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生物學高考備考教案第十二章 實驗與探究實驗2 實驗設計的原則與變量分析實驗突破1.牢記實驗設計遵循的基本原則基本原則 解讀科學性原則 在設計實驗時必須有充分的科學依據,不能偏離生物學基礎知識和原理平行重復原則 在實驗設計中為了避免實驗結果的偶然性,必須對所做實驗進行足夠次數的重復,以獲得多次實驗結果的平均值,保證實驗結果的準確性對照原則 對照原則是實驗設計最基本的原則。對照設計有多種形式,如空白對照(對照組不加任何處理因素)、條件對照(對照組被某些因素處理)、自身對照(對照處理與實驗處理在同一受試生物上進行)、相互對照(幾個實驗組之間相互對照)等單一變量原則 除自變量(實驗變量)外,應使實驗組與對照組的無關變量保持相同且適宜。如生物材料相同(大小、生理狀況、年齡、性別等)、實驗器具相同(型號、潔凈程度等)、實驗試劑相同(用量、濃度、使用方法等)和條件相同(保溫或冷卻、光照或黑暗、攪拌、振蕩等)2.分析實驗中的三個變量3.教材中探究類實驗的變量分析實驗名稱 自變量 因變量 無關變量探究溫度對淀粉酶活性的影響 不同溫度(至少三種) 酶的活性(檢測指標:加碘液后溶液顏色的變化) 、底物量、酶量、試管的潔凈程度、反應時間、操作程序等探究 對過氧化氫酶活性的影響 不同 (至少三種) 酶的活性(檢測指標:氣泡的產生情況或帶火星的衛生香燃燒的猛烈程度) 溫度、底物量、酶量、試管的潔凈程度、反應時間、操作程序等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的方式 氧氣的有無 生成量(檢測指標:澄清石灰水的混濁程度);酒精產生情況(酸性條件下用重鉻酸鉀檢測) 葡萄糖溶液濃度、石灰水的量、溫度、 、錐形瓶的潔凈程度等探索生長素類調節劑促進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 不同濃度的生長素類調節劑 扦插枝條的生根數量和長度(同時也是檢測指標) 溫度、實驗材料的一致性、生長素類調節劑濃度的準確性、處理時間的一致性等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 時間 酵母菌種群數量(同時也是檢測指標) 培養液的成分、培養條件、空間等強化訓練5. [2022沈陽質檢]實驗設計應注重科學性,遵循實驗設計的基本原則。下列有關生物學實驗的敘述,正確的是( D )A. “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實驗中,自變量為催化劑,因變量為 生成量B. 探究“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實驗,可選用唾液淀粉酶,并且需要設計空白對照組C. 探究“ 對酶活性的影響”的實驗,可選用胃蛋白酶,在 為6~8范圍設置不同實驗組D. 探究“淀粉酶對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實驗,可用斐林試劑檢測產物中有無還原糖[解析] “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實驗中,自變量為有無高溫處理、有無催化劑及催化劑種類,因變量為 的分解速率或單位時間內 生成量,A錯誤。探究“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實驗,可選用唾液淀粉酶,通過設置不同溫度處理的組別進行相互對照,無需設計空白對照組,B錯誤。胃蛋白酶的最適 為1.5,在 為6~8時酶會失活,因此探究“ 對酶活性的影響”的實驗,若選用胃蛋白酶,需在 為1~3范圍設置不同實驗組,C錯誤。淀粉酶可以催化淀粉(屬于非還原糖)分解為麥芽糖(屬于還原糖),不能催化蔗糖(屬于非還原糖)水解為葡萄糖和果糖(均為還原糖),可通過用斐林試劑檢測有無還原糖來證明酶的專一性,D正確。6. [2023湖北名校聯盟第一次聯考]研究人員以大鼠為研究對象,探究茶葉中茶氨酸對腦腺體多巴胺(一種神經遞質)釋放的影響,結果如圖所示。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 )A. 該實驗缺少一組不添加茶氨酸,其他條件與另外兩組相同的對照組B. 由圖推測,茶氨酸濃度越大,促進多巴胺釋放的效果越好C. 多巴胺能與突觸后膜上的特異性受體結合,受體決定了多巴胺釋放的位置D. 多巴胺發揮作用后,突觸后膜內側鈉離子濃度比外側高[解析] 本實驗需要評定大鼠自身產生多巴胺的情況,才能判斷茶氨酸對多巴胺釋放的影響,所以需要增加一組空白對照實驗,即不添加茶氨酸,其他條件與另外兩組相同的對照組,A正確;從題圖中看出, ,茶氨酸濃度越大,促進多巴胺釋放的效果越好,但 ,不同濃度的茶氨酸促進多巴胺釋放的效果基本相同,B錯誤;神經遞質由突觸前膜釋放,作用于突觸后膜上的特異性受體,受體不能決定多巴胺釋放的位置,C錯誤;多巴胺發揮作用后,促進突觸后膜鈉離子內流,但鈉離子濃度仍然是外側高于內側,D錯誤。7. [2023惠州三校聯考]為探究主動運輸的特點,科研人員進行了如下四組實驗,其中 是一種ATP水解抑制劑,實驗結果:實驗前后溶液中磷酸鹽濃度差 為甲組>乙組>丙組>丁組。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C )甲組 成熟胡蘿卜片 溶液+蒸餾水乙組 成熟胡蘿卜片 溶液 溶液丙組 幼嫩胡蘿卜片 溶液+蒸餾水丁組 幼嫩胡蘿卜片 溶液 溶液A. 該實驗需在實驗前后測定溶液中磷酸鹽的濃度B. 甲、乙兩組實驗結果表明,細胞通過主動運輸吸收磷酸鹽需要能量C. 該實驗的無關變量是溫度、 、溶液的量、胡蘿卜片的成熟程度等D. 與甲組相比,丙組吸收磷酸鹽較少的原因可能是幼嫩組織細胞膜上載體蛋白較少[解析] 據題意可知,本實驗的因變量為實驗前后溶液中磷酸鹽濃度差,因此需要在實驗前后分別測定溶液中磷酸鹽的濃度,A正確;乙組用 處理,而 是一種ATP水解抑制劑,實驗結果是實驗前后溶液中磷酸鹽濃度差為甲組>乙組,說明乙組細胞吸收磷酸鹽較少,細胞通過主動運輸吸收磷酸鹽需要消耗能量,B正確;該實驗的無關變量是溫度、 、起始溶液的量等,胡蘿卜片的成熟程度屬于自變量,C錯誤;磷酸鹽的吸收過程屬于主動運輸,消耗能量,并需要載體蛋白協助,甲組與丙組的區別是胡蘿卜片的成熟程度,丙組吸收的磷酸鹽少于甲組的,原因可能是幼嫩組織細胞膜上載體蛋白數量較少,D正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