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生物學高考備考教案第十章 生物與環境課時3 群落的結構教師尊享·命題分析課標要求 核心考點 五年考情 核心素養對接1.描述群落具有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等特征,并可隨時間而改變; 2.研究土壤中動物類群的豐富度 群落的結構 2022:廣東T20、浙江1月T15、全國卷乙T5、全國卷甲 、山東 和 、湖南 ; 2021:河北 、全國卷乙T30、天津 、湖南T20、湖北T22、江蘇 、遼寧 ; 2020:北京T10、全國卷Ⅲ 、天津T12、山東 、浙江1月 ; 2019:天津 、全國卷Ⅰ 、江蘇 和 ; 2018:江蘇 、海南T22 1.生命觀念——分析群落的空間結構,建立生物與環境相統一的觀點。 2.科學思維——分析種間關系模式圖,培養運用邏輯思維解決問題的科學思維能力。 3.科學探究——制訂并實施方案: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 2020:全國卷Ⅰ命題分析預測 1.高考主要側重對群落的空間結構、種間關系的考查,并結合教材基礎知識,考查考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主要以曲線圖、文字敘述等為信息載體,以選擇題形式考查種間關系及群落的空間結構等,在非選擇題中,常與種群、生態系統的相關知識結合,進行綜合考查。 2.預計2024年高考可能結合具體實例考查群落的結構及種間關系的判斷知識導圖 教材讀薄考點1 群落的結構教材幫 讀透教材 融會貫通知識整合 教材讀厚1.群落及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問題(1)群落的概念:在相同時間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種 生物種群 的集合。(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問題(1)種群與群落的關系:種群與群落都是強調一定自然區域中的生物成分,一定區域內同種生物之和是種群,一定區域內各種生物種群之和是群落。(2)群落并不是各種生物的簡單集合,而是通過相互之間的各種聯系建立起來的有機整體。2.群落的物種組成3.群落的種間關系兩種生物以同一植物為食,但取食的部位不同并不構成種間競爭關系,如人吃玉米籽粒,而牛吃玉米秸稈。4.群落的空間結構概念 在群落中,各個 生物種群 分別占據了不同的空間,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間結構類型 垂直 結構 水平 結構表現 垂直方向有明顯的 分層 現象 水平方向上常呈 鑲嵌 分布決定因素 ①植物:光照、溫度、水分、無機鹽等; ②動物: 棲息空間和食物條件 ①環境因素:地形變化、土壤濕度和鹽堿度的差異以及光照強度的不同; ②生物因素:生物自身生長特點的不同以及人與動物的影響等原因 在長期自然選擇基礎上形成的對環境的適應意義 利于群落整體對 自然資源 的充分利用5.群落的季節性和生態位(1)群落的季節性(2)生態位知識活用 教材讀活情境應用四大家魚指青魚、草魚、鰱魚和鳙魚,它們的混養利用了它們在池塘中占據著不同的生態位。若要再引進新的魚種混養,應注意什么 為什么 提示 應注意避免引進食物及生存環境等特性與四大家魚相同的魚種,以避免引起種間競爭。深度思考1. 豆科植物與根瘤菌之間能否相互提供能量 為什么 提示 不能。豆科植物為根瘤菌提供有機物和能量,根瘤菌為豆科植物提供含氮無機物,而不是為豆科植物提供能量。2. 兩個物種或更多個物種利用同樣而有限的資源時產生競爭,而競爭一般會導致形態和生態的分化,淘汰了弱者,保存了生存能力較強的物種,其意義是什么?提示 使有限的空間和食物容納更多的物種,使自然界形形色色的物種各就各位,達到有序的平衡,有利于生物的進化。3. 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著不同的植物類群,這是不是群落的垂直結構?原因是什么?提示 不是。不同高度的山坡上的植物屬于不同的生物群落,不屬于群落的垂直結構,屬于植物的地帶性分布。4. 有人說,樺樹高低錯落有致,只存在垂直結構,而野草叢比較矮小,只存在水平結構,你認為這種說法對嗎?為什么?提示 不對。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都是指群落中不同種生物的分層或分布關系。同種生物如樺樹的不同分布不能構成垂直結構。矮小的野草叢有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的存在。5. 群落中的種間競爭常出現在生態位重疊較大的種群之間,其原因是什么?提示 生態位重疊較大的種群生存資源和空間的重合度更高。基礎自測1. 同樣是對生物群體的研究,種群和群落是不同水平的研究對象。( √ )2. 一個池塘中的各種魚和植物構成了一個生物群落。