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學與文化》易混點一、哲學部分1.哲學揭示了事物的本質和最普遍的規律,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2.哲學來源于實踐。3.哲學有科學與非科學之分,哲學不是包羅萬象的和凌駕于一切科學之上的。4.哲學有科學與非科學之分,并且哲學的研究對象是整個世界及人與世界的關系。5.哲學與具體科學是共性與個性、普遍性與特殊性、指導與被指導的關系。6.哲學有科學和非科學之分,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科學7.哲學是具體科學的概括和總結,不是總結,另一方面哲學與具體科學是研究領域的不同,不能把哲學凌駕于具體科學之上。8.哲學是一種精神力量。9.哲學有科學和非科學之分,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10.哲學基本問題還為劃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提供依據。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一方面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依據。11.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或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而不是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問題。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包括以下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物質決定意識,二是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12.應弄清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各自的根本觀點,不可把哲學中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庸俗化。13.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這一觀點是正確的,唯心主義認為世界的本原是意識,這一方面是錯誤的,但唯心主義對我們的生活也產生和一定的意義。14.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哲學的兩個基本派別。15.哲學分科學和非科學之分,以真正哲學的指導可以促進實踐的發展16.哲學的任務是指導人們正確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兩個方面,而不是一個17.哲學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哲學不提供解決問題的具體辦法。18.唯物論和唯心論的對立,在馬哲產生前就存在了。19.只有真正的哲學才是自己時代精神上的精華。20.承認物質決定意識是唯物主義,但不一定是辯證唯物主義。21.馬克思主義哲學最基本的特征是實踐性。22.哲學來源于實踐。23.世界觀是零散的、不自覺的;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24.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方法論。25.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空想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哲學前提。26.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直接理論來源是德國古典哲學,主要是黑格爾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27.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28.實踐的觀點是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觀點。29.在實踐的基礎上實現了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30.科學的世界觀決定科學的方法論,二者構成科學的哲學。31.承認自然界的物質性是我們正確對待自然的前提。32.物質是標志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客觀存在不等于客觀實在。33.物質是概括了具體的物質形態的本質屬性,不是簡單相加。34.物質世界是客觀的,“世界是人的主觀意識的產物”是唯心主義的觀點。35.物質和意識的本質是不同的。36.任何規律都是客觀的。37.防災減災既要尊重客觀規律又要發揮主觀能動性,不能只是順從自然。38.自然界的存在和發展有其客觀規律。39.保護生態環境需要改革,而不是根本變革。40.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不一定是顯著的變化。41.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42.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43.離開物質談運動是 唯心主義的觀點,離開運動談物質是形而上學的觀點44.人不能違背規律,也不能可以創造、廢除、改變、消滅規律。45.規律是客觀的,可以認識利用但不可以改變。46.應該把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統一起來,但二者并不總是統一的。47.規律是客觀的、物質的,沒有好壞之分,當客觀物質發生變化時,規律也會發生變化;規律的存在和發生作用是有條件的,要在運動中把握規律。48.發揮主觀能動性受客觀規律的制約,不能說相互制約。49.人可以認識和利用規律,但不能改造規律。50.意識是人腦的機能。51.無論是正確意識還是錯誤意識,都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52.不同的意識有不同的反作用,正確的意識促進事物的發展。53.“意識是物質的反映”應為“意識能反映物質”。“意識是物質的反映”強調物質決定意識。54.物質和意識不能理解為相互依賴,意識依賴于物質,但物質是獨立于意識之外而存在的。55.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派生物。56.認為意識決定存在,是唯心主義觀點。57.意識的內容是物質,是客觀的,不是人腦決定。58.正確意識具有科學預見性。59.意識來源于實踐。60.意識的內容是物質是客觀的,意識的形式是主觀的61.意識需要通過實踐才能改造客觀世界。62.意識不能決定實踐發展的方向。63.沒有反映對象就不會有意識的產生。64.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直接現實性是實踐的特點。65.要正確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就必須做到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66.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以實際為行動的出發點。67.虛幻的觀念是對事物歪曲、錯誤的反映。68.真理是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69.實踐能將猜想變為現實。70.聯系和發展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矛盾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71.不能說任何兩個事物之間都有聯系,兩個事物要有聯系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72.