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節 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教學目標)1.描述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過程。2.描述青蛙的變態發育過程。3.關注生物的生殖和發育與環境的關系。(教學重點)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過程。(教學難點)生物的生殖和發育與環境的關系。(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等。(教學過程)新課導入【教師活動】展示教材第14頁“想一想,議一議”的圖文資料,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這句詩描繪了江南梅雨季節,水草豐茂、蛙鳴聲聲的情景。此時此地,青蛙群聚,如此活躍,這是為什么呢?【學生活動】思考,討論,交流。新知探究一、青蛙的生殖和發育【教師活動】講解:春末夏初是青蛙繁殖的季節。青蛙屬于兩棲動物,它的生殖和發育主要是在水中完成的。池塘邊,青蛙“咕呱、咕呱”的叫聲此起彼伏。那么,雌雄蛙都能鳴叫嗎?【學生活動】思考,討論,嘗試回答問題。【教師活動】對學生的回答作出評價,并總結:只有雄蛙能鳴叫,雄蛙的口角有一對鳴囊,鳴囊可以發出悅耳的鳴聲。你們知道雄蛙鳴叫有什么意義嗎?【學生活動】思考,討論,回答問題:雄蛙在以鳴聲招引雌蛙。【教師活動】展示雌雄蛙抱對的圖片,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這是什么現象呢?【學生活動】思考,回答問題:抱對現象。【教師活動】繼續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這種現象對青蛙的生殖有什么意義呢?【學生活動】思考,討論,嘗試回答。【教師活動】對學生的回答作出評價,并總結:雌蛙產卵,雄蛙排出精子,精子和卵細胞在水中完成受精。抱對有利于精液直接排在卵細胞上,會提高卵的受精率。【學生活動】認真傾聽教師的講解,明白抱對現象對青蛙生殖的意義。【教師活動】展示青蛙的生殖過程,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青蛙的生殖過程有什么特點?引導學生分析青蛙的生殖過程的特點。【學生活動】思考,分析,回答:有性生殖,體外受精,卵生,生殖過程離不開水。【教師活動】展示受精卵的圖片,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受精卵上面和下面的顏色有什么不同?這有什么意義呢?【學生活動】思考,討論,交流。【教師活動】講解:受精卵上面的顏色深一些。這樣能夠吸收較多的熱量,有利于受精卵的發育。那么,青蛙的發育過程是怎樣的呢?請大家仔細閱讀教材第14~15頁的內容進行回答。【學生活動】閱讀教材,得出答案:青蛙的發育過程經過了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四個時期。【教師活動】對學生的回答作出評價。展示青蛙、蝌蚪的圖片,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蝌蚪與青蛙在外部形態和生活習性上有什么不同呢?引導學生分析并完成表格。出示表格:比較 蝌蚪 青蛙外部特征呼吸器官生活環境運動方式【學生活動】思考,通過分析,認真完成表格。【教師活動】對學生的填寫作出評價并總結:青蛙的幼體與成體在外部形態和生活習性等方面差異很大,這種發育過程稱為變態發育。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青蛙的發育過程與昆蟲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學生活動】思考,討論,根據所學的知識回答。相同點:有性生殖、變態發育。不同點:青蛙進行體外受精,發育經過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四個時期;家蠶進行體內受精,發育經過受精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屬于完全變態發育;蝗蟲進行體內受精,發育經過受精卵、若蟲、成蟲三個時期,屬于不完全變態發育。【教師活動】對學生的回答作出評價。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蝌蚪在發育成青蛙的過程中,各器官出現的先后順序是怎樣的呢?【學生活動】思考,觀察青蛙的發育過程圖,嘗試回答。呼吸器官:長出外鰓→外鰓消失→長出內鰓→內鰓消失→形成肺;運動器官:長出后肢→長出前肢→尾消失。【過渡】其他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過程是怎樣的呢?二、兩棲動物的生殖發育與環境條件【教師活動】展示蟾蜍、大鯢、蠑螈的圖片,講解:兩棲動物的生殖和幼體的發育必須在水中進行,幼體要經過變態發育才能上陸地生活。【學生活動】認真傾聽教師的講解,明白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方式。【教師活動】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有人認為,水域環境的減少和污染危及了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你認同這種說法嗎?組織學生閱讀教材第16頁的“資料分析”。【學生活動】閱讀教材,思考,討論,交流。【教師活動】出示教材第16頁“資料分析”的圖文資料,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1.上述事實說明環境的變遷對兩棲動物的繁衍有什么影響?2.某些地區出現畸形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3.環境因素分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資料3可以說明這兩種因素之間有什么關系?4.從上述事實中你受到哪些啟示?【學生活動】思考,討論,嘗試回答。1.環境變遷破壞了兩棲動物生殖和發育所需的環境,使兩棲動物不能正常地進行生殖活動,同時環境變遷還影響了兩棲動物正常的發育,最終導致兩棲動物繁衍后代的能力下降,種群的數量和種類減少。2.畸形蛙可能是由水環境污染造成的。3.在資料3中,向河流和池塘中排放的生活污水,屬于環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它影響了寄生蟲的數量,寄生蟲數量增加后,導致出現畸形蛙,即生物因素又影響了另一種生物。4.生物對環境有一定的適應能力,但這種能力是有限的,一旦環境的變化超出了生物對環境的適應能力,生物的生活和分布就會受到影響。【教師活動】對學生的回答作出評價,并總結:為了保護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物,人類必須愛護環境,保護環境,防止環境受到污染。最后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青蛙是農田害蟲的天敵,是莊稼的衛士。為使青蛙順利繁殖,消滅莊稼害蟲,請你幫助農民制訂保護青蛙的措施。【學生活動】思考,根據所學的知識回答:不捕食青蛙;不使用農藥污染環境,不污染附近的池塘或河流。課堂小結通過本節課學習,我們知道了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過程,它們的生殖方式是有性生殖、體外受精、卵生,其生殖過程離不開水。以青蛙為例,青蛙的發育過程經過了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四個時期,該發育過程為變態發育,與昆蟲的發育過程有一定的區別。正因為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離不開水,我們更應該避免水環境的污染,保護環境,讓它們擁有良好的棲息環境。板書設計(教學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