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 第十七課 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課時 2課時 班級教學目標 1、全方位解析辛亥革命的歷史影響。 2、了解孫中山等革命黨人的主要革命活動,感懷他們前赴后繼、浴血奮斗的史實,努力學習、立志成才、追求進步、報效祖國的遠大志向和與時俱進、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 3、辛多革命推翻了清朝,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統治,創建了民主共和,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但辛亥革命沒有根本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人民需要另謀新的教國之路,任重而道遠。教學重點 辛亥革命補補深入的發展階段及其歷史成果教學難點 如何全面、合理地評價孫中山等革命黨人的活動以及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教法 講授法 討論法 學法 自主探究 小組合作教學評價 小組評價 綜合評價教學過程及主要教學內容 師生活動【導入新課】 到20世紀初,國人探索了哪幾條救國道路?結果怎樣? 一、背景 1、甲午戰爭以來,民族危機深化。 (1)甲午戰敗,《馬關條約》大大加深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2)19世紀末帝國主義掀起瓜分的班潮,強占租借地和分勢力范圍; (3)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辛丑條約》使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國家; 以上所有這些,使中華民族危機深化。 維新變法運動和義和團運動的失敗,說明必須另辟救國之路。 為了挽救民族危亡,選擇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二、過程 1、孫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動:創立興中會 (1)時間、地點:1894年,檀香山 (2)性質: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 (3)口號:“振興中華” (4)實踐:廣州起義 這次起義失敗,孫中山流亡海外,輾轉日本、檀香山、美國、歐州各地,繼續宣傳革命,發展革命力量。 孫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動,證明他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問題:你知道清末還有哪些資產階級革命團體? 光復會、日知會 2、革命潮流的發展 民族危亡的形勢,孫中山的游說,使一些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從愛國主義立場出發,很快走上革命道路,他們創協報刊、著譯書籍,積極宣傳民主革命思想,大造革命輿論,推動革命潮流急速向前發展。19歲的鄒容在《革命軍》一書中,呼吁建立一個獨立自由的“中華共和國”。 問題:你知道清末有哪四大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家、宣傳家? 孫中山、鄒容、陳天華、章炳麟 3、革命力量的整合:孫中山創建同盟會 (1)時間、地點:1905年,日本東京 (2)創始人:孫中山、黃興、宋教仁等人 (3)性質:第一個全國性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4)綱領:“驅除撻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5)機關刊物:《民報》 這十六字綱領,孫中山在《民報》上把它概括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簡稱“三民主義” 問題:三民主義的含義是什么? (6)意義 A、同盟會的成立,使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有了一個統一的領導中心; B、同盟會所確定的“三民主義”綱領是當時社會歷史條件下最完整、最系統的民主革命綱領; C、以同盟會成立為標志,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進入了新階段。 問題:這里“新階段”的含義是什么? 4、武昌起義:“辛亥革命”(1911年) (1)準備活動:同盟會成立后,革命黨人積極開展各項革命活動 A、大造革命輿論,傳擂革命思想; B、派會員回國,在各地建立革命機關, C、聯絡會黨和新軍,不斷發動武裝起義。 著名的起義是黃花崗起義,雖然失敗,但沉重打擊了清朝的統治,擴大了革命黨人的影響。 問題:起義依靠主要力量是會黨與新軍,那么什么是“會黨”?什么是“新軍”? 會黨是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黨人對鴉片戰爭后以反清復明為宗旨的民間秘密團體的總稱。會黨具有反對清朝封建專制統治、反對帝國主義的性質。在此以前,天地會、哥老會等通稱會,自興中會與天地會首領聯絡后,始稱“會黨”。會黨除有反清復明的口號外,尚有組織上實行家長式領導,首領由大首領加封,一切唯首領之命是從;組織成員以破產農民、手工業者和游民無產者為主體,有很強的地方性;采取秘密方式進行活動等特征。興中會成立后,很注意聯絡會黨,以擴大勢力和影響。孫中山曾說:“余持革命主義,能相喻者,不過親友數人而已。