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8課 現代社會的移民和多元文化授課時間: ,共 課時教學目標1. 通過了解現代經濟全球化下的人口遷徙,以及移民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2. 認識在遷徙與融入當地社會過程中出現的文化認同。教學重難點重點:經濟全球化下的人口遷徙難點:經濟全球化下的人口遷徙的影響教學方法講授法、歸納法導入新課概念闡述:移民、難民講授新課一、近代以來國際人口遷移1.原因(1)政治因素:國際人口遷移多半是由于國內動蕩不安所致。這種動蕩可以由戰爭、變革以及宗派之間和社會團體之間的紛爭而引起,故這種遷移常常又被稱為被迫遷移。(2)經濟因素:國際人口遷移常常是由于貧困所致,各國生產發展的不平衡是主要原因。一般由個人決定遷移與否,遷移的目的主要是改善經濟地位。2.特點(1)二戰前: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隨著地理大發現與新航路的開辟,世界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殖民主義的擴張,掀起了人口遷移的洪流。特點是從舊大陸移向新大陸,從已開發國家移向未開發國家。(2)二戰后人口遷移特點:從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定居移民減少,短期流動工人即外籍工人大量增加。復習:二戰的過程1931——1937——1939.9.1——1943.9.8——1945.5.8——1945.8.253.影響(1)積極影響①國際人口遷移對提高人口素質起著積極的作用。②國際人口遷移促進了接受國經濟的發展。③國際移民在人口增長和就業上起著重要的作用。④國際移民促進了城市的發展。⑤國際移民參與所在國的政治生活,進而促進了民主政治的發展。⑥國際移民有利于文化交流和傳播。(2)消極影響①對原籍國的負面影響主要是造成了人力資源的流失,進而可能會影響原籍國的經濟發展。②從遷入國方面考察,國際移民帶來的消極影響是難民問題、非法移民問題和跨國移民犯罪問題。二、經濟全球化和勞動力的全球流動1.背景: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國際分工日益深化,生產的國際化大大加強,全球勞動力市場逐漸形成。2.全球勞動力市場的形成(1)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歐、北美和大洋洲等發達地區從南歐、北非、東南亞、拉丁美洲等地吸收了大量勞動力,推動了發達地區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2)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中東地區的石油工業快速發展,大量非洲勞動力涌向中東產油國。(3)20世紀七八十年代:經濟高速發展的日本以及亞洲新興工業國家和地區吸引許多亞非移民。(4)20世紀90年代:東歐國家成為西歐、北美勞動力的新的來源地。3.全球勞動力市場結構的改變:(1)勞工遷移:20世紀50—70年代。概況:大多數移民在制造業和公共服務業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2)精英遷移:大約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①原因:新興產業的發展和發達國家的產業升級,企業對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和專業素養提出更高要求。②特點:在跨國公司尤為明顯,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留學生在發達國家接受高等教育并留在發達國家工作,作為移民中的“知識精英”,在跨國公司發揮重要作用。【拓展】全球勞動力市場呈現出知識化、高端化——“精英遷移”的趨勢(1)演變的原因①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也是科技創新和工業化水平升級的過程,因此,經濟全球化改變著全球勞動力市場的結構,跨國公司的技術創新需要國際化高端人才②隨著新興產業的發展和發達國家的產業升級,企業對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和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精英移民從事的主要是高科技等新興產業的工作。