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5.1植被第二課時一、課標分析內容要求為“1.10通過野外觀察或運用視頻、圖像,識別主要植被,說明其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二、教材分析1.地理教材基本結構分析(1)教材整體結構分析植被這條內容要求中,植被的類型涉及高中化學中“植物”等章節的知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對這些知識做適當的復習和補充。需要注意的是,要點到為止,不能把“地理課”上成“化學課”或“物理課”。在學習本節知識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了“地球的宇宙環境”、“大氣圈與大氣”、“水圈與水循環”、“地貌的觀察”等知識,具備一定的認圖識圖能力,對自然地理環境要素有了初步的認識,但對“植被”這一自然地理環境要素還比較陌生,需要教師通過視頻、野外實踐等方式,增加直觀認識。本節課對植被的認識,是學習《選擇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礎》中“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地域分異規律”等知識的基礎。只有對植被類型和其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有了基本的認識,才有可能在此基礎上,認識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地域分異規律。(2)教材單元結構分析地理課程改革要求“一標多本”,即地理課程標準是唯一的,但教材不是。地理教學過程應該是教師“用教材教”的過程,而不是“教教材”的過程。因此,對不同版本教材中,該教學內容所處的單元結構進行分析,可以幫助教師更好的把握該教學內容在地理一中所處的位置,建立本節課的知識框架。筆者分別對四個版本的高中地理新教材中,海水的性質和運動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所在章節進行結構分析,得到圖1、圖2、圖3和圖4。雖然不同版本的教材中,對《植被》這一章節的安排有較大區別,但其共同點是將該章節安排在了“海水的性質”這一教學內容的后面、“土壤”這一教學內容的前面。說明植被的學習與土壤的學習方法和教學方法有共同之處。(3)教材知識結構分析不同版本的教材對植被的知識結構安排有較大差異,但其共同點是包括植被的概念(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典型植被的分布、植被對環境的影響、環境對植被的影響等方面(見圖5)。圖5 《植被》知識結構《植被》這一章節主要包括主要植被和環境與植被的關系兩大知識內容。主要植被包括人工植被和天然植被的概念、森林、草原和荒漠。森林包括熱帶雨林、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亞寒帶針葉林。草原包括溫帶草原和熱帶草原,荒漠包括溫帶荒漠和熱帶荒漠。植被與環境的關系包括環境對植被的影響和植被對環境的影響。環境對植被的影響包括地形、氣候、土壤等對植被的影響,植被對環境的影響包括固碳釋氧、凈化空氣,涵養水源、保育土壤,積累營養物質,防風固沙、減輕災害等方面。按照認知層次,地理知識分為感性知識和理性知識兩大類。本節課的知識主要包括地理景觀、地理分布等感性知識,以及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規律等理性知識。其中,熱帶雨林、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等地理景觀和分布屬于地理事實性知識,這類知識內容的開發策略為:第一,開發課程資源作為學生獲得地理事實的感知對象;第二,有計劃有步驟地引導學生感知被感知的對象;第三,在現或聯想地理事實;第四,重復練習,讓學生掌握地理事實。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的概念等地理概念類知識內容,其教學內容設計策略為:第一,呈現變式,建立表象;第二,提出觀察與比較問題;第三,分析綜合,抽象關鍵特征,作出觀察與比較結論;第四,歸納總結概念;第五,遷移運用。氣候、土壤、地形等對植被的影響等地理規律知識內容,其教學內容設計策略為:第一,開發課程資源,建立高質量的表象;第二,復習地理概念性知識,歸納總結地理特征;第三,通過比較分析,發現事物之間的本質聯系;第四,抽象和概括,做出判斷表述。除了以上地理知識,本節課還應該設計野外考察實踐活動,這屬于技能性地理知識,其教學內容設計策略為:第一,示范技能;第二,為學生安排提示性訓練;第三,為學生安排整套的技能性訓練;第四,進一步適當聯系。(4)教材能力結構分析知識的學習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能力。本節課通過學習熱帶雨林等地理景觀,培養了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通過學習不同氣候類型下,植被的分布有何異同,培養了學生的地理區域認知能力;通過學習環境對植被的影響,從多個方面分析植被對環境的影響,培養了學生的分析能力和綜合思維素養;通過學習植被對環境的作用,進而了解植被對人類活動產生的影響,培養了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和人地協調觀素養;通過校園樹木觀察,和搜集資料,了解不同環境中植被的分布異同,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地理實踐力。圖6 知識能力素養形成路徑2.