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生物學高考總復習教案第29講 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課標內容 (1)說明血漿、組織液和淋巴液等細胞外液共同構成高等動物細胞賴以生存的內環境。(2)闡明機體細胞生活在內環境中,通過內環境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同時也參與內環境的形成和維持。(3)簡述機體通過呼吸、消化、循環和泌尿等系統參與內、外環境間的物質交換。(4)舉例說明機體不同器官、系統協調統一地共同完成各項生命活動,是維持內環境穩態的基礎。(5)實驗:比較自來水、緩沖液和肝勻漿在加入酸或堿后pH的變化,推測生物體是如何維持pH穩定的。考點一 細胞生活的環境1.體液及內環境的組成(1)寫出圖中標號代表的內容①血漿;②組織液;③淋巴液;④細胞外液。(2)a端若為動脈的上端,則a處的氧分壓要高于b處的,a處的營養物質含量高于b處的,b處的CO2和代謝廢物含量均高于a處的。(3)請用數字和箭頭表示如圖①②③三種體液的關系。(4)幾種細胞所生活的具體內環境(連線)(1)血液≠血漿①血液包括血漿和血細胞。②血漿是血液中的液體部分,屬于體液中的細胞外液。(2)血紅蛋白≠血漿蛋白①血紅蛋白存在于紅細胞中,是紅細胞內的重要成分。②血漿蛋白存在于血漿中,是血漿的成分。 2.內環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質(1)血漿的主要成分(2)內環境的理化性質①內環境的概念是對絕大多數多細胞動物而言的,單細胞動物(如草履蟲)、簡單的多細胞動物(如水螅)和植物沒有內環境。②內環境主要包括組織液、血漿和淋巴液,但不是只有這三種,還有腦脊液等。 3.細胞通過內環境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1)細胞可以直接與內環境進行物質交換。(2)內環境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過程,需要體內各個系統的參與。【考點速覽·診斷】(1)毛細淋巴管壁細胞所處的內環境是淋巴液和血漿。(2021·重慶卷,13B改編)(×)提示 淋巴液和組織液。(2)細胞外液的滲透壓主要來源于Na+和Cl-。(2021·河北卷,17A)(√)(3)細胞內液不參與細胞外液滲透壓的調節。(2021·河北卷,17C)(×)提示 細胞內液中的許多成分與細胞外液可以進行交換,故也參與細胞外液滲透壓的調節。(4)運動時,丙酮酸轉化成乳酸的過程發生在組織液中。(2019·全國卷Ⅲ,5D)(×)提示 發生在細胞質基質中。(5)淋巴管內的液體、輸尿管內的液體、汗腺導管內的液體、消化管內的液體都屬于內環境。(2018·海南卷,9改編)(×)提示 輸尿管、汗腺導管、消化管內的液體與外界相通,不屬于內環境。【情境推理·探究】1.生理鹽水是質量分數為0.9%的NaCl溶液,醫生給病人輸液時濃度過高(或過低)的影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 會造成組織細胞失水(或吸水),從而不能維持其正常形態和功能2.有人認為,多吃醋可以明顯降低血液的pH,從而軟化血管,減少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從內環境穩態的視角分析,你是否認同此觀點并作出解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 不認同。血漿中存在緩沖物質,可以將吸收的酸性物質中和,血漿pH不會發生明顯改變;如果為了軟化血管而過量攝入酸性物質導致血漿pH發生明顯改變,反而會危及健康3.喝水多,尿就多,喝水少,尿就少。試分析這一現象說明什么問題?提示 人體內環境中的水處于穩態中,健康的人體主要是通過調節飲水和尿液來調節體內水的平衡,所以健康人體具有維持體內水平衡的能力。【重點難點·透析】1.巧用“箭頭走向”分析內環境物質交換示意圖提醒 細胞內液也存在和血漿、淋巴液雙向交換的情況。2.