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0課 近代以來的世界貿易與文化交流的拓展授課時間: ,共 課時教學目標1. 了解近代以來世界貿易的發展情況;2. 通過了解商品所體現的特色文化,理解近代貿易活動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教學重難點重點:世界貿易的發展情況難點:世界貿易的發展與文化交流的關系教學方法講授法、歸納法導入新課復習提問:工業革命講授新課一、全球貿易網的形成1.工業革命前的近代世界貿易⑴15世紀之前主要局限于各洲內部和亞歐大陸之間。⑵新航路開辟后,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初步形成①原因:新航路的開辟;西歐各國的殖民擴張;各洲之間的貿易擴展。②表現a、國際流通中的商品種類與數量大大增加。咖啡、煙草、可可等出現在歐洲市場,歐洲的產品開始在美洲市場銷售。b、荷蘭東印度公司、英國東印度公司等股份公司的出現和發展。2.工業革命后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最終形成(1)原因:①工業革命后,歐美國家需要尋求更多的原料產地、商品市場和資本輸出地。②快速的交通工具將工業產品輸送到世界各地。(2)表現①形成了西歐、北美國家生產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國家生產和出口初級產品的國際分工和貿易格局。②影響:世界貿易額增長。3.20世紀上半期:兩次世界大戰影響了世界貿易的發展。4.二戰后的世界貿易(1)世界貿易的障礙:因冷戰的發生,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之間貿易受到極大影響。(2)世界貿易的發展①原因:關貿總協定的簽署;各國圍繞貿易、關稅的談判;中國改革開放的發展;冷戰的結束;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②表現:全世界貿易出口總值迅速增加;生產的國際分工進一步向廣度和深度發展。【拓展】1.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貿易發展的主要原因(1)科技革命引起工業生產的增長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貿易增長。(2)世界經濟一體化,跨國公司的發展,國際分工和生產國際化的深化及擴大有利于國際貿易的發展。(3)國際貿易協調機制的建業: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堅署了共貿思協定,成立了世貿組織等國際經濟協調機制,制定貿易原則,協調世界貿易。(4)西歐、日本經濟的恢復發展以及新興國家的出現。(5)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政策,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推動著世界貿易的發展。2.21世紀初全球貿易發展的特點跨國公司對全球貿易的主導作用增強,國際貿易以發達國家為主,但地位有所下降:德、日等國的對外貿易有極大發展;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所占份額不大,但與自身相比,對外貿易也有了很大發展,成為國際貿易中一支不可輕視的力量;多邊貿易體制面臨新的挑戰,國際貿易自由化和貿易保護主義的斗爭愈演愈烈等。3.跨國公司對世界經濟所起的作用(1)跨國公司成為重要的國際生產的組織者。(2)跨國公司成為重要的國際技術轉讓的提供者。(3)跨國公司的發展促進了世界范圍內的產業結構調整。(4)跨國公司的發展加速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5)一些全球重大社會經濟問題的解決需要跨國公司的參與。二、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國際化1、中國飲茶風俗的國際化⑴茶文化:中國的飲茶風俗蘊含了含蓄內斂的東方哲學和嫻靜淡雅的東方美學,是中國文化的符號之一。⑵16世紀以前中國茶主要在中國周邊傳播。⑶16世紀以后中國茶廣泛傳播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區①俄國上流社會把中國的茶具作為最珍貴的室內擺設,中俄之間形成了著名的“萬里茶道”。②英國茶會上主人炫耀中國茶和茶具。③荷蘭許多富裕家庭設有專門的“茶室”。④茶文化創新:“日本茶道”、英國“下午茶”。2、服飾的國際化(1)17世紀末,法國傳教士穿著中國服裝參加舞會。(2)18世紀,法國的服裝設計融入中國的面料、款式和龍鳳花草紋樣等。(3)明治維新后,作為“文明開化”的一部分,西服在日本流行。(4)20世紀初,法國設計師設計的中國大袍式系列女裝,采用了東方女裝寬松的樣式,奠定了20世紀西方女裝流行的基調。(5)民國早期設計的中山裝兼具中西服裝的特點,同時體現了一定的時代精神和民族特色。3、鐘表傳入中國(1)16世紀中期,歐洲的鐘表經由澳門傳入中國內地。(2)到18世紀,中國進口大量鐘表。一些清朝高官收藏進口鐘表。鐘表在社會中下層逐漸流行,一些公共場所也安裝有鐘表。(3)中國人制作的鐘表,其外觀多體現了中國自身的文化特色。