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8課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教學設計教學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本課教學的基本思路是以歷史大分期為時間線索,在理順時序的基礎上分析和凝練中國古代法律與教化的變化與階段特征,在教學中以教材為基礎,以課程標準為導向,把所講教材的內容編制成有序的知識信息,輔助多種手段,如歷史材料、圖片等創設情境,讓學生自己感悟歷史,生成自己關于歷史知識的觀點、看法、態度,獲取歷史的啟迪,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內容及學情分析(一)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本課屬于第三單元,本單元一共有三課,此為第一課。作為法律與教化的開篇,本課講述了中國古代法律的起源與發展過程,展現了禮治與法治的紛爭和融合之路,本課以時間為順序,以法治和教化兩種社會治理手段的選擇為線索,闡述了從先秦到隋唐、再到宋元明清時期的基本發展歷程,課程內容與中國古代思想發展歷程密切關聯。第一子目:先秦時期諸子學說為統治者治國理政提供了理論指導。以儒家和法家為代表的兩大學說體系在立場截然對立,由此形成圍繞著“德治與法治”爭論的儒法之爭。第二子目:秦漢兩朝長達四五百年的時間內,在治國理政上法家、道家、儒家先后影響一時,統治者逐漸形成了“霸王道雜之”的政治共識,即不再單純依賴某一家的理論,而是取長補短、儒法合流,在意識形態層面上推崇儒術,在實用層面上用法律保障專制集權、讓日常行政建立在合理化的法律制度基礎之上。第三子目:宋明之后理學發展并逐漸產生了強大的社會影響力,儒家所推崇的道德規范逐漸教條化、法律,隨著理學的傳播而不斷深入基層,與儒家徹底合流。從內容上來說,本課內容所涉及到的儒家、法家、理學等學說和秦、漢、唐、明、清等王朝法制建設在中國歷史綱要(上)均有所涉及,構成了本課學習的基礎。(二)學生情況分析本課教學的對象為高二學生文科班的同學,政史地班的學生在歷史的專業知識和歷史思維上優勢明顯,因此教學過程的開展相對較為便利,增加了可操作性。學生經過對《中國歷史綱要》的學習,對中國古代社會各個時期的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對古代社會法治和禮治的發展過程了解較少,特別是不理解古代社會“禮”與“法”的紛爭與融合。他們思維較為活躍,在高一學習中獲得了一定的基礎知識,有更進一步探索的求知欲,故學生能夠通過對新的史料的研讀分析在教師的指導下獲取新的信息,概括統治階級治國的思想觀點和主流趨勢。核心素養目標1.把握歷史時序,了解中國古代法治思想的產生及其演變歷程,知道中國古代的法治與德治從相爭到融合的發展趨勢。(素養目標:時空觀念、史料實證)2.認識《鑄刑書》的歷史意義,辯證地看待學者對《鑄刑書》爭端的不同認識,理解歷史是對時間的記錄,而歷史認識只能是相對的,無法求得客觀真實。(素養目標:史料實證、歷史解釋)。3.理解儒家和法家的治國思想和治國手段,知道不同時期德治與法治起到的不同作用,理解律令與儒家結合得越來越緊密的原因。(素養目標:歷史解釋)。4.了解秦漢到明清家訓、家法、族規、鄉約的發展及其在國家治理上產生的教化作用,知道其區別與聯系,分析鄉約變化的原因和內容,體會政府在其中產生的作用。(素養目標:史料實證,家國情懷)。教學重點和難點(一)教學重點先秦時期德治與法治的爭端,漢魏至唐禮法結合的重要過程(二)教學難點法治的產生和成文法的出現,禮制的發展和鄉約的變化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歷史圖片文字材料多媒體(二)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史料研習、課堂講授與教材閱讀相結合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你是檢察官,請你來判案”以河南鄭州“毒販母親”案作為導入河南鄭州的一名母親李芳(化名)長期通過海外代購購買一款名為氯巴占的藥物治療孩子的罕見病,效果顯著。但該藥具有成癮性,在我國刑法規定中屬于“毒品”范疇。2021年5月,代購“鐵馬冰河”聯系李芳(化名),請其幫助收寄從海外購買的氯巴占包裹。