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4課歐洲文化的形成授課時間: ,共 課時教學目標1.了解古代歐洲的區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樣性;2.認歐洲各國各國、各地區、各民族對人類文化的發展所做的貢獻。教學重難點重點:古代歐洲的區域文化難點:古代歐洲的區域文化對世界的影響教學方法講授法、歸納法導入新課長江黃河孕育了古老的中國文明,兩河流域誕生了蘇美爾文明,北非的尼羅河鑄就了古埃及文明,而西方愛琴海邊則產生了最早的古代西方文明。古代西方文明是如何誕生與發展的?講授新課一、古典希臘文化與羅馬文化1.古典希臘文化(1)時空①空間:以巴爾干半島南部為中心區域。②時間: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4世紀上半葉被稱作古代希臘歷史上的“古典時代”,文化高度發展。(2)成就①哲學產生:產生于希臘人對宇宙起源和人生意義等自然和社會問題的知識追求,古希臘哲學家力圖用理性的思維方式認識世界和解釋世界。三大哲人:蘇格拉底致力于探討人生哲理和社會倫理,他用對話形式提出的哲學思想由其學生記錄下來,流傳后世。柏拉圖創建的“學園”將哲學和數學知識融會貫通,在幾何學發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為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奠定了基礎。亞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其著作涉及哲學、政治學和諸多科學領域,對歐洲科學知識系統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補充】“希臘三賢”“古希臘三賢”即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是柏拉圖的老師,柏拉圖是亞里士多德的老師。他們三人在古希臘文學、藝術、哲學領域做出的非凡貢獻至今影響著世界范圍內的文學藝術發展方向。1.蘇格拉底(1)簡介:蘇格拉底是與智者學派同時代的人,德爾菲神諭說他是全希臘最富有智慧的人,馬克思稱他為“哲學的創造者”、“智慧”的化身。(2)背景:智者學派重視人的作用,忽視道德;雅典社會世風日下,道德淪喪。(3)關注點:人的道德哲學。(目的:培養公民的道德價值觀,拯救城邦(克服直接民主制的弊端)。)(4)哲學貢獻:①倡導“有思想力的人是萬物的尺度”:反對智者忽視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張,希望重新建立人們的道德價值觀,以挽救衰頹中的城邦制度。②“美德即知識”:主張美德的本質是知識,是關于善的知識。這一命題揭示了教育和道德的關系,即教育的目的就是去挖掘、發展人的美德,強調教化人民,改善人的靈魂。③“認識你自己”: 即關心自己的靈魂,追求真理和美德,成為道德完善的、真正的人。④尊崇理性,追求思想自由。(5)影響:①蘇格拉底在哲學上的重大貢獻是他第一次在哲學意義上發現了“自我”,使哲學真正成為一門研究“人”的學問。②這種對理性的尊崇和思想自由的追求,是歐洲18世紀啟蒙思想的源頭。蘇格拉底提出的“美德即知識”在哲學和倫理學上具有重要的影響,這也是其本人道德哲學中最基本的命題,但蘇格拉底忽視了其中非理性的一個方面,因此,他的“美德即知識”命題也只能是片面的。——聶怡東《淺議蘇格拉底“美德即知識”》2.柏拉圖(1)主張:①關注的焦點是社會人生。②根據智慧品德把每個人明確分工,各司其職。③鼓勵人們獨立理性思考,“柏拉圖式的行為”,即追求純精神的行為。(2)意義:為理性主義的發展奠定了基礎。3.亞里士多德(1)主張:關注自然界和人類生活,特別強調在整個自然界中,人類是最高級的。(2)影響:進一步發展了人文主義思想;亞里士多德學識淵博,是集古希臘科學文化知識之大成的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他不僅為現代許多科學門類奠定了基礎,而且使哲學真正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拓展】比較蘇格拉底與智者學派思想的異同。比較項 智者學派 蘇格拉底相同點 都把人和人類社會作為研究主體; 都否定神的意志,強調人的價值。不同點 對知識看法 認為知識是公民參與公共事務、進行演說的基礎,因此需要學習知識,但并未與人的道德相聯系。 強調知識的作用,道德和知識合二為一,道德行為必須以知識為基礎。對道德認識 忽視道德,追求功利 重視道德對民主政治 主張民主政治,有些激進學者還提出城邦公民應該人人平等 主張有知識、有德識的少數人治國(精英治國),對民主政體特別是雅典后期激進民主政治強烈反對。