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0課 遼夏金元的統治 教案【課程標準】通過了解遼夏金元諸政權的建立、發展和相關制度建設,認識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教材分析】本課是《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三單元《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的第 10課?!镀胀ǜ咧袣v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本課的要求是:通過了解遼夏金元諸政權的建立、發展和相關制度建設,認識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教材分“遼與西夏”“金朝入主中原”從蒙古崛起到元朝統一”“元朝的民族關系”四個子目,對遼夏金元諸政權的建立、制度建設等內容作了介紹。教材的前半部分按時序描述遼、西夏、金、元政權的興起和發展過程,后半部分介紹了元代的制度建立和民族關系,主要包括中書省、宣政院、行省制、四等人制以及蒙古民族和回族的形成等內容。與遼、西夏金政權相比,元建立了以蒙古族為主導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體。從元中央到地方的機構設置中,既能看到元代時唐宋時期中央機構的基本沿襲,也能發現對蒙古民族習俗的延續和地方管理制度的創新。元的建立,既是蒙古族軍事力量勝利的成果也是各民族政權并立之下長期民族交融的結果。但是本節課時間跨度長,空間遼闊,互相交錯,學生很難理清頭緒,并且對少數民族政權在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也無明確的表述。因此在教學設計中緊緊圍繞“少數民族政權建設對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所起的作用”這一主題來講述。本節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唯物史觀和家國情懷,以正確的態度對待歷史的發展進程,樹立包容的歷史情懷,吸取先進文化的民族意識。在整個單元中承上啟下,在整個模塊中占有重要地位。通過學習本課內容,學生可理解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的發展的一般規律。因此本節內容的地位十分重要。【核心素養目標】時空觀念:從時空角度認識北方少數民族政權與中原文化之間的交往和交流,認識遼夏金元與宋朝的政治、經濟聯系。唯物史觀.了解遼、夏、金、元的相關制度建設,特別是行省制度,認識少數民族政權對漢族政權的學習基礎上保留自己的民族特色,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史料證實,名詞解釋:了解各政權并立對峙過程中民族交融的歷史事實,體會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的民族格局,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教學重點】認識遼、西夏、金、元諸政權和漢民族相互交融,共同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教學難點】理解遼、西夏、金元諸政權的建立發展和相關制度的建設。【教學過程】導入:展示“孔子楷木像”和孔子像的圖片以及楷木像的現存地點,引發學生思考:楷木像為何遷移到浙江衢州?設計意圖:用學生熟悉的孔子形象來拉近本課的距離,也從思想的角度切入多民族統一。引入課題:第 10課:遼夏金元的統治——從孔子楷木像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展示本課的課程標準,然后學生齊讀一、北像南渡(1)從時空角度看遼夏金政權任務一:展示北宋和南宋的地圖,一起完成時間軸任務二:思考結合地圖和時間軸分析,孔子楷木像南渡的政局特點答:政局并立(2)從文化角度看遼夏金政權展示三則史料,共同總結遼、夏和金三個政權對儒學的態度:尊孔崇儒思考2:根據材料二、三回答遼夏金尊孔崇儒的原因?(學生討論)答:精神支柱、統治需要、正統意識思考:為何西夏漢文化基礎深厚?引出西夏的政治制度設計意圖:從材料的對比,地圖的展示來分析遼夏金三個政權對漢文化的認同與學習。培養學生的史料分析與閱讀能力。(3)從制度角度看遼夏金政權通過表格來梳理遼夏金政權的基礎信息引導學生完成表格,思考問題:請閱讀教材梳理遼夏金政權推動民族交融的史實根據表格并結合教材54頁“學思之窗”分析遼夏金統治的相同點?答:因俗而治在金世宗統治期間出現了“大定之治”,被當地百姓稱為“小堯舜”。體現了百姓對少數民族政權的認同以及少數民族對中原文化的認同。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襲擾,猛安謀克的日益腐化,統治逐漸衰落。二、南北歸一(1)從時空的角度看元朝統一展示元朝的地圖和疆域1.梳理從“蒙古崛起到元朝統一”的過程滅掉遼、西夏、金;收服吐蕃;兼并大理;元滅南宋余部(2)從文化角度看元朝統一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元世祖將南北二宗歸于統一的原因?鞏固統一、精神支柱、正統意識、推行中原傳統政治(3)從制度角度看元朝統一a: 內轄行省有人認為行省制度極易重蹈唐朝藩鎮割據的覆轍,你認為呢?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結合點:地方大而難獨——中央有效控制承上: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性質、劃分依據)啟下:鞏固了多民族統一,是我國省制的開端,也促進了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B:外統邊疆結合地圖和課本 58頁歷史縱橫比較元朝和漢唐王朝在邊疆治理政策的不同點?