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3-2024學年上學期第三次月考卷 01八年級 歷史與社會(考試時間:90分鐘 試卷滿分:100分)注意事項:1.本試卷分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第Ⅰ卷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回答第Ⅱ卷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4.測試范圍:歷史:八上1—22課;人文地理下冊:第四單元、第五單元第1—2課。5.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第Ⅰ卷一、選擇題:本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下圖是我國沿北緯32°地形剖面圖,請據此完成下面小題我國沿北緯32°地形剖面圖1.圖中反映出我國的地勢特征( )A.西高東低 B.北高南低 C.中部高,四周低 D.東北高,西南地2.下列關于甲、乙、丙、丁四個地形區的描述,正確的是( )A.甲是我國最為平坦的高原 B.乙山脈是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C.丙處境內有民俗安塞腰鼓 D.丁處可以看到“地上河”的奇觀【答案】1.A 2.B【解析】1.從我國北緯32°地形剖面示意圖看出,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分布。故選項A符合題意。故選A。2.讀圖可得,甲是青藏高原,乙是橫斷山脈,丙是四川盆地,丁是長江中下游平原,我國最為平坦的高原是內蒙古高原,A錯誤;橫斷山脈是我國地勢第一、二階梯的分界線,B正確;安塞腰鼓位于黃土高原地區,C錯誤;“地上河”的奇觀位于華北平原,D錯誤。故選B。【點睛】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呈階梯狀分布, 并且向海洋傾斜,有利于海洋濕潤氣流深入內地,形成降水。這種地勢,使許多大河滾滾東流,溝通了東西交通,加強了沿海與內地的聯系;還使許多河流在從高一級階梯流入低一級階梯的地段,水流湍急,產生巨大的水能。3.我國疆域遼闊,區域特色顯著。下列對四個省級行政區的描述,正確的是( )A.①省地處盆地,是我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區B.②省面積最大,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C.③省位于我國中部,境內有我國最大的水電站D.④省經濟發展水平高,可以欣賞江南水鄉景致【答案】D【詳解】①為云南省,地處云貴高原,是我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A錯誤;②為新疆,是面積最大的省,不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B錯誤;③為黑龍江省,是我國位置最東最北的省,中國最大的水電站是三峽水電站位于湖北省,C錯誤;④浙江省經濟發展水平高,位于我國南方地區,可以欣賞江南水鄉景致,D正確。故本題選D。4.山區需要從平原、盆地地區調進糧食、棉花等農產品;平原地區需要從山區和丘陵地區調入大批林木產品。這反映了( )①區域間的物產聯系②各地區的條件不同,物產也不同③區域間的經濟、文化、信息等各個方面的聯系④為了滿足人們物質生活多樣化的需求,各區域間就會發生聯系,實現優勢互補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答案】D【詳解】區域經濟聯系:是指相關區域之間在商品、勞務、資金、技術和信息方面的交流,及在此基礎上發生的關聯性和參與性經濟行為。山區和平原之間存在差異,各個地區的條件不同,物產也不同,為了滿足人們物質生活多樣化的需求,各區域間就會發生聯系,實現優勢互補,不但有物產交流,而且還有各方面的交流,①②④正確;題中信息主要反映的是物產交流,③錯誤;D正確,故選D。5.小東同學摘錄了四張地理知識卡片,卡片內容正確的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B【詳解】我國少數民族有55個,①錯誤;我國地形復雜多樣,各地氣候差異顯著,季風氣候對我國影響最大,②正確;東北林區是我國重要的林業基地,③正確;都江堰位于成都,是一座綜合性的防洪和灌溉工程,④正確;②③④正確,故選B。6.針對下表中的貿易狀況,英國決定( )年份 英國輸華商品總值(部分)1843年 約 145 萬英鎊1845年 約239萬英鎊1846年 約179 萬英鎊1854年 約100萬英鎊A.向中國輸入鴉片 B.要求獲得片面最惠國待遇C.簽訂《黃埔條約》 D.挑起第二次鴉片戰爭【答案】D【詳解】依據表格時間及所學可知,由于鴉片戰爭后簽訂的《南京條約》打開了中國的大門,被迫開放五口通商,英國向中國出口貨物激增,但很快減少,這是因為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導致的。為此不滿足既得利益的英國為了擴大侵華權益,企圖挑起新的戰爭,即第二次鴉片戰爭,D項正確;開始向中國輸入鴉片是在鴉片戰爭前就已經開始了,排除A項;1843年,英國強迫中國簽訂《虎門條約》,從中獲得了片面最惠國待遇,排除B項;1844年,中法簽訂《黃埔條約》,排除C項。故選D項。7.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政府設立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它負責辦理對外交涉以及通商、海關等事務,是清政府一個權力很大的中樞機構。清政府此舉主要是為了( )A.發展近代外交 B.適應形勢變化 C.打擊侵略勢力 D.推動社會變革【答案】B【詳解】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后,清政府面臨內外交困的局面,興起了一場學習外國科學技術的洋務運動,急需外交、翻譯等人才,為適應形勢的變化,清政府于1861年設立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負責辦理對外交涉以及通商、海關等事務,B項正確;發展近代外交是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影響,不是目的,排除A項;當時清政府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目的是適應形勢的變化,不是為了打擊侵略勢力和推動社會變革,排除CD項。故選B項。8.楊秀清在給英國公使的誥諭中說:茲特降諭,準爾英酋帶爾人民自由出入,隨意進退,無論協助我天兵,殲滅妖敵,或照常經營商業,悉聽其便。由此可知,太平天國( )A.鼓勵通商,發展資本主義 B.沒有認清西方列強的侵略本質C.和英國建立正式外交關系 D.加強與海外各國友好關系【答案】B【詳解】從材料“準爾英酋帶爾人民自由出入,隨意進退,無論協助我天兵,殲滅妖敵,或照常經營商業,悉聽其便”和所學知識可知,楊秀清允許英國人在中國自由出入,隨意經商,并且希望英國人幫助太平天國來打擊清政府,這是典型的對英國侵略的本質缺乏清醒的認識。