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繼承和發揚中國藝術的傳統》教案一、教學目標(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1、知識與技能: 知識目標:通過對比的方法,了解我國與世界上優秀建筑、雕塑、繪畫的藝術風格,從而更好地了解中國傳統藝術的形式和風格。 能力目標: 用語言闡述自己對中國優秀民族藝術的認識。2、過程與方法3、情感、態度的價值觀:通過對中西不同風格形式美感的體驗,形成審美趣味和提高美術欣賞能力,加深對美術藝術的理解,更加熱愛祖國,了解自己民族的博大精深,樹立民族自豪感,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優秀民族藝術與文化遺產、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態度。二、學習者特征分析本節課的學習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據教師平時對學生的了解以及學生年齡段的思維發展情況而做出的:·學生為九年級的孩子,具有較強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學生有過較多的探究學習的經驗·學生已經學過手繪線條圖案的相關知識·學生能夠簡單應用手繪線條圖案的相關知識解決問題·學生在平常的生活中已經接觸過有關設計的例子·在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思維發展處在關鍵期三、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1、探究引導策略:2、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策略:3、情景創設策略:四、教學重點:通過中外美術作品的比較分析、討論,使學生了解,個民族尤其是中華民族藝術獨特的風格和審美特征,認識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一觀點。五、教學難點:中外美術作品的形式藝術風格的對比。初步理解傳統和多元文化并存的關系。六、教學方法:啟發法 演示法 觀察法 情景創設法七、教學過程由于地域的不同、文化底蘊的差異 導致人們審美觀點,塑造形象的理解與表現方面既有共性也有不同。出示中西建筑的圖片:故宮和凡爾賽宮讓學生討論建筑風格及所體現的人文精神,并找出差異。以同表現人物形象的理想美雕塑題材的美術作品進行比較:將《石雕菩薩立像殘軀》和希臘雕塑《米洛斯的阿芙絡蒂特》進行對比。引導學生去體會不同風格及其藝術美感以同是繪畫人物題材卻是不同的畫種進行比較:將曾鯨的《張卿子像》和丟勒《四使圖》進行對比。主要引導學生從表現手法上分析作品。以同是繪畫風景題材卻不同畫種進行比較:將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和霍貝瑪《米德爾哈爾尼斯的道路》進行比較。⑴、中國山水畫和西方油畫各自采用的方法有什么不同。⑵、中國山水畫和西方油畫各自所反映的人文精神是什么。引導學生從表現技法上去比較中西人物畫的異同。倡導學生祖國園林建筑、民居、古城建筑風格研究并有所認識。如蘇州網師園、徽州民居、山西平遙古城。使學生對我國石窟藝術的造型及風格進行討論研究,達到初步認識。如、山西云岡石窟第20窟大佛教師介紹我國有影響的近當代畫家:徐悲鴻、潘天壽、李可染、張大千、蔣兆和等,使學生了解中西繪畫碰撞和交融。在我國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美術遺存有哪些?長城、北京故宮、北京頤和園、北京天壇、秦始皇陵兵馬俑、敦煌莫高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山西大同云岡石窟、西藏布達拉宮、山西平遙古城、峨眉山—樂山大佛、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武當山古建筑群、麗江古城、蘇州古典園林、都江堰—青城山、明清皇家陵寢、大足石刻、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孔廟、孔府、孔林。八、教學評價設計1、自評(20分)。2、 組內互評(20分)。3、師評(20分)。4、課外作業量化評分,根據作業完成的質量和情況由小組長和教師共同評價(40分)九、幫助和總結在學習過程中,教師通過巡回輔導跟蹤學生學習的進展,引導組織學生分組合作,并對合作小組給予必要的指導。對個別操作有困難的同學,在旁邊指導。十、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