內環境及其組成中的2個“認清”(1)認清4類內環境的物質(2)認清4類非內環境的物質3.明確在內環境中發生和不發生的生理過程4.組織水腫考向1 圍繞內環境的組成及相互關系,考查生命觀念1.(2023·廣東肇慶模擬)內環境及其各組分之間的關系如下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②中的蛋白質含量減少時將會導致水腫B.運動時,丙酮酸轉化成乳酸的過程發生在②中C.①中的葡萄糖、無機鹽可以通過②進入肌細胞D.細胞因子、抗體及消化酶均可分布于②并作用于細胞答案 C解析 ②組織液中的蛋白質含量增多時將會導致水腫,A錯誤;丙酮酸轉化成乳酸的過程發生在細胞質基質中,B錯誤;消化酶分布于消化道內,D錯誤。2.(2023·河北石家莊調研)人體內絕大多數細胞并不與外界相接觸,而是浸浴于機體內部的細胞外液中。如圖是人體四種體內液體之間的不完全關系。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A.甲、丙、丁共同組成人體內環境B.若乙表示肝細胞的細胞內液,則丙為血漿C.若乙中存在大量血紅蛋白,則丁為淋巴液D.若丙為淋巴液,圖中缺少一個由甲指向丁的箭頭答案 B解析 若乙表示肝細胞的細胞內液,則甲為組織液,組織液能形成淋巴液,淋巴液經淋巴循環能轉化為血漿,因此丙為淋巴液,B錯誤;若乙中存在大量血紅蛋白,血紅蛋白存在于紅細胞中,則甲為血漿,丁為淋巴液,丙為組織液,C正確;若丙為淋巴液,甲為組織液,丁為血漿,圖中缺少一個由甲指向丁的箭頭,D正確。考向2 結合細胞通過內環境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考查科學思維3.(2023·山東菏澤調研)如圖為高等動物體內細胞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示意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人體的體液包括內環境和細胞外液B.①④都需要通過消化系統才能完成C.細胞與內環境交換的⑤為養料和氧氣D.⑦可表述為體細胞可與外界環境直接進行物質交換答案 C解析 內環境指細胞外液,體液可以分為細胞外液和細胞內液,A錯誤;圖中的④過程排出代謝廢物主要通過泌尿系統完成,B錯誤;絕大多數高等動物細胞不能直接從外界環境獲取營養物質,都是從內環境中獲取所需要的養料和氧氣,C正確;體細胞與外界環境是通過內環境間接進行物質交換的,D錯誤。4.(2023·江西金太陽全國大聯考)如圖是細胞直接與內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示意圖,⑤處的箭頭表示血液流動的方向。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若③為胰島B細胞,飯后半小時⑤處的胰島素濃度低于①處B.若③為腦細胞,⑤處的氧氣濃度低于①處,而CO2的濃度相反C.若③為骨骼肌細胞,飯后五小時⑤處的血糖濃度高于①處D.若③為組織細胞,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中脫去水答案 B解析 飯后半小時胰島素分泌增加,若③為胰島B細胞,飯后半小時①處的胰島素濃度高于⑤處,A正確;若③為腦細胞,腦細胞氧化分解有機物需要消耗大量氧氣,⑤處的氧氣濃度高于①處,而CO2的濃度相反,B錯誤。5.(2021·1月八省聯考重慶卷,12)下列有關動物內環境穩態的敘述,錯誤的是( )A.血漿滲透壓與蛋白質、無機鹽等物質的含量有關B.緩沖物質可以維持細胞外液的pH相對穩定C.寒冷刺激引起骨骼肌發生不自主顫抖時,體溫已低于正常水平D.運動后水分排出較多,此時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答案 C解析 血漿滲透壓的大小主要與蛋白質、無機鹽的含量有關,A正確;緩沖物質維持細胞外液的pH的相對穩定,B正確;骨骼肌不自主戰栗,產熱增加,體溫仍處于正常范圍內,C錯誤;運動后,水分排出較多,細胞外液滲透壓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D正確。