對他們抱有一定的幻想,B項正確;楊秀清的意圖是想英國和太平天國合作,并不是為了發展資本主義,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出太平天國和英國建立正式外交關系,排除C項;材料僅僅提到英國,不能體現太平天國加強與海外各國友好關系,排除D項。故選B項。9.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意指在形式上保留有封建社會國家機關及主權所有,同時在經濟、政治、文化上受到外國資本主義國家控制與壓迫的社會。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我國( )A.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B.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C.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D.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答案】B【詳解】根據所學知識,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后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B項正確;第一次鴉片戰爭后,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排除A項;甲午中日戰爭之后,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排除C項;八國聯軍侵華之后,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排除D項。故選B項。10.“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這段材料表達的主要思想是( )A.強調西北塞防重要 B.強調東南海防重要C.西北邊疆形勢嚴峻 D.主張放棄塞防【答案】A【詳解】依據所學知識可知,1865年,阿古柏侵略軍侵占新疆,1871年沙俄直接出兵占領了中國的新疆地區,西北邊防出現嚴重危機,在清政府內部,出現了“海防”與“塞防”之爭,海防派認為新疆是荒涼之地對國家無用,收復新疆會造成財政上的巨大虧空,塞防派認為“海防”、“塞方”同等重要,題文中的話是塞防派左宗棠駁斥海防派的話,強調了西北塞方的重要,A項正確;新疆與蒙古都在中國西北,與東南海防無關,排除B項;材料“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分析可知,西北塞防關系到京師的安危,排除C項;材料的主要思想是強調西北塞防的重要性,排除D項。故選A項。11.《馬關條約》和近代一個不平等條約相比,在內容上最大的不同點是( )A.割占中國領土面積大 B.索取的賠款數額大C.規定開放的通商口岸多 D.允許列強在華投資設廠【答案】D【詳解】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戰敗。1895年,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馬關條約》規定:割遼東半島、臺灣、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增辟通商口岸。《馬關條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故《馬關條約》和近代的不平等條約相比,在內容上最大的不同點是允許列強在華投資設廠,D項正確;ABC不是最大的不同,排除ABC項。故選D項。12.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文件是( )A.《資政新篇》 B.《中華民國約法》C.《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D.《總統選舉法》【答案】C【詳解】1912年3月11日,孫中山以臨時大總統名義頒布了由參議院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基本精神是按照西方資產階級“三權分立”原則,在中國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制度,體現了資產階級民主自由的精神。《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C項正確;《資政新篇》是太平天國運動中洪仁玕寫的,提出了向西方學習、改革內政的主張,排除A項;1914年,袁世凱廢除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了《中華民國約法》,改責任內閣職為總統制,排除B項;《總統選舉法》是關于選舉總統的法律文件,與題干材料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13.歷史進入20世紀,中國出現了一大批仁人志士,他們通過奔走呼號、著書立說(如圖)。他們宣傳的思想是( ) A.實業救國思想 B.資產階級改良思想 C.資產階級革命思想 D.自強求富思想【答案】C【詳解】根據圖片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資產階級革命思想迅速傳播。章炳麟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鄒容的《革命軍》陳天華的《猛回頭》和《警世鐘》等宣傳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號召推翻清政府的統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C項正確;實業救國思想與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相關,排除A項;資產階級改良思想與維新變法運動相關,排除B項;自強求富思想,與洋務運動相關,排除D項。故選C項。14.“七十二健兒,酣戰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國子,愁看秋雨濕黃花。”這是黃興為某次起義親手撰寫的一副挽聯。據此判斷,這次起義是( )A.萍瀏醴起義 B.黃花崗起義C.安慶起義 D.廣西起義【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干內容出自黃興的挽七十二烈士聯,“七十二健兒”是指起義犧牲的72名烈士,“濕黃花”是指合葬72烈士的地點是黃花崗,所以可以判斷是“黃花崗起義”。1911年4月27日下午5時30分,黃興率120余名敢死隊員直撲兩廣總督署,發動了同盟會的第十次武裝起義--廣州起義。其中72人的遺骸由潘達微等出面收葬于廣州東郊紅花崗,潘達微并把紅花崗改名為黃花崗,這次起義因而被稱為“黃花崗起義”,B項正確;萍瀏醴起義、安慶起義、廣西起義都是發生在辛亥革命時期,但與“七十二健兒,酣戰春云湛碧血”等內容不符,排除ACD項。故選B項。