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2課 古近代戰爭與西方文化的擴張授課時間: ,共 課時教學目標1. 了解美國獨立戰爭和拉丁美洲獨立戰爭,理解戰爭對人類文化的破壞,以及戰爭帶來的不同文化的交鋒;2. 認識戰爭在客觀上又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與重構提供了契機。教學重難點重點:美國獨立戰爭對美國文化構建的影響難點:戰爭在客觀上為文化的碰撞、交流與重構提供的契機教學方法講授法、歸納法導入新課復習提問:美國獨立戰爭講授新課一、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與拉丁美洲文化1.美國文化:(1)獨立戰爭前的北美洲文化。背景:①獨立戰爭前,在北美洲共同生活著來自英國及其他歐洲國家的移民、非洲黑人和當地的印第安人;②歐洲人排斥和壓迫有色人種;③殖民地不斷開拓特征:各種文化相互融合與混合,形成了美國文化的多元特征表現:①北美居民在種族、血統和宗教上具有多源性和多樣性;②英語發展為美式英語;③飲食文化、藝術生活融入了印第安人和黑人的因素;④地方自治、勤儉務實、重視教育和創造精神等成為北美殖民地文化的一部分。評價:“美利堅人”成為北美殖民地居民的共同名稱;白人對黑人和印第安人的種族歧視和文化優越感根深蒂固(2)獨立戰爭后美國文化的發展。原因:獨立戰爭的推動;1787年聯邦憲法的頒布;聯邦制共和國的建立表現:權力制衡原則成為美國政治文化的組成部分;自由女神像成為美國文化的重要符號之一;發展種植園經濟、繼續實行奴隸制評價:發展種植園經濟和繼續實行奴隸制,是與美利堅主流文化相違背的,是美國歷史上黑暗的一面。2.拉丁美洲文化:(1)背景①到19世紀上半葉,西班牙和葡萄牙控制著美國以南的廣大美洲地區。②拉丁語族的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是這一地區的主要語言。③隨著大量西、葡移民的到來,拉丁美洲的民族與文化發生了巨大變化。(2)表現①在拉丁美洲,歐洲白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種族融合現象非常普遍,形成等級分明的“混血社會”。②在歐洲移民活動的區域內,傳統的印第安文化逐漸消失,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為主體,天主教成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③拉丁舞成為拉丁美洲的重要文化符號之一。但是在偏遠的內陸地區,印第安人保留了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如多神信仰、圖騰崇拜等。(3)發展①19世紀上半葉,在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中,除海地外,西屬殖民地的土生白人成為革命的主要領導者。②獨立后的西屬拉丁美洲和葡屬巴西都頒布了憲法,取消了奴隸貿易和奴隸制,以及印第安人的人頭稅和強制勞役,但對黑人與印第安人的種族壓迫與歧視仍然存在。③戰爭也促成了戰后考迪羅獨裁權力的形成,這成為獨立戰爭后拉丁美洲政治文化的特征之一。(4)特點:多元性非常明顯。二、拿破侖戰爭后歐洲文化的重構1.背景:(1)17-18世紀,歐洲大多數國家處于封建統治之下;拿破侖通過戰爭,建立了龐大帝國,傳播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成果。(2)推行《拿破侖法典》,傳播啟蒙思想,受到各國革命者的歡迎。①內容:確認了資產階級和農民占有貴族和教會土地財產的合法性,保證其不受封建勢力的侵犯;否定封建特權,確立了資產階級自由、平等的原則,規定每個公民具有同等的民事權利和行為能力;法典對于家庭、婚姻、繼承等社會生活方面都作了明確規定。②基本原則:自由、平等;保護私有財產;契約具有法律效力。③意義:這部法典是資本主義國家最早的一部民法典,否定了封建等級制度及其特權,破除了封建的立法原則,成為歐美各國資產階級的立法規范,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3)拿破侖的壓迫,引起歐洲各地民主意識和民族獨立要求不斷高漲。(拿破侖戰爭具有雙重性質,即有明顯的反對外國武裝干涉、保衛資產階級革命成果的性質,又有強烈的侵略擴張性質。)2.主要內容:封建、專制成為眾矢之的,民主、獨立、自由、法治等成為普遍訴求。3.表現(1)對俄國①一些貴族青年軍官于1825年12月發動了試圖推翻沙皇專制制度和農奴制的武裝起義,被稱為“十二月黨人”②在俄國傳播了革命的主張(2)對波蘭1830年11月,一批貴族青年軍官和學生在華沙發動了爭取民族獨立的起義,進一步推動了波蘭的民族解放斗爭(2)對德意志①普魯士進行并不徹底的廢除農奴制改革②1848年2月和3月,奧地利和普魯士等地發生革命,要求建立統一的獨立國家、制定憲法【拓展】1.