聯系是有條件的。73.實踐不能割斷聯系,聯系具有客觀性。74.事物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75.自在事物和人為事物的聯系都是客觀的。76.整體功能不是部分功能的簡單相加。77.關鍵部分的功能在一定條件下對整體功能起決定作用。78.人們可以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創造條件建立新的聯系。79.當部分以有序合理的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80.部分會影響整體的發展,有時促進,有時阻礙。81.著眼于事物的整體進行系統優化82.人們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根據固有的聯系,建立新的聯系。83.立足整體,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84.必須堅持用綜合的思維方法從整體把握事物的規律。85.并非任何運動和變化都是發展,只有前進的、上升的運動和變化才可能是發展。86.事物的發展是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87.新事物是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發展前途,不能以時間先后順序判斷新舊事物。88.新事物開始之初力量比較弱小。89.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90.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發展是前進與上升。91.量變與質變有本質區別。92.事物發展是量變與質變的統一,并不是總處在漸進和不顯著的變化中。93.事物的發展是量變與質變的統一,漸進和不顯著的變化只是量變。94.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要抓住時機促進質變。95.事物變化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要發生質變。96.事物的質變是無形的量變引起的,不能是量變之中。97.事物的質變是由漸進的量變引起的。98.事物的變化發展表現為事物在新質基礎上的量變過程。(提醒:事物的變化發展是發生質變的過程)99.新事物代替舊事物是一種漸進的、連續的過程(提醒:漸進的、連續的過程是量變,新事物代替舊事物要發生質變,100.雙方力量的此消彼長是戰爭發展過程中的量變。101.聯系是有條件的。102.只有前進的、上升的、進步的變化才是發展。103.新出現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不能用時間標準來判斷。104.社會發展的方向是前進,沒有曲折105.開拓新境界,理解社會發展是新事物產生,舊事物滅亡,不是二者交織融合。106.質變不一定是發展,發展是前進的向上的質變。107.引起質變有兩種情況:一是量的數量的增加或者減少,二是數量不變,事物內部結構發生變化108.事物發展的狀態是量變和質變109.矛盾具有客觀性,不能消除矛盾。110.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111.主次矛盾在一定條件下才可能相互轉化。112.在事物發展過程中,次要矛盾通過主要矛盾起作用。113.矛盾雙方不等于矛盾的兩個基本屬性。114.矛盾雙方在一定的條件下相互轉化。115.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矛盾可以緩和,不可以調和。116.矛盾的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117.矛盾的基本屬性是同一性和斗爭性。118.不能將兩方面理解為就是優點和缺點。119.矛盾是客觀的,不能制造,人為制造的矛盾只會阻礙事物的發展。120.矛盾的產生與消亡是客觀事物自身運動的結果,不是人能夠有意識地制造出來的。121.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122.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是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的關系。123.承認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124.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關系是關于事物矛盾的精髓。125.矛盾的特殊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126.我們要在矛盾的普遍性的指導下研究特殊性。127.矛盾分析法是認識事物的根本方法。128.主要矛盾與急需解決的矛盾二者不能劃等號,因為在特殊的情況下,卻要先解決好次要矛盾,才能解決好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必要條件不是充分條件,解決主要矛盾只是取得成功的關鍵。129.事物的性質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130.實踐是創新思維的源泉。131.辯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132.發展是新事物對舊事物辯證否定的過程。133.辯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不是外力強加的否定。134.事物發展的狀態是量變和質變。135.事物經過辯證的否定促進事物的發展。136.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137.辯證否定觀的實質是”揚棄“,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138.辯證的否定是對現存事物的肯定和現存事物的否定。139.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140.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都屬于主觀認識。141.感覺、知覺和表象是感性認識的三種形式,概念、判斷和推理是理性認識的三種形式。142.正確的認識才能促進實踐的發展。143.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理論創新是認識活動而不是實踐活動。144.實踐是認識的基礎,且理性認識不一定都是正確的。145.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而非主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146.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147.實踐能把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而新方法屬于主觀認識范疇,它不具有直接現實性。148.實踐并不是獲得認識的唯一途徑,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都可以獲得認識。149.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150.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都有正確與錯誤之分,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151.任何認識都來源于實踐。152.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都來源于實踐,都有正誤之分。153.認識的最終目的是實踐。154.實踐是認識的基礎。155.知書達禮屬于認識活動,不具有直接現實性,實踐具有直接現實性。156.處世禮儀并不能自發形成,而且處世禮儀也不等同于哲學。157.實踐決定認識,科學素養屬于主觀認識范疇,它的高低影響而非決定科學實驗是否成功。158.