15.以下是北洋軍主要派系簡表。據此可以得出的歷史結論有( )派系 代表人物 靠山 控制范圍皖系 段祺瑞 日本 安徽、浙江、福建、山東、陜西各省直系 馮國璋 英美 直隸、江蘇、江西、湖北等省奉系 張作霖 日本 東北三省A.軍閥依附于帝國主義國家 B.北洋政府的統治土崩瓦解C.各地軍閥聲討袁世凱稱帝 D.辛亥革命成果被軍閥竊取【答案】A【詳解】依據表格北洋軍閥派系:晥系和奉系軍閥的靠山是日本,直系軍閥的靠山是美國。由此得出軍閥的都依附于帝國主義,A項正確;題干不能反映北洋政府的統治土崩瓦解,反映的是北洋軍閥分裂,并依附于帝國主義國家,排除B項;題干表格反映的袁世凱去世后,北洋軍閥分裂,排除C項;辛亥革命成果被軍閥竊取,史實表述錯誤,辛亥革命成果被袁世凱竊取,排除D項。故選A項。16.如圖圖片是某歷史學習小組進行項目化學習時搜集的圖片,據此判斷,他們研究的主題是( )圖1 圖2 圖3 圖4洋務企業分布圖 梁啟超《少年中國說》 中國同盟會徽章 《新青年》A.屈辱——逐漸走向亡國深淵 B.抗爭——中國人民擺脫外來侵略C.探索——尋求強國御侮之道 D.復興——中華民族重新崛起之路【答案】C【詳解】根據所學可知,為了追求自強之道,先進的中國人進行了洋務運動、維新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體現了不懈的探索精神,C項正確;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略戰爭體現的是屈辱——一步步走向亡國的深淵,排除A項;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體現了中國人民的抗爭精神——中國人民擺脫外來侵略,排除B項;抗日戰爭的勝利、新中國的成立體現的是復興——中華民族崛起之路,排除D項。故選C項。17.紀錄片《百年中國》解說詞提到:1921年注定照耀史冊,它雖然不是一個世紀的起點,但卻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新時代的開始”指的是( )A.中國開啟了思想文化的新時代 B.中國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C.從此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 D.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答案】C【詳解】根據題干“1921年注定照耀史冊,它雖然不是一個世紀的起點,但卻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結合所學可知,1921年中共一大召開,宣告中國共產黨誕生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C項正確;中國開啟思想文化新時代指的是新文化運動,排除A項;中國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是在五四運動時期,排除B項;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時期中國革命還沒有取得勝利,排除D項。故選C項。18.陳獨秀說:“文學革命之氣運,醞釀已非一日。其首舉義旗之急先鋒,則為吾友胡適。”在他們的共同推動下,這場“革命”取得的重要成果是( )A.反映社會現實的小說開始出現 B.詩詞逐漸被雜文和小說所代替C.使用白話文寫作逐漸普及開來 D.建立了宣傳民主和科學的團體【答案】C【詳解】在新文化運動中,胡適主張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對此,陳獨秀明確提出“文學革命”,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經過新文化運動的倡導,白話文逐漸普及開來。材料“文學革命之氣運, 醞釀已非一日,其首舉義旗之急先鋒,則為吾友胡適。”,可知材料中的“文學革命”促進了白話文的逐漸普及,C項正確;反映社會現實的小說早已有之,排除A項;新文化運動期間和之后,傳統詩詞依然存在,排除B項;“文學革命” 與宣傳馬克思主義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19.胡適曾提出“一曰須言之有物;二日不摹仿古人;三日須講求文法;四曰不作無病之呻吟……”由此可知他( )A.主張變法圖強 B.提出扶清滅洋C.提倡思想變革 D.提倡新文學【答案】D【詳解】根據題干“一曰須言之有物;二日不摹仿古人;三日須講求文法;四曰不作無病之呻吟”和所學知識可知,新文化運動也是一場文學革命。 1917年, 胡適在《新青年》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一文, 主張以白話文作為新文學的語言,強調寫文章“須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無病之呻吟”。陳獨秀緊接著發表《文學革命論》一文,主張推倒陳腐、雕琢、艱澀的舊文學,建設新鮮、平易通俗的新文學。經過新文化運動的倡導,白話文逐漸普及開來,D項正確;戊戌變法主張變法圖強,排除A項;扶清滅洋是義和團的口號,排除B項;材料不涉及思想變革,排除C項。故選D項。20.紅軍在長征途中召開了一次重要的會議。這次會議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在危急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該會議召開的地點是下圖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B【詳解】根據題干“紅軍在長征途中召開了一次重要的會議。這次會議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在危急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結合所學可知,題干反映的是遵義會議。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集中全力糾正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左”的錯誤,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增選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軍事最高指揮權。遵義會議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貴州遵義位于②處,B項正確;①是中央紅軍長征開始的地方,排除A項;③是甘肅會寧,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會寧會師,標志著長征的勝利結束,排除C項;④是吳起鎮,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帶領中央紅軍歷經艱難險阻,終于到達陜甘革命根據地的吳起鎮,與陜北紅軍勝利會師,排除D項。故選B項21.