士大夫方醉心功名利祿,唯所稱下流社會,反有三合會之組織,寓反清復明之思想于其中,雖時代湮遠,幾于數典忘相,然茍與之言,猶較縉紳為易入,故余先從聯鉻會黨入手。” ---------(《總理全集》第一集,第920頁)興中會發動廣州起義和惠州起義,主要依靠力量就是會黨。 新軍是清末編練的近代化陸軍。開始籌練于1894年。次年3月,胡焗棻募集五千人編成十營,初駐馬廠,后屯小站,以西法訓練,號“定武軍”。是為新軍之始。中日甲午戰爭后由袁世凱接辦,改稱“新建陸軍”。 與此同時,張之洞也在兩江總督任內編練“自強軍”。《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以倡辦“新政”的名義,于1903年在中央設練兵處,以奕誆 為總理,袁世凱會辦。1905年練兵處制定陸軍軍制。各省設督練公所,由督、府、將軍、督統兼任督辦。將新軍的編練推行于全國。計劃在全國編練新軍三十六鎮。每鎮包括步、馬、炮、工程、輜重等兵種,額設官兵12512人。設統制率領。鎮下分協、標、營、隊、排、棚,分由協統、標統、管帶、隊宮、排長和正、副目率領。平時以2鎮為1軍,戰時則根據情況,或以3鎮為1軍,或合數軍為1大軍,由總統或軍統率領。中下級軍官多為國內各武備學堂畢業生充任,間有少量學習軍事的留學生。士兵采用募兵制,在體格、有無嗜好和文化程度上有較嚴格的規定。武昌起義前夕,已編成十三鎮。清政府以北洋新軍為中央軍(亦稱國軍),各省新軍為地方軍(多沿襲綠營、尋防營等名號),借以鞏固其垂危的封建統治。但在革命黨人積極活動下,各省新軍中的下級軍官和士兵傾向革命者日多,成為武昌起義和各省光復的主要力量。 (2)起義過程 A、時間、地點: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 B、起義發難者:新車工程營的革命黨人 C、內容:起義軍占領武昌,成立湖北軍政府,改國號為中華民國,控制武漢三鎮,取得勝利。 D、別稱:因為1911年是農歷辛亥年,所以史稱這次革命為辛亥革命。 5、南京臨時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 (1)條件:武昌起義后,全國10多個省份宣布起義或獨立,脫離清政府,革命形勢的發展迫切需要建立一個統一的中央玫權。 (2)時間、地點:1912年,南京 (3)內容 孫中山為中華民國時大總統一一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正式成立--臨時參議院成立 (4)性質:南京臨時政府是第一個全國性資產階級政權 6、《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912年3月) (1)時間:1912年3月 (2)制定機構:臨時參議院 (3)性質: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憲法性質的文件 (4)意義:體現了資產階級的革命性和民主性,具有重大的進步意義。 三、結局:孫中山辭職,袁世凱取得辛亥革命果實。 1、袁世凱大耍手段:一面向南方革命力量發動進攻,一面派人南下和談。 2、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下退位,結束了最后一個封建王朝的統治。 3、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時大總統,臨時政府遷往。 四、評價 1、進步性:推翻清朝,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創建民國,頒布了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臨時約法》,使人民獲得了民主權利,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2、局限性:以革命者同舊勢力的妥協告終,沒有從根本性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沒有拯救出于水深火熱之中的人民。這個意義上說,它是失敗的。但失敗給先進分子以巨大的刺激和深刻的啟發,使他們覺悟到必須另謀新的救國救民之路。 1、教師采用直接導入的方式,國人探索了哪幾條救國道路?結果怎樣?? 2、教師出示PPT,系統講述甲午中日戰爭的原因、帶 給中國的影響。 3、教師出示圖片,孫中山 的早期革命活動:創立興中會。 4、教師提出問題: 孫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動,證明他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問題:你知道清末還有那些資產階級革命團體? 5、提出問題:你知道清末有那四大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家、宣傳家? 教師總結學生的回答并歸 納:教刻師出示PPT圖片。 6、教師總結拓展 教師通過PPT圖片,講述三民主義的含義是什么? 7、教師出示PPT圖片以同 盟會成立為標志,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進入了新階段。 問題:這里“新階段”的含義 是什么? 8、教師補充: 新軍是清末編練的近代化陸軍。開始籌練于1894年。次年3月,胡焗棻募集五千人編成十營,初駐馬廠,后屯小站,以西法訓練,號“定武軍”。是為新軍之始。中日甲午戰爭后由袁世凱接辦,改稱“新建陸軍”。 9、學生展示,敕師總結: 辛亥革命起義的時間、內 容、意義等、 10、教師講解南京國民政 府成立的條件、時間、內容、性質。 教師播放視頻,了解《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2、教師出示PPT,教師 評價辛亥革命。作業 為什么說辛亥革命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的一座里程碑?課后反思(教學收獲、特色創新、存在不足、改進措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