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159.真理與謬誤是有嚴格界限的,不能相互融合。160.真理、謬誤都是在實踐基礎上產生的,真理不能以謬誤為基礎。161.不同認識主體的共識不一定是真理性認識。162.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163.真理具有客觀性。164.每個人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人類的認識能力是無限的。165.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真理是不斷發展。166.真理要在發展中不斷超越自身,經過實踐反復檢驗的、已經確定的真理并沒有被推翻,而是不斷向前發展。167.認識有正誤之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也有正誤之分。168.真理具有客觀性,真理和謬誤是不容混淆的。169.在同一條件下人們對同一對象的真理性認識只有一個。170.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沒有終極真理。171.真理和謬誤具有嚴格的界限,真理中不包含謬誤的成分。172.認識雖然有局限性,但只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可以認識和發現真理。173.真理與謬誤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但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是一種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174.實踐是一種客觀的物質性活動是正確的,但不能說實踐是一種主觀活動。175.真理是標志著主觀與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不能以得到認識主體認同為標準。176.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形式是主觀的。177.不同事物可能會有不同的認識,但正確與否還是有自己客觀的判斷標準的。178.真理中不能包含謬誤179.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要做到客觀與主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180.正確的認識才是對客觀現實的正確反映。181.正確的認識是對客觀現實的準確反映。182.實踐是主體對客體的直接現實性改造活動。183.實踐決定認識。184.認識的發展受主客觀因素的制約,認識的水平與程度與認識主體的認識能力有密切關系。185.那些經過實踐反復檢驗的、已經確定的真理并沒有被推翻,而是不斷向前發展。186.世界上沒有永恒的真理,也不存在終極真理,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187.對同一確定的對象,只能有一種正確的認識,即真理只有一個。188.實踐具有社會性,孤立的活動是不存在的。實踐的社會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動,并不排斥單個人的活動;同時,個人的活動也不排斥實踐的社會性。189.任何實踐都是有意識的、有目的的活動,沒有意識參與的實踐是不存在的,但這并不意味著盲目的實踐不存在。190.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認識的途徑有實踐和間接經驗。191.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192.任何真理都是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193.一個人的認識是有限的,整個人類的認識是無限的194.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表明認識是波浪式前進或是螺旋式上升的過程。195.認識是一個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196.認識的最終目的是指導實踐。197.以實踐為基礎的認識不斷發展。198.客觀性是真理的最基本的屬性。199.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只有實踐才能獲得正確認識太絕對。200.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真正的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201.社會領域和自然領域的規律都是客觀的,客觀性并沒有強弱之分。202.氣候治理規律與氣候變化規律二者無法比較。203.自然環境影響人的意識,物質決定人的意識。204.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是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205.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所有社會意識歸根到底都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206.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但并不是在否定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207.真正的哲學把握了時代的脈搏。208.舊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都承認世界的物質性,是否承認世界的物質性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歧。209.不是所有的舊唯物主義都否認世界的可知性,舊唯物主義最終在歷史領域陷入唯心主義。210.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依賴于社會存在。211.社會意識隨著社會存在變化而變化,但是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212.實踐具有直接現實性。213.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不與社會存在同步變化的社會意識不一定落后的社會意識。214.社會意識都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215.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216.生產方式的變革決定著社會形態的更替。217.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就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218.法律屬于上層建筑范疇。219.社會歷史發展受社會發展規律的支配,在曲折中前進,不是無規律可循。220.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而不是根本動力。221.審批制度是上層建筑。222.調整上層建筑以適應經濟基礎。223.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224.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并不是要對我國社會制度進行根本性變革。225.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有時落后于社會存在,有時先于社會存在。226.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就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的進步;反之則阻礙。227.