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原風采》教案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運用地圖說出河南省的地理位置特點及其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掌握河南省在工業和交通上的優勢。過程與方法:運用圖文資料,分析黃河“地上河”和土地鹽堿化的治理措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河南省人文地理特征,增強學生保護環境、熱愛河南的情感。教學重點:河南省的人文地理特征:治理“地上河”、歷史古都、工業和交通、人口和土地問題。教學難點:黃河“地上河”和土地鹽堿化的治理。教學過程:1、新課導入播放央視旅游宣傳片《老家河南》,既讓學生感受到河南城鄉、山水的美,又開門見山引出課題,喚起學生的求知欲。2、學習目標投影出“學習目標”,使學生明白“學什么”,“達到什么效果”。出示自學指導,請同學們用5分鐘認真閱讀課本92—93頁,認識河南省位置特點、眾多的歷史古都、工業和交通上的優勢、人多地少的嚴峻問題,分析黃河“地上河”和鹽堿地的治理措施,做到能上臺板演或口答。這樣學生自學,我來回巡視、輔導,面向全體,關注學困生。3、小組互助,質疑討論學生分成四人一組,對自學中的疑難點分析討論,如黃河“地上河”、土地鹽堿化的治理,目的是讓每個學生都能動起來,合作探究,表達交流,“兵教兵”,達成共識。4、檢查后教,精講小結教材進行靈活的調整,從憶河南、贊河南、憂河南三個方面來檢查學習效果,做到精講。憶河南(1)、引導學生讀“河南省位置圖”,總結其地理位置特點。(2)、運用圖文資料,引出我省三大古都聞名遐邇,得出我省古都眾多的結論。贊河南。(3)、引導學生在已有的河南省自然資源基礎上,認識其工業部門和發展特點。(4)、指導學生讀“河南省鐵路圖”,分析其交通便利的特點和省會鄭州的優勢。憂河南(5)、引導學生通過面積、人口數及人口分布圖,得出我省人多地少的問題,并總結其人口分布特點。(6)、引導學生對比分析“鹽堿地改良前后的變化”,認識河南人民改造自然環境的成效,初步探究其改良措施。(7)、引導學生通過活動,分析討論黃河“地上河”憂患及其治理措施。5、全課總結:讓學生談談你這節課的收獲是什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