萬寧、陵水等革命根據地紛紛學習瓊海樂四區,發動廣大農民,沒收地主土地、財產和耕牛等,把公田平均分配給農民,這最有可能發生在( )A.國民革命時期 B.土地革命時期C.全面抗戰時期 D.解放戰爭時期【答案】B【詳解】根據題干信息“萬寧、陵水等革命根據地……發動廣大農民,沒收地主土地、財產和耕牛等,把公田平均分配給農民”,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與土地革命相關,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隨著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和發展,土地革命廣泛地開展起來,在根據地內,消滅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實現“耕者有其田”,是中國共產黨在農村進行的最重大的社會變革,B項正確;國民革命時期,土地政策主要是打土豪,分田地,與題干信息“萬寧、陵水等革命根據地……發動廣大農民,沒收地主土地、財產和耕牛等,把公田平均分配給農民”沒有聯系,排除A項;全面抗戰時期土地政策主要是減租減息,與題干信息“萬寧、陵水等革命根據地……發動廣大農民,沒收地主土地、財產和耕牛等,把公田平均分配給農民”不符,排除C項;解放戰爭時期,將減租減息政策改為沒收地主土地分配給農民,實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與題干信息“萬寧、陵水等革命根據地……發動廣大農民,沒收地主土地、財產和耕牛等,把公田平均分配給農民”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22.“它受到國共兩黨的祝賀和國內外輿論的贊揚,但同時也震驚了敵人,日軍驚呼'對華北應有再認識’,并向華北增兵,對各抗日根據地進行殘酷的'掃蕩’。”這里的“它”指的是抗日戰爭期間的( )A.平津保衛戰 B.百團大戰 C.南京保衛戰 D.徐州會戰【答案】B【詳解】根據題干“對華北應有再認識”可知,“它”指的是百團大戰。1940年8月至次年1月,為了粉碎日軍對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掃蕩”和封鎖,振奮抗戰軍民的士氣,八路軍總部在彭德懷指揮下,組織100多個團,在華北廣闊的地域,對日軍發動了一場大規模進攻,史稱“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歷時數月,戰果輝煌,有力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振奮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日軍遭到打擊后,立即組織重兵對八路軍及抗日根據地實施報復性“掃蕩”,B項正確;平津保衛戰是1937年7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第29軍在北平(今北京)、天津地區與日本中國駐屯軍的作戰,排除A項;南京保衛戰,又稱南京戰役,是中國軍隊在淞滬會戰失利后,為保衛首都南京與日本侵略軍展開的作戰,排除C項;徐州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日雙方在以江蘇省徐州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隴海(寶雞至連云港)鐵路地區進行的一次大規模防御戰役,排除D項。故選B項。23.“(西安)事變之前,南京中央對日是'決不能戰’!事變之后,則是'決不能不戰’!--何以如此 ”這一變化的根本原因是( )A.階級矛盾的加劇 B.九一八事變C.民族危機的加深 D.盧溝橋事變【答案】C【詳解】根據“(西安)事變之前,南京中央對日是'決不能戰’!事變之后,則是'決不能不戰’!--何以如此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1年9月18日,日本又制造“柳條湖事件”,反誣中國軍隊破壞,炮轟東北軍駐地,攻占沈陽,制造“九一八事變”。國民黨政府對日本的進攻采取不抵抗政策,張學良執行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下令將20萬東北軍撤出東北,不到半年,東北三省全部落入日軍之手,日軍侵占了東北三省后又準備侵占華北,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所以(西安)事變之前,南京中央對日是‘決不能戰’!事變之后,則是‘決不能不戰’,C項正確,排除B項;階級矛盾的加劇,不是南京中央對日態度變化的根本原因,排除A項;盧溝橋事變發生在西安事變以后,排除D項。故選C項。24.數據變化可以反映某段時期的歷史。對下圖解讀正確的是( )A.共產黨創建革命軍隊的開始 B.人民群眾踴躍支援解放戰爭C.工農革命運動支持北伐戰爭 D.敵后抗日根據地力量的發展【答案】D【詳解】根據所學知識,由圖片時間“1937”“1940”可知,這是抗日戰爭時期,圖片數據表明共產黨員的人數不斷增長,共產黨領導的軍隊的數量不斷增多,敵后抗日根據地的不斷增多且人口增長迅速,由此可知,圖片反映的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敵后抗日根據地力量的發展,D項正確;共產黨創建革命軍隊的開始發生在1927年,時間不在抗日戰爭時期,排除A項;人民群眾踴躍支援解放戰爭發生在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時間不在抗日戰爭時期,排除B項;工農革命運動支持北伐戰爭發生在1924年,時間不在抗日戰爭時期,排除C項。故選D項。25.在八年抗戰期間,下列史實的正確時間排序是( )①淞滬會戰 ②武漢會戰 ③臺兒莊戰役 ④第三次長沙會戰A.④③②① B.④③①② C.③①④② D.①③②④【答案】D【詳解】依據所學知識可知,①淞滬會戰的時間是1937年;②武漢會戰的時間是1938年6月到10月;③臺兒莊戰役的時間是1938年3月到4月;④第三次長沙會戰時間是1941年。所以正確的排列順序是①③②④,D項正確;ABC三項都不是正確排列順序,排除ABC項。故選D項。第Ⅱ卷二、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0分。26.(9分)《北緯30°中國行》從浙江舟山群島出發,自東向西一直拍攝到西藏的阿里山區,沿途穿越9個省市自治區,節目展現了30°N沿線自然風光、歷史文化、民俗風情和社會發展的全景式畫卷。讀圖1和圖2完成下列問題。(1)攝制組沿北緯30°線穿越了九個省、市、自治區:其中A省的簡稱是 ,穿越的直轄市是 ,沿北緯30°線一直向西到達我國西南邊境的 山脈,該山脈位于我國同尼泊爾和E (國家)等國的邊境上,結合剖面圖歸納我國地勢的特點是 。(5分)(2)攝制組沿途拍攝了壯麗的長江三峽景觀,它是由長江深切 (山脈)形成的大峽谷,該山脈位于剖面圖中甲、乙、丙、丁四地中的 地,試說明該山脈在地理上的重要分界意義: 。(4分)【答案】(1)贛(1分) 重慶(1分) 喜馬拉雅(1分) 印度(1分) 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分布(1分)(2)巫山(1分) 丙(1分) 我國地勢第二、三階梯的分界線(2分)【分析】本題以北緯30°沿線和我國地勢剖面圖為材料,考查北緯30°沿線省區、行政中心、居民及自然環境特征,我國的地勢特征及影響。