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4.3《海—氣相互作用》復習課教學設計章節名稱 湘教版選擇性必修一第四章第三節《海—氣相互作用》學科 地理授課時數1課時課程標準運用圖表,分析海—氣相互作用對全球水熱平衡的影響,解釋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對全球氣候和人類活動的影響。核心素養目標【綜合思維】結合真實復雜的情境,能夠分析海—氣相互作用關系以及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區域認知】能夠解釋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出現時赤道太平洋東、西岸降水量的變化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并能提出科學決策的依據。【地理實踐力】能夠根據圖文材料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對全球氣候和人類活動的影響。【人地協調觀】結合現實中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造成的氣候異常案例,能夠分析海—氣相互作用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具備尊重自然規律、科學利用自然的意識。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 海—氣相互充分利用及其對全球水熱平衡的影響解決措施:教材中的活動,引導學生關注海氣相互作用的影響因素及對全球水熱平衡的影響,注意同一緯度熱量變化帶來的大氣環流的變化。教學難點 厄爾尼諾、拉尼娜及其影響解決措施:通過圖片,理解現象本質,通過對比分析總結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赤道太平洋東岸和西岸可能出現的氣象災害,采用繪圖、讀圖、析圖的方式,形象化的理解記憶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教學工具暢言智慧課堂 教師端、學生端、多媒體課件、一輪復習資料、學案主要教學環節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情境導入 展示圖片和情境探究問題: 任務驅動:請同學們結合所學知識,同學之間相互討論以下幾個問題。 Q1:“海浩”現象發生的原理是?其反映出來海洋和大氣之間的那種物質或能量的交換?Q2:請同學們結合右上海氣相互作用示意圖,分析總結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過程中的物質和能量的交換過程。 Q3:影響海—氣之間水分交換的因素?課堂活動發生條件:1.空氣溫度較低2.海水溫度>空氣溫度3.海面蒸發水汽蒸發遇冷空氣后迅速凝結物質交換:固體:陸源物質、火山物質等通過大氣進入海洋氣體:如CO2,溶于水,光合作用,碳酸鹽沉積。液體:水三態轉換能量交換:水三態轉換大氣通過風向海洋傳遞動能海水溫度 學生閱讀結合問題閱讀地理情境。小組合作解決探究問題。 通過圖片和情境的展示,構建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研究地理問題的興趣,開啟課堂學習主線教學 1考點一:水熱交換海洋對大氣的能量輸送 結合高一基礎知識大氣受熱過程,引導學生分析海洋對大氣的熱量輸送過程。 學生結合老師講解,總結海洋對大氣的熱量輸送主要是通過潛熱和長波輻射的形式傳送。 學生明確學習主題:海—氣相互作用,在所學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增強對新知識的理解和建構。大氣對海洋的能量輸送 結合大氣運動和海水運動引導學生明確大氣和海洋之間能量輸送的基本形式學生結合老師展示示意圖, 分析總結大氣主要通過風向海洋傳遞動能。 通過具體的過程展示圖,促進學生對于大氣和海洋之間能量輸送等抽象知識的理解,并借助之前所學的基礎知識,有效構建,幫助學生將抽象知識形象化,促進學生的理解記憶。海氣之間的水熱交換 展示思維導圖和流程圖促進學生對于水熱交換及影響因素的理解。 學生結合展示圖,明確海洋是大氣中水汽的最主要來源,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海氣之間氣體交換—CO2為例 播放視頻,通過教育科普視頻,幫助學生理解 觀看視頻,總結交換的方式 通過圖片和情境的展示,激發學生研究地理問題的興趣,開啟課堂學習。通過課堂習題,鞏固基礎知識,解決具體的地理問題主線教學 2考點二:水熱平衡 展示課堂活動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 思考問題,小組合作討論解決問題,總結發言。任務驅動:請各位同學仔細觀察世界平均氣溫分布圖,結合所學知識,思考以下問題 Q1:世界平均氣溫分布規律? Q2:就全球年均氣溫而言,赤道地區和極地地區熱量盈余狀況?是否出現赤道地區越來越熱?極地地區越來越冷? Q3:是通過什么地理過程實現全球的水熱平衡? 問題展示并思考,構建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研究地理問題的興趣,開啟課堂學習。建立認真思考的科學態度,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和地理實踐力。水熱平衡的基礎 展示水循環示意圖,結合基礎知識講解維持全球水熱平衡的基礎 結合水循環示意圖,總結出海氣相互作用互作用所形成的大氣環流和大洋環流,是維持全球水熱平衡的基礎。 結合水循環圖,回顧舊知,理解海氣相互作用對海洋、陸地水量平衡的影響。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便于學生理解接受。