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氣象災害(臺風、寒潮)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六章第一節 課標要求: 運用資料,說明常見自然災害的成因,了解避災、防災的措施。 教學目標: 通過視頻理解臺風和寒潮的定義;利用地圖,指出臺風和寒潮的發生規律與時空分布特征。 通過案例,說明臺風災害、寒潮災害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3.從國家、社會和個人的角度分析防災減災的措施。 教學重點: 說明臺風災害、寒潮災害的時空特征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教學難點: 臺風的形成過程;臺風災害、寒潮災害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教學方法: 啟發講述法、案例分析法、圖示法、翻轉課型等。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導入】 在上今天這節課之前,先問問大家,還記得什么是自然災害嗎,比如說這張圖,在一個廣闊的無人區,發生了干旱事件,這算不算自然災害? 老師再問:為什么不算呢? 【轉承】 對啦,這就是原因,自然災害不僅僅跟自然有關,還具有社會屬性,也就是說得和人相關。自然災害是人類所處的環境發生異常變化并對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危害。一般的災害分為氣象災害和地質災害,氣象災害,顧名思義,就是氣象異常導致的災害,比如說我們今年暑假的極端高溫,暴雨。 老師問:那么這上面的三張圖片是氣象災害還是地質災害呢 【轉承】 我們今天就主要來學習氣象災害中的臺風和寒潮。 學生回答:不算 學生回答:無人區,沒有人 學生回答:干旱和洪澇是氣象災害;泥石流是地質災害 從三張圖片了解自然災害的自然和社會的雙重屬性,認識氣象災害,同時引入今天要學習的臺風和寒潮這兩種氣象災害。 【知識點】自然災害是人類所處的環境發生異常變化并對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危害。【導入】 我們先來看一個小視頻。 【轉承】 沒有經歷過臺風的同學可能是第一次見到臺風有這么大的危害,這是2018年“山竹”臺風經過時的真實視頻。可能在同學們的印象中,臺風的到來就是幾場暴雨,但在視頻中,由于臺風的經過,人們被吹翻在地,房間的窗戶被吹碎,大樹被倒,甚至連體育館的屋頂也被掀翻。 這就是臺風,這就是災害。 【定義1】 那么怎么來定義臺風呢,請大家在書本上劃下來,臺風是在熱帶或副熱帶洋面上形成并強烈發展的大氣漩渦,中心附近的最大風力在12級以上。 問題:大家知道12級的風有多大嗎,先猜一猜多大的風可以將樹木連根拔起? 回答:公布答案,10級風。我們來看一張圖片,十級拔樹又倒屋,而臺風的定義中描述的量級是12級風以上,可見其威力之巨大。 學生看小視頻 學生記筆記 學生開始猜測 讓學生們看到臺風重災區真實發生的情況,使沒有經歷過臺風災害的同學們初識臺風 引出臺風的定義,【知識點】臺風是在熱帶或副熱帶洋面上形成并強烈發展的大氣漩渦,中心附近的最大風力在12級以上。 讓學生們對臺風威力之大有個定量的概念。【轉承】 這么可怕的臺風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 問題:大家來想象一下,在那熱帶洋面上,太陽照在大海上,海水不斷蒸發,氣流不斷向上,結合一下我們之前所學的熱力環流,大家想一想,當氣流不斷上升后,這個位置變成了高壓還是低壓? 回答:對,形成了一個低壓中心。 