( × )3. 隨著時間和環境的變化,原來不占優勢的物種可能逐漸變得有優勢。( √ )4. 群落的外貌和結構會隨季節的變化發生有規律的變化。( √ )5. “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種間關系是種間競爭。( √ )6.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體現了種間競爭關系。( × )7. 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動物均具有垂直分層現象,以提高對光的利用率。( × )8. 草坪中的動物沒有分層現象,而樹林中的動物具有分層現象。( × )9. 如果兩種鳥的覓食生境一樣,則這兩種鳥的生態位完全一樣。( × )10. 群落中相對穩定的生態位是群落中物種之間及生物與環境間協同進化的結果。( √ )11. [2019海南,T29(2)]恢復群落的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有助于群落所在生態系統功能的恢復。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結構對植物和動物的作用分別是提高了植物對陽光等環境資源的利用,為動物創造了多種多樣的棲息空間和食物條件。高考幫 研透高考 明確方向命題點1 種間關系的判斷與相關曲線分析1. [2021山東]某種螺可以捕食多種藻類,但捕食喜好不同。 、 兩玻璃缸中均加入相等數量的甲、乙、丙三種藻, 中不放螺, 中放100只螺。一段時間后,將 中的螺全部移入 中,并開始統計 、 中的藻類數量,結果如圖所示。實驗期間螺數量不變,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A. 螺捕食藻類的喜好為甲藻>乙藻>丙藻B. 三種藻的競爭能力為乙藻>甲藻>丙藻C. 圖示 中使乙藻數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種間關系是競爭D. 甲、乙、丙藻和螺構成一個微型的生態系統[解析]放入螺后, 中的甲藻數量大幅度減少,并減小到較低水平,此時間段 中乙藻的數量先增多后減少,丙藻數量一直維持較低水平,說明螺在甲藻減少的情況下主要捕食乙藻,即螺捕食藻類的喜好為甲藻>乙藻>丙藻,A正確;據沒有螺存在的 中三種藻類數量的變化情況可以判斷出三種藻的競爭能力為甲藻>乙藻>丙藻,B錯誤;導致 中乙藻數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種間關系是捕食,C錯誤;生態系統是生物群落和它的非生物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D錯誤。2. [2022湖北聯考]圖1中 、 代表兩種生物, 代表生物的生活條件,箭頭表示物質流動的方向;圖2用坐標圖表示兩種生物之間的關系。下列相關判斷錯誤的是( C )A. 大草履蟲和雙小核草履蟲的種群數量變化如圖1中②或圖2中甲所示B. 豆科植物與根瘤菌的種群數量變化如圖1中③或圖2中乙所示C. 大鱸魚以小鱸魚為食,二者的數量變化關系可用圖1中①或圖2中丙表示D. 噬菌體與大腸桿菌的種群數量變化關系不能用圖1中①或圖2中乙表示[解析]大草履蟲和雙小核草履蟲是種間競爭關系,種群數量變化如圖1中②或圖2中甲所示,A正確;豆科植物與根瘤菌是互利共生關系,種群數量變化如圖1中③或圖2中乙所示,B正確;大鱸魚和小鱸魚是同種生物,兩者之間是種內競爭關系,而圖1和圖2所示的關系均存在于兩種生物之間,C錯誤; 噬菌體與大腸桿菌是寄生關系,而圖1中①表示捕食關系,圖2中乙表示原始合作或互利共生關系,D正確。通性通法“三依據”法判斷曲線圖中生物的種間關系命題點2 群落的組成和結構分析3. 科學家研究了某地近海域、垃圾傾倒區和養殖區的大型底棲動物群落結構,其研究結果如表。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D )調查區域 優勢種 平均豐富度 平均生物量近海域 擬特須蟲、寡鰓齒吻沙蠶、深溝毛蟲 942 19.91垃圾傾倒區 / 525 3.62養殖區 寡鰓齒吻沙蠶、不倒翁蟲、脆殼肌蛤 313 18.78A. 表中數據說明人類活動可降低物種豐富度B. 近海域優勢種之間的種間競爭可能會更大一些C. 在水平方向上,生物群落常呈鑲嵌分布D. 區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中各生物之間的關系[解析]物種組成是區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D錯誤。4. [2022全國卷乙]分層現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內容。