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才可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228.要集中主要力量解決主要矛盾,社會基本矛盾是客觀的。229.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生產關系范疇。230.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矛盾。231.社會基本矛盾(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232.在階級社會,階段都在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的直接動力;在社會主義社會,改革是推動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233.生產力是生產方式中最革命的因素。234.物質資料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人民群眾的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235.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236.群眾觀點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立場和根本觀點,是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根本出發點。237.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是社會變革的主力軍,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238.群眾觀點群眾路線要求我們堅持人民主體地位。239.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的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阻礙作用。240.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對生產力的發展起促進作用;當不適應時,對生產力發展起阻礙作用。241.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修訂交通安全法是通過改革調整上層建筑以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不是解決對抗性矛盾。242.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社會主義發展的直接動力,不是社會制度的根本變革。國企混改是調整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243.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244.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而變化、發展,但它有時候會落后于社會存在,有時又會先于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245.在階級社會,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在社會主義社會,主要是通過改革。246.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247.事物的屬性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們不能根據自身需要賦予事物新的屬性。248.人的價值在于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社會、他人和自己的需要,但主要在于對社會的貢獻。249.對社會的貢獻是獲得社會尊重的基礎和前提。250.價值觀是人們在認識各種具體事物價值的基礎上,形成的對事物價值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251.正確的價值觀對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有正確的導向作用。252.價值觀影響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評價。253.人的需要的變化可以促進事物價值的轉換和創造,但不起決定作用。254.社會實踐是取得創意成功的源泉。255.對一個人的價值的評價歸根到底是看他的貢獻,就是看他為人類、社會、國家和人民貢獻了什么。256.正確價值觀對人生道路的選擇起積極的促進作用,但不起決定作用。257.價值判斷有客觀的評價標準,要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就必須堅持真理,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258.人們的價值選擇是在價值判斷的基礎上作出的,價值判斷是價值選擇的基礎,價值選擇體現價值判斷。259.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有正確錯誤之分,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才能促進個人和社會的發展。260.我們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把獻身人民的事業、維護人民的利益作為自己最高的價值追求。261.實踐具有直接現實性,觀念創新并不能直接將事物潛在價值轉化為現實價值。262.人們的思想觀念屬于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的變化并不是完全同步的。263.要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滿足人民群眾的合理需求。264.勞動不僅創造物質財富,還創造精神財富,人的價值主要在于對社會的貢獻,不只是物質財富。265.社會存在是人類產生各種思想動機的物質原因。266.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為人民服務的根本目的是貢獻個人的力量,增進人民的利益,促進社會的發展。267.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268.立足于社會需要,努力在不斷奮斗中實現人生價值。269.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前提。270.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的基本的觀點。271.人的價值包括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實現人生價值與獲取個人的正當利益不矛盾。272.事物價值的轉化取決于事物屬性的多樣性,觀念創新可以促進事物價值的轉換和創造。273.觀念創新為事物價值的轉換提供了條件,可以促進事物價值的轉換和創造,但不是根本途徑。274.價值觀念要與時俱進。275.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276.積極投身于為人民服務的實踐,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二、文化部分1.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具有相對獨立性,不能說文化是經濟的派生物。2.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3.優秀文化促進社會發展,落后、腐朽文化則阻礙社會的發展。4.文化是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性因素。5.文化能影響人的價值取向,但不能決定人的價值取向。6.文化影響人們的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對同一行為的評價不一定不同。