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一 史前時期: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時空坐標】【知識點講解】考點1:中國早期人類的代表——北京人一、北京人1.時間:距今約70萬——20萬年。2.生活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上。3.體貌特征:前額低平,眉骨粗大,上肢與現代人相似,下肢較上肢略長,能夠直立行走。4.生產生活狀況:(1)使用工具:使用打制石器(2)火的使用:學會使用火并會保存火種(3)社會生活:結成群體生活在一起5.發現意義:①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之一。②通過對北京人的研究,可以發現早期猿人向現代人類演進和發展變化的規律,為人類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證據。中國境內其他主要古人類1.元謀人生活在距今約170萬年,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2.山頂洞人生活在距今約3萬年,模樣和現代人基本相同,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懂得人工取火,有愛美意識并懂得埋葬逝者,過著集體生活。考點2:原始農耕生活原始農業產生:距今10000年左右,我國出現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農作物。長江中下游的先民開始栽培稻,北方地區的先民開始栽培粟和黍。標志:農作物的種植、家畜飼養的出現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發展。影響:原始農業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河姆渡人、半坡居民河姆渡人 半坡居民生活時期 距今約7000年 距今約6000年生活地點 長江流域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村 黃河流域陜西西安半坡村一帶生產生活狀況 1.住房:干欄式建筑 2.種植作物:水稻 3.家畜飼養:豬、狗、水牛等 4.使用工具:骨耜 5.原始手工業:會制作陶器、玉器和簡單的樂器骨哨;出土了中國最早的象牙雕刻。懂得使用天然漆。 1.住房:半地穴式圓形房屋 2.種植作物:粟 3.家畜飼養:豬、狗等 4.使用工具:磨制石器:骨器、角器 5.手工業:制作彩陶,會簡單的紡織、制衣地位 我國長江流域氏族聚落原始農耕文化的代表 我國黃河流域氏族聚落原始農耕文化的代表考點3:遠古的傳說炎黃聯盟1.時間:五六千年前,中國進入部落聯盟時期。(炎黃打敗蚩尤) (逐鹿之戰) (炎黃結盟) (阪泉之戰)2.聯盟:(黃帝成為炎黃部落的首領)3.影響:炎黃部落聯盟以后逐漸形成為華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黃帝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內外的華人也以“炎黃子孫”自稱。二、傳說中炎帝和黃帝的發明1.炎帝的貢獻:(傳說)他教民開墾耕種;制作生產工具,種植五谷和蔬菜,還制作陶器,發明紡織,會煮鹽,教人們交換物品;制作樂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歷法知識。2.黃帝的發明:(相傳)他已能建造宮室、制衣、挖井、造船、煉銅,發明了弓箭。相傳黃帝時期,倉頡造字,伶倫制作音律,隸首發明算盤。黃帝的妻子嫘祖會繅絲,擅長紡織。三、堯舜禹的禪讓1.部族聯盟的首領:實行禪讓制,依次選出堯→舜→禹。2.大禹治水:禹總結教訓,采用疏導的方法,開鑿河渠疏導洪水入海,三過家門而不人,經10多年努力,終于消除了水患。禹治水有功,得到民眾愛戴,被尊稱為“大禹”。【重難點易混易錯】1.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異同異:(1)所處年代不同:河姆渡人距今約7000年;半坡人距今約6000年;(2)地理位置不同:河姆渡人生活在長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黃河流域(區分小口訣:兩“河”不在一起);(3)主要種植農作物不同:河姆渡人種植水稻,半坡人種植粟;(4)居住的房屋不同: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欄式建筑,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圓形房屋(區分小口訣:兩“半”在一起);(5)制作陶器不同:河姆渡人會制作陶器,半坡人會制作有各種紋飾的彩陶;(6)掌握的手工技術不同:河姆渡人能運用雕刻等技術,用象牙和獸骨制成古樸的藝術品,半坡人會簡單的紡織、制衣。同:(1)都會建造房屋;(2)都開始了定居生活;(3)都從事原始農業生產,會飼養家畜,種植農作物;(4)都使用磨制石器;(5)都會制作陶器作為生活用具;(6)都會制作簡單的樂器。【典型例題復習】1.(2023·黑龍江牡丹江)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古人類是( )A.元謀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2.(2023·甘肅蘭州)考古學者在云南省元謀縣發掘出遠古人類的兩顆門齒化石,一些粗糙的石器,還發現了炭屑和燒骨。這說明元謀人( )A.能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B.已經從事農業生產C.已經進入磨制石器時代 D.廣泛使用青銅工具3.(2023·山東東營)下圖是1959年古人類學家根據發掘出來的頭骨化石復原的某原始人類頭像。這一原始人類是( )A.元謀人 B.藍田人 C.北京人 D.山頂洞人4.(2023·吉林)下列選項中、研究北京人、山頂洞人等遠古人類最可靠的證據是( )A.