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九年級歷史下冊(部編版)第6課工業化國家的社會變化(教學設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九年級歷史下冊(部編版)第6課工業化國家的社會變化(教學設計)

資源簡介

九年級歷史下冊 教學設計
課題: 第6課 工業化國家的社會變化 課型:新授課
【教材分析】
通過了解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領域和代表性成果,初步理解科學技術發展帶來的社會進步和社會問題。
本節課是九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安排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后,主要講解兩次工業革命給人類社會帶來的變化及其影響,通過本節課的講解將會加深學生對于兩次工業革命的理解,從而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理念。本節課內容之間存在一定了聯系;兩次工業革命后極大提高了生產力水平,提高了人們的生活、醫療水平,從而推動了人口的快速增長,大量農村人口流向城市,為工業生產提供了廉價的勞動力,推動了工業化國家的城市化進程,在城市化進程中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如貧富分化、環境污染進一步加劇。
為了便于教學,依據大單元教學理念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將本課整合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一一工業化積極影響--人口增長、大眾教育、城市化;第二部分———工業化消極影響--環境污染和貧富分化加??;第三部分———對工業化的再思考。
【教學目標】
1.了解人口增長和大眾教育,理解工業革命帶來的積極影響。(歷史解釋)
2.通過分析史料,探究城市化出現的原因及城市化與工業化關系。正確認識工業化國家的社會變化。
(歷史解釋、唯物史觀)
3.通過史料分析,探究工業革命的開展,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也帶來了一系列消極影響。認識西方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的社會問題,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史料實證、家國情懷)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人口增長和大眾教育。
【教學難點】城市化以及出現的社會問題。
【學情分析】
九年級學生已具備了較好的分析問題的能力。因而,在教學中應著眼于培養學生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能力,使學生通過對材料的閱讀和理解,從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并依據信息得出結論。鑒于本課的內容較為抽象,所以適當地選取文字資料、圖片資料、視頻資料并將其結合在一起,以利于學生更直觀地感受、認識和理解問題。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PPT展示:
【播放視頻】工業化國家的社會變化
教師:工業革命使工業化國家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人們既感受到從未有過的歡欣,也體驗到很多新的痛苦。這些國家的社會面貌發生了什么變化?這些變化對人類是有益呢,還是有害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本課——《第6課 工業化國家的社會變化》,來了解這段歷史吧。
(設計意圖:通過視頻與圖片刺激學生的感官,設置問題情境,牽引學生走近那個時代。拋出問題吸引學生興趣進而產生建立系統知識的欲望,加強歷史與現實的聯系,導入新課。)
展示2022年課程標準和本節課核心素養。
【自主學習】自主學習·問題引領
(設計意圖:整合教材,捋清思路,問題引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講授新課】
目標導學一:工業化積極影響--人口增長、大眾教育、城市化
觀看下圖,分析工業化對人口增長產生的影響。
【問題探究1】英美等西方國家在19末20世紀初人口快速增長的原因?
工業化的含義:
工業化通常被定義為工業(特別是其中的制造業)或第二產業產值(或收入)在國民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以及工業就業人數在總就業人數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
思考,出現上述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工業革命。
1--1.人口增長
【問題探究1】英美等西方國家在19末20世紀初人口快速增長的原因?
材料:1:工業革命的發展使社會具備了提倡個人的自由發展和獨立生存權利的經濟基礎,人口增長出現了明顯變化。在工業革命時期后的50年人口更是加速增長,幾乎增長了一倍。威廉姆斯用“人口爆炸”來形容19世紀英國人口的增長。英國工業革命時期引起死亡的疾病、瘟疫、饑荒、地方性戰爭有所減少,人口增長至少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作用的結果。
——舒小昀著《歐洲的歷史與文明》
材料2:人類人口增長示意圖:
材料3:美國: 19世紀前50年,從530萬增加到2319萬,1911年達9197萬,到1914年人口已超過1億。
英國:19世紀前50年,從900萬增加到1800萬,1911年達到3607萬。
教師:根據史料與圖表可以看出,西方四國人口變化如何?哪兩國變化表現最為明顯?閱讀材料,歸納人口變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提示:變化:迅速增長;表現:英國;美國;
原因:①工業革命促進經濟發展,生活水平提高;②醫療衛生條件改善,出生率上升和死亡率下降;③政局穩定。
變化1--2:勞動力結構發生巨大變化
【播放視頻】觀看視頻,思考問題:
(1)勞動力結構變化的原因?