對人的認識 對人的認識停留在感性階段 強調和尊重理性歷史地位 人類自我意識的第一次覺醒,是西方人文主義精神的濫觴 第一次在哲學意義上發現自我,使哲學真正成為研究“人”的學問【拓展】古希臘哲學的特征和影響(1)特征①注重理性思考:愛智慧、尚思科、重探索是古希精哲學的基本精神,注重關注自然規律,善于分類概括和歸納總結,又注重區別事物的現象與本質。②探索自然、本性是古希臘哲學的基本內容:古希臘哲學產生于希臘人對宇宙起源和人生意義等自然和社會問題的知識追求。③蘊涵人文精神:蘇格拉底致力于探計人生哲理和社會倫理,把“自我”作為哲學研究的重點對象,完成了古希臘哲學從注重宇宙自然研究到注重人和社會研究的轉變。(2)影響①古希臘是歐洲哲學的發源地,古希臘哲學思想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濫觴。②有利于歐洲科學知識系統的形成,有利于近代西方自然科學的興起。③為近代西方思想解放提供了精神武器(或有利于近代西方沖破基督教的束縛)。②文學史詩:《荷馬史詩》, 史詩中諸神和英雄的故事成為后世西方文學創作的源泉。戲劇:古典時代希臘文學的最高成就,悲劇和喜劇是這一時期戲劇的杰出代表。③藝術雕刻家米隆的《擲鐵餅者》是人物雕塑的典范。雅典衛城的帕特農神廟是建筑藝術的代表。④史學:古希臘是歐洲史學的源頭希羅多德(“史學之父”)的《歷史》開創了敘事體的撰史體裁。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2.古典羅馬文化(1)法律:公元前450年頒布《十二銅表法》。①內容:包括債務法、繼承法、婚姻法以及訴訟程序等多個方面。②影響:古羅馬第一部成文法,成為后來一系列公民法的基礎。以維護貴族和富人的財產利益為核心。按律量刑,限制了貴族濫用權力,規范了社會契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平民利益。羅馬法體系適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也對后世歐洲國家的法律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2)文學:盧克萊修、西塞羅和維吉爾是古羅馬時期最杰出的文學家。(3)史學:李維的《羅馬史》和塔西佗的《編年史》代表了古羅馬史學的最高成就。(4)建筑:萬神殿、大競技場等是其中的代表。(5)歷法:凱撒時期制定的儒略歷后經修訂成為世界通用的公歷。二、中古西歐文化1.背景:(1)西羅馬帝國滅亡和日耳曼民族南下后,日耳曼人在西歐地區建立了法拉克王國等封建國家。(2)496年,法蘭克國王克洛維皈依基督教,賦予基督教會多項特權。(3)756年,加洛林王朝君主丕平將羅馬周圍地區交給教皇統治,建立“教皇國”,并使教會介入世俗權力。歐洲逐漸形成了王權與教權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2.特點:(1)基督教會與世俗王權互相利用、競爭共存。(2)基督教信仰成為西歐地區普遍的文化符號。3.表現⑴宗教:基督教會控制著西歐社會的精神生活。①載體:闡述教義的《圣經》以及研究教義的神學。②目的:神學家用形式邏輯論證基督教教義,維護基督教會和封建主的統治。③影響:神學家的思維方式源自古希臘哲學,對西歐思想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2)文學①圣經文學:《圣經》中的歷史傳說和神話為文學藝術創作提供了很多素材。②騎士文學和市民文學:反映了封建時代和城市復興時期的社會生活。4.評價:中古西歐文化受到教會控制,少有科學成就,但它繼承了古代希臘、羅馬的哲學、法律和科學知識傳統,為后來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科學革命奠定了必要的基礎。三、拜占庭、俄羅斯文化1、拜占庭文化⑴背景①羅馬帝國與基督教分裂: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東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庭帝國”; 1054年,基督教會正式分裂為 東正教(希臘正教)和西正教(天主教)②由于地處歐、亞、非三洲交界處,拜占庭帝國繼承了古代希臘、羅馬文化,融匯了基督教文化和來自西亞、北非的文化,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⑵表現①宗教:東正教是拜占庭帝國的國教,君士坦丁堡是東正教的中心。