7.優秀文化能夠增強人的精神力量,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但是不具有決定性作用。8.文化有先進和落后之分,優秀文化能夠提高人們的道德修養,塑造完美人格。9.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根本動力,文化多樣性是人類進步的重要動力。10.由于各民族間經濟的和政治的、歷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種因素的不同,不同民族文化差異性是客觀存在的,不會消失。11.保護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樣性。12.文化具有多樣性,不同文化在借鑒吸收中不會趨同、不會統一、不會化異。13.文化交流有利于促進世界文化繁榮,不會消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14.商業貿易、人口遷徙、教育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15.文化創新和發展的關鍵是回答時代問題,完成時代任務16.對待傳統文化,既要繼承,又要發展,繼承與發展.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不是兩個過程。17.思想運動往往催生社會變革,促進文化發展。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決定著社會制度的變化,也決定著文化的發展方向。18.文化有精華也有糟粕,并非都具有時代的先進性。19.經濟、政治決定文化的性質,科學技術進步能促進文化傳播、繼承和發展,但不能決定文化的性質。20.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不竭源泉,傳統文化是文化創新的根基。21.社會實踐決定文化創新,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22.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根本標準23.立足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24.文化創新的動力是社會實踐。25.自然環境影響文化的特性,但不能決定文化的特性。26.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但不能印證中華文化特有的包容性。27.海峽兩岸文化既有共性也有個性,存在差異,具有區域性特征,不可能走向同一。28.中華文化具有包容性,內部雖存在差異,但并不存在沖突。29.中華文化具有博大精深和兼收并蓄的特質。30.人民群眾的實踐是中華文化發展的力量源泉。31.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改革創新是時代精神的核心內容。32.民族精神是傳統文化的結晶。33.公民要不斷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標,但愛國主義不是公民追求的最高道德目標。34.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推動中華民族走向振興的必然要求。35.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國的國際競爭力的需要。36.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并不是要確立新的道德評價體系。37.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正確對待外來思想文化,既要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又要抵制西方文化中腐朽、落后思想的危害。38.文化市場的自發性和傳媒的商業性會引發令人憂慮的現象,提高電影產品質量不能片面追求市場化。39.先進的、健康有益的文化才是人民大眾真正需要的文化。40.通俗文化不等于腐朽文化,不應當抵制。41.對待農村傳統習俗應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能承襲。42.文化建設應該改造剔除落后文化,抵制取締腐朽文化。4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人民大眾的生活中占據主導地位。44.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是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益的途徑,而不是市場運作。45.公益廣告屬于公益性文化事業,只強調社會效益,不強調經濟效益。46.經濟發展水平不是由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決定的。47.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48.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修養是相輔相成的,都需要提高,不能有先后之分。49.設立好人館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質,而不是科學文化素質。50.科學文化修養與思想道德修養不一定是同步提高的。51.加強思想道德修養能夠促進科學文化修養,但并不是科學文化修養的基礎。52.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53.對待傳統文化應該辯證批判,取其精華、去其糟粕。54.偉大抗疫精神是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力量,不能決定。55.偉大抗疫精神是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56.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57.經濟是基礎,經濟決定文化。58.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59.經濟政治決定文化,但并不意味著文化與經濟政治變化是同步的,文化具有相對獨立性。60.文化的力量不可以直接轉化為物質力量,必須通過實踐。61.文化源于社會實踐62.傳統文化有先進與落后之分,先進促進,落后阻礙。63.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但并非一直走在時代的前列。64.社會實踐是民族復興的根本動力。65.航天精神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對的強大軟實力。66.社會實踐是中華文化發展的根本途徑。67.對于傳統文化應該批判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68.我們要維護民族文化的多樣性69.要維護民族文化的差異性。70.優秀文化為經濟建設提供正確的方向保證和智力支持71.社會實踐是人類社會的根本動力。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72.中國的政治法律思想在中華民族意識形態領域起主導作用,現在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意識形態起主導作用。。73.中華民族的價值觀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靈魂。74.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75.各國文化交相輝映,促進世界文化發展,不能用“引領”。76.保持文化的多樣性,而不是趨同。77.文化滲透是文化霸權主義的表現,是錯誤的。78.各國文化相互尊重,和睦相處,吸收各國優秀文化。79.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根基。80.