(2)勞動力結構變化的表現?
材料一 工業革命沖擊了農業和傳統手工業,這些產業部門的勞動力失去了賴以生存的職業,為尋求各種形式的就業,他們開始外出謀職,各國紛紛出現了農業生產向工業轉移的情況,大批勞動力進入新興工業聚集地。伴隨著工業革命的展開,德國的勞動力數量也迅速增加,1848年革命前,德國工人還不到60萬,其中主要是手工業學徒和作坊工人。而到了19世紀60年代初期,德國工人隊伍發展到了150多萬人,其中產業工人的比重迅速增長。
材料二 1770—1821年英國農業和工業在國民總收入中的比重示意圖
材料三 工業革命賦予了女性新的角色,總的影響是迫使婦女走出過去她們以此為生的家庭經濟,進入新的、家庭以外的工薪經濟。
提示:(1)原因: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工人階級隊伍不斷壯大。
(2)表現:勞動力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越來越多的人放棄農業生產,專門從事工業和商業;越來越多的婦女走出家庭,成為工業勞動者 ,她們的社會角色發生了變化,為婦女社會地位的提高創造了條件。
【人物掃描】伊麗莎白·加勒特·安德森(1836~1917)英國女醫生。第一個要求進入醫學院學習的女生。遭到拒絕后自學成才,于1865年獲得行醫執照。在倫敦幫助創辦了婦幼醫院,并開辦女子醫學院。后醫院以其名命名。1908年當選為奧爾德堡市第一任女市長。
【人物掃描】英格蘭于同年8月通過了《兒童監護法》,將7歲以下的兒童監護權賦予母親,并確立了被剝奪監護權的父母接觸子女的權利。這項法律打破了英格蘭法律的父權制基礎,被認為是英國女權運動在爭取婦女平等權利的首次成功。
卡洛琳·諾頓
(設計意圖)名詞釋義,培養學生歷史解釋學科素養;培養學生從材料中提取知識點的能力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變化2:推動大眾教育
大眾教育的概念:1973年,美國教育學和社會學家馬丁·特羅在《從精英向大眾高等教育轉變中的問題》一文中,提出了以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指標將高等教育發展分為“精英”“大眾”和“普及”三個階段的觀點,認為,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15%以下時是精英教育階段,超過15%時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超過50%時進入普及化教育階段。
材料 
工業革命對科學和教育事業的發展提出了強烈的客觀要求。同時,工業革命的發展也為科學與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牛頓經典力學的建立,高等數學的出現,能量守恒與轉化定律的發現,熱功當量的確定,道爾頓原子論的建立,有機化學、生物進化學說的發展與建立都同工業革命的發展密切相關。為了提高生產效率,資產階級對全民教育和實科教育寄予了極大熱望,如國民義務教育制度、各種職業教育機構、課程體系與教學原則的發展與進步等,都同工業革命緊密相連。
(1)大眾教育的背景?
(2)大眾教育的典型代表?
(3)大眾教育的典型代表?作用?
提示:
(1)背景:為了適應工業化發展的需要,歐美主要國家開始推廣大眾教育。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歐美國家的大眾文化水平,促進了社會發展。
(2)典型代表:法國;德國最早建立國家教育體系。
(3)提示: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歐美各國的大眾文化水平,促進了社會發展。
變化3:城市化
【播放視頻:工業化】
1.多媒體出示城市化的含義:
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城市人口在全國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不斷上漲,城市生活方式發生重大改變,城市成為工業文明的中心和象征。
2.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識讀圖片“19世紀中期,英國城市的街道狹窄而擁擠,衛生條件極差,孩子們在垃圾堆上玩耍”,并出示下列材料,引導學生思考:城市化給人口、城市環境帶來了哪些影響?