考點二 內環境的穩態1.內環境穩態(1)概念正常機體通過調節作用,使各個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狀態。(2)內環境穩態的調節2.內環境穩態的實例分析(1)血漿pH調節的過程(2)內環境穩態失調引起的健康問題(舉例)3.穩態概念的發展【情境推理·探究】1.新冠肺炎患者的肺泡上皮細胞及肺毛細血管壁細胞受損后,出現肺水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 細胞內液和血漿蛋白外滲,使組織液的滲透壓升高,組織液滲透吸水2.比賽過程中運動員會大量出汗,如果此時只喝水不補充鹽,內環境滲透壓會下降,此時對組織細胞造成的影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 細胞吸水膨脹,細胞的結構和功能受到影響3.嚴重中暑又稱“熱射病”,目前研究較多的機制之一是“直接熱損傷”,從細胞代謝角度分析“直接熱損傷”的原因。提示 過高的體溫會使細胞中酶的活性降低或喪失,進而導致細胞代謝的紊亂。考向 結合內環境穩態的調節考查生命觀念1.(2023·河北保定調研)內環境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一旦失衡便會導致相應疾病的發生。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炎熱導致機體產熱過快,常會發生體溫異常升高引發中暑B.急性缺氧導致血漿中乳酸濃度升高,引發代謝性酸中毒C.發生過敏時組胺釋放導致毛細血管壁通透性增強,引發組織水腫D.抗體與神經肌肉接頭處突觸后膜上的乙酰膽堿受體結合,引發重癥肌無力答案 A解析 炎熱環境不會導致機體產熱過快,但機體在炎熱環境中散熱過慢,從而導致體溫異常升高引發中暑,A錯誤;急性缺氧會導致血漿中乳酸濃度升高,引發酸中毒,B正確;發生過敏時組胺釋放導致毛細血管壁通透性增強,引發組織水腫,C正確;抗體與神經肌肉接頭處突觸后膜上的乙酰膽堿受體結合,引發重癥肌無力,D正確。2.(2023·河北邯鄲聯考)內環境穩態是機體進行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下列有關內環境與穩態的敘述,錯誤的是( )A.大量出汗丟失Na+,對細胞外液滲透壓的影響大于細胞內液B.細胞不僅依賴于內環境,也參與了內環境的形成和維持C.正常人劇烈運動后,血漿的pH仍能維持近中性D.當內環境穩態遭受破壞后,不一定引起細胞代謝紊亂答案 D解析 Na+主要位于細胞外液中,維持細胞外液的滲透壓,A正確;細胞會消耗內環境中的營養物質,也會將分泌物和代謝物釋放到內環境中,參與內環境的形成和維持,B正確;正常人劇烈運動后,乳酸進入血液,經過血液中緩沖物質的調節,血漿的pH仍能維持近中性,C正確;當內環境穩態遭受破壞后,一定會引起細胞代謝紊亂,D錯誤。重溫真題 經典再現1.(2022·廣東卷,3)在2022年的北京冬奧會上,我國運動健兒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在運動員的科學訓練和比賽期間需要監測一些相關指標,下列指標中不屬于內環境組成成分的是( )A.血紅蛋白 B.血糖 C.腎上腺素 D.睪酮答案 A解析 血紅蛋白位于紅細胞內,細胞內的物質不屬于內環境成分,A符合題意;血糖屬于營養物質,可存在于內環境中,屬于內環境的組成成分,B不符合題意;腎上腺素屬于激素,作為調節物質(信號分子)可存在于內環境中,屬于內環境的組成成分,C不符合題意;睪酮屬于雄激素,可作為調節物質(信號分子)存在于內環境中,屬于內環境的組成成分,D不符合題意。2.(2021·重慶卷,13改編)下列有關人體內環境及其穩態的敘述,正確的是( )A.靜脈滴注后,藥物可經血漿、組織液到達靶細胞B.毛細淋巴管壁細胞所處的內環境是淋巴液和血漿C.體溫的改變與組織細胞內的代謝活動無關D.血漿滲透壓降低可使紅細胞失水皺縮答案 A解析 靜脈滴注后,藥物首先進入血液,運輸到全身組織,出毛細血管壁后進入組織液,進而到達靶細胞,A正確;毛細淋巴管壁細胞所處的內環境是淋巴液和組織液,B錯誤;體溫的改變,會影響體內酶的活性,進而影響細胞的代謝,C錯誤;血漿滲透壓降低,會導致紅細胞吸水,D錯誤。