低壓中心已經形成,對于這個低壓中心來說,四周都是高壓,在同一水平面上,高壓指向低壓形成水平氣壓梯度力。 【演示】 我們來看一下這一條東面的路徑,回憶一下風的畫法,水平氣壓梯度力之后我們要干什么?對,判斷南北半球,這里已經告訴大家是北半球了,那現在是高空還是近地面呢?沒錯,是近地面,所以我們向右偏轉30-45度,又由于這里是低壓中心所以最后要指向低壓中心,那現在用我們的右手比一比,是不是風向就出來啦。 但實際風向和我們之前畫的不一樣,因為我們之前畫的都是某一點的風向,而現在的這一條是風的路徑。在右偏的同時,我們的水平氣壓梯度力一直在轉變,比如說這個點,是不是比出發點更偏左了,因此,最后的路徑指向了低壓中心。 【活動-平板繪圖】 大家嘗試著畫一畫另外三條的實際風向,畫完之后告訴我北半球的臺風是順時針還是逆時針旋轉。 【結果反饋】 好的,讓我們來看看大家之前的熱力環流和風的畫法到底學的怎么樣,我們來挑一位同學的答案看一看(接下來進行點評和講解),所以在北半球臺風是順時針還是逆時針? 【轉承】 在北半球,氣團開始逆時針旋轉,最后,當離心力越來越大后,像洗衣機的渦旋一樣,中間形成了一個洞,也就是我們的風眼,令人害怕的臺風就這么出現了。 學生回答:低壓 學生繪圖 學生回答:逆時針 通過之前學習的大氣的熱力環流的知識,講述臺風的形成過程。 以前的知識: 1. 大氣的熱力環流:受熱的地方空氣垂直上升,形成低壓。 2. 水平氣壓梯度力:在同一水平面上高壓指向低壓。 【知識點】臺風的形成過程 通過演示一條路徑,讓學生理解臺風的一條風的路徑是彎曲指向低壓中心的。 【知識點】臺風水平方向上的結構 通過學生在平板上繪圖及時反饋風的路徑的學習情況。 及時評價,有錯誤及時糾正。【轉承】 我們來看一下臺風的結構,從中心向外分別有臺風眼,漩渦風雨區以及外圍大風區,這張圖上可以看到我們的風眼區垂直方向是什么氣流?(請一位同學來回答) 追問:下沉氣流一般是什么樣的天氣 【總結1-結構】 所以臺風眼是無風,少云,干燥的。漩渦風雨區為上升氣流,也就是最強烈的降水發生的地方了。而外圍大風區,由內向外風速逐漸遞減。 【總結2-形成條件】 我們結合臺風的定義進行總結,臺風形成的必然條件包括以下三個因素,第一熱力條件,需要有較高的溫度才能出現臺風形成的第一步大量水汽蒸發向上,第二動力條件,也就是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我們才能形成渦旋,第三充沛的水汽。 【活動-平板搶答】 接下來我們進行搶答,三個問題三名同學,第一個問題,臺風能不能形成在高緯海區,二,臺風能不能在赤道海區,第三,臺風登陸后能量是變大還是變小呢? 學生回答:下沉氣流 學生回答:晴朗天氣 學生記筆記 學生搶答 通過之前學習的上升氣流易成云致雨(降水的三個條件)和下沉氣流易晴朗,講述臺風不同結構中會發生的天氣狀況。 【知識點】臺風垂直方向上的結構 【知識點】臺風形成的條件:1.熱力條件:需要有較高的溫度;2.動力條件,地轉偏向力;3.充沛的水汽。 通過搶答提升學生們的注意力同時反饋之前內容的學習情況。 問題1:不能,高緯海區沒有很好的熱量條件; 問題2:不能,赤道沒有地轉偏向力; 問題3:能量變小,第一沒有充足的水汽,第二一般會向北所以緯度變高熱量條件變弱,第三摩擦力變大。【轉承】 我們來看一看2020-2022年應急管理部官方發布的對我國影響較大的幾次臺風的路徑,可以告訴我臺風影響我國的那些地區以及影響我國的臺風的時間特征嗎? 【總結】 我國臺風影響區域較嚴重的是東南沿海地區,主要是海南,廣東,福建,浙江和臺灣地區,我國的臺風基本上都是從西北太平洋過來的,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臺風發生頻率最高的地方,由于我們國家距離西北太平洋較近,我國也是受臺風影響較嚴重的國家之一。 問題:時間發生在夏秋季節,那么這里我問問大家,夏天的臺風強烈還是秋天的臺風強烈? 