材料一 隨著工廠制盛行,農村人口涌向城市,轉變為工業勞動力,使城市人口與城市數目迅猛增長,工業革命帶來的機械化,解放了大量勞動力,使農村勞動力出現大量剩余,這些人涌入城市,為城市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工業化的英國領導了世界城市化的浪潮。1800年,大約1/5的英國人口居住在城鎮,城鎮規模大約1萬人,而接下來的一個世紀,龐大的鄉村社會被城市化了,全國有1/3的人口在城里工作和生活,到1900年,工業化的國家有至少50%的人口生活在城鎮中。
材料二 英國倫敦的東區,在法國著名史學家布羅代爾筆下,這個工人階級聚集區的狀況是:“市區邊緣形成了丑陋的新貧民區,那里除了污穢的棚屋,就是難看的工廠,用家庭垃圾做飼料的養豬場和骯臟的街道以及堆積如山的垃圾。”貧民區的居住空間十分擁擠,問題嚴重。在英國的拜特納格林地區,1 400幢房子住了2 795戶家庭,共約12 000人。往往是丈夫、妻子、四五個孩子還有祖父母住在一間10~20英尺見方的屋子里。這些居住區里沒有下水道,沒有清潔的飲用水,通風采光條件很差,河流污染也很嚴重。
材料三 城市化的程度與城市中的交通運輸情況有著緊密的聯系。城市中的交通運輸業的迅速發展會進一步加強城市與城市,城市與城鄉等的經濟聯系,使城市經濟快速地發展起來,加速城市化進程。以美國為例,19世紀30年代以后,美國出現了修筑鐵路的高潮。1860年美國鐵路長度猛增到30 626英里,長度已超過了英國而居世界首位。有軌馬車最早在19世紀30年代的紐約出現,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特別是電的使用,19世紀80年代紐約出現了有軌電車。1863年在倫敦開通的第一條地下線路使用的是蒸汽機車,隨著19世紀70年代電力機車的出現,該系統經歷了大規模改進,而其他城市很快也有了自己的類似地下網絡。這些公共交通方面的改善為居民的出行提供了便利,使城市人口和規模不斷擴大,也加速了城市化進程。
提示:工業革命開始后,隨著工業和商業的發展,農村人口不斷流向城市,城市規模越來越大。城市環境也由原來的臟亂差逐漸得到改善,城市得到規劃和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
工業革命與城市化關系?
工業化的發展,造就了大量的崗位需求,使得大量的農村人口涌向城市,從而促進了城市化的發展。
據下圖和材料指出19世紀中葉英國在城市化過程中城市環境如何?
材料:19世紀40年代的一份調查報告這樣描述英國城鎮的衛生狀況:“在城鎮的最熱鬧地區,也正是在商業中心區,堆滿了從肉莊、 廁所、垃圾箱和便池中…… 倒出來的垃圾和爛肉爛魚等等。”美國大城市處理污物的方式,也只是在半夜用馬車將各個家庭的排泄物運出城外。城市人口增長太快,住房變得擁擠不堪,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條件更差。1850年的巴黎街道狹窄而幽暗,許多居民區都是名副其實的貧民窟。
提示:①開始時,城市通常缺乏統一的規劃。城市的環境很差。
②19世紀中期以后,城市的環境開始得到改善,一些基礎設施建立起來。
③隨著城市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在發生著變化。
目標導學二、工業化消極影響--環境污染和貧富分化加劇
觀看視頻,了解工業化的消極影響。
【問題探究2】作家狄更斯為什么說“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
19世紀中期,詩作為各自的城市發出了吟唱:
(一)巴黎景象
雄雞的報曉深長悠遠,刺穿了清晨的煙霾,
高樓沐浴在霧海,人們在工作間里忍受著痛苦,
在卑微的渴望中呼出垂死的氣息……
(二)曼納哈塔(即曼哈頓)
人行道上擠滿了車輛,寬廣的大道上,
充斥著婦女和商店及展覽,
一百萬人口,自由和極好的禮儀,嘹亮的聲音,熱情好客,最勤勞和友好的年輕人。匆忙和波光粼粼的城市啊!我的城市!
上述的詩分別表達了對城市的什么態度?
提示:(一)巴黎景象創作背景:1850年的巴黎街道狹窄而幽暗,許多居民區都是名副其實的貧民窟,很容易引發流行病。表達了詩人對城市化的不滿。
(二)曼納哈塔(即曼哈頓)創作背景:城市化促進了曼哈頓的人口的增長,勞動力增加,工商業的繁榮;人們的生活更加便利交通、居住條件、醫療等基礎設施不斷改善……表達了詩人對城市化的贊美。
教師提問:同樣是對城市的描述,為何會有如此大的差距?