拿破侖戰爭前歐洲的政治文化(1)政治上:大部分國家實行封建專制統治和農奴制度。(2)宗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和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是歐洲人的普遍信仰。(3)思想:14-18世紀,歐洲發生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科學革命、啟蒙運動。啟蒙思想家對未來社會所提出的一些基本的政治思想,如天賦人權、平等、自由、法治和權力制衡等成為現代民主政治建設的基石。啟蒙思想在早期的尼德蘭和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中已經有所體現,并直接推動了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2.拿破侖戰爭使歐洲文化得以重構的原因(1)傳播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封建、專制成為眾矢之的,民主、獨立、自由、法治等成為歐洲的普遍訴求。①拿破侖戰爭推動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法國大革命提出的平等、自由與博愛的資產階級革命思想,隨著拿破侖戰爭傳播到被征服國家,成為當地人民反對封建主義的思想武器,極大地沖擊了歐洲的封建秩序和封建制度。②拿破侖戰爭推動了歐洲的資產階級改革和革命運動。(2)引起歐州各地民主意識和民族獨立要求的不斷高漲。拿破侖戰爭輸出革命,為民族主義在歐洲的擴散和歐州各民換國家的建立鋪平了道路。正是在法國大革命思想的影響下,歐洲各地的民族民主意識不斷高張。三、歐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1.含義:殖民國家向被殖民地區輸出民主、自由、人權等價值觀及基督教。2.目的:改造甚至消滅被殖民地區的文化,淡化其民族意識。3.結果: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來文化,但也努力保護自己的傳統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現出新的多樣性。4.概況: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文化的多樣性(1)中國①以林則徐、魏源、鄭觀應等為代表的志士仁人,主張向西方學習以求自強②清政府的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也使一些新技術、新思想傳入中國(2)印度①英國把英語、法律體系、政府體制、文官制度等移植到印度②印度上層精英運用歐洲的意識形態來反抗英國的殖民統治,并提出“印度人的印度”的口號③印度傳統文化頑強地保留下來,如印度教和伊斯蘭教還是印度的主要宗教④種姓制度雖然被廢除,但仍然在社會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3)埃及①埃及獨立后實行君主立憲制②伊斯蘭教仍是主要宗教,阿拉伯民族的傳統生活方式也得以保留【拓展】近代前期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過程和特征過程時間 派別 主張 實踐鴉片戰爭后 地主階級抵抗派 師夷長技以制夷19世紀60——90年代 地主階級洋務派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自強求富 洋務運動19世紀90年代中后期 資產階級維新派 實行君主立憲制 戊戌變法20世紀初 資產階級革命派 暴力革命 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辛亥革命資產階級激進派 民主與科學 新文化運動特征①經歷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層層遞進的過程,體現了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近代化探索歷程。②以向西方學習為主要途徑。③主旨是救亡圖存,體現出越來越強的反侵略反封建特征。④沒有形成完整的、成熟的理論體系。⑤以資產階級政治思想為主流,沒有為中國找到正確的前進方向。