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課題 第七章 第3節 珠江三角洲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一)教學內容 外向型經濟的發展教學 目標 1.運用地圖描述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并簡要評價其地理位置的優越性(區域認知、人地和諧觀) 2.舉例說明珠江三角洲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區位優勢條件及外向型經濟對區域發展的意義。 (區域認知、綜合思維能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簡要評價珠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2.舉例說明珠江三角洲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區位優勢條件及外向型經濟對區域發展的意義。教學難點 舉例說明珠江三角洲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區位優勢條件及外向型經濟對區域發展的意義。教學輔助 材料與手段 多媒體課件 創設情境法、讀圖分析法、合作學習法、舉例說明教 學 過 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一、導入新課 一、播放《“南海明珠“——重要經濟中心區域》。 二.出示問題: 1.說一說,你印象中的珠江三角洲? 2. 珠江三角洲的經濟發展有什么特點? 一、觀看視頻,思考問題。 二、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觀點。二、教學過程 探究一:外向型經濟的發展 1.定位置說范圍 (1)出示珠江三角洲在中國的位置圖和珠江三角洲的形成圖,引導學生讀一讀珠江三角洲的名城由來。 (2)讀圖描述珠江三角洲的范圍。 出示資料,引導學生讀一讀,找一找:位于廣東省的中南部。 范圍包括廣州、佛山、肇慶、深圳、東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門九個城市。 (3)讀圖描述珠江三角洲的位置 出示學習任務:①找出北回歸線、珠江、南海及珠江三角洲,說說珠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特點。 補充:被譽為“祖國的南大門”。 ②在圖上圈出廣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門,說說它們的位置關系。 ③在圖上標出主要的鐵路線,說 一說本區域的交通特點。 補充轉折材料:1992年春天,鄧小平同志視察深圳、珠海等地,發表了重要講話,進一步解放人們的思想,堅定改革開放的信念,指明了經濟建設的方向和道路。 展示外向型經濟的概念:外向型經濟是以加工制造業為主導產業,以出口外銷為經營方向的經濟。 2. 探究歸納外向型經濟發展的優勢 引導學生結合珠江三角洲的位置圖、課本材料及補充的材料,歸納珠江三角洲發展外向型經濟的有利條件。 提供學生思考的材料: 1980年8月26日,決定在廣東省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省廈門建立經濟特區。 3. 探究歸納外向型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問題導向:分析圖中信息,議一議外向型經濟對當地區域發展有哪些促進作用。 點撥:深圳速度、出口創匯農業等珠江三角洲的名片的由來。 4.引導學生合作探究:珠江三角洲工業發展歷程和問題: (1)梳理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經濟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①引領示范: 補充圖片材料: ②珠江三角洲已成為全球著名的家用電器、服裝、玩具等生產、出口基地之一。 ③目前,電子信息、電器機械、石油化工、醫藥、汽車等已成為本區的支柱產業。 (2)探討珠江三角洲發展中存在哪些問題?解決的措施? 對癥措施: 1.結合地圖,讀一讀: 珠江三角洲位于中國南部沿海地區,是由珠江及其支流沖積而成的三角洲的總稱,簡稱“珠三角”。 (2)讀圖標畫,從圖中認識珠江三角洲的地域范圍。 (3)析圖描述+展示交流: ①歸納描述:緯度位置:北回歸線穿過其北部,位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海陸位置:位于廣東省的中南部,南臨南海,與東南亞地區隔海相望。 ②廣州位于珠江口,深圳毗鄰香港,珠海毗鄰澳門。 ③京廣線、京九線聯通南北,本區域海陸交通便利。 初步理解該地區是改革開放的前沿,理解政策對區域發展的重要性。 讀一讀。 2.歸納整理: (1)區位優勢:珠江三角洲位于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海岸線曲折,良港眾多,航運便利。毗鄰香港、澳門,地理位置優越。 (2)人文優勢:勞動力資源豐富,是全國著名的僑鄉。 (3)政策優勢:國家對外開放的優惠政策 3.材料分析+歸納展示: 1)促進經濟快速發展 2)促進工業產業結構調整 3)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轉變 4.合作探究: (1)閱讀課本+梳理展示: ①主要包括家用電器、電子、紡織、服裝、食品和玩具等輕工業。 ②梳理展示: ③第三各階段: (2)舉例說明: 問題展示:三、課堂小結 總結歸納,本節課的主要知識框架。四、板書設計五、作業布置 教材課后作業及教輔資料作業六、教 學 反 思 1.課堂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給予充足的時間引導其展示自己的所見所聞及收集到的資料,盡可能的使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來。 2.采用列舉法,圖文結合,讓枯燥的知識形象化,便于學生接受。 3.采用案例展示的方法,幫助學生樹立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意識。 4.利用形象化的圖片將問題簡單化,便于學生理解記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