提示:城市化發展的利與弊。
1.環境污染:
材料1:
附近的釀酒作坊、硝皮作坊、洗染作坊和其他工廠污染了河水,使空氣中濃烈的人畜便溺氣味之外又增加了污染的氣味。市區煙囪林立,吐出帶硫磺味的農濁黑煙。人們疾病叢生。
——[美]克萊頓·羅伯茨《英國史》
材料2:美國政治家約翰·伯恩斯說:“泰晤士河是世界上最優美的河流,因為它是一部流動的歷史。”工業革命后,倫敦人口迅速集中,大量的城市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未經處理直接進入河內,使該河成為一條排污明溝。由此引發多次霍亂大流行和震驚世界的倫敦煙霧事件。其中僅因霍亂病而死亡者即達33640人。
教師提問:材料反映了怎樣的歷史史實?
提示:工業發展和城市化之下的城市污染。
教師提問:我們應該如何面對?
提示:由于工業化和城市化造成的環境問題已經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因此構建生態文明、倡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已成為更多人的共識。堅持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2.貧富分化加?。?br/>教師提問:城市化之下,除了環境污染,還有怎樣的社會問題?
材料展示:1867年英國不同階層家庭在總人口和國民收入中的占比圖。
提示:貧富分化。
教師提問:結合所學知識,思考貧富分化出現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資本家通過對資源的控制和市場壟斷,攫取了大部分社會財富。
3.社會矛盾激化:
圖片展示:盧德分子破壞工廠機器。
19世紀上半期……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的同時……工人……生活愈加貧困。例如工人每天要勞動15到16個小時……盡管終年勞累,沒有星期天等節假日,工資卻少得可憐,難以維持一日三餐……不少工人只能睡在機器下面,或露宿在街頭巷尾。工人子女的生活同樣悲慘,他們沒有幸福的童年……甚至六七歲就被迫給資本家當童工,任其宰割。超負荷的勞動使這些童工面黃肌瘦,一些人不到十歲就被折磨死了。
——紀錄片《馬克思主義誕生》
教師講述:在工業革命條件下,工人階級工作環境惡劣,工人生活日益困苦,貧富差距在擴大,產生了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兩大對立階級。他們之間矛盾不斷激化,工人階級開始了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
工業化國家如何應對發展中的問題
材料1:1802年,英國頒布《工廠法》,對工作環境的衛生和保障學徒童工的個人衛生標準;對工作時長作了規定。開啟了國家以立法形式緩和工廠主與工人之間矛盾的新時代。
材料2:1871年,英國通過世界上第一部《工會法》,正式承認工會的合法地位,并承認工會有代替雇員同雇主談判并簽訂集體合同的權力。
材料3:1872年,頒布《雇主與雇員仲裁法》確立勞動爭議仲裁制度。1897年,《雇員災害賠償法》開始確立工傷賠償制度。
提示:保障工人權益,緩和階級矛盾。工人階級斗爭的成果;資產階級穩定社會的需要。
【問題探究2】作家狄更斯為什么說“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
材料: 19 世紀英國作家狄更斯在《雙城記》中寫過一段話:“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時代;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人們面前有著各樣事物,人們面前一無所有;人們正在直登天堂,人們正在直下地獄?!?br/>提示:
最好的時代:人口增加,越來越多的人專門從事工業和商業;教育的普及;城市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變化;
最壞的時代:社會矛盾激化;環境污染
工業革命是一把雙刃劍。既促進了工業化和城市化,推動了社會的進步;也導致了一些社會問題和環境問題。
啟示:我們應該在大力發展科技、推進城市化的進程中,趨利避害,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史料實證、唯物史觀、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知道工業革命的積極影響與消極影響,認識工業化和城市化之間的關系。
【教學過渡】通過同學們的展示,我們看到了工業化和城市化給人類來了極大的好處,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科技是一柄雙刃劍,19世紀的狄更斯也認識到了這一點,可是當時并沒有提出解決的方案,接下來就需要同學們幫助狄更斯破解英國工業化過程中出現的社會問題。
目標導學三、對工業化的再思考
閱讀材料,青少年朋友們,如何守護我們的人類共同的家園,請你獻計獻策。
【問題探究3】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隨著工業化推進,全球變暖趨勢持續發展。
2020年,全球平均溫度較工業化前水平(1850~1900年平均值)高出1.2℃,是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的三個最暖年份之一;2011~2020年,是1850年以來最暖的十年。
2020年,亞洲陸地表面平均氣溫比常年值(本報告使用1981~2010年氣候基準期)偏高1.06℃,是20世紀初以來的最暖年份。