小結一、拿破侖戰爭對歐洲文化重構的推動作用(1)拿破侖戰爭沖破了歐洲各國的封建秩序,加速了歐洲各國實行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2)拿破侖戰爭傳播了法國大革命的思想,推動了歐洲的資產階級革命運動。(3)拿破侖戰爭推動了歐洲各國民族的覺醒。(4)拿破侖戰爭推動了法國科學技術和教育的發展。二、拿破侖戰爭的歷史進步作用1.“反法聯盟”作戰的目的雖然具有同法國爭奪歐洲霸權的性質,但是它要撲滅法國革命,恢復歐洲的封建秩序的目的也是堅定不移的。拿破侖多次擊敗“反法聯盟”則是保衛法國大革命的勝利成果。2.拿破侖戰爭沖破了歐洲各國的封建秩序,加速了歐洲各國實行資產階級性質改革。拿破侖以戰爭手段滌蕩了德意志諸邦以及意大利諸國和波蘭、比利時等歐洲國家的封建制度,為資本主義在歐洲的發展創造了條件。3.拿破侖戰爭傳播了法國大革命的思想,推動了歐洲的資產階級革命運動。法國大革命提出的平等、自由與博愛的資產階級革命思想,隨著拿破侖戰爭傳播到被拿破侖征服的封建各國,給予了那些封建國家里的人民以反對封建主義的思想武器。4.總之,拿破侖戰爭在摧毀歐洲封建秩序和封建制度以及促進歐洲資本主義發展方面,在歷史上起過巨大的進步作用,這也是不可抹殺的事實三、獨立戰爭前后美國的多元文化1.美國文化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種移民文化,主要是因為美國的建立主要是因為各個種族向美國移民而形成的,所以自然就會形成一種多元文化。2.在美國建國之前,即美利堅民族形成的最初階段,就具有多元化文化的特點。雖然占支配地位的是英國清教文化,但十三個殖民地的移民成分復雜,有英格蘭人、蘇格蘭人、愛爾蘭人、荷蘭人、法蘭西人、德意志人、瑞典人和猶太人,還有作為奴隸的非洲黑人。這些人在獨立戰爭前經過不斷的交往、交流產生了共同的語言,即英語,但它不同于英國本土的英語,不僅聲調和重音有變化,而且從印第安人、黑人、歐洲大陸移民那里吸收了許多新詞匯,形成了美國式的英語。生活方式上,移民們互相交流,不僅采用歐洲的農業生產方式,也向印第安人學習了許多生產方法,還有南方的奴隸制大莊園制。3.建國以后,美國政府并未把清教用政治手段加以鞏固或把清教定為國教,而是巧妙地把清教中的重商主義、個體本位、自由和民主因素同法國啟蒙思想的國家觀念結合在一起,成為繼荷蘭、英國之后的第三個資本主義國家,而且和封建主義的舊文化聯系最少,政教分離使得它和宗教斗爭激烈的歐洲相比具有更多的民主化、自由化,并對各種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都能容忍。四、英國殖民統治對印度政治文化的影響(1)英國殖民者對印度原有政治體制進行了英國式改造,加快了印度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進程。(2)英國的殖民統治,激發了印度的民族意識,有助于印度的統一。(3)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印度文明多元的、分散的特點,對原住民文化造成嚴重破壞。(4)使印度政治文化處于一種“真空”狀態,導致印度文化面臨轉型,出現諸多進退兩難的問題。五、全面認識近代歐洲的文化侵略1.基本理解:文化侵略是指在殖民侵略中,一個國家向另一個國家以多種方式滲透本國的思想、語言文字、價值觀念、宗教等,其目的在于改造甚至消滅后者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識,從精神上麻痹被侵略國家的人民,以實現其殖民的野心。文化侵略具有隱蔽性強、影響深遠的特點。2.主要方式:殖民者的文化侵略主要通過傳教布道、開辦學堂、興辦慈善事業等方式進行,推行殖民主義的奴化教育。3.基本特征(1)它不是赤裸裸的軍事政治經濟侵略,而是在人類文明的相互交融和滲透,民族文化之間的互相交流和吸收的過程中進行,具有突出的潛移默化的特點。(2)它往往不是強硬灌輸,而是迎合了某些民族、國家和地區追求新奇崇洋媚外的心理與價值需求。(3)它一般不采取與被殖民者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直接抗衡和沖突的形式,而是盡量選擇溝通和契合的方式,引發被侵略國家民族文化傳統中一些消極落后因素的泛濫,造成一一種強大的文化逆流,因此不易被阻塞。4.客觀結果:不可避免地把自由主義、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帶到被殖民地區,激發被壓迫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識。如鴉片戰爭后,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技、制度與思想等,以挽救中華民族的危亡。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