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學科 歷史 年級 八年級課題 第17課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內容與學情分析 內容分析 2022新課標要求本課講述中國紅軍長征的故事,體會紅軍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知道遵義會議,認識其在中國革命史的地位。本課是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從國共合作到國共對立”的最后一課。這一課主要講述了紅軍長征的原因、艱苦歷程和歷史意義,前承“星星之火”,后啟“抗日救亡”運動,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紅軍長征是黨在成長過程中經受的一次重大考驗,它關系著中國的命運和前途,所以這一課的內容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從新課程理念出發,根據課表要求和課文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學情分析 長征對于八年級學生來說,并不算陌生,他們在語文課上曾學習過《金色的魚鉤》、《豐碑》等作品。此外,八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自學、史料探究等能力,能回答比較淺顯的問題。因此我將結合學生本階段特點,提供形象性的教學素材,引導學生學習本課。學習目標 繪畫出長征路線簡圖,知道并說出長征過程中的主要事跡。 掌握遵義會議和紅軍長征的偉大歷史意義。 感受長征精神,繼承和發揚優良革命傳統。教學 重難點 教學重點:1.中國工農紅軍長征路線;2.遵義會議。 教學難點:1.長征勝利的歷史意義;2.長征精神學習策略 自主學習法、問題探究法、師生互動學習法等。學習環節 學習任務設計與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設計 多媒體運用 設計意圖導入 新課 (大屏播放視頻) 視頻材料:2022年10月15日3時12分,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將遙感三十六號衛星發射升空。 教師: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是中國自行研制的航天運載工具。為什么取名為“長征”? 學生觀看視頻并回答 屏幕推送 結合現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快速進入歷史課堂,主動去探究長征的具體過程。一:探長征 之因-原因 (大屏出示表格) 任務一:請同學們結合表格和教材P81,分析紅軍長征的原因。明確:①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 ②根本原因:博古、李德等人在軍事指揮上的“左”傾錯誤。 學生閱讀教材,在教材上圈畫出相關知識點 發起學生講,大屏交給學生,學生標注關鍵點 課堂交給學生,鍛煉學生分析問題,歸納知識點的能力二、走長征之路-路線與過程 (播放長征路線示意圖) 任務二:閱讀教材P81-83,繪制紅軍長征路線簡圖。 要求:1.標注出重要地點(瑞金、遵義、吳起鎮、會寧); 注明區域內的重要事件(湘江戰役、四渡赤水、渡過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 問題:1.為什么要標注出這些重要地點? 2.重要事件中哪些能集中體現紅軍的艱難,哪些能體現紅軍的智慧? 任務三:探究遵義會議的內容 時間、地點明確;1935年1月貴州遵義 大屏出示博古、李德與毛主席的圖片 2.如果你正在參會,你覺得會議內容會是什么? 明確:1.糾正“左”傾錯誤,取消博古、李德的軍事最高指揮權; 2.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增選毛澤東為中央政 治局常委。 3.伍修權在《七律 歷史轉折》中寫道“舵手一易齊槳櫓,革命從此上新途”,那“舵手易”指的是什么?“上新途”又是什么意思呢? 繪制長征路線簡圖,回答問題 生回答 生回答 生思考、回答 發起全班作答,拍照上傳路線簡圖,并發起直播,展示學生作品 隨機選人 搶答 搶答、小組討論 培養學生識圖、繪圖能力,學會在課本中、地圖上將零散的知識點進行整合,提高提煉信息的能力。掌握長征的路線,感悟長征的艱難與紅軍的智慧 全班參與課堂,教學面向全體學生,基礎知識點使全班基本掌握。 問題設置,調動學生的思維,背景介紹,讓學生能深入情境,落實唯物史觀,將知識點放在特定的環境中進行思考。 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培養學生合作探究能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歷史信息的能力。三、析長征之果-意義與長征精神 1.任務四:分析長征勝利的歷史意義。明確:①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 ②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③紅軍長征播下了革命的種子,鑄就了長征精神,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大屏播放視頻、出示材料) 材料:據統計,中央紅軍長征路上一共368天,有15天用于打大的決戰,有235天用于白天行軍,有18天用于夜晚行軍;整個長征途中,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182公里才修整一次,日均行軍37公里;共翻越了18條山脈,其中5條山脈終年積雪;渡過了24條河流;穿越了11個省;占領過大小62個城市;突破了10個地方軍閥的封鎖包圍;從瑞金出發時有6.8萬人,到達陜北時,僅剩6500人,平均每行進1公里,就有3至4名戰士壯烈犧牲。 ——中共黨史研究室 2.任務五:了解完視頻中的長征、數據中的長征,你能說說長征途中有哪些困難嗎?他們身上又有哪些意志品質值得我們學習呢? 3.大屏出示長征精神的內涵。 (大屏播放視頻) 4.思考:我們如何傳承長征精神走好自己的人生路呢? 明確:品質良好 積極樂觀 樹立理想 合理規劃 堅持執行 明確長征勝利的歷史意義 推送屏幕、開始學生講 發起討論 屏幕分享 全班作答 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通過閱讀材料,培養學生提煉并把握住材料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小主人,落實家國情懷,發揮歷史課程的育人功能。形成對國家和中華民族的認同,成為有理想有擔當的社會主義接班人。課堂小結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像一顆紅星照耀著中國。希望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能腳踏實地從現在做起,成為一名有理想有擔當的新時代好少年。 齊讀 《七律 長征》 總結全課,升華主題課堂檢測 1. 紅軍長征的出發地是 ( ) A. 瑞金 B. 延安 C. 大別山 D. 井岡山 2. “結束了王明左傾錯誤在中共中央的統治,確立了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央的正確領導,挽 救了黨和紅軍,挽救了革命。”這段話所反映的歷史事件是( ) A. 井岡山會師 B. 秋收起義 C. 長征 D. 遵義會議 3. 一位美國記者贊嘆道:“每一場革命都有它自身的傳奇,毛澤東率領數萬工農紅軍所完 成的戰略轉移,就是中國革命史上的偉大傳奇。”他所說的“偉大傳奇”是指紅軍( ) A. 千里躍進大別山 B. 開辟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C. 兩萬五千里長 D. 開辟敵后戰場課后活動 動動手 搜查紅軍長征小故事,在下節課課前進行分享,可以采用繪畫作品、PPT展示、情景表演劇、演講等多種形式。板書設計 第17課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教學反思 優點:1.利用智慧課堂輔助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在課堂中搶答、討論等功能的使用,不僅能使課堂教學面向全體學生,還能結合后臺給出的互動報告、實時數據及時反饋教學信息。 2.教學內容前后呼應,結合現實,準確無誤、生動有趣,能夠在具體的時空條件下考察歷史,課堂上將視頻、數據與學生的討論相結合,使學生認識到工農紅軍的優良品質,感受到長征精神,形成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成為有理想有擔當的青少年。 3.板書有新意。教師教態自然,教學民主。 不足:1.教師語速較快。2.在紅軍長征勝利的歷史意義處,材料分析過快,不利于學生當堂吸收消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