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課題 第九章 第1節 青藏地區—區域特征教學內容 世界屋脊、高寒農牧業教學 目標 1.運用地圖描述青藏地區的地理位置和范圍,說明高寒是青藏地區顯著的自然特征。(區域認知、綜合思維能力) 2.舉例說明青藏地區地形、氣候、水系、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綜合思維能力) 3.運用地圖和資料說出青藏地區自然條件對畜牧業的影響,說出青藏地區主要農業區分布特點及原因。(綜合思維能力、地理實踐力) 4.舉例說出青藏地區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活方式,及其對高寒環境的適應。(綜合思維能力、人地和諧觀)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描述青藏地區的地理位置和范圍,說明高寒是青藏地區顯著的自然特征。 2.說出青藏地區自然條件對畜牧業的影響,說出青藏地區主要農業區分布特點及原因。教學難點 1.舉例說明青藏地區地形、氣候、水系、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 2.說出青藏地區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活方式,及其對高寒環境的適應。教學輔助 材料與手段 多媒體課件 創設情境法、讀圖分析法、合作學習法、案例分析法教 學 過 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一、導入新課 播放視頻《帶你了解青藏地區》 提出問題: 1.從視頻中,你了解到了青藏地區的哪些知識? 2.你知道青藏地區為什么會出現這些特點嗎? 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青藏地區,揭開其神秘的面紗。 觀看視頻,思考交流二、教學過程 探究一:探秘世界屋脊 1. 描述青藏地區的位置和范圍 (1)問題引導:找出昆侖山脈、阿爾金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喜馬拉雅山脈,說一說青藏地區的位置。 (2)描述青藏地區的行政范圍 (3)比較四大地理區域的面積與人口 2.歸納自然環境特征 (1)——分析地形 問題導向:在圖中圈出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青海湖,概括青藏地區的地形特點。 補充圖片和資料展示:青藏高原雪山連綿,冰川廣布的景觀;柴達木盆地的“翡翠”和“雅丹”景觀。 (2)——氣候 拓展分析:比較拉薩和成都兩地7月平均氣溫的差異,說說產生這種差異的原因。 拓展閱讀:日光城——拉薩 拉薩位于西藏高原的中部、喜馬拉雅山脈北側,海拔3650米。 拉薩氣候屬高原溫帶半干旱季風氣候區,年日照時數3000小時,比四川省成都市多1800小時,比中國最大的東部城市上海市多1100小時,在中國各城市中名列前茅,故有“日光城”的美稱。 追問:拉薩為什么被稱為“日光城”? 引導學生從青藏地區突出的自然特征入手進行分析。 (3)——河流 問題導向:在圖中找出黃河、長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和雅魯藏布江以及青海湖。思考該地區為什么成為大江大河的發源地? 補充材料:青海湖、長江和黃河源頭的圖文材料。 長江水量的25%、黃河水量的49%、瀾滄水量的15%來自這里。被稱為“中華水塔”。 青海湖是我國最大的內陸咸水湖,也是中國最大的咸水湖。 探究二:解碼高寒農牧業 1.高寒牧業 青藏地區草原面積廣大,畜牧業是本區主要的生產方式。海拔高,是我國的高寒牧區。 任務導向: (1)青藏地區主要有哪幾個牧區? (2)主要有哪些優良畜種? 補充牦牛材料。 2.高寒種植業——河谷農業 任務導向: (1)讀圖說出青藏地區主要的糧食作物并分析其種植業分布的特點。 (2)分析青藏地區發展農業的制約因素。 探究分析(一): 青藏地區的農業為什么分布在河谷地帶? 