傳說 B.文獻 C.化石 D.影像5.(2022·江蘇無錫)中國具有悠久的農業生產歷史,是稻、粟、黍等作物的發源地。在長江中下游一帶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考古學家發現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遺跡。這一代表性遺址是( )A.元謀人遺址 B.北京人遺址 C.河姆渡遺址 D.半坡遺址6.(2023·北京)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依據。以下材料可作為我國原始農業發展證據的是( )A.北京人制作的石器 B.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谷C.農耕生活想象圖 D.曲轅犁模型7.(2023·山東菏澤)山東淄博趙家徐姚遺址入選“2022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在該遺址內發現了大量的紅燒土,即用火燒烤過的黏土,常用于建造房屋。這可印證該遺址居民( )A.能夠飼養家畜 B.廣泛使用石器 C.過著定居生活 D.從事農業生產8.(2023·廣東)距今約5000年的大汶口文化遺址部分墓葬中出土了象牙梳、象牙雕筒等,同時期的良渚文化遺址權貴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玉鉞、漆器、象牙器等。這說明,當時( )A.原始農業形成 B.社會分化出現 C.禪讓制度盛行 D.中央集權確立9.(2023·湖南株洲)下圖所示是首屆株洲旅游發展大會的宣傳標語。標語中的“神農”指的是( )A.堯 B.黃帝 C.禹 D.炎帝10.(2023·重慶)據古文獻記述,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時候,都把本族來源與黃帝族系聯系起來,自認為是黃帝的后裔。這表明( )A.夏、商、周均秉承“無為而治”理念 B.夏、商、周的祭祀活動十分頻繁C.推崇“君權神授”是先秦政治特點 D.中華民族同宗共祖意識源遠流長11.(2023·山東濰坊)“舜年二十以孝聞,年三十堯舉之……年六十一代堯踐帝位。”這描述了( )A.禪讓制 B.分封制 C.世襲制 D.郡縣制12.(2023·山東東營)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生產具有悠久的歷史。在漫長的歲月中,我國先民對各類可食用植物的認識逐漸加深。……距今10000年左右,我國出現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農作物。——義務教育教科書(五·四學制)《中國歷史》(第一冊)(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我國“最早的人工栽培的農作物”有哪些?材料二胡豆 胡桃(2)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二所示的食物是從何地通過哪一條交通道路傳入中原的?材料三 明代中后期,從外國傳進的甘薯和玉米也在各地栽種。沿海地區的甘薯種植相當普遍,“閩廣人賴以救濟,其利甚大”。這些作物為山地、瘠壤地區農業發展提供了條件,糧食總產量也因此提高。——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古代史編》(下卷)(3)根據材料三,指出甘薯和玉米的傳入、栽種所產生的影響。13.(2023·貴州貴陽)考古發現是研究史前時期的重要依據之一,歷慎思同學開展了以下歷史探究活動。請你參與,共同完成。活動一【探尋我國百萬年人類史】我國是世界上發現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之一。(1)下圖中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遺址位于 處;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之一位于 處。(填寫圖中字母即可)中國境內主要古人類遺址分布圖活動二【探尋我國一萬年文化史】新石器時代文化的遺址和遺物在我國各省各地都有發現,約有一萬余處。(2)將活動二中圖1、圖2、圖3的考古發現與推論進行連線。考古發現 推論圖① 推論1:出現了制陶業,改變了先民們的生活方式;先民們已經有了樸素的審美觀念等圖② 推論2:先民們已經過上了定居生活;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造成了建筑形式上的差異等圖③ 推論3:出現了人工栽培的農作物;原始農業出現等活動三【探尋我國五千年文明史】良渚古城遺址 陶寺都城遺址 二里頭遺址良渚古城遺址位于浙江杭州,距今5300-4300年,由宮殿區、內城和外城組成。古城北面一個20余千米的外圍水利系統,及同時期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城內外祭壇上權貴們的墓地里,隨葬著數十件至數百件數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禮器。 陶寺都城遺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4300-4000年,遺址中有一個圍墻環繞的宮城。 城內有兩處高等級墓地,大型墓葬中分布。大的墓葬往往隨葬陶鼓、石磬、玉鉞、龍盤等表明墓主人尊貴身份的禮器,城內還出土小件青銅器和帶有刻畫符號的陶壺。 二里頭遺址發現于河南偃師,距今約4100年左右,遺址中發現了宮殿建筑群。 在遺址中發現了大型墓葬和手工業作坊,還有平民生活區 和墓葬群,還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樂器,成套的青銅酒器,鑲嵌綠松石的精美銅牌。王室使用的高貴禮器。(3)說出活動三中三處遺址的考古發現有哪些共同點,并概括這些考古發現的重要意義。(4)綜上所述,請你為歷慎思同學的歷史探究活動擬定一個主題。