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7課 近代殖民活動和人口的跨地域轉移授課時間: ,共 課時教學目標1通過了解近代歷史上跨洲、跨國家、跨地區不同規模的人口遷徙,以及移民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2.認識在遷徙與融入當地社會過程中出現的文化認同。教學重難點重點:近代人口遷移的影響難點:人口遷移與殖民擴張的影響教學方法講授法、歸納法導入新課五月花號講授新課一、殖民擴張與美洲族群的變化1.歐洲的殖民擴張:1492年,哥倫布到達美洲,此后西班牙、葡萄牙、英國、法國等歐洲國家爭相開始在美洲進行瘋狂的殖民擴張和掠奪。2、美洲的人口結構的改變(1)印第安人數量銳減:屠殺、奴役、天花等傳染病。(2)黑人奴隸數量激增:黑奴貿易。(3)白人數量大增:歐洲人的到來。(4)農作物結構的改變:小麥種植3、美洲新族群的形成⑴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們相互之間的混血后代,逐漸成為美洲大陸的主要居民。⑵不同族群共同生活在美洲,形成新的文化認同,發展了由歐洲文化主導、融合多種文化因素的新美洲文化。4、美洲國家人口結構的不同(1)美國和加拿大,白人占據了人口的大多數。在美國,幸存的印第安人被趕進保留地生活。(2)海地等西印度群島國家,黑人人口占多數。(3)混血人種成為拉丁美洲的最大族群。(4)在秘魯等少數國家印第安人相對較多。二、英國的殖民活動與大洋洲人口結構的改變1.英國的殖民活動(1)18世紀中后期,英國殖民者來到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地。最初,英國將澳大利亞作為流放罪犯的場所。(2)19世紀時,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對原材料需求的增加,英國殖民者開始在澳大利亞掠奪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場。(3)1851年,人們在澳大利亞發現了金礦,采礦業迅速發展起來。2.大洋洲人口結構的改變(1)原住民數量減少:隨著殖民擴張的加劇,澳大利亞等地的原住民遭到驅趕和屠殺,人口數量銳減。(2)白人成為主要居民:越來越多的英國人和歐洲其他國家的人來到澳大利亞和新西蘭,19世紀中葉,白人已經成為當地的主要居民,歐洲文化成為當地文化的主流。三、華工與美洲、大洋洲的開發1、原因⑴19世紀初,英美等國開始陸續頒布禁止奴隸貿易的法令,黑奴貿易受到限制,殖民者不得不尋找新的廉價勞動力。⑵19世紀中葉后,清政府被迫允許列強在中國招募華工出國。(《北京條約》)⑶殖民者通過運輸華工來獲取巨額利潤。⑷中國東南沿海的窮苦百姓,或是因為生活所迫,或是被誘騙、綁架成為苦力。2、概況⑴開發美洲①美國:華工是加利福尼亞金礦和中央太平洋鐵路工地等繁重勞動場所的主要勞動力。②拉丁美洲:加勒比群島、秘魯以及古巴等地,也有成千上萬的華工。⑵開發大洋洲①19世紀中葉,大量華工來到澳大利亞開采金礦。②在大洋洲的一些島嶼上,華工在種植園和礦山辛勤勞動,促進了這些地方的開發。3、影響⑴留下來的華工由于相同的文化和生活習慣,往往愿意居住在一起,在各地形成了一個個唐人街。⑵他們保留和傳播著中華文化,促進了美洲和大洋洲經濟、文化的發展。【補充】1.近代華工(1)產生原因①華工是資本主義發展的結果。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迅速增加,特別是人口相對較少的美洲和大洋洲等地;黑奴貿易受限后,美洲廣大的種植園缺乏勞動力。②是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結果。隨著外國資本主義入侵,晚清社會危機日益嚴重,國內政治動蕩,經濟危機不斷,民眾生存艱難,故出國尋求生存機會;列強逼迫清政府調整政策,1860年簽訂《北京條約》,使華工貿易合法化。(2)特點①被動移民:鴉片戰爭到清末,幾乎全是被西方殖民主義者拐掠、販賣的。②多來自廣東沿海地區,以農民為主體。③多從事繁重勞動,吃苦耐勞。④主要集中在美洲、澳大利亞、東南亞等地。(3)華工的貢獻①華工的辛勤勞動為當地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②傳播了中華文化,促進當地多元文化的發展。華工們保持著故鄉的習俗,學習新的知識,傳播著中華文化,同時將中華文化匯入當地文化。2.華僑對近代中國的貢獻(1)他們一方面將中國傳統文化、生活習俗以及宗教信仰帶入歐美及東南亞諸國,另一方面也將所在國的先進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等帶回中國,在中國近代化的進程中自覺或不自覺地起到傳播者,甚至領導者的作用。(2)豐富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多樣性,傳播近代先進的生活方式、行為習慣,成為中國近代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率先創辦近代企業,1872年華僑商人陳啟源在廣州創立繼昌隆繅絲廠(我國第一家民族資本經營的機器繅絲廠);推動民主革命發展,1894年孫中山聯合多位華僑在檀香山創辦興中會(中國近代史第一個民主革命團體);抗戰期間,愛國華僑陳嘉庚帶頭捐款捐物支援祖國抗戰。華僑以各種方式聲援和支持了祖國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小結一、全面認識新航路開辟后的人口遷移1.表現(1)歐洲人入侵并在美洲建立殖民地,印第安人人口急劇減少。(2)歐洲人把非洲黑人作為奴隸販賣到美洲,使美洲成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區。(3)大洋洲、非洲、亞洲等地區也有族群混合現象。2.特點(1)從宗主國向殖民地和附屬地遷移人口。(2)從較發達地區向不發達地區及新開發區移民。(3)從舊大陸向新大陸遷移人口。3.影響(1)積極:改變了許多地區的人種和民族結構;推進了世界的物質和人文交流,促進了新的民族和文化的融合;加速了落后地區的開發。(2)消極:歐洲人對美洲殖民掠奪;印第安人遭到滅頂之災;黑奴貿易罪惡深重;各種疾病傳播蔓延。二、15世紀末新航路開辟以來向新大陸移民的階段及特點第一階段:從15世紀末新航路開辟到18世紀中葉特點:①從人口遷移的動機來看,這一時期的人口遷移完全是以侵略、掠奪和搶占為目的的洲際性人口大遷移。②從人口遷移的規模來看,這一階段從歐洲遷入美洲的人數有限,規模不大。③對非洲黑奴采取強制性國際間集體移民第二階段:從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上半葉特點:①遷入美洲的歐洲移民數量大大增加,規??涨?。②非洲黑奴仍是美洲人口遷移的重要部分第三階段:從19世紀上半葉到20世紀中葉特點:①歐洲人口向美洲遷移的規模超過以往任何時期。②遷入拉美和美國的歐洲移民素質有很大不同。歐洲專業技術人員和有經驗的農民都愿意去美國,而遷往拉美的多是歐洲農村破產逃生的人。③大量的中國人、印度人、日本人等被西方國家拐騙到美洲,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第四階段: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到20世紀70年代末①美洲從國際人口遷移的凈遷入區變為凈遷出區。②拉美各國之間的國際人口遷移現象增多。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