下列關于森林群落分層現象的敘述,正確的是( A )①森林群落的分層現象提高了生物對環境資源的利用能力②森林植物從上到下可以分為不同層次,最上層為灌木層③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層現象與對光的利用有關④森林群落中動物的分層現象與食物有關⑤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層現象是自然選擇的結果⑥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層現象的形成是由動物種類決定的A. ①③④⑤ B. ②④⑤⑥ C. ①②③⑥ D. ③④⑤⑥[解析]森林中,位于最上層的植物應該是高大的喬木,②錯誤;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層現象與植物對光的利用有關,不是由動物種類決定的,⑥錯誤,A符合題意。命題點3 群落的季節性和生態位分析5. [2022泉州檢測]下列有關群落季節性的敘述,錯誤的是( B )A. 群落的外貌出現季節性變化與光照強度、溫度及降雨等有關B. 某群落中的動物種類出現季節性變化與溫度有關,與水資源無關C. 夏枯草在每年春季開花、夏季結束生活周期,使其所在群落物種豐富度呈現周期性變化D. 北方地區農田中冬季多見小麥,夏季多見玉米,體現了農田群落的季節性[解析]季節性河流區域等群落中的動物出現遷入、遷出情況主要受水資源的影響,B錯誤。6. [2022昆明檢測]一個物種所能占據的生態位空間是受競爭和捕食強度等影響的。一般來說,沒有競爭和捕食的脅迫,物種能夠在更廣的條件和資源范圍內得到繁榮,這種潛在的生態位空間就是基礎生態位,即物種所能棲息的理論上的最大空間;而一種生物實際占有的空間為實際生態位。如圖是某地三種食蟲蝙蝠覓食活動的時間分布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C )A. 三種蝙蝠所棲息的不同的樹洞就是這三種蝙蝠各自占據的實際生態位B. 棕蝙蝠比銀毛蝙蝠、蓬毛蝙蝠更適合在夜間捕食,這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C. 三種蝙蝠活動高峰時間相互錯開,有利于避免生態位過度重疊,從而減少種間競爭D. 若氣候適宜,則三種蝙蝠所占據的生態位為基礎生態位[解析]實際生態位是指一種生物實際占有的空間,三種蝙蝠的實際生態位不僅是它們分別占據的樹洞,還包括食物和競爭者的分布等,A錯誤;分析題圖可知,棕蝙蝠開始活動的時間比銀毛蝙蝠和蓬毛蝙蝠更早,故銀毛蝙蝠、蓬毛蝙蝠比棕蝙蝠更適合在夜間捕食,這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B錯誤;生物所處的所有環境條件都是最適宜的,而且沒有競爭者和捕食者,這樣的生態位叫基礎生態位,D錯誤。考點2 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教材幫 讀透教材 融會貫通知識整合 教材讀厚1.實驗原理2.實驗步驟3.實驗結論不同群落的優勢種不同,不同群落 物種豐富度 不同。一般來說,環境條件越優越,群落發育的時間越長,物種越多,群落結構也越 復雜 。知識活用 教材讀活深度思考1. 調查土壤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為什么不適合使用樣方法和標記重捕法 提示 樣方法和標記重捕法主要用于研究種群密度,而豐富度是從群落水平上研究動物物種數目的。許多土壤小動物有較強的活動能力,而且身體微小,因此,不用樣方法和標記重捕法。2. 在土壤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中,有哪些注意事項?提示 (1)從不同環境中采集的土壤樣本要分別統計。(2)盡可能多地收集小動物。收集小動物時,根據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趨濕性來收集。(3)從同樣土壤中采集的樣本,進行多組統計比較。(4)識別命名要準確,并進行分類。如果無法知道小動物的名稱,可記為“待鑒定 ”,并記錄其特征。(5)注意安全,遠離危險地帶;不要破壞當地環境。基礎自測1. 土壤小動物通常都有趨光性。( × )2. “研究土壤中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的實驗可以用目測估計法或記名計算法進行豐富度的統計。( √ )3. “研究土壤中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的實驗可以用體積分數為 的酒精殺死并保存標本。( √ )4. [2021河北,T3D]利用取樣器取樣法調查土壤小動物的種類和數量,推測土壤動物的豐富度。( √ )高考幫 研透高考 明確方向命題點 土壤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分析1. [2020全國卷Ⅰ]土壤小動物對動植物遺體的分解起著重要的作用。下列關于土壤小動物的敘述,錯誤的是( A )A. 調查身體微小、活動力強的小動物數量常用標記重捕法B. 