主線教學 3考點三:典例分析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 采用問題導入,引導學生繪圖并分析問題 課堂活動 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的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通報指出,一次較弱的拉尼娜事件可能在2021年晚些時候開始形成,并延續到第二年。這是海—氣相互作用的結果,并影響世界諸多地區的溫度和降水。下圖示意正常年份熱帶太平洋上空的大氣熱力環流模式。 (1)用箭頭繪制拉尼娜年的大氣運動方向,使之形成環流圈,并指出此時赤道太平洋附近的東南亞和南美洲沿岸地區可能出現的氣候異常現象。 (2)簡析有些拉尼娜年份秘魯附近海區漁業可能增產的原因.南美洲沿岸地區氣溫更低、降水更少;東南亞氣溫更高、降水更多,可能出現暴雨。離岸風增強,深層冷海水上泛勢力(上升流)增強,帶來更加豐富的營養鹽類,為魚類提供更豐富的餌料。 尋找學生上臺繪圖,并思考回答地理問題。 認識厄爾尼諾現象的同時,嘗試運用圖層信息解釋厄爾尼諾現象產生的原因和影響,掌握分析區域海水溫度異常的的方法和思路知識總結 展示總結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的成因以及影響。 引導學生認識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原理,并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海—氣相互作用》教學反思 在準備課程過程中,對課前、課中與課后,努力滲透的教學理念,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反思: 一、備課《海—氣相互作用》一節原理性較強,地理現象間的邏輯關系復雜,理清地理現象、地理要素的關系是重點。因此在備課階段,需要設置問題以及情境,適時提出疑問,激發學生對于探究本節課的興趣,增加思維深度。從簡單淺顯的問題入手,引導學生縱向思維的深度拓展。充分利用教材中設計的閱讀和活動,設計相應的地理問題。授課學生已經進行一輪復習,其思維深度和廣度已經有所提升,如何結合具體的高考題,正確引導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是在備課的時候進行思考設計。在備課時,總結本節內容主要依據的大概念:“太陽輻射是大氣運動、水循環的主要能源”,后面理解了基本的知識邏輯,學生能夠順暢的進行學習,本節內容前后關聯較強,有利于學生形成潛在的地理概念。在這節課準備過程中,我在設計過程以及教學實踐中都刻意強調思維導圖的應用。在新一輪教改中,對學生思維素養的要求越來越高,也越來越明確,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22版)》一書中,有關課程目標中提到“學生能夠形成從綜合的視角認識地理事物和現象的意識,對地理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有較強的分析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釋地理事物和現象發生、發展的過程,從而較全面地觀察、分析和認識不同地方的地理環境特點,辯證地看待地理問題。”里面強調的綜合、關系、分析、解釋、全面和辯證等詞的實踐,需要一定的思維工具做支撐,而思維導圖就是其中一個比較強有力的工具。 二、課中通過深度教學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課標有要求,注重深度學習,表現在問題式教學,關注學生認知等;教材、學情等方面。本節課試著在合作探究環節上面達成對學生深度學習的設計,通過追問、“現象+成因”連續思考、多尺度分析(時間+空間尺度)等方面帶領學生從理解到應用再到分析上面下文章。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不過后續還需要繼續探討一些更有效的途徑和系統化的設計,才能夠真正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可持續發展。課堂中借助圖像分析,幫助學生掌握海—氣之間的水熱交換、水熱平衡過程,提升綜合思維能力。在探究問題后回扣問題,提升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分析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行,培養學生整體性和差異性的地理思維。 在這節課中,我重點設計了問題的梯度,在學生探究過程中發現,學生討論的方法、互動的過程還需要進一步培訓。在學生探究最后一步,是師生共同總結探究成果,我特意在 PPT上不放所謂的“標準答案”,而強調大家達成的共識就是參考答案,一是想要避免學生誤以為知識的權威在老師、在課本等地方,而貶低了自身討論僅僅是過程,結果老師自然會給的依賴性;二是想帶領學生創造學習共同體。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努力打造輕松、思維性強、順暢、生活化的課堂氛圍,在設計之中,主要想從老師的語言、師生互動的模式、教學內容的推進等方面入手,從實踐結果來看,達到了一部分,不過在調動學生方面,因為對學情的了解不足,還有很多的提升空間。 三、課后在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我以問題式收尾,希望學生能夠依據今天所學所思,作為一個起點,進一步思考如果以本節課內容為參照點,展開更多問題更廣、更深入的學習與研究。的確有同學在教學內容之后,與我討論了相應諸如氣候異常、全球變暖等問題。后期在設計上,還可以進一步深入探討,形成一些研究性學習的內容,帶領學生展開探究。在完成本次教學之后,經過了反復的打磨和實際教學,讓我對新課程的具體實踐有了一些新的認識,也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在后續教學之中,還需要大力的努力改進教法,促進學生學法的真正形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