③發達國家產業升級后,將比較低端的制造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傳統行業的勞動力需來減少,從事簡單體力勞動、受教育程度較低的移民在發達國家的就業機會也隨之減少。(2)演變影響①對發達國家:總體上有利于在科技創新中走在前列的發達國家。它們憑借著高水平的教育機構,吸引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留學生,并將其中的“知識精英”留下來從事科技創新,鞏固并擴大了知識創造、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的優勢。②對發展中國家:大部分發展中國家面臨人才流失的被動局面三、難民的困境和救助1.難民問題(1)形成原因:戰爭和地區沖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災害、經濟惡化等。①國內政治、經濟和宗教等社會矛盾造成的戰爭、民族壓迫。②外國的侵略擴張干涉。如蘇聯入侵阿富汗造成的400多萬阿富汗難民、越南和以色列在印度支那和中東的侵略造成大批難民外流。③人口危機、生態破壞。如非洲的旱災使廣大居民外流。南非種族主義政權的迫害使30多萬黑人被迫到附近國家避難和謀生。(2)表現:①二戰前:主要產生于歐洲,如遭到納粹德國迫害而流亡的猶太難民。②二戰后:主要產生于中東、非洲和東南亞等地區。2.難民救助(1)1950年,聯合國成立聯合國難民署,專門協調處理難民問題。(2)1951年,聯合國通過《關于難民地位的公約》,規定救助難民的行動準則。(3)1966年,聯合國通過《關于難民地位的議定書》,擴大1951年公約的適用范圍。(4)2000年12月4日,聯合國大會決定,從2001年起,每年的6月20日為“世界難民日”。(5)國際社會在難民的人道主義救助上作了很大努力,但沒有改變難民逐年增加的趨勢。3.解決方式(1)最理想的途徑:難民選擇自愿回國。(前提必須是國內環境變得良好和穩定,但遺憾的是這種情況并不多見)(2)就地融合:讓難民在庇護國得到妥善安排。(3)將難民重新安置于第三國。4.為什么難民問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1)根本原因:難民問題根源復雜、與當代世界的各種政治因素交織、地區沖突、民族矛盾、恐怖主義、霸權主義等問題依然存在、各類國際、國內沖突頻發。(2)各國的難民政策有限大的差異、聯合國難民署只是一個協調機構,無法統一各國的難民政策。四、移民社會的多元文化1.背景(1)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出現了移民社會。(2)移民社會的居民由不同文化傳統的民族組成,不同文化交匯、借鑒與認同。2.代表國家與地區(1)美國的移民文化①形成原因:A、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世界各地的移民不斷來到北美。每段時間內進入美國的新移民相對于已經融入美利堅民族的并接受美國文化的美國人而言都是少數,經過兩三代的民族融合后會成為美利堅民族的一部分。B、美國政府同時允許任何一個民族群體可以在忠于美國的前提下,保持獨特的民族信仰,創辦自己的學校,這在客觀上有利于民族傳統文化的保持和延續,使美國呈現出一體多元的文化現象。②特征:A、以歐洲文化為主流。B、“美國化”與“多元化”共存。各國移民帶著本民族的文化傾向不斷融入已形成的美國文化,同時也保留了自身的某些特性,從而使得美國的移民文化不同于其他任何國家的文化,形成了一體多元的美國移民文化的構架。多元文化傳統也使美國社會始終存在著不同民族間的文化認同問題。③影響:A、積極影響:“美國化”使遷徙與融入當地社會過程中出現文化認同,有利于保持美國社會的穩定;族群和文化的多樣性給美國社會帶來了創新的活力。B、消極影響:多元化使美國社會的文化認同始終存在著不同族群間的矛盾與沖突。(2)新加坡的移民文化①形成原因新加坡是繁榮的貿易大港和國際化都市,從英國殖民地成為獨立國家。新加坡的人口構成:主要是來自中國南方各省的華裔移民,其次為本地的馬來族,還有印度裔移民。②特征:官方語言;各民族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各類宗教建筑形式各異,各民族的傳統文化活動豐富多彩的文化。小結——現代社會的移民特點1.國際移民在絕對數量上呈現出較大增勢,反映出當今世界勞動力的全球流動性依然強勁。2.國際移民的主要流向是西歐和北美,但流向更加多元化。3.國際移民呈現出“精英遷移”的趨勢。4.難民問題日益突出,成為全球移民治理的重大挑戰。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