土壤中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高,則該類群含有的物種數目多C. 土壤小動物的代謝活動會影響土壤肥力,進而影響植物生長D. 土壤小動物呼吸作用產生的 參與生態系統中的碳循環[解析]土壤小動物身體微小,活動能力較強,可用取樣器取樣法調查其數量,不適合用標記重捕法進行調查,A錯誤;豐富度是指群落中的物種數目,豐富度越高,物種數目越多,B正確;土壤小動物可以將有機物分解成無機鹽和 等,無機鹽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影響植物生長,C正確;土壤小動物呼吸作用產生的 可以被綠色植物等利用從而進入生物群落,參與生態系統中的碳循環,D正確。2. 土壤是無數小動物的家園。常見的小動物有蜘蛛、鼠婦、蜈蚣、馬陸、蚯蚓等。土壤中小動物對動植物遺體的分解起著重要的作用。圖示是“研究土壤中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實驗中常用的兩種裝置,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 )A. 若要采集大量的鼠婦作為標本保存,最好將其放入體積分數為 的酒精中B. ②通常用于采集體型較小的土壤動物,如馬陸、蚯蚓等C. 對于無法知道名稱的小動物,直接忽略,不記錄它們的特征D. 物種相對數量的統計方法之一是目測估計法,該方法一般適用于個體較大、種群數量有限的物種[解析]②通常用于采集體型較小的土壤動物,故不適用于采集馬陸、蚯蚓,B錯誤;對于無法知道名稱的小動物,不可直接忽略,需要記錄它們的特征,C錯誤;記名計算法一般適用于個體較大、種群數量有限的物種,D錯誤。教師尊享·備課題組1. [2022浙江1月]某海域甲、乙兩種浮游動物晝夜分布如圖所示。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D )A. 甲有趨光性,乙有避光性 B. 甲、乙主要以浮游植物為食C. 乙的分布體現了群落的垂直結構 D. 甲、乙的沉浮體現了群落的時間結構[解析]甲、乙在午夜黑暗的情況下均上浮,中午時均下沉,說明甲、乙都可能具有避光性,A錯誤;浮游植物主要位于光照較強的淺海,大部分乙分布在該海域較深處,不太可能主要以浮游植物為食,B錯誤;乙是一個種群,一個種群不能體現群落的垂直結構,C錯誤;甲、乙的晝夜分布變化體現了群落的時間結構,D正確。2. [2020北京]近緣種動物常因利用相同的食物資源而競爭。為研究親緣關系較遠的嚙齒動物和螞蟻之間是否也存在競爭關系,研究者調查了5種嚙齒動物與7種螞蟻采食的種子,統計各種大小不同的種子所占的比例(如圖)。以下敘述錯誤的是( C )A. 應選擇有共同活動區域的嚙齒動物和螞蟻B. 嚙齒動物與螞蟻采食的種子大小有所重疊C. 嚙齒動物與螞蟻之間一定不存在競爭關系D. 無法判斷嚙齒動物與螞蟻間存在捕食關系[解析]為研究親緣關系較遠的嚙齒動物和螞蟻之間是否也存在競爭關系,應選擇有共同活動區域的嚙齒動物和螞蟻進行研究,A正確;根據調查結果可知,嚙齒動物與螞蟻采食的種子大小有所重疊,據此可推出二者之間存在競爭關系,B正確、C錯誤;根據題中結果無法判斷嚙齒動物與螞蟻間存在捕食關系,D正確。3. [2022廣東,12分]荔枝是廣東特色農產品,其產量和品質一直是果農關注的問題。荔枝園 采用常規管理,果農使用化肥、殺蟲劑和除草劑等進行管理,林下幾乎沒有植被,荔枝產量高;荔枝園 與荔枝園 面積相近,但不進行人工管理,林下植被豐富,荔枝產量低。研究者調查了這兩個荔枝園中的節肢動物種類、個體數量及其中害蟲、天敵的比例,結果見表。荔枝園 種類(種) 個體數量(頭) 害蟲比例(%) 天敵比例(%)523 103 278 36.67 14.10568 104 118 40.86 20.40回答下列問題:(1) 除了樣方法,研究者還利用一些昆蟲有趨光性,采用了燈光誘捕法進行取樣。[解析]對于具有趨光性的昆蟲,可采用燈光誘捕法進行取樣。(2) 與荔枝園 相比,荔枝園 的節肢動物物種豐富度高,可能的原因是林下豐富的植被為節肢動物提供了食物和棲息空間,有利于其生存。[解析]由題表可知,荔枝園 中節肢動物的種類數多于荔枝園 中的,即荔枝園 中節肢動物的物種豐富度高,可能的原因是林下豐富的植被為節肢動物提供了食物和棲息空間,有利于其生存。(3) 與荔枝園 相比,荔枝園 的害蟲和天敵的數量少,根據其管理方式分析,主要原因可能是荔枝園 使用殺蟲劑,可降低害蟲數量,同時因食物來源少,害蟲天敵數量也少。[解析]由題表可知,荔枝園 中的節肢動物數量以及害蟲和天敵的比例均低于荔枝園 中的,根據管理方式分析,原因可能是荔枝園 使用殺蟲劑,降低了害蟲的數量,同時因食物來源少,害蟲天敵數量也少。(4) 使用除草劑清除荔枝園 的雜草是為了避免雜草競爭土壤養分,但形成了單層群落結構,使節肢動物物種多樣性降低。試根據群落結構及種間關系原理,設計一個生態荔枝園簡單種植方案(要求:不用氮肥和除草劑、少用殺蟲劑,具有復層群落結構),并簡要說明設計依據。