3.(2019·浙江4月選考,16)下列關于動物細胞物質交換的敘述,錯誤的是( )A.單細胞動物都直接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B.骨骼肌細胞通過細胞膜與組織液進行物質交換C.保持內環境穩態是人體進行正常物質交換的必要條件D.多細胞動物都必須通過內環境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答案 D解析 單細胞動物都直接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A正確;骨骼肌細胞是組織細胞,通過細胞膜與組織液進行物質交換,B正確;保持內環境穩態是人體進行正常物質交換的必要條件,C正確;簡單的多細胞動物(如水螅)的細胞能直接與外部環境接觸,能夠直接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D錯誤。4.(2018·浙江4月選考,11)下列關于人體內環境的敘述,錯誤的是( )A.心肌細胞內的CO2濃度低于其生活的內環境B.血管中的藥物需經組織液進入肌細胞C.血漿蛋白進入組織液會引起組織腫脹D.內環境的成分中有葡萄糖和無機鹽等答案 A解析 CO2產生于細胞內部,順濃度梯度擴散至內環境,然后釋放到體外,因此細胞內的CO2濃度高于其生活的內環境。5.(2020·山東卷,18改編)某人進入高原缺氧地區后呼吸困難、發熱、排尿量減少,檢查發現其肺部出現感染,肺組織間隙和肺泡滲出液中有蛋白質、紅細胞等成分,被確診為高原性肺水腫。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該患者呼吸困難導致其體內CO2含量偏高B.體溫維持在38 ℃時,該患者的產熱量大于散熱量C.患者肺部組織液的滲透壓升高,肺部組織液增加D.若使用藥物抑制腎小管和集合管對水的重吸收,可使患者尿量增加答案 B解析 該患者呼吸困難,不能及時將體內的CO2排出,會導致體內CO2含量偏高,A正確;體溫維持在38 ℃時,該患者的產熱量等于散熱量,B錯誤;肺組織間隙和肺泡滲出液中的蛋白質、紅細胞等成分會導致患者肺部組織液的滲透壓升高,肺部組織液增加,C正確;若使用藥物抑制腎小管和集合管對水的重吸收,則尿液中的水分增多,可使患者尿量增加,D正確。6.(2018·全國卷Ⅰ,31)為探究不同因素對尿量的影響,某同學用麻醉后的實驗兔進行不同的實驗,實驗內容如下:a.記錄實驗兔的尿量(單位:滴/分鐘)。b.耳緣靜脈注射垂體提取液0.5 mL,記錄尿量。c.待尿量恢復后,耳緣靜脈注射20%葡萄糖溶液15 mL,記錄尿量。取尿液做尿糖定性實驗。回答下列問題:(1)該同學發現,與a相比,b處理后實驗兔尿量減少,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c處理后,腎小管腔內液體的滲透壓會升高,實驗兔的尿量會________。取尿液加入斐林試劑做尿糖定性實驗出現磚紅色,說明尿液中含有________。(3)若某實驗兔出現腹瀉、尿量減少現象,導致尿量減少的主要原因是血漿滲透壓升高,刺激了存在于________的滲透壓感受器,從而引起尿量減少。答案 (1)垂體提取液中含有抗利尿激素,促進了腎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2)增加 葡萄糖 (3)下丘腦解析 (1)垂體可以釋放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腎小管和集合管,促進二者重吸收水,從而使尿量減少。(2)用20%葡萄糖溶液處理后,實驗兔的腎小管腔內液體的滲透壓會升高,腎小管對水的重吸收減少,實驗兔的尿量會增加。斐林試劑可以用來檢測葡萄糖的存在,若尿液中加入斐林試劑出現磚紅色沉淀,說明尿液中含有葡萄糖。(3)血漿滲透壓升高,會刺激存在于下丘腦的滲透壓感受器,經過一系列的調節活動,最終使尿量減少。限時強化練(時間:30分鐘)【對點強化】考點一 細胞生活的環境1.(2023·安陽市調研)人體內含有大量以水為基礎的液體,這些液體統稱為體液。