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知識,我國境內最早的人類是距今150萬年的元謀人,A項正確;北京人距今30萬年不是中國最早的人類,排除B項;半坡居民距今5000年,排除C項;河姆渡人距今6000年,排除D項。故選A項。2.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材料“一些粗糙的石器,還發現了炭屑和燒骨。”可知,在元謀人遺址,我國科學家發現了兩顆門牙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炭屑、小塊燒骨。證明元謀人已經會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A項正確;題干主要強調元謀人能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未體現從事農業生產,排除B項;元謀人屬于舊石器時代,使用打制石器,排除C項;我國在商周時期廣泛使用青銅工具,排除D項。故選A項。3.答案:C解析:根據課本北京人的相關內容以及圖片可知,圖片反映的是北京人頭部復原圖。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約七十萬年至二十萬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手腳分工明顯,但已經能夠制造和使用工具。北京人生活在約70-20萬年前的北京周口店一帶,屬于直立人,會使用天然火,懂得保存火種,會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C項正確;元謀人生活在距今約170萬年的云南元謀,圖片沒有涉及,排除A項;藍田人生活在距今約70萬年到115萬年,圖片沒有涉及,排除B項;山頂洞人生活在距今約三萬年,會人工取火,圖片沒有反映,排除D項。故選C項。4.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原始人類時期,沒有文字,研究原始人類歷史的主要依據的是化石和遺址。北京人、山頂洞人等早期人類的研究中,最重要的證據是化石,C項正確;傳說屬于后世的編造和藝術加工,不具有客觀性,排除A項;原始人類時期,沒有文字記錄,排除B項;影像屬于后世的藝術創作,不具有客觀性,排除D項。故選C項。5.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可知,河姆渡遺址位于長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C項正確;元謀人遺址位于云南省元謀縣,北京人遺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上,均是舊石器時代的遺址,排除AB兩項;半坡遺址位于陜西西安,屬于黃河流域,排除D項。故選C項。6.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我國原始農業發展”,結合所學可知,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考古工作者發現了距今7000年的稻谷遺存,反映了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B項正確;A項圖片反映的是北京使用的石器,北京人會用石塊、獸骨和鹿角等制作工具,采用各種不同的打制方法,排除A項;想象圖不能作為證據,排除C項;曲轅犁反映的是唐朝農業的發展,排除D項。故選B項。7.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材料中的“在該遺址內發現了大量的紅燒土,即用火燒烤過的黏土,常用于建造房屋”可知,山東淄博趙家徐姚遺址已經懂得燒制黏土、建造房屋,這說明該遺址居民已經開始過定居生活,C項正確;能夠飼養家畜,廣泛使用磨制石,從事農業生產等,都是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重要標志,但材料未體現這些,排除ABD項。故選C項。8.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象牙梳、象牙雕筒”“玉琮、玉鉞、漆器、象牙器”表明這一時期出現了裝飾的物品、手工藝品等,說明社會分化出現,B項正確;“象牙梳、象牙雕筒”“玉琮、玉鉞、漆器、象牙器”與農業無關,排除A項;禪讓制度是部落聯盟民主推選首領的制度,與題干材料無關,排除C項;秦朝確立中央集權制度,排除D項。故選B項。9.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圖片信息“神農福地”,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炎帝是中國部落聯盟時期的首領之一,號神農氏。傳說他教民開荒耕種,制作生產工具,種植五谷和蔬菜,今湖南炎帝陵炎帝廟里仍供奉著炎帝像,與題干信息“神農福地”相符,D項正確;堯是中國部落聯盟時期的首領之一,他鼓勵人們開墾農田,發展歷法,排除A項;黃帝與炎帝聯合打敗蚩尤,與炎帝一起被尊崇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名軒轅,排除B項;禹全身心投入治水,被尊稱為“大禹”,排除C項。故選D項。10.答案:D解析:依據所學可知,由題干中的“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時候”“把本族來源與黃帝族系聯系起來,都自認是黃帝族的后裔”等信息可以看出夏商周都有了族群認同的意識,說明了中華民族同宗共祖意識源遠流長,D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擁有共同的先祖,體現的是民族認同,并未體現“無為而治”,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同宗共祖意識,不能體現“夏、商、周的祭祀活動十分頻繁”,排除B項;題干材料是夏商周時期的,不是先秦,排除C項。故選D項。11.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舜年二十以孝聞,年三十堯舉之……年六十一代堯踐帝位。”