如果我說是秋天呢? 答案:大家想一下我們之前是不是有學過當太陽高度角越大的時候我們的太陽輻射就會越大,當夏轉秋的時候,我們的太陽直射點在不斷南移,這個時候形成臺風的洋面上也就獲得了更多熱量。因此能量也就越大了。所以秋天的臺風會更加具有傷害性。 學生回答:我國的臺風影響區域較嚴重的是東南沿海地區,一般發生在夏秋季節(回答就是根據表格的地點) 學生回答:夏天 通過實際案例分析臺風的時空分布特征。 【知識點】時空分布特征:東南沿海地區,主要是海南,廣東,福建,浙江和臺灣地區;時間是夏秋季節 通過夏秋的時間對比,糾正學生們的概念,【知識點】秋天的臺風傷害性更大。【轉承-討論-平板拍照上傳】 那臺風具體到底對人類有哪些影響呢,接下來請同學們結合之前我們看的視頻和ppt上的材料,分組討論臺風對人類活動的影響,由一位同學進行記錄,用拍照上傳的方式進行上傳。 【總結】 那么我們通過材料中:臺風天氣常伴隨著狂風、暴雨、風暴潮等。一一討論臺風災害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臺風首先會帶來狂風,狂風可能會帶來巨浪,損壞基礎設施比如說房屋,交通,通信設施等;其次,臺風會帶來暴雨,會引發滑坡,泥石流,洪水,同時也會影響近海養殖;風暴潮則會引發洪澇,海水倒灌,海岸會被侵蝕,海堤會被破壞。 這也稱之為災害鏈,有的時候單一災害的損失是遠遠不如其引發的次生災害。 【轉承】 臺風只能帶來壞的影響嗎,政治課上大家應該學過要辯證的看待事物,臺風帶來災害的同時也會帶來一點別的東西。 【案例】 在2012年9-10月廣東旱情嚴重,臺風“山神”的到來緩解了當地的旱情。請同學們補充上臺風的好的影響,緩解高溫酷暑和旱情。學會辯證的看待問題。 學生們討論 學生們記錄 學生記筆記 運用平板拍照上傳的功能可以迅速看到多組討論的結果。 鍛煉學生們通過閱讀材料進行回答的能力。【知識點】臺風天氣對人類活動的正面和負面影響:負面(狂風、暴雨、風暴潮);正面(緩解高溫酷暑和旱情) 臺風災害的影響不只是負面的還有正面的,通過案例讓學生們理解我們要辯證地看待事物。【反饋-平板做題】 接下來到了檢驗自己的時候了,大家在平板上做一做這三道題目吧。 學生做題 通過平板進行及時反饋。【轉承】 接下來我們再看一則小視頻 最近的大幅度降溫大家感受到了嗎,前幾天還二十多度,今天都快0下了,這就是寒潮。請同學們在書上把寒潮的定義劃下來,寒潮是因強冷空氣迅速入侵造成某地大范圍的劇烈降溫。 那么要達到寒潮災害的級別,有三個必要條件,第一個是在一天之內也就是24小時下降8攝氏度以上,同時最低氣溫要低于4攝氏度,并伴有大風,雨雪,凍害等現象。也就是說要同時滿足這三個條件才能是寒潮災害。 【演示】 讀入侵我國的寒潮示意圖可以知道寒潮主要分布在中高緯地區,但結合剛剛的視頻和最近的降溫,寒潮也會影響到南方地區。 提問1:我國的寒潮主要分布在深秋到初春,那么我來問大家一個問題,這段時間里對農業影響比較大的是深秋,冬天還是初春呢? 答案:你們還記得之前我們做過一道題嗎,如果要進行保溫,我們什么時候對農作物的保溫運用的最多,答案是深秋和初春,為什么呢,在冬天的時候,我們的北方作物會停產,所以影響不大。 提問2:我國的寒潮主要來源于哪里? 【讀圖】 分享最近的大風降溫預報圖和全國最低氣溫預報圖。 學生回答:蒙古和西伯利亞 學生看視頻 學生回答:冬天 學生回答:蒙古和西伯利亞 通過視頻,最近發生地寒潮導入進行學習 【知識點】介紹寒潮的定義和條件。寒潮是因強冷空氣迅速入侵造成某地大范圍的劇烈降溫。 通過圖片資料,培養學生們讀圖的能力。 【知識點】寒潮對農業影響較大的是初春和深秋。 讓學生學會讀圖了解最近的寒潮信息。 運用平板分類的方法來檢測同學們對寒潮的了解,同時提升他的興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