林下種植大豆等固氮作物,通過競爭關系可減少雜草的數量,同時為果樹提供氮肥;通過種植良性雜草或牧草,繁育天敵來治蟲,可減少殺蟲劑的使用(合理即可)。[解析]可在荔枝林下種植大豆等固氮作物,這些作物可為果樹提供氮肥,并通過競爭關系減少雜草的數量,避免使用除草劑;同時通過種植良性雜草或牧草,繁育害蟲天敵來治蟲,可減少殺蟲劑的使用。4. [2021湖南,9分]某林場有一片約2公頃的馬尾松與石櫟混交次生林,群落內馬尾松、石櫟兩個種群的空間分布均為隨機分布。為了解群落演替過程中馬尾松和石櫟種群密度的變化特征,某研究小組在該混交次生林中選取5個固定樣方進行觀測,每個樣方的面積為0.04公頃, 某一時期的觀測結果如表所示。樹高 馬尾松(株) 石櫟(株)樣方1 樣方2 樣方3 樣方4 樣方5 樣方1 樣方2 樣方3 樣方4 樣方58 9 7 5 8 46 48 50 47 4525 27 30 28 30 30 25 28 26 2734 29 30 36 35 2 3 5 4 313 16 14 15 12 3 2 1 2 2合計 80 81 81 84 85 81 78 84 79 77注:同一樹種的樹高與年齡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關性;兩樹種在幼年期時的高度基本一致。回答下列問題:(1) 調查植物種群密度取樣的關鍵是隨機取樣;根據表中調查數據計算,馬尾松種群密度為2 055株/公頃。[解析]調查植物種群密度取樣的關鍵是隨機取樣,以避免人為因素的影響;根據表中調查數據計算,馬尾松種群密度為 (株/公頃)。(2) 該群落中,馬尾松和石櫟之間的種間關系是種間競爭。馬尾松是喜光的陽生樹種,石櫟是耐陰樹種。根據表中數據和樹種的特性預測該次生林數十年后優勢樹種是石櫟,理由是該混交次生林中馬尾松幼苗較少,馬尾松是喜光的陽生樹種,石櫟是耐陰樹種,隨著演替的進行,石櫟逐漸成長,馬尾松在爭奪光資源時處于劣勢。[解析]該群落中,馬尾松和石櫟生活在同一區域,會爭奪光照、水和無機鹽等,二者之間的種間關系是種間競爭。表格中樹高可代表樹齡,根據表中數據可知,馬尾松幼苗較少,馬尾松是喜光的陽生樹種,石櫟是耐陰樹種,演替初期,馬尾松能利用的光資源較多,光合作用較強,積累的有機物較多,隨著演替的進行,石櫟成長起來,馬尾松受到遮蔽,其呼吸速率較高而光合速率降低,幼苗也無法成長,以至于被耐陰樹種石櫟取代,故預測數十年后該次生林的優勢樹種是石櫟。作業幫 練透好題 精準分層基礎過關一、選擇題1. [2023河南名校聯考]下列有關群落的說法,錯誤的是( A )A. 研究群落是研究種群的基礎,但二者研究的主要內容又有所不同B. 群落中各種群占據不同空間,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C. 群落中每種生物都占據著相對穩定的生態位,有利于充分利用資源D. 水分、溫度會影響群落類型,不同群落中的生物適應環境的方式可能會不同[解析]研究種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礎,A錯誤。2. [2023安康聯考]許多土壤小動物有較強的活動能力,而且身體微小,常用取樣器取樣的方法進行采集、調查,即用一定規格的捕蟲器(如采集罐、吸蟲器等)進行取樣,通過調查樣本中小動物的種類和數量來推測某一區域內土壤小動物的豐富度。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 )A. 豐富度的統計方法有記名計算法和目測估計法B. 土壤小動物在生態系統中都屬于消費者C. 誘蟲器的花盆壁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間要密封D. 吸蟲器采集到的土壤小動物可放入體積分數為 的酒精中保存[解析]土壤小動物在生態系統中有的屬于分解者(如蚯蚓),有的屬于消費者,B錯誤;誘蟲器的花盆壁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間要留有一定空隙,便于空氣流通,C錯誤;吸蟲器采集的土壤小動物可放入體積分數為 的酒精中保存,D錯誤。3. [2023哈爾濱質監]生態位是傳統生態學中一個基本的概念,最初用于研究生物種間競爭關系,以下敘述錯誤的是( D )A. 生態位是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如空間位置、占用資源等情況B. 群落中的物種存在相似生態位時,它們可能因爭奪共同資源發生競爭C. 群落中生物多樣性能夠形成并維持穩定,是群落中物種之間及生物與非生物環境之間協同進化的結果D. 兩個物種生態位重疊較多時,一定會因為共同利用同一資源而給對方帶來傷害[解析]環境資源非常豐富的情況下,生態位重疊較多的兩種生物共同利用同一資源時,不會給對方帶來傷害,D錯誤。4. 下列有關群落結構的敘述,錯誤的是( A )A. 同一座山的山頂生草甸、山腰長松林、山腳種作物,體現了群落的垂直結構B. 群落結構的復雜程度與物種豐富度有關C. 不同種類的淡水魚占據不同水層而出現分層現象,這與各種淡水魚的食性有關D. 