和所學可知,堯因舜“孝”進行推薦,后來舜繼堯位,反映了部落聯盟時期的首領位子的傳遞方法禪讓制,A項正確;分封制是中國古代分封諸侯的制度,排除B項;世襲制是古代君王去世或遜位后,將皇帝的九五之尊轉給自己的子孫的傳承制度,排除C項,郡縣制是在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官員由皇帝直接任免的流官任期制,使地方處在中央的管轄之下,有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統一,排除D項。故選A項。12.答案:(1)農作物:稻、粟、黍。(2)何地:西域;道路:絲綢之路。(3)影響:為糧食的增產開辟了新的途徑,大大豐富了中國人的食物品種,提高了糧食總量,有利于解決溫飽問題。解析:(1)農作物:據材料一“距今10000年左右,我國出現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農作物。”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距今10000年左右,我國出現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農作物。長江中下游的先民開始栽培稻,北方地區的先民開始栽培粟和黍。(2)何地、道路:根據“胡豆、胡椒”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二所示的食物西域的食物,是從絲綢之路傳入中原的,西漢時期,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通過這條道路,漢朝的絲綢、漆器等物品,以及開渠、鑿井、鑄鐵等技術傳到西域,西域的良種馬、香料、玻璃、寶石等,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蓿、多種樂器和歌舞等傳入中原。“胡豆、胡椒”也是從西域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原的。(3)影響:根據材料三“這些作物為山地、瘠壤地區農業發展提供了條件,糧食總產量也因此提高。”結合所學知識,甘薯、玉米等作物傳入中國為糧食的增產開辟了新的途徑,大大豐富了中國人的食物品種,提高了糧食總量,有利于解決溫飽問題。13.答案:(1) A B(2)(3)共同點:都出現了宮殿或宮城;都發現了墓葬;都發現了禮器等。重要意義:距今約5000-4000年左右,我國長江流域、黃河流域都出現了早期國家。(4)主題: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中華文明探源等解析:(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我國是世界上發現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之一。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位于云南元謀縣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崗上,A處就是元謀人被發現地點。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北京人遺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上,遺址堆積層厚40多米。這處遺址最先于1921年被發現,后來人類學家根據遺址中發現的3顆牙齒化石,將活動在這里的古人類命名為“北京直立人”或“北京人”。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之一,B處是北京人被發現地點。(2)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圖1北京門頭溝遺址出土的東西和河姆渡遺址出土稻谷和骨耜對比,可以得出推論3出當時已經出現了人工栽培的農作物,原始農業出現等。圖2得出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圓形房屋和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干欄式建筑對比,可以推論2先民們已經過上了定居生活;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造成了建筑形式上的差異等。根據圖3半坡遺址的陶瓷和江西仙人洞的陶罐、河姆渡遺址的豬紋陶缽,可以得出推論1出現了制陶業,改變了先民們的生活方式;先民們已經有了樸素的審美觀念等。(3)共同點:根據材料三“良渚古城遺址由宮殿區、內城和外城組成“”“陶寺都城遺址有一個圍墻環繞的宮城城內外”“二里頭遺址發現了宮殿建筑群”可知,共同點是都出現了宮殿或宮城。根據材料三“良渚古城遺址祭壇上權貴們的墓地里”“陶寺都城遺址城內有兩處高等級墓地,大型墓葬中分布”“二里頭遺址在遺址中發現了大型墓葬和手工業作坊,還有平民生活區和墓葬群”可知,共同點是都發現了墓葬。根據材料三“良渚古城遺址隨葬著數十件至數百件數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禮器”“陶寺都城遺址,大的墓葬往往隨葬陶鼓、石磬、玉鉞、龍盤等表明墓主人尊貴身份的禮器”“二里頭遺址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樂器,成套的青銅酒器,鑲嵌綠松石的精美銅牌。王室使用的高貴禮器”可知,共同點是都發現了禮器等。重要意義:根據材料三,良渚古城遺址、陶寺都城遺址、二里頭遺址證明在距今5000-4000年左右,我國長江流域、黃河流域都出現了早期國家。(4)主題:根據上述材料關于我國早期人類起源可擬定一個主題為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或中華文明探源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