1.工業化國家如何應對發展中的問題
材料1:1890年英國通過《住房與城市規劃法》責成地方政府關閉潮濕的地下室 ,拆毀不透氣的房屋… …在倫敦有10萬個租戶住在由國家建造的清潔衛生的住室里。
——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
材料2:
出臺第一部法案《清潔空氣法》;之后出臺一系列空氣污染防控法案;20世紀80年代,出臺一系列措施抑制交通污染,如:優先發展公交網絡、抑制私車發展, 減少汽車尾氣排放、整治交通擁堵等。2003年,正式提出利用清潔能源技術,發展低碳經濟。
提示:制定法律法規,改善城市環境。
【課堂延伸】今日倫敦已成為一座“綠色花園城市”,城區三分之一面積都被花園、公共綠地和森林覆蓋,擁有100個社區花園、14個城市農場、80公里長的運河和50多個長滿各種花草的自然保護區。
2.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的啟示:
【問題探究3】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提示:①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保護生態環境;
②加強城市管理,合理規劃城市建設;
③注意均衡發展,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我們應該理性、科學地對待工業化與城市化,順應其發展。同時我們還要具有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在推進工業化的同時也要注意美化我們的城市,改善我們的生活。
【中外聯系·全球史觀】近年來我國北京等華北地區霧霾嚴重,根據以上材料,我國治理霧霾等環境問題,可以借鑒英國的哪些做法?
提示:①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保護生態環境。
②加強城市管理,合理規劃城市建設,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網絡、抑制私車發展,以及減少汽車尾氣排放、整治交通擁堵、利用清潔能源技術,大力發展低碳經濟等。
【課堂總結】
工業革命創造了巨大生產力,促進了世界經濟快速發展,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后成為先進的工業國。伴隨工業化的發展,出現了人口增長和產業結構的變化,與之相適應的是歐洲國家大眾教育興起,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但是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也產生了一系列社會問題,如貧富分化加劇、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矛盾加深和環境污染等問題。
(設計意圖:總結歸納,促使知識內化。)
【鞏固練習】
1.(2023年四川南充)為了適應工業化發展的需要,歐洲國家開始推廣大眾教育。19世紀初,建立系統教育體系的國家是( )
A.美國 B.英國 C.法國 D.德國
【答案】D
2.(2022年山東濱州)下圖為英國城市人口與農村人口比例變化圖。導致這一變化的根本原因是( )
A.租地農場的增多 B.國際工人運動的興起C.工業革命的發展 D.啟蒙思想的傳播
【答案】C
3.(2022年遼寧營口)兩次工業革命后,人們既感受到從未有過的歡欣,也體驗過很多新的痛苦。依據圖示中的材料,請選出對兩次工業革命評價最全面的一項
A.工業革命提高人口素質 B.工業革命推動社會進步
C.工業革命是一把雙刃劍 D.工業革命加重戰爭傷亡
【答案】C
4.(2023年山東濟寧)下圖為1840-1920年英國農業人口變化示意圖,導致圖中所示變化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
A.殖民戰爭 B.資產階級革命 C.工業化 D.第一次世界大戰
【答案】C
【板書設計】
【素養提升】教師提問:人們應該怎樣面對工業化和城市化?
提示:我們應該理性、科學地對待工業化與城市化,順應其發展。同時我們還要具有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在推進工業化的同時也要注意美化我們的城市,改善我們的生活。
【教學反思】
本節課設計體現了新課改的理念,強調課程實施的實踐性和開放性,選擇一些比較生動形象的背景材料引導學生思考,提升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情感體驗。在課堂教學中,應不斷地去嘗試去探索新的方法,增強歷史課的魅力。
【家國情懷】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保護生態環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兴市| 苍山县| 巴中市| 彰化市| 平潭县| 宁陵县| 宜都市| 平远县| 延津县| 社会| 墨竹工卡县| 平顺县| 龙江县| 朝阳市| 伽师县| 兴业县| 锡林浩特市| 炎陵县| 东乌珠穆沁旗| 文水县| 济阳县| 南雄市| 平遥县| 屏南县| 海阳市| 唐河县| 沐川县| 黄平县| 仁寿县| 滨州市| 庐江县| 庆元县| 闻喜县| 平昌县| 博兴县| 南华县| 台中县| 肃宁县| 井冈山市| 湟中县| 通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