閩江的淺水區和深水區分布著不同的種群,體現群落的水平結構[解析]山頂上的草甸、山腰的松林、山腳的農作物分別屬于不同的群落,這種不同群落在山坡上的分布不屬于群落的垂直結構,A錯誤;群落中物種豐富度越高,物種數目越多,群落結構越復雜,B正確;不同種類的淡水魚占據不同水層而出現分層現象,這與各種淡水魚的食性有關,C正確;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分布著不同的種群,這屬于群落的水平結構,D正確。5. [2023皖南八校聯考]科研人員對鄱陽湖周圍森林不同土壤動物群落進行了調查和研究,結果如表。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B )土壤動物群落 中小型土壤動物類群數 大型土壤動物類群數Ⅰ層 Ⅱ層 Ⅲ層 Ⅰ層 Ⅱ層 Ⅲ層茶林 21 11 8 20 12 7闊葉林 17 12 10 17 12 8竹林 18 14 9 21 13 9注:鄱陽湖周圍森林不同環境土壤動物的分布(Ⅰ: ;Ⅱ: ;Ⅲ: )A. 土壤動物群落既有垂直結構,也有水平結構B. 三種植被類型中,闊葉林中的物種豐富度最小C. 常采用帶燈罩的熱光源收集樣土中的小動物,是因為其具有避光、趨濕的特性D. 取樣器取樣后可以調查土壤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解析]土壤動物群落既具有垂直結構,也具有水平結構,A正確;物種豐富度指群落中的物種數目,根據表中數據只能得出闊葉林中土壤動物種類最少,不能說明闊葉林中的物種豐富度最小,B錯誤;可利用土壤小動物的避光、趨濕、避高熱的習性,采用帶燈罩的熱光源收集樣土中的小動物,C正確;許多土壤小動物有較強的活動能力,而且身體微小,可用取樣器取樣法調查土壤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D正確。6. [2023武漢調研]同域共存是指一些生物生存在同一區域,由于種間競爭關系而對環境的需求發生錯位的現象。例如共同生活在加勒比海地區島嶼上的兩種安樂蜥,通過攝食方式的不同實現了同域共存。下列不屬于同域共存機制的是( B )A. 鰱魚喜食水體上層的浮游植物,青魚喜食水底的螺螄B. 菜粉蝶幼蟲啃食植物葉片,而成蟲吸食植物花蜜C. 崇明東灘的綠翅鴨會在蘆葦區覓食,而綠頭鴨幾乎不在蘆葦區覓食D. 共同生活在高海拔地區的田鼠和鼢鼠在不同時間出來覓食[解析]鰱魚喜食水體上層的浮游植物,青魚喜食水底的螺螄,其需求存在錯位現象,A不符合題意;菜粉蝶幼蟲和成蟲屬于同種生物,它們取食部位不同不屬于同域共存機制,B符合題意;崇明東灘的綠翅鴨會在蘆葦區覓食,而綠頭鴨幾乎不在蘆葦區覓食,二者需求存在錯位現象,C不符合題意;共同生活在高海拔地區的田鼠和鼢鼠在不同時間出來覓食,屬于需求發生錯位,D不符合題意。7. [2023江淮十校聯考]如圖表示北溫帶某湖泊的垂直結構,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B )A. 水生群落的分層現象主要取決于溫度B. 該湖泊從邊緣的淺水區到深水區的生物分布差異體現了群落的水平結構C. 從夏天到冬天湖泊中的生物種類和數量發生明顯變化屬于群落的演替D. 夏天溫度變化較大的是斜溫層,導致浮游植物主要分布在斜溫層[解析]水生群落的分層現象主要取決于光照、溶解氧以及溫度,A錯誤;該湖泊從邊緣的淺水區到深水區的生物分布差異屬于水平方向上的分布,體現了群落的水平結構,B正確;從夏天到冬天湖泊中的生物種類和數量發生明顯變化屬于群落的季節性,C錯誤;由題圖可知,夏天溫度變化較大的是斜溫層,但表水層光的穿透性強,溫度適宜,適合浮游植物生存,D錯誤。二、非選擇題8. [2022三明聯考,8分]根據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Ⅰ.在某櫟林中,植物和動物的分布如表;圖1中①②③④為種間關系示意圖(縱軸表示個體數,橫軸表示時間),請回答下列問題:上層 中層 下層植物 喬木 灌木 草本動物 林鴿 長尾山雀 鷦鷯、昆蟲圖1(1) 表中體現了生物群落的分層現象,植物的這種分布決定了動物的分布,其原因是植物為動物提供了食物條件和棲息空間,而且動物的這種分布有利于減輕物種之間的②。(用圖1中的序號作答)[解析]表格中的植物和動物都有明顯的分層現象,屬于群落的垂直結構;影響植物分層的因素是光照強度,而植物又可以為動物提供食物和棲息空間,使動物也出現分層現象;垂直結構有利于減輕物種之間的競爭,即圖1中的②(種間競爭)。(2) 現有4組生物:A.根瘤菌與豆科植物;B.大小兩種草履蟲;C.狐與兔;D.麻風桿菌和宿主細胞。 、 生物之間的關系分別對應圖1中的③和②。[解析] 中根瘤菌與豆科植物之間的關系為互利共生,曲線表現為同步變化,對應③; 大小兩種草履蟲屬于種間競爭關系,對應②。(3) 4種種間關系中,若 死亡,對 有利的是②④。若狐死亡,則兔的數量變化趨勢是先增加后減少,最后趨于穩定。[解析]據圖1可知,②④中 都不斷增加,而 都下降甚至消失,因此若 死亡,對②④中的 都是有利的;兔是被捕食者,狐是捕食者,若狐死亡,則兔的數量會先因缺乏天敵而不斷增加,后又因食物的限制等而減少,最后趨于穩定。