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細胞外液的理化性質主要包括滲透壓、酸堿度和溫度等方面B.由細胞外液構成的液體環境為外環境,主要包括血漿、組織液和淋巴液C.組織液又叫細胞間隙液,主要存在于組織細胞間隙,為組織細胞提供營養物質D.若局部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則組織液生成增多答案 B解析 由細胞外液構成的液體環境為體內細胞直接生活的內環境,主要包括血漿、組織液和淋巴液,B錯誤。2.(2022·福建廈門調研)下列關于人體內環境的敘述,錯誤的是( )A.內環境中含有CO2、尿素、神經遞質等物質B.抗原與抗體的特異性結合通常發生在內環境中C.人體內淀粉水解為麥芽糖或葡萄糖的反應發生于外界環境中D.無氧呼吸產生乳酸的過程發生于內環境中答案 D解析 內環境中含有激素、CO2、尿素、神經遞質、抗體等物質,A正確;抗體主要分布在內環境中,抗原與抗體的特異性結合通常發生在內環境中,B正確;淀粉的水解發生在消化道中,而消化道屬于外界環境,C正確;無氧呼吸產生乳酸的過程發生在細胞內,該反應不屬于發生于內環境中的反應,D錯誤。3.(2023·哈師大附中調研)下列關于圖示內容的說法,錯誤的是( )A.甲、乙、丙均屬于細胞外液,三者的基本化學組成相同B.乙的兩個去向為b和c,b的量小于cC.甲的滲透壓的大小主要與無機鹽、蛋白質的含量有關D.圖中甲、乙、丙之間的聯系可以說明全身的細胞外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答案 B解析 分析題圖,圖中甲為血漿,乙為組織液,丙為淋巴液,均屬于細胞外液液,三者的基本化學組成相同,但含量有差別,A正確;乙為組織液,它的兩個去向為b和c,多數需要通過b過程滲入血漿,b的量大于c,這樣才能維持組織液的正常狀態,B錯誤;甲的滲透壓的大小主要與無機鹽、蛋白質的含量有關,其中90%的滲透壓來自Na+和Cl-,C正確。4.(2023·山東日照模擬)下表是人體細胞內液和細胞外液中的物質組成和含量的測定數據。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成分/(mol·L-1) Na+ K+ Ca2+ Mg2+ Cl- HCO 有機酸 蛋白質① ② 142.00 5.00 25.00 1.50 103.00 27.00 6.00 16.00③ 147.00 4.00 1.25 1.00 114.00 30.00 7.50 1.00④ 10.00 143.00 2.50 10.45 25.00 11.00 - 47.00A.③與④的成分存在差異的主要原因是細胞膜的選擇透過性B.②屬于血漿,③屬于組織液,②的蛋白質含量減少將會導致③的增多C.肝細胞中的CO2從產生場所擴散到②,至少要穿過3層磷脂雙分子層D.④屬于細胞內液,因為它含有較多的蛋白質和K+答案 C解析 細胞外Na+的含量高于細胞內,細胞內K+的含量高于細胞外。表中數據顯示④中含較少的Na+,含有較多的蛋白質和K+,所以④屬于細胞內液;①中Na+含量高,K+含量低,據此可判斷①是細胞外液,細胞外液包括血漿、組織液、淋巴液,因血漿中蛋白質含量高,而組織液中蛋白質含量很少,所以②屬于血漿,③屬于組織液,血漿蛋白含量減少會導致組織液增多,B、D正確;③(組織液)與④(細胞內液)隔有細胞膜,③與④的成分存在差異的主要原因是細胞膜的選擇透過性,A正確;肝細胞的線粒體基質中產生的CO2擴散到血漿中,要穿過2層線粒體膜、1層細胞膜、2層毛細血管壁細胞的細胞膜,共5層磷脂雙分子層,C錯誤。5.(2023·江西臨川一中質檢)如圖表示人體中部分體液之間的關系,則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過程②、⑥受阻時,會引起組織水腫B.乙表示組織液,丁表示細胞內液C.丁中O2濃度不可能比甲中的高D.淋巴細胞可以存在于甲和丙中答案 C解析 過程②、⑥受阻時,組織液中大分子蛋白質不能回流至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而導致組織液濃度升高,吸水造成組織水腫,A正確;細胞內液和血漿相互進行物質交換,丁中成熟的紅細胞中的O2濃度可能比血漿中高,C錯誤。