地理教材與目標關系分析(1)地理核心素養關系的整合分析本節課中,認識不同溫度帶的植被類型有何差異,可以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素養;從多個方面考慮植被與環境的關系,可以培養綜合思維素養;植被具有防風固沙、涵養水源的作用,對人類活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們要充分利用植被的這一特點,可以培養人地協調觀素養;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認識校園植物、家鄉植物,可以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素養。(2)重難點的處理分析《地理1》內容要求1.10是“通過野外觀察或運用視頻、圖像,識別主要植被,說明其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因此,本節課的重點知識是:第一,通過視頻和圖片,識別主要植被。第二,說明環境對植被的影響。第三,說明植被對環境的影響。難點是指學生不易理解和掌握,教師難以講清的教學點,是學生認知矛盾的焦點。是教材與學生之間表現出的較為突出的矛盾。氣候、土壤、地形等自然地理要素,對植被的影響是較為大尺度的,需要長時間的作用才會體現出來,距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因此,本節課的難點知識是:說明環境對植被的影響。三、教學資源開發分析地理教材是最直接的地理教學資源,但不能照本宣科,要結合不同版本教材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地理教學資源的開發,并遵循目標性、真實性、輔助性、相關性、適應性、探究性和聯系性等原則。《植被》這節課可以開發的教學資源包括用好教科書、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聯系相關學科的資源以及視頻資源等。用好教科書是指,為學生安排考察校園植物的考察活動,以及將分析紅樹林的環境適應性這一活動,作為課后作業,布置給學生等。在學習完植被的類型和特點之后,布置考察校園植物的課外活動,引導學生從地理的角度看世界,培養區域認知素養和地理實踐力。教材中的案例開發具有其科學性和典型性,但距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因此不適合作為教學的主案例,因此將其安排為課后作業,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的資源是指,以校園植物為例,學習植被的概念,辨別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教材中對這一知識的講解,是簡單的兩句話,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聯系相關學科的資源是指,在學習植被的釋氧固碳、涵養水源等作用時,要聯系生物學科中,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在學校環境對植被的影響時,要聯系生物學科中,植物生長的規律受氣溫、光照的影響很大等知識點,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建構新的知識體系。教科書中的植被景觀都是以圖片的方式呈現的,教師要積極開發更加直觀的視頻資源,如《動物世界》、相關城市宣傳片等,為學生建立更加立體的表象。四、學情分析1.起點水平學生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已經學習過了大氣、海水、地貌等自然地理要素,及其對人類活動影響,對自然地理環境與人類的關系有了初步的認識。初中生物學習過“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因此學生對植被“固碳釋氧”這一作用并不陌生,但是對于植被的垂直分層、涵養水源的作用較為陌生。植被景觀的分布與氣候類型的分布有著直接聯系,初中地理中,學生已經學習了“世界的氣候類型”等知識點。2.生活經驗武漢位于北緯30°,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因此,學生對亞熱帶季風氣候的常綠闊葉林的景觀有著直接的認識,但對于熱帶雨林、落葉闊葉林、亞寒帶針葉林等植被類型較為陌生。因此,需要教師通過視頻等方式,為學生提供更加直觀的感受。3.學習動機華師一附中的學生成績普遍較好,學習動機也比較強烈。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引起學生的“認知興趣”。這就需要教師將環境對植被的影響、植被對環境的影響等知識點講清楚、將透徹,并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等地理核心素養。4.學習興趣高一學生一般處于15、16歲,她們的思維已經由形象思維轉向抽象思維,處于抽象思維的發展階段,但在思維中,具體形象思維成分仍起著重要的作用,邏輯思維還不能離開感性經驗的直接支持。生活在武漢的學生,缺乏對熱帶雨林、亞寒帶針葉林等景觀的直接經驗,感性認識較為缺乏。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增加形象思維,又要有意識的培養邏輯思維。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分析植被和環境的關系。5.學習風格由于課堂時間有限,學習任務繁重等原因,教學方式仍以傳統的講授法為主,穿插以小組討論等活動,學生們也習慣于這樣的教學方式。新課改要求“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教學”,植被這一節課涉及大量的分析內容。