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加萊義民》教學方案教材解析通過對雕塑作品《加萊義民》的欣賞,走近羅丹,了解羅丹,感受羅丹對生命和藝術的理解。引導學生體會藝術的情感,獲得深刻的啟發。教學目標1.了解羅丹的藝術風格及其代表作品。2.對《加萊義民》作深入的了解和簡單的分析。3.在欣賞和反思中感受羅丹對生命和藝術的理解。教學重點羅丹的精神,即要做藝術家,先要學做人。教學難點作品通過怎樣的藝術語言,具體的表達了作者對生命和藝術的理解。課前準備教師準備:課件,相關資料。學生準備:課本。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收集有關羅丹的資料。請學生講一講自己了解到的有關羅丹的生平。【設計意圖】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交流中認識作者及代表作品。二、深入探究對《加萊義民》創作背景、主題、藝術特色、表現風格和手法進行分析。設計問題,與學生共同討論解決。1.設疑:誰能來說說這件作品的創作背景?加萊是法國北海岸的一個城市,1347年英王愛德華三世圍城,加萊城堅持了一年之久,最后城中糧食耗盡,英王準備夷平全城,殺絕全體居民。此時,六名高貴的市民自愿奔赴英軍駐地,他們露頂赤足,穿上麻衫,頸系繩索,持城門鑰匙,決心以自己的犧牲來拯救全體市民的生命。加萊城決定為此建立一座紀念碑,他們特約羅丹來完成這件作品。2.設疑:藝術家是怎樣表現雕塑中人物形象和心理的?學生討論并發言。教師和學生一起分析作品(人物的造型、刻畫的心理及情感等),重點分析每一位人物不同的心理表現。歸納:或憤怒、或鎮定、或茫然、或悲傷,既有必死的決心,又有對死亡的惋惜,這種心理刻畫得既真實又復雜,給人歷史的真實感。3.設疑:羅丹的雕塑作品整體的風格和手法?分析作品中注入了怎樣的個人情感?歸納:現實主義。對人類苦難的同情和悲痛,顯示了絕對的人文主義思想。【設計意圖】通過設疑思考,討論探究,將學生的討論引向一個更高層次。總結升華藝術即情感,要學藝先做人。舉例梵高、羅丹論述。藝術的最終表現是藝術家對生命的理解和認識。【設計意圖】讓學生對藝術和藝術家的情感有更加深入的認識。四、課堂小結小組合作,認真評價總結。教師針對學生理解不足的地方進行補充,讓學生正確描述《加萊義民》的造型和情感。能用所學知識分析羅丹其他作品。與學生分享所學知識,并從中得到啟示。將本課知識引向更高層次。【設計意圖】檢驗學生能否了解掌握羅丹的藝術風格和藝術手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