考向二 內環境的穩態6.(2023·河南天一大聯考)下列屬于內環境穩態失調的是( )A.寒冷環境中,機體的毛細血管收縮,血流量減少B.饑餓狀態下,機體的血糖濃度降低,胰島素分泌減少C.劇烈運動時,機體大量出汗,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尿量減少D.感染HIV后,機體輔助性T細胞遭到破壞,細胞因子分泌減少答案 D解析 內環境穩態是由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網絡實現的,感染HIV后,機體的T細胞遭到破壞,導致細胞因子分泌減少,機體免疫力降低,D項屬于內環境穩態中的免疫失調,其他三個選項均屬于機體正常的生理調節過程。7.(2023·合肥市質檢)內環境穩態是通過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網絡實現的。下列有關該網絡的敘述,正確的是( )A.神經調節在該網絡中具有調節快速、范圍小的特點B.體液調節是該網絡的核心,處于主導地位C.免疫調節能保證機體內環境一定不受病原體的影響D.該網絡保證了內環境中各種化學成分和理化性質維持恒定的狀態答案 A解析 神經調節具有調節快速、范圍小的特點,A正確;神經調節是該網絡的核心,B錯誤;免疫調節能力是有限的,并不能絕對保證機體內環境不受病原體的影響,C錯誤;內環境穩態是指相對穩定的狀態,不是恒定的狀態,D錯誤。8.(2023·廣東惠州調研)科學家研究發現,節食減肥的中學生出現了明顯的記憶力減退、反應遲鈍、計算力下降的現象;過度節食還能誘發骨質疏松、貧血、低血鉀、內分泌失調、情緒低落等多種癥狀。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過度節食可能使磷脂和蛋白質攝入不足,對膜面積較大的神經細胞的增殖和更新影響較大B.鉀是人體正常生長發育所需的大量元素之一,血鉀過低會影響神經、肌肉的興奮性C.Na+、Cl-等離子的攝入量減少可使內環境滲透壓降低,引起抗利尿激素釋放量增加,尿量增多D.情緒低落可能會影響神經遞質的釋放,進而使免疫細胞功能下降答案 C解析 過度節食可能使磷脂和蛋白質攝入不足,磷脂是構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對膜面積較大的神經細胞的增殖和更新影響較大,A正確;鉀是人體不可缺少的大量元素之一,其作用主要是維持神經、肌肉的正常功能,血鉀過低會影響神經、肌肉的興奮性,B正確;Na+、Cl-等離子的攝入量減少可使內環境滲透壓降低,引起抗利尿激素釋放量減少,尿量增多,C錯誤;情緒低落可能使作用于免疫細胞的神經遞質釋放量減少,導致免疫力下降,D正確。9.(2022·山東青島調研改編)內環境的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基礎,圖甲表示肝臟局部結構的內環境模式圖,其中①②③④分別代表人體體液中的不同成分,圖乙表示人體體液中這幾種成分之間進行物質交換的關系,以下描述正確的是( )A.圖甲中①②③④分別代表圖乙中的A、B、C、DB.B中的大分子蛋白質不能流到CC.圖甲中③④處的氧氣濃度和二氧化碳濃度大小關系應該分別是③<④和③>④D.細胞外液滲透壓的90%以上來源于K+和Cl-答案 C解析 分析圖甲,①為淋巴液,②為細胞內液,③為組織液,④為血漿;分析圖乙,A為組織液,B為淋巴液,C為血漿,D為細胞內液。圖甲中①為淋巴液,對應圖乙中的B;②為細胞內液,對應圖乙中的D;③為組織液,對應圖乙中的A;④為血漿,對應圖乙中的C,A錯誤;B為淋巴液,其中的大分子蛋白質能流到C(血漿),B錯誤;圖甲中的③④處的氧氣濃度和二氧化碳濃度大小關系應該分別是③<④和③>④,C正確;細胞外液滲透壓的90%以上來源于Na+和Cl-,D錯誤。10.(2023·寧夏銀川一中)內環境穩態是細胞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下列關于內環境穩態的敘述正確的是( )A.