因此,本節課可以一改往常的教學風格,以討論活動為主,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認識不同植被景觀的特點,分析植被與環境的關系。6.差異性分析不同學生接受新知識的快慢程度、動手能力等方面有所不同,因此,在小組合作中,要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進行分組。讓領導能力較強的同學擔任組長,讓較為細心的同學負責記錄數據等。五、課時安排由于本節內容較多,因此,共安排為兩個課時進行教學。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為“植被的概念”、“不同植被景觀的分布”(地理事實性知識教學內容、概念教學內容)。第二課時的教學內容為“植被與環境的關系”(技能教學內容、規律教學內容)。六、教學目標第一課時 學生能夠識別不同的植被景觀(區域認知) 學生能夠說出植被的概念,分辨天然植被與人工植被的區別,能夠分辨校園的人工植被和天然植被(綜合思維) 學生能夠說出種植人工植被的原因(人地協調觀) 學生能夠設計校園植被考察,并記錄植被生長情況和周圍環境狀況(地理實踐力)第二課時 學生能夠從多個方面說出植被對環境的影響,以及環境對植被的影響(綜合思維) 學生能夠說出破壞植被給人類帶來的危害(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七、教學重難點重點 難點第一課時 1.學生能夠識別不同的植被景觀 2.學生能夠說出植被的概念,分辨天然植被與人工植被的區別 3.學生能夠說出種植人工植被的原因 學生能夠說出植被的概念,分辨天然植被與人工植被的區別第二課時 1.學生能夠從多個方面說出植被對環境的影響,以及環境對植被的影響 2.學生能夠說出破壞植被給人類帶來的危害 學生能夠從多個方面說出植被對環境的影響,以及環境對植被的影響八、教學方法第二課時(案例教學法)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新課導入 復習植被的類型 【講授】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植被的類型,有森林、草原和荒漠。 【提問】同學們還記得具體有哪些植被類型,并且各自具有怎樣的特征嗎? 【回答問題】 熱帶雨林氣候常年高溫多雨,因此植被種類多樣,全年茂盛生長,呈現深綠色,有很多藤本植物、附生植物,還有板根和莖花現象。 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炎熱多雨,冬季溫和且無明顯干季。常綠闊葉林終年常綠,喬木多革質葉片。 熱帶草原全年高溫,分干濕兩季,濕季降水豐沛、草原蔥綠;干季降水稀少、草類枯黃。 溫帶草原夏季溫暖,冬季寒冷,氣候干燥。 荒漠的植被稀疏,地表大面積裸露。 植被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屬于地理規律,這類教學內容設計策略要首先恢復建立所需的地理概念性知識,即植被的概念和類型,歸納總結地理特征。新課講授 氣候對植被的影響 【展示地圖】 這是全球植被類型分布圖和氣候類型分布圖,不同顏色的圖例代表不同的植被類型和氣候類型。從圖中可以發現,熱帶雨林帶主要分布在赤道兩側,也就是熱帶雨林氣候帶。 【提問】 請同學們在圖中找到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熱帶草原、熱帶沙漠、溫帶草原、溫帶荒漠的分布地區,對比世界氣候類型的分布圖,找到異同。 【讀圖】 在教師的帶領下讀圖,并學會讀圖的方法 認識地圖屬于智力性技能,首先要教給學生順利完成地理活動的步驟和程序的知識。教師示范技能,是智力性技能講解的第一步。 為學生安排簡化的練習,是是智力性技能講解的第二步。【提問】 非常好,從大家找到的地區來看,可以發現,植被種類越多的地區,它的熱量和水分條件有什么特點呢? 【講授】 非常好,這就是氣候的植被的影響。在自然環境要素中,對植被影響最大的就是氣候。不同的熱量、降水及組合狀況,決定了植物種類和植被特征。這也就是“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的原因。且熱帶雨林中,往往存在植被的垂直分層現象。 【回答問題】 植被越茂密的地區,氣溫越高、降水越充沛。 通過比較分析等思維過程,發現地理事物之間的本質聯系,即降水越多、熱量越高,越有利于植被的生長。 最終抽象概括,并做出判斷。地形對植被的影響 【講授】 其實,不止是熱帶雨林中存在植被的垂直分層現象,高大的山脈也會出現植被的垂直分層。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句曾寫道“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提問】 這是由自然地理要素中的哪個因素導致的呢? 【回答問題】 是地形的因素導致的。海拔越高,光照越充足,氣溫越低。海拔每升高1000米,氣溫降低6℃。 進一步訓練,先呈現事實,再讓學生分析,得出規律。土壤對植被的影響 【講授】 除了氣候和地形,土壤對植被的影響也十分顯著。 【提問】 請同學們查閱資料,找出茶葉種植的條件有哪些? 【查閱資料】 茶葉需要在酸性土壤中種植,且最好的利于排水的山坡上。 進一步訓練,通過查閱資料,了解土壤對植被生長的影響,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植被對環境的影響 【展示材料】(第一步:呈現案例) 案例1: “三北”防護林體系東起黑龍江賓縣,西至新疆的烏孜別里山口,北抵北部邊境,南沿海河、永定河、汾河、渭河、洮河下游、喀喇昆侖山,包括新疆、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北京、天津等13個省、市、自治區的559個縣。