的恥辱,中日之間的仇恨油然而生,充斥課堂。這種情感值得珍惜,但更需要引導。我們應該引導學生,既看到日本對中國侵略的事實又要認識到國家強盛的意義: 既要看到近代中日之間的戰爭,又要看到中日歷史上的友好交往;既要看到現實生活中的中日爭端,又要看到中日友好往來的意義。【導入新課】視頻導入,讓學生識記視頻中關鍵詞,導入本課。(設計意圖)通過視頻創設問題情境,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來進入本課。【整體感知】壹 七七事變貳 第二次國共合作叁 淞滬會戰肆 南京大屠殺【解讀課標 明確目標 培育素養】【新課教學】【壹】七七事變(設計意圖)介紹七七事變,學生梳理課本,了解七七事變時間、地點、概況、影響,培養學生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問題探究:日本為何選在盧溝橋發動事變?(設計意圖)展示地圖,學生分析盧溝橋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得出盧溝橋背靠宛平城,扼平漢鐵路,是北平通往南方等地的唯一通道,中日軍事上的必爭之地,提高學生分析歸納能力,提高學生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過渡:面對日本侵略,國民黨29師進行頑強抵抗中國第29軍司令部立即命令前線官兵“確保盧溝橋和宛平城”,并提出“盧溝橋即爾等之墳墓,應與橋共存亡,不得后退。”——《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設計意圖)圖文史料感受佟麟閣、趙登禹愛國行為,提高學生分析歸納能力,提高學生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的核心素養。過渡:北平保衛戰失敗,整個中華民族危機【貳】 第二次國共合作(設計意圖)圖文史料展示中國工農紅軍的改編,國共第二次合作的正式建立,通過圖片梳理,提高學生分析歸納能力,提高學生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問題探究:兩次國共合作的對比(設計意圖)學生分組討論,思考兩次國共合作的異同,并進一步明確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國共第二次合作的根本原因,通過討論分析提高學生分析閱讀歸納問題能力,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過渡:日本加緊侵略中國【叁】 淞滬會戰問題探究:結合課本相關內容,根據提示,完成自主學習(設計意圖)結合地圖,學生閱讀課本,梳理淞滬會戰時間、著名戰役、結果、意義,提高學生分析閱讀歸納問題能力,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設計意圖)展示淞滬會戰視頻,學生了解姚子青、謝晉元等中國愛國官民的英勇事跡,培養學生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的核心素養。【肆】 南京大屠殺問題探究:淞滬會戰后,你認為日本的下一個目標是哪兒?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陷南京。國民政府遷往重慶,把重慶作為戰時的陪都。(設計意圖)圖片展示,了解南京陷落,培養學生分析歸納、歷史解釋的歷史核心素養。過渡:12月13日,日軍攻陷南京,進行了持續六周的燒殺搶掠,屠殺手無寸鐵的中國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30萬人以上。(設計意圖)學生觀看南京大屠殺視頻,了解日本侵略者的殘暴,勿忘國恥。感受新舊對比,認識到中國強大林不開共產黨,從而培養學生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的歷史核心素養。(設計意圖)了解日本否認歷史,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從而培養學生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的歷史核心素養。電影《八佰》取材于1937年淞滬會戰,講述了被稱作“八百壯士”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觀看電影,寫下你的感悟。壹 七七事變貳 第二次國共合作叁 淞滬會戰肆 南京大屠殺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重點強調一種對歷史的理性審視和反思。在尊重學生個人感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感性而不失理性地去認識南京大屠殺等歷史真相,從而培養學生唯物主義歷史觀。當涉及到日本侵華史實的時候,學生都群情激昂、義憤填膺,中華民族的恥辱,中日之間的仇恨油然而生,充斥課堂。這種情感值得珍惜,但更需要引導。我們應該引導學生,既看到日本對中國侵略的事實,又要認識到國家強盛的意義。既要看到近代中日之間的戰爭又要看到中日歷史上的友好交往,既要看到現實生活中的中日爭端,又要看到中日友好往來的意義。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問題引出材料,以材料展開問題,加上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培養了學生史論結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論從史出的良好思維習慣。在以后在教學中,要更加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注意自身的教學中的作用,做到“有所為”和“實踐中提升自己。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