文化發展立足于社會實踐,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81.社會實踐或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根本動力。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82.我們應該是尊重其他國家的文化,認同的是本民族文化。83.文化發展應立足于社會實踐,而不是人民的智慧。84.不同文化的個性是推動文化發展的基礎85.中外文化不一定有著相似的悠久歷史。86.尊重文化多樣性不僅是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首先是認同本民族文化87.西方優秀文化可以幫助我們解決中國問題,而不是直接解決中國問題。88.文化發展必須經歷“洋為中用”的過程,太絕對。89.面向世界,博采眾長,要堅持學習外來優秀文化成果。90.“文化復古主義”是錯誤的,我們要反對。91.提升民族文化競爭力,需要吸收外來優秀文化成果,而不是全部拒斥。92.固守本民族文化是錯誤,對民族文化要不斷創新,才能永葆生命力。93.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94.各種文化需求太絕對,滿足人民大眾的合理的文化需求。95.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決定著文化發展的方向。96.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積極吸收外來優秀文化,為我所用。97.文化多樣性就是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98.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沒有優劣之分。99.尊重文化多樣性,縮小文化差異是錯誤的。100.尊重文化多樣性,文化一體化是錯誤的。101.文化滲透是文化霸權主義的表現,是錯誤的。102.堅持中華文化的立場。103.民族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是價值觀。104.中華文化是一元化,是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文化,表現形式可以多樣化。105.文化精髓在于追新逐異是錯誤的106.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意在促進文化發展。107.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從根本上解決了中國的前途和命運問題。108.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大膽吸收西方優秀文化成果109.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都是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出來的。110.中國共產黨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111.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火炬,家書是文化的載體,不是文化。112.革命烈士的家書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表現之一,因傳播而具有價值是錯誤的。11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與革命文化不等同。11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影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方向和進程,不能決定。115.經濟建設是我國當前的中心工作。116.保護革命文化有利于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本途徑是社會實踐。117.革命文化是精神,不是物質載體118.馬克思主義為中國社會發展提供了思想指導,不是具體路徑。119.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火炬。120.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是中華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轉折點121.社會制度、發展道路決定了我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122.承襲傳統文化是錯誤的,應該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123.文化作品不能超越現實,應該可以立足現實。124.文化創作來源于生活、實踐。125.文化創作要立足于實踐。126.精品文化根源于實踐。127.學習成果不能轉化為自發的行動,而是積極主動、自覺的行動。128.共產主義理想是遠大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共同理想。129.發展文化事業滿足人民的基本文化權益。130.不斷滿足人民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質,是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目的。131.文化不能起決定性作用,可以用影響。132.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的社會實踐是“孝”文化的動力。133.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示范作用。134.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135.建設文化強國要大力發展和支持各種優秀文化。136.文化創作不一定還原真實的歷史,應以民族復興為己任。137.歷史題材不是影視作品成功的可靠保證。138.農村天價彩禮等陋習是落后文化,會阻礙鄉風文明建設139.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導向和示范作用。140.傳媒的商業性不會消除14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142.統籌規劃紅色資源會影響人們的文化實踐與社會生活,而不是支配。。143.價值觀屬于文化范疇,文化不會起決定作用。144.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而不是平均化。145.固守傳統文化是文化復古主義,是錯誤,對傳統文化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146.文藝作品來源于實踐、生活。147.文化發展的主體是立足于時代的人民。148.我國堅持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一元化。149.社會實踐是文化傳承發展的根本動力。150.保護文化遺產是以社會價值為目標。151.文化創作應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152.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是中華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轉折點。153.意識形態決定文化發展的方向,而不是質量。154.意識形態決定文化發展的方向。155.文化創新和發展的關鍵是回答時代問題,完成時代任務。156.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157.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158.愛國主義是凝聚共識,是各族人民風雨同舟、自強不息的精神支柱。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