考查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詳解】(1)由圖和所學知識分析可知,攝制組沿北緯30°線穿越了九個省、市、自治區:其中A是江西省,其簡稱是贛,穿越的直轄市是重慶。沿北緯30°線一直向西到達我國西南邊境的喜馬拉雅山脈,該山脈位于我國同尼泊爾和E印度等國的邊境上。由圖可以看出,我國地勢特點是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分布。(2)攝制組沿途拍攝了壯麗的長江三峽景觀,它是由長江深切巫山形成的大峽谷,該山脈位于剖面圖中甲、乙、丙、丁四地中的丙地,甲是四川盆地,乙是青藏高原,丁是橫斷山脈,丙地是巫山,該山脈是我國地勢第二、三階梯的分界線。27.(13分)泱泱大國,歷史之痛;銘記恥辱,繼往開來!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有人說:“1840年,中國開始步入黑暗;1901年,中國陷入無盡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閃電劃過,卻黑暗依舊。”材料二 他們預料“中國市場的遠景是廣闊的,將來它的銷量會比全歐洲還要多”。所以他們企圖通過修約來擴大侵略的目的。當修約交涉失敗后,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就叫囂“只能在炮口上才有外交”,“必須教訓中國人”。材料三 日本海軍總司令伊東祐亨致書大清國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閣下:時局變化太大了……今天給你寫(勸降)信不是私仇,只為國事……清國海陸二軍,連戰連敗……清朝之所以會有今天的失敗,不是某位大臣一己之罪呀,這都是因為你們朝廷墨守陳規不知變通導致的。材料四 在民族恥辱面前,中國社會各階級、各階層進行了頑強的反抗和斗爭:“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大將酬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致遠鼓楫沖重圍,萬火叢中呼殺賊。”在中國歷史上寫下了可歌可泣的悲壯篇幸。他們的不屈不撓、御侮自強成為推動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動力。(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使“1840年,中國開始步入黑暗”的是指什么歷史事件及對中國社會性質產生了什么影響?“1901年,中國陷入無盡的黑暗中”的依據是什么?“1911年,一道閃電劃過”指什么?為什么說“黑暗依舊”?(4分)(2)材料二反映出列強侵華的目的是什么?“只能在炮口上才有外交”,“必須教訓中國人”指的是什么事?(2分)(3)材料三中的信息與哪次戰爭有關?這場戰爭期間日軍在中國犯下了哪一滔天罪行?依據材料,伊東祐亨認為“清朝之所以會有今天的失敗”的原因何在?(3分)(4)寫出材料四中列舉的中國人民反侵略的史實。(2分)(5)根據以上材料概括中國近代史突出的時代特征。(2分)【答案】(1)鴉片戰爭(1分);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分);《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辛亥革命(1分);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1分)。(2)打開中國市場(1分);第二次鴉片戰爭(1分)。(3)甲午中日戰爭(1分);旅順大屠殺(1分);清政府墨守成規不知變通(1分)(4)林則徐虎門銷煙(1分);左宗棠收復新疆:鄧世昌在黃海海戰中英勇抗擊敵人(1分)。(5)列強侵略不斷加劇,民族危機日益深重(2分)。【詳解】(1)事件:根據材料信息“1840年,中國開始步入黑暗”和所學可知,為了開拓海外市場,掠奪廉價的原材料,英國把侵略的目標對準了中國,1840年發動了鴉片戰爭;影響:根據材料信息“1840年,中國開始步入黑暗”和所學可知,鴉片戰爭改變了中國社會的性質,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依據:根據材料信息“1901年,中國陷入無盡的黑暗中”和所學可知,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后,清政府被迫與列強簽訂了《辛丑條約》,《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閃電:根據材料信息“1911年,一道閃電劃過,卻黑暗依舊。”和所學可知,1911年10月,爆發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發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原因:根據材料信息“卻黑暗依舊”和所學可知,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2)目的:根據材料信息“中國市場的遠景是廣闊的,將來它的銷量會比全歐洲還要多”和所學可知,西方列強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英國以“亞羅號事件”為借口,法國以“馬神甫事件”為借口,對中國發動了戰爭;事件:根據材料信息“只能在炮口上才有外交”、“必須教訓中國人”和所學可知,英國以“亞羅號事件”為借口,法國以“馬神甫事件”為借口,對中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3)戰爭:根據材料信息“ 日本海軍總司令伊東祐亨致書大清國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閣下”和所學可知,材料三反映了1894年爆發的甲午中日戰爭;罪行:結合所學可知,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日軍占領旅順后,連續進行了四天大屠殺,殺害了兩萬多中國人,犯下了令人發指的罪行。原因:根據材料信息“ 清朝之所以會有今天的失敗,不是某位大臣一己之罪呀,這都是因為你們朝廷墨守陳規不知變通導致的。”和所學可知,“清朝之所以會有今天的失敗”的原因是清政府墨守成規不知變通。(4)史實:根據材料信息“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和所學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林則徐虎門銷煙;根據材料信息“大將酬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和所學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左宗棠收復新疆;根據材料信息“致遠鼓楫沖重圍,萬火叢中呼殺賊。”和所學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鄧世昌在黃海海戰中英勇抗擊敵人。