隨后,李芳被警方以涉嫌“走私、運輸、販賣毒品罪”采取取保候審措施。提問:如果你是檢察官,你認為李芳是否有罪? 閱讀案情經過,提煉關鍵信息。判斷李芳是否有罪。 啟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感受國法與人情之間的沖突,從而引入如何治理國家。一、禮法之爭:德治與法治 1.【先秦時期治理國家的工具】通過閱讀教材,使得學生對先秦時期治理國家的工具“法”和“禮”有一個基本的理解。 2.【禮制】通過兩則周禮,介紹商周時期的禮制的典型表現,即宗法制和分封制,說明這一時期的制度“別貴賤,序尊卑”的政治特征。 3.【法治】介紹鑄刑書的相關信息,強調它是中國最早的成文法,分析其歷史意義,并通過叔向對子產的反對,引出中國早期的德治與法治之爭。 4.【儒法之爭】由早期的德治與法治之爭,引出儒家與法治之爭,探究春秋戰國時期,與儒家思想相比,法家思想得到重用的原因。 通過閱讀課本和文字材料,簡要說明儒家與法家主要代表、主要觀點及治國主張。問題設計:戰國時期,與儒家思想相比,為什么法家思想得到重用?學生分享后,通過ppt展示答案。 閱讀教材,對先秦時期治國理政的工具有所了解。分析最早的成文法的出現,感受前人對于德治與法治的選擇。閱讀教材,梳理儒家與法家的代表人物、主要觀點及主張。合作探究:春秋戰國時期,與儒家思想相比,法家思想得到重用的原因 閱讀課本,并與同學合作探究后回答問題。 結合教材,分析早期德治與法治之爭。理解法家思想被重用的原因,引出此后歷朝歷代從秦朝嚴刑峻法速亡中吸取了教訓。 引導學生認真分析教材,培養學生提煉信息、分析問題的能力二、禮法結合:律令儒家化 1.【漢,春秋決獄,引經注律】以“誤傷己父”案為例,ppt展示該案案情、當時的法律及董仲舒的判決。問題設計:與秦朝相比,漢朝在判決案子時發生了什么變化? 2.【魏晉,五服量刑,引經入律】從夫婦斥母致死案案例出發,理解魏晉時期律令儒家化的進一步推動。介紹晉律“準五服以制罪”的制度,以此概括出法律以親屬之間的尊卑親疏作為量刑的重要原則之一,得出結論:魏晉時期,律令儒家化進一步推動。問題設計:為什么在該案中,兒子與兒媳的判決不同? 3.【唐,禮法合一,法系定型】提供適量史料,進一步從史料角度出發,分析唐律的特點。得出結論:唐代,律令儒家化完成。4.【宋元明清,繼承與發展】從課本出發,引導學生認識到宋代及其后的法制建設多以唐律為藍本,并開創了律例合編的體例。5.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探究法律與儒家結合越來越緊密的原因。 閱讀材料,四人一組理解該案案情、當時的法律及董仲舒的判決,合作探究后,進行小組展示。閱讀材料,通過分析量刑的不同,總結魏晉時期律令儒家化進一步推動。閱讀史料,總結和概括史料信息。閱讀史料,合作探究,理解并回答問題。 培養學生的概括分析能力。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能力。培養學生分析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三、約律合流:鄉約法律化 【從家訓到家法,從族規到鄉約】通過史料閱讀,使學生在從家訓到家法、從族規到相約的變遷中看到教化一步步加強;根據史料分析鄉約內容的變化,看到其中君主與政府的力量,得出鄉約漸趨具有約束力,并與法律合流。 閱讀史料,發現鄉約變化的趨勢。 培養學生分析史料,總結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課堂小結 回顧本節所學重點,得出禮法融合這一中國法治與教化的特點。 總結概括能力。以古鑒今 學完本課后,同學們認為,李芳是否有罪?展示鄭州市中牟縣檢察院對李芳案件的兩次判決,從有罪到無罪,可以看出法治的進步。問題設計:如何避免“毒販媽媽”案的再次發生?法律不是冰冷的,法律是由溫度的,遵國法、循天理、順人情,權衡考量、統籌兼顧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人民利益、人民意愿、人民福祉。要緊緊圍繞“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這個目標開展工作,把人民群眾的呼聲作為第一信號,把人民滿意作為評判標準,對人民群眾深惡痛絕的犯罪零容忍,對人民群眾在刑事訴訟中的“急難愁盼”問題用心解決。 理解中國古代法治與教化的突出特點是禮法融合。