Ⅱ.某政府在某山區坡地生態環境受破壞后,采取了相關措施進行治理。陡坡在封山育林后的若干年內,經歷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個階段,如圖2表示其典型物種①②③的種群密度變化。回答下列問題:圖2(4) 欲統計山腳下土壤中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通常可采用的方法有記名計算法、目測估計法。[解析]統計土壤中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通常可采用的統計方法有記名計算法和目測估計法。(5) 如果物種①②③呈垂直分布,該現象的主要意義是有利于提高對陽光等自然資源的利用率。[解析]群落中的垂直分層現象有利于提高對陽光等自然資源的利用率。9. [2022山東節選,7分]在一個群落中隨機選取大量樣方,某種植物出現的樣方數占全部樣方數的百分比為該物種的頻度,頻度分級標準如表所示。在植物種類分布均勻且穩定性較高的生物群落中,各頻度級植物物種數在該群落植物物種總數中的占比呈現一定的規律,如圖所示。頻度 級(1) 若植物甲為該群落的優勢種,則植物甲的頻度最可能屬于 級,而調查發現該頻度級中的植物乙不是優勢種,則乙的種群密度和分布范圍的特點分別是種群密度小、分布范圍廣。[解析]已知某種植物出現的樣方數占全部樣方數的百分比為該物種的頻度,而優勢種通常指數量很多,對其他物種的影響也很大的物種,因此若植物甲為該群落的優勢種,則植物甲的頻度最可能屬于 級。調查發現 頻度級中的植物乙不是優勢種,則其種群密度較小,而其又出現在絕大多數的樣方中,則其分布范圍較廣。(2) 若某草地植物物種的頻度級符合上圖所示比例關系,且屬于 頻度級的植物有16種,則該草地中植物類群的豐富度為200。[解析] 頻度級的植物物種數在該群落植物物種總數中的占比為 ,若某草地植物物種的頻度級符合題圖所示比例關系,且屬于 頻度級的植物有16種,則該草地中植物類群的豐富度為 。(3) 若研究植物甲的生態位,通常需要研究的因素有ABCD(填標號)。A. 甲在該區域出現的頻率 B. 甲的種群密度C. 甲的植株高度 D. 甲與其他物種的關系[解析]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處的空間位置,占用資源的情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稱為這個物種的生態位。因此,研究某種動物的生態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棲息地、食物、天敵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研究某種植物的生態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區域內的出現頻率、種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A、B、C、D符合題意。能力提升一、選擇題10. [2022濟南三模]分層現象是森林群落中各種群之間以及種群與環境之間相互競爭和相互選擇的結果,是群落的垂直結構的最直觀的特征。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D )A. 植物的分層緩解了植物之間爭奪陽光等資源的矛盾,也提高了群落的光能利用率B. 動物的分層現象主要與食物有關,還與陽光、溫度、水分等非生物因素有關C. 土壤中的水分和礦質營養狀況,是決定森林植物地下部分分層的主要因素D. 森林各層次中植物的不同生態特性和生活習性增強了不同物種個體之間的競爭[解析]植物的分層與對光的利用有關,不同植物適于在不同的光照強度下生長,緩解了植物之間爭奪陽光等資源的矛盾,也提高了群落的光能利用率,A正確;群落中植物的分層為動物創造了多種多樣的棲息空間和食物條件,因此動物的分層現象主要與食物、空間有關,還與陽光、溫度、水分等非生物因素有關,B正確;決定森林植物地下部分分層的主要因素是水分和無機鹽等,C正確;森林各層次中植物的不同生態特性和生活習性減弱了不同物種個體之間的競爭,提高了對環境資源的利用率,D錯誤。11. [2022衡水中學模擬]如圖表示兩種生境下捕食者蠑螈對池塘中霍氏鋤足蛙、灰樹蛙、蟾蜍種群數量的影響。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B )A. 蠑螈的捕食作用導致霍氏鋤足蛙在競爭中的優勢減弱B. 因生態位不同,在無蠑螈情況下三個種群會長期共存C. 實驗可證明霍氏鋤足蛙的種群數量受自然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影響D. 