(5)特征:綜合以上所述并結合所學可知,中國近代史突出的時代特征為列強侵略不斷加劇,民族危機日益深重。28.(16分)習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為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勾畫出美好藍圖。回顧歷史,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充滿艱辛。探尋前輩追求夢想的歷程為我們實現夢想提供了借鑒。中國人的“中國夢”,在近代歷史發展中,雖遭遇挫折卻仍然艱難前行。這些夢想將中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連成一線。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探究一】實現中國夢,首先必須順應時代潮流材料一 (19世紀60—90年代中期)此次運動倡導者的夢想,主要是為了使國家能夠抵御外來侵略、鎮壓國內動蕩并加強他們自己的權位。他們從未夢想過要把中國鍛造成一個近代化的新式國家。(1)據材料一提出“倡導者的夢想”通過什么運動實現?“他們從未夢想過要把中國鍛造成一個近代化的新式國家”說明發動這個運動的根本目的是?運動的口號?你怎么看待這次運動?(3分)【探究二】實現中國夢,還須高瞻遠矚的智慧材料二 中國的失敗,1895年北京1000多名舉人在“公車上書”的吶喊聲中展示了近代先進知識分子的覺醒,也由此揭開了一場政治變革運動的序幕。(2)材料二中國的失敗所指的事件?政治變革運動指的是?該運動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3分)材料三 我們革命的目的,是為中國謀幸福,因不愿少數滿洲人專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專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數富人專制,故要社會革命。(3)根據材料三,滿人專制被推翻的歷史事件?依據材料原文指出孫中山的最終“夢想”是什么?據材料概括指出孫中山領導革命的指導思想是什么?其主要功績有哪些?(至少列舉2條)(5分)材料四 胡適說,北大是因為三只兔子而成名的,一是老兔子蔡元培,二是中兔子陳獨秀,三是小兔子胡適本人(三人年有長幼,但都屬兔)。——洪向華《復興之路》(4)材料三四中的“三只兔子”在北大因舉哪兩面大旗而聞名?為此掀起了哪一場思想解放運動?回答其最重要陣地?(3分)(5)以上四則材料都體現了中國近代社會的一個重要發展歷程,請你為它們歸納一個主題。(2分)【答案】(1)洋務運動(1分)。維護清朝封建統治。“自強”、“求富”(1分)。洋務運動雖然失敗,但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客觀上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對西方列強的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任答一點)(1分)。(2)甲午戰敗(1分)。戊戌變法(1分)。戊戌變法是一場救亡圖存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雖然最終失敗,但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1分)(3)辛亥革命(1分)。為中國謀幸福(1分)。三民主義(1分)。組織成立中國同盟會;組織發動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統治;組織二次革命;護國戰爭;發表《討袁檄文》;與中國共產黨實行第一次國共合作,開展國民革命等(至少列舉2條)(2分)。(4)民主與科學(1分)。新文化運動(1分)。北京大學與《新青年》(1分)(5)中國近代化探索(2分)。【詳解】(1)運動:根據材料一“(19世紀60—90年代中期)此次運動倡導者的夢想,主要是為了使國家能夠抵御外來侵略、鎮壓國內動蕩并加強他們自己的權位”可知,“倡導者的夢想”通過洋務運動實現,19世紀60—90年代中期,清政府內部以李鴻章、曾國藩等人為代表的洋務派官員發起了一場“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目的:“他們從未夢想過要把中國鍛造成一個近代化的新式國家”說明發動這個運動的根本目的是維護清朝封建統治。口號:洋務運動前期以“自強”為口號創辦一批近代軍事工業,后期以“求富”為口號創辦一批近代民用工業。看待: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戰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洋務運動雖然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但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客觀上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對西方列強的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2)事件、運動及影響:根據材料二“中國的失敗,1895年北京1000多名舉人在‘公車上書’的吶喊聲中展示了近代先進知識分子的覺醒,也由此揭開了一場政治變革運動的序幕”可知,“中國的失敗”指的是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戰敗,在這樣的形勢下,康有為等維新派人士發動“公車上書”,揭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1898年光緒皇帝正式下詔,開展了政治變革運動——戊戌變法,但是變法最終在頑固勢力的鎮壓下宣告失敗。戊戌變法作為一場救亡圖存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雖然最終失敗,但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3)事件:根據材料三可知,“滿人專制被推翻”是指辛亥革命,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揭開辛亥革命的序幕,1912年清帝退位,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統治。依據材料原文“我們革命的目的,是為中國謀幸福……”可知,孫中山的最終夢想是為中國謀幸福。根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可知,“因不愿少數滿洲人專制,故要民族革命”對應的是民族主義,“不愿君主一人專制,故要政治革命”對應的是民權主義,“不愿少數富人專制,故要社會革命”對應的是民生主義,這也是孫中山領導革命的旗幟——三民主義。