探究分析(二) 青藏地區的農作物為什么單產較高? 青稞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糧食作物,耐寒、耐旱、生長期較短,具有粒大,飽滿,單產比較高的特點。 3.文化特色——衣食住行等方面。 (1)服飾:藏袍——藏袍的基本特點是大子里面還要穿襟、右衽,腰襟肥大,袖子寬長,衣領、襟邊、袖口、下擺等處多以細毛皮、氆氌或色布鑲邊。白天勞動時多脫掉一袖或雙袖,左右盤扎于腰間。 追問:藏袍的特點與當地自然環境的關系。 (2)民居——碉房 藏族民居中,無論是藏南谷地的碉樓、藏北牧區的帳房,還是雅魯藏布江流域林區的木結構建筑,通常采用開辟風門,設置天井、天窗等方式。 (3)牦牛是青藏高原傳統的交通工具,被譽為“高原之舟”。 (4)展示主要食物和特色食物: 1.讀圖歸納: (1)位置和范圍:昆侖山脈-阿爾金山脈-祁連山脈以南,橫斷山脈以西,喜馬拉雅山脈以北的地區。 (2)互動交流:主要包括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 (3)對比分析:地廣人稀,四大區域中人口密度最小。 2.合作學習+互動交流 (1)讀圖分析:青藏地區地形以高原盆地為主。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稱,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 讀一讀,說一說。 (2)分析交流: 本區大部分屬于高原山地氣候,“高寒”是其顯著的自然環境特征。 拉薩7月平均氣溫在8~16℃之間,成都7月平均氣溫在24 ~28℃ 之間,同是在緯度30°N附近的拉薩7月平均氣溫遠遠低于成都,主要是因為拉薩位于青藏高原上,海拔高造成的。 讀一讀,認識拉薩被稱為“日光城” 合作交流:由于海拔高,云層少,空氣稀薄,太陽輻射強烈,太陽能資源豐富。西藏自治區的首府拉薩素有“日光城”之稱。 (3)讀圖交流歸納: 青藏高原海拔高、氣溫低,形成眾多冰川、雪山,冰雪融水為河流提供穩定水源;海拔高、水量大,可沖破阻擋流入大海,源遠流長。 讀一讀。 1.讀圖分析歸納: 主要牧區:青海牧區、西藏牧區 三大主要牲畜—牦牛、藏綿羊、藏山羊 觀看圖片和資料——認識牦牛:“高原之舟”——牦牛 牦牛,軀長肢短,腰壯蹄穩,長毛遍體,雄健力大,耐寒耐饑,不懼風寒,可臥冰天雪地,善走崎嶇小徑,是高原牧區傳統的交通運輸工具,被譽為“高原之舟”。牦牛肉質好,是本區居民的重要肉食來源。 2.分析歸納: (1)青藏地區凍土廣布,僅在一些海拔較低的河谷地帶適宜發展種植業,主要農作物為喜溫涼的青稞、小麥和豌豆等。 合作交流:①青藏高原氣候高寒,河谷地區 地勢低,氣溫相對較高;②水源充足;③土壤肥沃。 歸納限制青藏地區農業發展的因素是熱量。 思考交流: 3.合作交流: (1)藏袍——與當地海拔高,晝夜溫差大的環境特點相適應。 (2)碉房起到防寒、防風、保暖的效果。 (3)交流互動 (4)飲食——青稞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糧食作物,是藏族同胞的主要糧食作物。以青稞粉為主要原料做成的糌粑是藏族人民的主食,用青稞釀制的青稞酒是逢年過節、親朋聚會并不可少的佳釀。三、課堂小結 總結歸納,本節課的主要知識框架。四、板書設計五、作業布置 教材課后作業及教輔資料作業六、教 學 反 思 1.引導學生在圖中獲取有效信息,培養學生的讀圖、用圖意識。 2.課堂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獨立自主完成學習任務,小組合作學習等方式培養學生的能動性,教師適時點撥學生的學習成果,讓評價成為學習過程的潤滑劑。 3.課堂安排適當的練習,以評價學生最終的學習成果。 4.歸納總結部分仍要由學生完成,教師補充,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5.注重聯系生活實際,補充相應的材料,拓展學生的思路,培養學生學習生活化的地理知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