長跑比賽時,運動員大量產熱會使體溫急劇升高B.腎小球腎炎會使蛋白質濾過到腎小囊,引起組織水腫C.長期吃酸性或堿性食物會使血漿pH發生紊亂D.靜脈注射生理鹽水后,血漿中紅細胞會失水皺縮答案 B解析 長跑比賽時,運動員會大量產熱,同時也會大量散熱,體溫依然維持相對穩定,A錯誤;腎小球腎炎會使蛋白質濾過到腎小囊,導致血漿中蛋白質減少,血漿滲透壓降低,引起組織水腫,B正確;血漿中存在緩沖物質,即使長期吃酸性或堿性食物,血漿pH依然會維持在7.35~7.45,C錯誤;生理鹽水滲透壓與細胞外液滲透壓基本相同,屬于等滲溶液,故靜脈注射生理鹽水后,血漿中紅細胞形態不會發生改變,D錯誤。【綜合提升】11.(2023·福建泉州五中質檢)下圖表示人體體液之間的部分關系,回答下列問題:(1)細胞A中不能進行有氧呼吸的細胞是________。(2)毛細淋巴管壁細胞的內環境是________。①~⑥的相互關系中,物質交換是單向的是________。(3)體液包括________________兩部分,絕大多數組織細胞直接從________中獲得氧氣和養料。機體代謝情況發生變化,最易于通過血漿的________和理化性質來反映。(4)正常情況下,組織液的滲透壓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細胞C內的滲透壓。血漿中調節pH相對穩定的物質有________等。答案 (1)成熟的紅細胞 (2)淋巴液和組織液 ①③ (3)細胞內液和細胞外液 組織液 化學成分 (4)等于 HCO、H2CO3解析 (1)哺乳動物成熟紅細胞沒有線粒體,故不能進行有氧呼吸。(2)毛細淋巴管壁細胞的內環境是淋巴液和組織液。淋巴循環為單向的,只能來自組織液,回到血漿,故①~⑥的相互關系中,物質交換為單向的是①③。(3)體液分為細胞內液與細胞外液兩大類,組織液是體內絕大多數組織細胞直接生活的環境,這些細胞直接從組織液中獲得氧氣和養料。機體代謝情況發生變化,最易于通過血漿的化學成分和理化性質來反映。(4)正常情況下,組織液的滲透壓等于細胞C內的滲透壓,保證組織細胞維持正常形態。血漿中調節pH相對穩定的物質有HCO、H2CO3等。12.(2023·湖北孝感高中)欲探究生物體維持pH穩定的機制,請根據提供的實驗材料和用具以及實驗流程,回答下列問題:Ⅰ.實驗材料和用具家兔的血漿適量、蒸餾水、預先配制的緩沖溶液、量筒、試管若干支、Na2CO3溶液、乳酸、pH試紙。Ⅱ.實驗流程步驟 A組 B組①分組編號 1號試管 2號試管 3號試管 1號試管 2號試管 3號試管② ? 等量緩沖溶液 等量血漿 ? 等量緩沖溶液 等量血漿③ 滴加等量的Na2CO3溶液 ?④ 記錄結果 記錄結果預測結果 ? ?結論 ? ?(1)步驟②中向A組和B組的1號試管中加入________。(2)步驟③中向B組3支試管中滴加________。(3)預測結果A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從以上實驗結果分析,可以得出的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等量蒸餾水 (2)等量的乳酸 (3)1號試管pH明顯上升;2、3號試管pH變化不明顯 1號試管pH明顯下降;2、3號試管pH變化不明顯 (4)蒸餾水不具有緩沖作用,人工配制的緩沖溶液具有緩沖作用,為對照組,血漿與緩沖溶液一樣具有緩沖作用,說明其成分中含有緩沖物質解析 (1)設計實驗時要遵循對照原則、單一變量原則和等量原則,根據題目提供的實驗材料和用具及表格中的實驗處理可知,在步驟②中應向A組和B組的1號試管中加入等量的蒸餾水,作為空白對照組。(2)實驗中A組和B組形成對照,A組滴加堿性物質Na2CO3,因此,B組應該滴加等量的酸性物質即乳酸。(3)緩沖溶液對酸性或堿性物質具有一定的緩沖作用,血漿中含有緩沖物質,也具有一定的緩沖作用,所以加入一定量的酸性或堿性物質后,溶液的pH不會發生明顯變化,蒸餾水組加入酸性物質后,pH會下降,加入堿性物質后,pH會上升。(4)根據分析可知,蒸餾水不具有緩沖作用,血漿和緩沖溶液一樣,具有一定的緩沖作用,說明血漿成分中含有緩沖物質。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