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了實現夢想,孫中山組組織發動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統治,后來為了反對北洋軍閥的專制統治,他又先后發動了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等,孫中山晚年與中國共產黨實行第一次國共合作,開展國民革命。(4)旗幟:材料四及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四中的‘三個兔子’高舉的旗幟以及相關的運動,根據材料四中的 “一是老兔子蔡元培;二是中兔子陳獨秀,三是小兔子胡適本人”可知它們都是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因此他們發動了新文化運動。1915年,陳獨秀、李大釗等進步知識分子高舉“民主”和“科學”兩面大旗,以《新青年》和北京大學為主要陣地,掀起了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刊物《新青年》是新文化運動最重要的陣地。(5)主題:根據題干四則材料反映的歷史事件分別是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這都體現了中國近代社會的一個重要發展歷程--中國近代化,故為它們歸納的一個主題是中國近代化的探索。29.(12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近代中國歷史進程示意圖材料二 《國民革命歌》曲譜材料三 四萬萬同胞,同仇敵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堅不可摧的長城,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力量抗擊了大部分日軍和幾乎全部偽軍。國民黨愛國將士也在正面戰場英勇抗擊日軍。——人民日報社論《和平與正義是不可戰勝的》材料四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培育形成紅船精神……歷經100年來的砥礪奮進,構成了中國共產黨的紅色基因,“紅色基因”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內涵,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共二十大報告(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寫出1900年使中國徹底跌到A段“谷底”的歷史事件。使中國從B段轉為C段的是發生于1921年的哪一重大歷史事件?(2分)(2)材料二中《國民革命歌》密切相關的歷史事件取得的重要成果是什么?(2分)(3)根據材料三,概括中國獲得抗日戰爭勝利的主要原因。(4分)(4)根據材料四結合所學知識,請再寫出我黨的其他任意一種“紅色精神”。結合上述材料及問題,概括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史經驗。(4分)【答案】(1)1900年事件: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分);1921年事件:中國共產黨誕生或召開中共一大(1分);(2)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在形式上統一了全國(2分);(3)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發揮中流砥柱的作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發揮了重要作用;國民黨在正面戰場中發揮重要作用;中國共產黨在敵后戰場發揮了重要作用等。(符合題意、任答兩點即可)(4分)(4)紅色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戰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2分)。歷史經驗: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人民至上,堅持理論創新,堅持獨立自主,堅持中國道路,堅持開拓創新,堅持敢于斗爭,堅持統一戰線,堅持自我革命等(符合題意、任答一點即可)(2分)。【詳解】(1)1900年歷史事件:從材料一圖示可知,A段為1840年至1900年,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之后,列強發動一系列侵華戰爭,到1900年爆發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跌倒谷底指的是1900年爆發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21年事件:從材料一圖示可知,從1920年起,近代中國的歷史進程開始上升,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與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有關。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2)重要成果:根據材料二《國民革命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打倒列強,除軍閥”描述的歷史事件是國民革命或北伐戰爭。1926年,廣州國民政府決定北伐,以推翻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等北洋軍閥的統治,統一全國。北伐戰爭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3)主要原因:根據材料可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力量抗擊大部分日軍和幾乎全部偽軍”“四萬萬同胞,同仇敵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堅不可摧的長城,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國民黨愛國將士也在正面戰場英勇抗擊日軍”表明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主要原因是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發揮了重要作用,國民黨在正面戰場與中國共產黨在敵后戰場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4)紅色精神:根據材料四,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除了中國共產黨成立形成的紅船精神外,我黨的其他“紅色精神”還包括井岡山時期形成的“井岡山精神”,紅軍長征中形成的“長征精神”,抗日戰爭時期形成的延安精神、抗戰精神,抗美元朝戰爭時期形成的抗美援朝精神等。