同時,理解現代法治社會的社會治理也在不斷進步。 以古鑒今,禮法融合這一特點也能夠給現代法治提供有利借鑒同時也為本單元第三課的教學打下基礎選擇性必修1第三單元法律與教化第8課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評測練習第8課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 一、單選題 1.中國現存最早、最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 ) A.《禹刑》B.《唐律疏議》C.《秦律》D.《大清律例》 2.世界法律一般劃分為五大法系:大陸法系、英美法系、阿拉伯法系、印度法系和中華法系。其中中華法系建立的標志是( ) A.《二年律令》B.《唐律疏議》C.《大唐開元禮》D.《大清律例》 3.某同學在研究古代亞洲法律時發現,8世紀初日本在制定《大寶律令》時,吸收了唐律“八議”中的“六議”,將“十惡”改為“八虐”。據此可得出的結論是() A.唐律對日本法律影響較大B.日本政權內部穩定 C.唐律與日本法律差別較大D.中日文化交流頻繁 4.中華法體系是與歐洲大陸法系、英美法系、伊斯蘭法系、印度法系并立的世界五大法系之一。中華法系確立的標志是() A.韓非子提出“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B.唐朝頒布《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議》 C.魏晉時期出現律令儒家化的發展趨勢 D.明朝《大明律》開創了律例合編體例 5.下列法律文件中繼承了漢魏以來法律制定和闡釋的經驗,既是中國現存最早、最為完整的封建法典,也是中華法系確立標志的是() A.《禹刑》B.《秦律》C.《唐律疏議》D.《大清律例》 6.《漢書》記載“開國承家,有法有制”,認為國家應關注禮制和法律。唐代有士人說:“禮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宋代以后,儒學士人以鄉約教化鄉里。到了明清,鄉約與法律逐漸合流。這些治理方式旨在() A.推誠輔君,效功百姓B.滅私徇公,堅守直道 C.守道與德,思退刑罰D.威制天下,以案刑獄 7.明代三法司會審通常由大理寺提請或皇帝下詔啟動,再通知刑部與都察試卷第2頁,共3頁院組織召開。會審時,先由錦衣衛押送犯人入場監問,監問結束后,報請三法司,正式審判程序就此開始。審理時,三法司審判官們要參照錦衣衛所給出的參語,經商議得出判決結果,并由刑部奏請皇帝做出最終裁決。這反映出明代三法司會審中() A.遵循皇權至上原則B.錦衣衛侵奪判決權力 C.刑部權力遭到削弱D.審判缺乏程序正義性 8.下表是關于唐代法律案件的相關記載。這說明唐朝 (馮甲在親喪期間)朝祥暮歌,是褻于禮,以哭止樂,斯慰所懷。訴詞既款服終,言訟請依科斷敦煌卷子伯2593號柳公綽,長慶中為刑部尚書,京兆府有姑以小過鞭其婦至死,府上其獄,郎中竇某斷以償死,公綽曰:“尊毆卑,非斗也且其子在,以妻而戮其母,非教也。”竟從公綽所議《冊府元龜》綽曰:“尊毆卑,非斗也且其子在,以妻而戮其母,非教也。”竟從公綽所議絳州孝女衛氏...其父為鄉人衛長則所殺...及長,以磚擊殺之...(唐太宗)嘉其孝烈,特令免罪《舊唐書·烈女傳》A.司法呈現禮法結合的特點B.統治者遵循明德慎刑的原則 C.國家專注儒學的教化功能D.道德品質是選官的重要標準 9.下圖是一位學者根據里耶秦簡、岳麓書院藏秦簡等梳理出的秦代司法模式圖。這可以證明秦代() A.社會秩序日趨固化B.法律與公徳的融合 C.司法審判程序嚴謹D.法家思想深入人心 10.唐朝統治者非常重視選拔高素質的人才擔任國家司法官吏,司法行政官員在任職前,都要通過吏部主持的法律考試“試判”才能履職。安史之亂前,四品、五品以上官員不用參加“試判”;安史之亂后,四品、五品官員履任新職也“并請試判”。這體現出唐朝() A.士人具有強烈進取意識B.注重提高司法實踐效果 C.司法機構保持高效運轉D.法律體系不斷充實完善 二、材料分析題 1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拓跋鮮卑本是游牧民族,北魏建國后開始發展農業,到孝文帝時期,確立了以農耕為主的經濟模式。隨著經濟轉型,法律制度也發生相應變化。北魏太武帝修改律令,規定:“大逆不道腰斬,誅其同籍,年十四以下腐刑,女子沒縣官。害其親者,轘之。”