②法律:拜占庭帝國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時編纂的《羅馬民法大全》,為傳承羅馬法作出了貢獻,對歐洲的法學思想和法制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是拜占庭文化的標志性成就。③藝術:保存了大量希臘古典書籍,其建筑和雕塑藝術也繼承了古希臘、羅馬的遺產并有所發展。④建筑:矗立于君士坦丁堡市中心的圣索菲亞大教堂以其羅馬式穹頂而聞名。2.俄羅斯文化(1)背景①俄羅斯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響。②10世紀中葉,基輔羅斯的統治者接受了基督教,基輔羅斯進入基督教文化圈。⑵表現①神學:10世紀中葉,基輔羅斯的統治者接受了基督教,基輔羅斯進入基督教文化圈。拜占庭帝國滅亡后,東正教的中心轉移到俄羅斯。東正教逐漸成為專制君主統治國家的工具。②文學:史詩《伊戈爾遠征記》創作于12世紀,反映了古代斯拉夫民族的歷史、傳說和風土人情,是基輔羅斯時期最杰出的文學作品。③建筑:俄羅斯圓頂多塔風格的教堂建筑與西歐中古時期的哥特式教堂建筑形成鮮明對比,被視作東正教的象征。小結一、古希臘文化繁榮根本原因及特征(1)根本原因:發達的奴隸制經濟。(2)理想主義:古希臘的一個重要的美學思想就是和諧是美。古希臘人很早就提出黃金比例的觀點,并運用于繪畫和雕刻。文學作品中,男性大多具有非凡的力量、英俊的相貌、發達的肌肉,女性則有驚世的容貌、誘人的胴體。神其實與人一樣擁有情感、缺點,神只是理想化了的人(3)人文主義:希臘人重視個人價值,追求自由、享樂。希臘神話中經常出現半神般的英雄,而且神同人一樣,追求女色,爭強好勝(4)理性主義:希臘人對神的態度與其說是崇拜不如說是追求向往,人甚至敢開神的玩笑。這種理性主義使得蘇格拉底可以為真理喝下毒酒。希臘人將這種精神運用到哲學領域,思考世界的本原,探討悖論的邏輯;運用到科學領域,研究杠桿、滑輪、浮力,發現數學的奧秘(5)悲劇性:嚴格說,每個民族都有悲劇性,但在希臘的文學作品中表現得最為突出。《荷馬史詩》就是希臘悲劇的代表。阿喀琉斯和赫克托爾是兩種典型的悲劇人物,前者是自身追求與命運矛盾,后者是自身思想與國家使命矛盾(6)雄偉性:悲劇側重寫悲壯雄偉。希臘的史詩戲劇大多體現英雄主義色彩,抒情性較強,語言高亢,句式短促。希臘建筑帕特農神廟高大壯觀,雕塑《擲鐵餅者》形象健美,都體現了這一點二、西歐地區形成了以基督教文明為特征的地域文化的表現1.基督教會與世俗王權互相利用,基督教信仰成為西歐地區普遍的文化符號2.基督教會控制著西歐社會的精神生活3.《圣經》對西歐的文學藝術有重要影響4.西歐文化繼承了古希臘羅馬傳統,為后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科學革命準備了必要的思想文化基礎。三、拜占庭文明的特點及影響(1)特點:包容性、開放性;與宗教密切聯系;融匯東西方文化。成因:特殊的地理位置,促進了多種文化間的交流;活躍的商業和頻繁的軍事活動;統治階層的重視和努力。(2)影響①拜占庭文明對希臘古典文化起了保存作用。君士坦丁堡等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學者,這些學者在古典文化著作、古代文獻和書籍的保存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從而使希臘古典文化在拜占庭帝國得到保存與延續。②拜占庭文明對中古西歐的影響。中古時期大量的拜占庭希臘文作品被翻譯成拉丁文在西歐流傳,其醫學中的病理學、外科學等醫學著作對西歐醫學的發展也產生了有益的推動作用。③拜占庭文明深刻影響了斯拉夫世界及斯拉夫文化。拜占庭文明對于中古東歐斯拉夫民族的文字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圣經》和希臘文獻及著作的翻譯,奠定了斯拉夫文學的基礎,這些都標志著斯拉夫民族文化的開端。而且東正教在整個斯拉夫地區逐漸成為眾多國家的國教。君士坦丁堡被東斯拉夫人看作他們所共同擁有的宗教和文化中心。④拜占庭文明對文藝復興的影響。15世紀拜占庭帝國滅亡后,大批拜占庭人尤其是學者紛紛逃往意大利,這些學者以深厚的古典文化與其所產生的韻味推動著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的開展。⑤拜占庭文明對阿拉伯文化的影響。7世紀開始,阿拉伯人在擴張的過程中,侵占的很大一部分是拜占庭帝國的疆土,其中有很多是拜占庭帝國的文化中心。阿拉伯人在侵占這些地區之后,不自覺中接受了其優秀的文化,可以說拜占庭文明與阿拉伯文化在碰撞、融合中相互影響。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