異:不穩定——與內地一體化趨向C:民族關系(1)漢族人民大量遷居到邊疆地區,,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開發了邊疆地區的經濟,邊疆各族人民大量遷入中原,同漢族雜居。(2)遼金時期入居黃河流城的契丹人和女真人在元朝已被視為漢人。(3)唐朝以來大量波斯人和阿拉伯人遷入中國。他們和漢、蒙古、畏兀兒等民族長期雜居,開始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回回族。——改編自《中外歷史綱要·學習精要與史學閱讀》1.元朝采取民族歧視和壓迫政策的目的?融合和壓迫并舉,保障自己的統治權益趨勢:元朝存在民族矛盾,但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得到進一步加強。三、南像北歸1.兩則史料闡述的共同史實是什么 不同點是什么 2.你認為哪個敘述更可信 請說明理由。3.你認為孔子夫婦楷木像應該安放在哪里 請說明理由參考答案(1)從炎黃初祖到華夏認同鑄就了秦漢統一多民族國家雛形;(2)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成就了隋唐統一多民族國家風骨:(3)遼夏金元多民族政權并立與統一造就了多元一體氣象。(4)沒有這段多民族歷史的崢嶸歲月何來明清中國版圖奠定 設計意圖:開放性試題,充分調動學生的思考和辨析史料的能力。最后播放視頻。設計意圖:以“愛我中華”的視頻結束,緊扣本課主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視頻內容展示不同民族在新時代下的繁榮景象。《遼夏金元的統治》評測練習1.《金史》記載:“贊曰:章宗在位二十年,承世宗治平日久,宇內小康,乃正禮樂,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治規......亦可謂有志于治者矣。”這表明金章宗()A.完善了金朝典章制度 B.開始推行內閣制度C.治國理政不如金世宗 D.照搬金世宗時的律令2.元朝的大一統超過前代,其疆域“北踰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為實施有效管理,在全國分設十個行省。行省的設立旨在( )A.獨立民政事務,調動地方政治自主性B.加強中央集權,調整中央與地方關系C.監察地方政治,加強中央對地方控制D.防范宰相擅權,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3.據《南臺備要》記載:“江浙省......調兵剿捕之際,行省官凡有輕重事務,若是一一咨稟,誠恐緩不及事。......(如今)凡有調遣軍情重事及創動官錢,不須咨稟,......交他每(們)從便區處。”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 )A.與中央權力之爭難以調和 B.獲得了緊急事務處置權C.行政長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權力不再受到中央節制4.遼代實行南北面官制。北面官采用契丹部族官制度,官員基本由契丹人擔任,掌管朝延大政和契丹人事務;南面官以漢人主事要職,治漢人州縣。但是后來,這一制度還漸成為形式,不少漢族官慨逐漸登上北面官的高位。這一變化反映了()A.民族交融的逐漸加強 B.遼代政治制度封建化C.北方草原地區農業化 D.遼朝統治危機的加深5.《大夏國葬舍利碣銘》為西夏碑銘,記載了元昊為安放佛舍利而建造連云寶塔之事。碑文由元昊重臣漢人張陟署名“右仆射兼中樞侍郎平章事臣張陟奉制撰”,由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是()A.元昊所用臣僚均為漢族儒士 B.西夏的相權威脅皇權C.西夏以宗教維系上下級關系 D.西夏仿宋建立官制6.金代海陵王時,廢猛安謀克制下的萬戶一級為路,使其置于京府和節鎮州之下,其地位與防御州、縣等,并納入官員品級制的系統之中。這一改革()A.廢除了猛安謀克制度 B.推動地方官制的統一C.解決了“冗官”問題 D.實現了官制的女真化7.元代規定行中書省為地方行政機構。行省“軍國重事,無不領之”。行省高級長官由蒙古人、色目人擔任,中下級官員由漢人擔任。行省官員每日“早聚圓坐,參議詞訟,理會公事”。據此可知,元代行省制()A.擴大了對地方監察權 B.弱化了其政權的民族色彩C.有效制約了君主專制 D.有利于集思廣益制定決策8.中國古代政區劃界存在著犬牙交錯和山川形便(依據山川走勢)兩條相互對立的主要原則,往往同時并用。但越到后來,前一原則越占上風。這一變化主要表明()A.犬牙交錯更便于進行軍事防御 B.山川走勢隨歲月發生巨大改變C.不同區域間經濟文化聯系密切 D.中央政府對地方控制逐漸加強《遼夏金元的統治》教學反思基于學情,本課擬采用創設歷史情境,制造認知沖突,引導史料分析,采用史料、圖片、視頻、時間軸、表格等多種手段,建構歷史思維邏輯體系,幫助學生理解遼夏金元的統治對多民族封建國家和中華文明的影響,對經濟和社會學習提供知識和情感鋪墊。學生通過認知沖突及地圖比較,鍛煉了讀圖、時空定位能力;圖片解讀、史料分析,表格整理等體現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及邏輯思維。立德樹人為引領,情感提升,引導學生為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做出應有貢獻,增強民族意識。學生課堂反應比較活躍,但思考問題的廣度、深度還有待加強和訓練,回答問題的語言還應更加簡潔、精煉,老師要善于引導和培養。待改進之處:知識的深度和廣度還有待再挖掘,教師的課堂語言還可以再精煉,時間安排可以再壓縮、對學生的引導可以再少一些,多讓學生自主思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