內蒙古三北防護林建設取得生態效益,全區人工林保存面積由1979年的1295萬畝增加到9721萬畝,森林面積由1979年的2.34億畝增加到3.79億畝,森林覆蓋率由1979年的13.23%增加到21.03%,實現森林面積和蓄積持續“雙增長”、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持續“雙減少”。 山西省昕水河流域土壤侵蝕模數已由7175噸下降到3229噸。張家口市土壤侵蝕模數已由過去的5900噸下降到1550噸,官廳水庫泥沙入庫量由899噸減少到235噸,潘家口和密云兩大水庫泥沙入庫量分別減少20%和60%。遼寧省在遼西低山丘陵區營造水土保持林450多萬畝,土壤侵蝕模數已由4500—5000噸下降到1500—2191噸。 【提問】 通過上述材料,可以發現,植被對環境的影響作用有哪些呢?(第二步:分析案例) 【講解】 植被具有調節氣候、凈化空氣、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和抵御風沙的作用。 【閱讀材料】 開發課程資源,建立高質量的地理表象。從材料中提取有利信息,培養學生搜集資料,提取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素養和地理實踐力。【展示材料】 案例2: “三江源”是指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素有“中華水塔”之稱,對中國的生態狀況及國民經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在西部大開發生態環境的治理保護中擔負著重要責任。受嚴酷自然條件的制約,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由于自然因素和不合理人類活動的雙重作用,上世紀70年代起,這里的生態環境日益惡化,草場嚴重退化,水土流失加劇,土地沙漠化面積擴大,冰川、濕地退縮,生物多樣性銳減。同時還影響和制約了當地各民族的生存與發展,造成了本地區畜牧業生產水平低而不穩,加劇該地區貧困程度,同時還嚴重影響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區以及東南亞國家的生存與發展。 【提問】 請同學們結合本節課所學知識,為改善“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出謀劃策,并說明理由。(第三步:遷移運用) 【回答問題】 在三江源地區植樹種林,保護植被。因為植被具有調節氣候、凈化空氣、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和抵御風沙等作用。 案例教學法要有主案例和拓展案例,設置真實情境,讓學生參與到真實問題的決策中去,培養學生的主人公意識和責任感。總結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植被與環境的相互關系(綜合思維),知道了氣候、地形、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都對植被有著重要影響,反過來,植被對環境的影響也十分重要。歷史事實證明,過度砍伐、破壞植被的行為,最終會對人類造成反噬,因此我們要保護森林,多植樹,熱愛我們的家園(人地協調觀)。 教師最后對本堂課的學習方式及學習內容進行總結歸納,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及時反饋。并結合歷史事實,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作業布置 請同學們下去之后,完成教材上的活動題。 這一課堂練習為教材中的活動題,對植被類型對學習進行遷移運用,及時訓練。十、板書設計板書屬于傳統地理教學媒體“三板”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要與現代地理教學媒體很好的結合起來,呈現本節課的重點知識和難點知識,以及本節課要培養學生的能力和地理核心素養。本節課中使用的現代地理教學媒體主要是PPT和視頻。教師在視頻的選擇上,要進行加工,從長視頻中截取與本節課教學內容有關的片段,以保證教學效率的最大化。圖8 《植被》教學媒體選擇流程在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中,先板書“分類”,學生在課本上找到主要植被類型,教師將其分別寫在黑板上,這一步驟培養了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不同植被類型的特點不同,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素養;再板書“概念”,充分感知之后,總結植被的概念是什么;最后板書 “人工植被和天然植被”,這是本節課需要重點區分的兩個概念,學習為什么校園里要種植人工植被,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素養。在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中,先板書“氣候”,氣候對植被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全球氣候類型分布與全球植被類型分布的對應關系上,通過讀圖總結規律,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和區域認知素養以及綜合思維素養,“地形”和“土壤”對植被的影響,與此類似;再板書“涵養水源”、“調節氣候”、“凈化空氣”、“保持水土”等,這些植被對環境的影響。這類知識主要是通過“三北”防護林的案例總結出來的,培養了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綜合思維素養。第一課時 第二課時圖9 知識能力素養形成過程板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