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1課 敵后戰場的抗戰課題 第21課 敵后戰場的抗戰 課程 新授課課程標準 了解敵后戰場的抗日史實,認識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體會中國軍民在抗日戰爭中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精神。學習 目標 1.自主學習,找出平型關大捷,抗日根據地的建立與發展以及百團大戰的基本史實。(時空觀念) 2.結合史料小組合作探究中國共產黨是如何進行根據地建設的,有何意義。(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3.認識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根據地不斷發展壯大,抗擊日本侵略者,體會中國軍民在抗日戰爭過程中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精神。(家國情懷)重點 難點 重點:平型關大捷,抗日根據地的建立與發展以及百團大戰的基本史實 難點:中國共產黨是如何進行根據地建設的,有何意義。板書設計:學習過程設計課堂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一、 溫故 知新 教師提前進入課堂展示復習任務: 臺兒莊戰役、武漢會戰、第三次長沙會戰的基本史實 教師走動,觀察學生背誦復習情況,進行個別指導。 學生提前進入課堂,根據老師提示進行課前背誦,溫故知新。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檢查,有問題尋求教師幫助。二、 新課 導入 【圖片導入】 這些影視作品都是表現的敵后戰場的抗戰,敵后戰場取得了怎樣的戰績?抗日根據地是如何發展壯大的?我們一起來學習第21課《敵后戰場的抗戰》 觀看圖片,結合教師引導,引入新課《敵后戰場的抗戰。三、 解讀 目標 教師展示課程標準和學習目標,簡要解說任務要求,明確本節課的重難點。著重體現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學生齊讀學習目標,帶著目標開始做任務。四、講授新課 【歷史解釋】——敵后戰場 抗日戰爭中,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依靠有利地形在日本軍隊占領區開辟的戰場。在日占區建立了敵后抗日根據地,以游擊戰為主配合正面戰場作戰。 1941年后敵后戰場逐漸上升為主戰場 平型關大捷 1.背景 任務:結合照片、地圖回答:為什么八路軍要在平型關設伏? 展示圖片和地圖: (1)必要性:日軍南下進攻太原,平型關地處太原門戶。 (2)可能性:平型關地形險要,易守難攻,適合伏擊戰。 2.概況 任務:自主學習,閱讀教材第102頁,完成概況 但遺憾的是,局部的勝利沒能組織日本侵略的步伐: 太原失陷 上海失陷 南京失陷 當時國民黨內流行著“亡國論”和“速勝論”兩種觀點。 “亡國論”——過于悲觀 汪精衛:中國無法戰勝日本,如果繼續抵抗下去,結局只能是中國滅亡;而且中國的抗戰意志越堅定,亡國的速度越快。 ——汪精衛 “速勝論”——過于樂觀 “再戰半年,最多一年,敵人雖勝于戰場,亦必因經濟之破產,而全局瓦解。中國獲得最后勝利,為期不遠也。” —國民黨《中央周刊》 《論持久戰》 任務:思考毛澤東是如何駁斥“亡國論”與“速勝論”的? 1938年,毛澤東在延安發表了《論持久戰》 思考:《論持久戰》的發表有何意義? 闡明了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持久戰戰略總方針,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堅持抗戰的決心和信心。 三、抗日根據地的建立與發展 任務:小組合作探究:結合史料分析共產黨是如何進行根據地建設的,有何意義? 展示史料: 措 施 一 展示史料: 根據地民主投票 政治: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實行民主選舉 意義:團結了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鞏固和發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措 施 二 展示史料 材料三:一方面減少地租的租額與高利貸利息,減輕農民經濟負擔,提高農民從事抗戰、生產的積極性。 另一方面同時實施交租交息,承認地主對土地的所有權。 ——洛川會議《抗日救國十大綱領》 經濟: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開展大生產運動 意義: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提高了農民參加抗戰的積極性,增加了抗戰的力量。 為抗日根據地長期堅持并取得最后勝利提供了物質保障。 措 施 三 展示史料 地道戰:形成了房連房、形成了內外聯防 地雷戰:利用地形,靈活地選擇埋雷地點 麻雀戰:三五成群,目標小速度快 破襲戰:破壞交通線、補給線 意義:使日軍攻防無措,疲于奔命。 任務: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的作用。 