太和十一年(487),孝文帝下詔:“三千之罪,莫大于不孝,而律不遜父母,罪止髡刑,于理未衷,可更詳改。”北魏前期游牧經濟下,官吏依靠班賜獲得生產生活所需物資,班賜的最大來源是掠奪戰爭。為了約束官吏,整治秩序,北魏設置贓罪,但貪污仍屢禁不止。孝文帝時期,實行班祿制,為官吏發放俸祿。盜罪在歷史上由來已久,至遲在西晉時“盜”有了法律意義上的概括。拓跋氏隆興之時,規定:“盜官物,一備五,私則備十。”太武帝以降,對于盜取官財的行為加大了處罰力度,盜劫官私財物者流放至邊地,甚至處以死刑。太和十六年(492),孝文帝親自勘定流刑:“詔群臣于皇信堂更定律條,流徒限制,帝親臨決之。”流刑自此入律成為正刑。這一系列措施,適應了經濟轉型帶來的一系列變化,為北魏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摘編自姚周霞《轉型前后北魏經濟變遷對立法的影響》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北魏法制改革的特點。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北魏法制改革的背景。 參考答案:1.B2.B3.A4.B5.C6.A7.A8.A9.C10.B11.(1)特點:強調君主權威;滲透儒家倫理;犯罪懲戒與制度引導結合;繼承前朝并有所發展;加大盜劫官財的懲處力度。(2)背景:北魏統一北方,封建化進程進一步加快,民族交融的趨勢增強;北魏初期吏治腐敗,掠奪現象嚴重,社會矛盾尖銳;適應游牧經濟向農耕經濟轉型需要;儒家思想的影響;前朝立法奠定了基礎;統治者積極推動,支持改革。 教學反思 完成這節課的講解后,我對第8課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進行了反思,總結了這節課的成功與不足之處,在以后的教育教學中繼續改進。 一、成功之處: 1.課堂環節完整,線索清晰,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了教學任務,較好地達成了教學目標,教學語言流暢,課堂氛圍融洽,師生互動良好。 2.教師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積極性、主動性比較高。 3.課堂教學手段多樣,采用情境化教學,注重教導學生思考、分析、探究,體現了對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視,體現新高考的要求 。4.在授課過程中,設置懸念進行導入,提高學生興趣,將現實與歷史聯系,充分利用趣味性的史料進行教學并提出問題,提高學生探究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二、不足之處: 1.學生在思考、合作探究過程中對學生的關注不足,缺少對學生的指導,以后在學生解決問題時時刻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狀態。 2.教學內容時間分配上,第三部分內容因時間關系予以簡略處理,本部分學習效果有待提高。同時,當堂檢測未能完成,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不夠及時。 3.在課堂結尾的升華環節,教師引導較多,學生思考不夠深入,應該給予學生更多時間思考與分享。 三、改進措施: 1.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把課堂還給學生,但教師要時刻注意觀察與指導學生,不能把課堂完全放給學生。 2.繼續鉆研課標,精研教材,構建知識體系,在教學重點的時間分配上更加合理。 3.研究新高考,精心設計思考問題,注意聯系現實,以古鑒今,讓學生每節課都真正學有所獲。總之,教學也是學習,只有自己在教學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并且解決問題,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在學習中進步。板書設計第8課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一、禮法之爭:德治與法治二、禮法結合:律令儒家化三、約律合流:鄉約法律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