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5張PPT)廣西民歌廣西壯族自治區素有“歌海”的美譽在廣西這片山青水秀的土地上,居住著壯、苗、瑤、侗、京、仫佬、毛南、回、水、仡佬等能歌善唱的少數民族。民歌滲透到各民族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男女青年戀愛唱情歌,請客吃飯唱慶賀歌,互相問答唱盤歌,安排農活唱時令節歌,教書育人唱童謠民謠,祈禱求神也唱歌。各少數民族都有自己傳統的唱歌的節日,苗族有“趕坡”和“坐妹”、侗族有“會期”、仫佬族有“走坡”、京族有“哈節”等,都是歌的盛會。壯族人民的口頭文學:壯族三聲部民歌壯族三聲部民歌源于南寧市馬山縣及周邊地區,是廣西壯族珍貴的民間文化遺產,是千百年來壯族人民勞動生產情感和文化智慧的結晶。據學者推斷,壯族三聲部民歌最早出現在唐宋時期,盛行于明清時期,至今在馬山、上林兩縣交界處仍有藝人傳唱。壯族三聲部民歌常唱的有蠻歡、卜列歡、加方歡、結歡等調。其結構為三個聲部,第一聲部和第二聲部具有獨立音調,第三聲部陪襯和聲,三個聲部都能突出和豐富主旋律,聲部間互相協調,音調柔和,風格統一。歌詞一般是五字四句和五三五言六句式,有嚴格的腰腳韻。美麗的壯族姑娘其他民歌雙歌八音歌圩對山歌雙歌侗語稱為“嘎茍”,是侗歌中的種詠唱形式。雙歌在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的林溪、八江、獨洞,湖南通道侗族自治縣的獨坡、坪坦、黃土、隴城一帶廣大侗族村寨最為流行。雙歌,即雙人詠唱的歌。一般說來,在一定的時間場合下,由一對女歌手與一對男歌手進行對唱;有時無須男的對唱,只由兩個姑娘徹夜地唱,聽眾靜靜聽著。八音八音又稱“八仙鼓”,壯族人民過節或婚嫁等喜慶的時候,常常吹奏“八音”以助興。八音是廣西民間創作的一種吹打樂,樂曲的曲式結構較單純,演奏時周而復始,旋律歡快、熱烈而流暢。八音多用五聲音階宮調式和微調式,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歌圩歌圩是壯族群眾聚會唱歌的傳統節目活動形式。歌圩在壯族地區有不同的稱謂,但均有“坡地上聚會”、“坡 場上會歌”或“歡樂的節日”的意思。因活動的主要內容是唱歌,故名歌圩。對山歌壯族群眾最喜愛的活動之一 。內容十分豐富,一般以男女青年追求美好的愛情理想為主題。有見面歌、邀請歌、盤歌、新歌、愛慕歌、盟誓歌、送別歌等。對歌的形式一般有男女個人對唱和男女群體對唱兩種。對山歌的規矩在野外對歌,可以唱纏纏綿綿,摧斷肝腸的情歌,但必須首先問明對方姓名、婚否、家庭情況等。對歌者需保持一定距離,以能聽清歌聲為度。在屋里對歌,不唱深交歌,開始時首先要熱情贊頌主家、然后才唱其他歌。對歌多在各種節日舉行,因此男女青年除對歌傳情以外,也可以拋繡球、碰蛋定情。《劉三姐》經典對歌秀才:百花爭春我為先(陶),兄紅我白兩相連(李),旁人唱戲我挨打(羅), 名士風流天下傳。三姐;姓陶不見陶結果,姓李不見李花開;姓羅不見鑼鼓響,蠢才也敢對歌來。秀才:赤膊雞仔你莫惡,你歌哪有我歌多;不信你往船上看,船頭船尾都是歌。三姐:不懂唱歌你莫來,看你也是一蠢才;山歌都是心中出,哪有船裝水載來。秀才:小小黃雀才出窩,諒你山歌有幾多;那天我從橋上過,開口一唱歌成河。三姐:你歌哪有我歌多,我有十萬八千籮;只因那年漲大水,山歌塞斷九條河。秀才:不知羞,井底青蛙想出頭;見過幾多天和地,見過幾多大水流。三姐:你住口,我是江心大石頭;見慣幾多風和浪,撞破幾多大船頭。謝謝觀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