4、進入20世紀,全球貿易網的形成大大促進了文化的交流,電影、音樂、電視節目等各國文化產品也廣銷世界各地。小結一、世界貿易的發展歷程(1)萌芽時期:15世紀之后,隨著新航路的開辟、西歐各國的殖民擴張和各洲間的貿易擴展,國際流通中的商品種類與數量增加,美洲咖啡、煙草、可可等出現在歐洲市場,歐洲產品開始在美洲市場銷售。西歐列強在美洲、非洲等地的殖民擴張,客觀上推動了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初步形成。(2)初步形成時期:工業革命后,由于生產力迅速提高,歐美發達國家需要尋求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商品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國際貿易迅速發展。從17世紀到19世紀,資本主義國家的對外貿易額不斷上升。英國在國際貿易中長期處于壟斷地位。當時參與國際貿易的商品主要是一般消費品、工業原料和機器設備,形成西歐、北美國家生產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國家生產和出口初級產品的國際分工和貿易格局。第二次工業革命后,快速的交通工具將工業品輸送到世界各地,形成了統一的世界經濟體系和世界市場,促進了世界經濟的整體化趨勢。(3)停滯時期:20世紀上半期的兩次世界大戰和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使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遭到很大破壞,世界貿易額銳減以致停滯不前,影響了世界貿易的發展。(4)最終形成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因美蘇兩大陣營對峙,兩大陣營之間的貿易受到極大影響。戰后簽署的《關稅與貿易總協定》以及各國圍繞貿易、關稅的談判,推動著世界貿易的發展,美國成為國際貿易中的頭號大國。20世紀50年代以后,隨著生產的社會化、國際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特別是新科技革命帶來的生產力的迅速提高,國際貿易空前活躍并帶有許多新的特點,貿易中的制成品已超過初級產品而占據主導地位,新產品不斷涌現,交易方式日趨靈活多樣。(5)深化時期: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發展和冷戰的結束,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推動了世界貿易突飛猛進。生產的國際分工進一步向廣度和深度發展,產品由眾多國家的公司合作完成。當代國際貿易以發達國家為主,美國仍是世界最大的貿易國,但地位有所下降;德、日等國的對外貿易有極大發展;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所占份額不大,但與自身相比,對外貿易也有了很大發展,成為國際貿易中一支不可輕視的力量。二、我國古代特色商品貿易與文化交流1.茶葉(1)茶葉首先向邊疆地區傳播,不僅拓展了茶文化圈,更重要的是以茶為媒介促進了內地和邊疆的經濟往來,強化了邊疆民族對中原文化的認可。(2)6世紀以后中國人開始把茶葉銷往國外,茶葉首先傳到朝鮮和日本;隨后通過絲綢之路、萬里茶道和茶馬古道傳到中亞和東歐;17世紀初,中國茶葉沿著海上絲綢之路到達西歐,又隨著歐洲人的腳步傳到北美,最終傳播到世界。(3)作為中國文化的載體,茶葉及茶文化隨著商業活動向世界各地傳播,融入當地人民的日常生活中,進而對世界文明的進程產生了一定的影響。2.絲綢據記載,中國的絲綢最遲在公元前4世紀傳入印度和西方各國。隨著絲綢的外傳,中國古代絲綢技術也直接或間接地傳到亞洲、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五洲的國家。中國絲綢、絲綢技術及絲綢文化的外傳,不僅使世界上一些國家創建了絲綢文化,而且促進了這些國家整個紡織技術的發展,并使這些國家的紡織文化增添了豐富的內容。3.瓷器(1)中國瓷器以它具有的實用功能改善并滿足了各個時代人們的物質生活需求,又以其特有的精湛技藝和絢麗裝飾形成的觀賞性,給人們精神世界帶來美感,成為東方文化的象征物。從唐代開始到宋元明清,中國瓷器通過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不斷運銷到亞洲、非洲、歐洲和美洲,遍及世界各地,從而使中國瓷器聞名于世。(2)中國瓷器作為科學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產物,在其發展過程中,不但融匯了中國博大精深的各種文化精神,還采納借鑒了外國文化中的許多成分。(3)中世紀以來的中國瓷器,在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的商業貿易和中外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產生了重大影響。中國瓷器既傳播了具有神奇魅力的東方文化,又吸收了國外文化中的有益養分;既促進了本國經濟的發展,也影響了國外的制瓷業,為世界文明史冊增添了光彩奪目的篇章。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