干旱環境對蟾蜍種群數量的影響與其種群密度無關[解析]從題圖分析可知,兩種生境下有蠑螈與無蠑螈捕食作用對比,無蠑螈捕食時霍氏鋤足蛙的種群數量均增加,說明有蠑螈的捕食作用會導致霍氏鋤足蛙在競爭中的優勢減弱,A正確;無蠑螈時,池塘自然干涸與池塘水位維持相比,蟾蜍種群數量減少,灰樹蛙種群消失,說明自然干涸狀態下,三個種群不會長期共存,B錯誤;實驗結果反映出霍氏鋤足蛙的種群數量既受蠑螈捕食的影響,也受池塘水位的影響,C正確;干旱屬于非密度制約因素,其對蟾蜍種群數量的影響與種群密度無關,D正確。12. [2022濰坊模擬]生態學家對某地云杉林中四種林鶯的生態需求進行了研究,四種林鶯主要覓食樹皮上和樹葉上的昆蟲,覓食部位如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C )A. 林鶯在生態系統中屬于三級消費者B. 四種林鶯在云杉林中處于相同的生態位C. 栗頰林鶯與黃腰白喉林鶯之間的競爭強度較弱D. 標記重捕法是生態學家在此研究過程中的首選[解析]林鶯主要覓食樹皮上和樹葉上的昆蟲,其處于第三營養級,是次級消費者,A錯誤;由題圖可知,四種林鶯覓食部位不相同,因此四種林鶯在云杉林中處于不同的生態位,B錯誤;栗頰林鶯的覓食部位是樹頂新生針葉區與嫩芽區,黃腰白喉林鶯的覓食部位是無地衣區及有地衣覆蓋的較低樹干與中層枝條區,兩者沒有共同的覓食部位,競爭強度較弱,C正確;一般采用標記重捕法調查某生物的種群密度,本實驗的目的是研究云杉林中四種林鶯的生態需求,不需要用標記重捕法,D錯誤。13. [2022雅禮中學一模]西雙版納熱帶雨林包括季節雨林、山地雨林等植被類型。季節雨林主要分布在海拔 以下,山地雨林主要分布在海拔 。如表是某研究機構對雨林土壤節肢動物多樣性的部分調查結果。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C )項目 山地雨林 季節雨林種群數 數量密度(個· ) 種群數 數量密度(個· )9月 11月 9月 11月 9月 11月 9月 11月凋落物層 22 22 8 892 8 613 15 19 1 004 4 556層 15 7 11 943 7 095 12 9 3 030 1 604層 7 5 789 458 5 4 637 866層 8 5 840 407 5 6 637 306A. 由調查結果可知,土壤節肢動物主要棲息在凋落物層和 層B. 節肢動物在森林凋落物層和土壤不同層次中的分布體現了群落的垂直結構C. 節肢動物在山地雨林和季節雨林中的分布有差異,體現了群落的水平結構D. 9月和11月的調查結果不同,說明群落的物種組成和空間結構可隨季節發生變化[解析]凋落物層和 層的種群數和數量密度遠高于 、 層,可知凋落物層和 層是節肢動物的主要棲息場所,A正確;節肢動物在森林凋落物和土壤中的分布有明顯的分層現象,體現了群落的垂直結構,B正確;山地雨林和季節雨林是分布于不同海拔的兩種群落類型,節肢動物在不同群落中的分布不能體現群落的水平結構,C錯誤;9月是雨季,11月降水量減少,溫度逐步降低,9月和11月的調查結果不同,說明群落的物種組成和空間結構可隨季節發生變化,D正確。二、非選擇題14. [2021全國卷乙,9分]在自然界中,競爭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回答下列問題:(1) 競爭排斥原理是指在一個穩定的環境中,兩個或兩個以上受資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資源利用方式的物種不能長期共存在一起。為了驗證競爭排斥原理,某同學選用雙小核草履蟲和大草履蟲為材料進行實驗,選擇動物所遵循的原則是具有相同的資源利用方式。該實驗中需要將兩種草履蟲放在資源有限的(填“有限的”或“無限的”)環境中混合培養。當實驗出現大草履蟲處于劣勢甚至死亡,雙小核草履蟲占有優勢的結果時即可證實競爭排斥原理。[解析]據題干信息可知,為了驗證競爭排斥原理,某同學選用雙小核草履蟲和大草履蟲為材料進行實驗,選擇動物應遵循具有相同資源利用方式的原則。根據題干信息可知,競爭排斥發生在資源受限制的條件下,因此該實驗中需要將兩種草履蟲放在資源有限的環境中混合培養。在雙小核草履蟲和大草履蟲的競爭中,大草履蟲處于劣勢而被淘汰,雙小核草履蟲數量增加,故當實驗出現大草履蟲處于劣勢甚至死亡,雙小核草履蟲占有優勢的結果時即可證實競爭排斥原理。(2) 研究發現,以同一棵樹上的種子為食物的兩種雀科鳥原來存在競爭關系,經進化后通過分別取食大小不同的種子而能長期共存。若僅從取食的角度分析,兩種鳥除了因取食的種子大小不同而共存,還可因取食的時間、位置(合理即可)(答出1點即可)不同而共存。[解析]兩種以同一棵樹上的種子為食的雀科鳥經進化后能達到長期共存,說明二者在取食的種子方面存在差異,如取食的種子的大小不同、種子的硬度不同、種子的位置不同,還可以是取食的時間不同等。(3) 根據上述實驗和研究,關于生物種間競爭的結果可得出的結論是具有相同資源利用方式的物種不能長期共存在一起,而進化導致資源利用方式出現差異的物種可以長期共存。[解析]分析題干信息可知,在資源和空間有限的環境中,競爭排斥會導致某一物種滅絕,而在長期的自然選擇中,物種在生存空間、資源的利用等方面出現差異,從而能減弱種間競爭而達到共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