材料:一個日軍陸軍上校悲嘆道:“為什么……我們不迅速結束中國事變 我們被誘入內地......我們越來越深地陷入了永無盡頭的消耗的泥潭中了。” ——[美]費正清、費維愷編:《劍橋中華民國史》 作用:敵后戰場與正面戰場相互配合,構成了抗日戰爭的整體。 抗日根據地有力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團結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四、百團大戰 背景:為了消滅抗日根據地,日軍實行“囚籠政策”,依托公路、鐵路,對抗日根據地進行封鎖與蠶食。 囚籠政策: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并配以封鎖墻、封鎖溝 三光政策:燒光、殺光、搶光 概況 任務:角色扮演,我是小記者,我來做報道 意義 任務:結合視頻與材料思考:百團大戰有何意義? 播放視頻,展示資料 日本防衛廳編寫的《華北治安戰》一書提到百團大戰時說:“共軍乘其勢力的顯著增強,突然發動的‘百團大戰’,給了華北方面軍以極大打擊。“日方從未想到中共勢力竟能擴大到如此程度”。……這次戰役,使我軍得到了極大的鍛煉,聲譽大增。……邊區廣大民兵英勇參戰,群眾熱烈支前,涌現出無數感人事跡。——《聶榮臻元帥回憶錄》節選 意義: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振奮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 【知識拓展】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比較 【家國情懷】你從抗日戰士們身上感受到了怎樣的精神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 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 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 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 結合歷史解釋,理解敵后戰場的含義,并且知道1941年后敵后戰場逐漸上升為主戰場。 結合教材和圖片,思考共產黨為什么要在平型關設伏。 自主學習,閱讀教材,找出平型關大捷的概況,并勾畫標注課本。 結合教材,知道“亡國論”與“速勝論”兩種論斷。 結合教材找出毛澤東《論持久戰》的內容 小組合作探究,集合史料分析共產黨是如何進行根據地建設的。 結合史料分析,敵后抗日根據地的作用。 結合教材分析百團大戰的背景 角色扮演,以小記者的身份報道百團大戰。 結合視頻和史料,小組合作討論百團大戰的意義。 回顧上節課所學,對比分析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 結合所學,感悟抗日戰士身上的精神。五、 課堂 小結 小結 利用板書,帶領學生回顧本節所學,再次標注重難點,提醒學生需要掌握的內容,指導學生學會自我總結。 學生跟隨教師引導進行復習總結,并且嘗試自己總結回顧。六、 當堂 檢測 利用幾個選擇進行當堂檢測,查詢學生掌握情況,及時查缺補漏: 1.“三三制”是抗日根據地政權建設的重要原則,即共產黨員、黨外進步人士和中間派在抗日民主政權中各占三分之一。1941年,在陜甘寧邊區政府選舉中,當選共產黨員超過三分之一。為落實“三三制”,一名黨員主動退出,遞補了一位黨外人士。這一原則( A )A.團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力量 B.降低了中國共產黨崇高聲望C.激化了根據地政府的內部矛盾 D.壯大了土地革命的群眾基礎2.九年級6班班委會為了幫助學困生提高歷史復習效率和學習成績,將一些重要歷史事件要點化、問題化。下面是班委會針對“百團大戰”設計的學習要點,其中錯誤的是( A )A.李宗仁指揮 B.發生在華北廣闊的地域C.破襲日軍交通線和摧毀敵偽據點 D.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3.今年是毛澤東同志誕辰130周年,某班籌辦一期“永遠的懷念——走近毛主席”為主題的展板,所選史實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一項是( B )①出席中共一大 ②發表《論持久戰》③發動秋收起義 ④親赴重慶談判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③④② D.③①④② 限時訓練,自我檢查,發現問題及時尋求教師、同學幫助,自我提升。目標達成評價: 學生能說出平型關大捷、抗日根據地建設和百團大戰的基本史實。 結合史料分析共產黨是如何創建和鞏固抗日根據地的有何意義。反思改進: 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與正面戰場相配合,構成了中國抗戰的整體。本節課除了了解敵后戰場的重要戰役平型關大捷和百團大戰外,更要知道毛澤東《論持久戰》的論斷和意義,以及敵后抗日根據低的創建和鞏固,這對于理解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發揮的中流砥柱作用有很大幫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