經驗:從中國共產黨誕生、促成第一次國共合作,在抗日戰爭中發揮的中流砥柱作用,開創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和建設道路,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等史實可知,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史經驗是應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人民至上,堅持理論創新,堅持獨立自主,堅持中國道路,堅持開拓創新,堅持敢于斗爭,堅持統一戰線,堅持自我革命等,言之有理即可。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3-2024學年上學期第三次月考卷 01八年級 歷史與社會(考試時間:90分鐘 試卷滿分:100分)注意事項:1.本試卷分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第Ⅰ卷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回答第Ⅱ卷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4.測試范圍:歷史:八上1—22課;人文地理下冊:第四單元、第五單元第1—2課。5.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第Ⅰ卷一、選擇題:本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下圖是我國沿北緯32°地形剖面圖,請據此完成下面小題我國沿北緯32°地形剖面圖1.圖中反映出我國的地勢特征( )A.西高東低 B.北高南低 C.中部高,四周低 D.東北高,西南地2.下列關于甲、乙、丙、丁四個地形區的描述,正確的是( )A.甲是我國最為平坦的高原 B.乙山脈是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C.丙處境內有民俗安塞腰鼓 D.丁處可以看到“地上河”的奇觀3.我國疆域遼闊,區域特色顯著。下列對四個省級行政區的描述,正確的是( )A.①省地處盆地,是我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區B.②省面積最大,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C.③省位于我國中部,境內有我國最大的水電站D.④省經濟發展水平高,可以欣賞江南水鄉景致4.山區需要從平原、盆地地區調進糧食、棉花等農產品;平原地區需要從山區和丘陵地區調入大批林木產品。這反映了( )①區域間的物產聯系②各地區的條件不同,物產也不同③區域間的經濟、文化、信息等各個方面的聯系④為了滿足人們物質生活多樣化的需求,各區域間就會發生聯系,實現優勢互補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5.小東同學摘錄了四張地理知識卡片,卡片內容正確的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6.針對下表中的貿易狀況,英國決定( )年份 英國輸華商品總值(部分)1843年 約 145 萬英鎊1845年 約239萬英鎊1846年 約179 萬英鎊1854年 約100萬英鎊A.向中國輸入鴉片 B.要求獲得片面最惠國待遇C.簽訂《黃埔條約》 D.挑起第二次鴉片戰爭7.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政府設立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它負責辦理對外交涉以及通商、海關等事務,是清政府一個權力很大的中樞機構。清政府此舉主要是為了( )A.發展近代外交 B.適應形勢變化 C.打擊侵略勢力 D.推動社會變革8.楊秀清在給英國公使的誥諭中說:茲特降諭,準爾英酋帶爾人民自由出入,隨意進退,無論協助我天兵,殲滅妖敵,或照常經營商業,悉聽其便。由此可知,太平天國( )A.鼓勵通商,發展資本主義 B.沒有認清西方列強的侵略本質C.和英國建立正式外交關系 D.加強與海外各國友好關系9.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意指在形式上保留有封建社會國家機關及主權所有,同時在經濟、政治、文化上受到外國資本主義國家控制與壓迫的社會。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我國( )A.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B.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C.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D.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0.“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這段材料表達的主要思想是( )A.強調西北塞防重要 B.強調東南海防重要C.西北邊疆形勢嚴峻 D.主張放棄塞防11.《馬關條約》和近代一個不平等條約相比,在內容上最大的不同點是( )A.割占中國領土面積大 B.索取的賠款數額大C.規定開放的通商口岸多 D.允許列強在華投資設廠12.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文件是( )A.《資政新篇》 B.《中華民國約法》C.《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D.《總統選舉法》13.歷史進入20世紀,中國出現了一大批仁人志士,他們通過奔走呼號、著書立說(如圖)。他們宣傳的思想是( ) A.實業救國思想 B.資產階級改良思想 C.資產階級革命思想 D.自強求富思想14.“七十二健兒,酣戰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國子,愁看秋雨濕黃花。”這是黃興為某次起義親手撰寫的一副挽聯。據此判斷,這次起義是( )A.萍瀏醴起義 B.黃花崗起義C.安慶起義 D.廣西起義15.以下是北洋軍主要派系簡表。據此可以得出的歷史結論有( )派系 代表人物 靠山 控制范圍皖系 段祺瑞 日本 安徽、浙江、福建、山東、陜西各省直系 馮國璋 英美 直隸、江蘇、江西、湖北等省奉系 張作霖 日本 東北三省A.軍閥依附于帝國主義國家 B.北洋政府的統治土崩瓦解C.各地軍閥聲討袁世凱稱帝 D.辛亥革命成果被軍閥竊取16.如圖圖片是某歷史學習小組進行項目化學習時搜集的圖片,據此判斷,他們研究的主題是( )圖1 圖2 圖3 圖4洋務企業分布圖 梁啟超《少年中國說》 中國同盟會徽章 《新青年》A.屈辱——逐漸走向亡國深淵 B.抗爭——中國人民擺脫外來侵略C.探索——尋求強國御侮之道 D.復興——中華民族重新崛起之路17.紀錄片《百年中國》解說詞提到:1921年注定照耀史冊,它雖然不是一個世紀的起點,但卻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新時代的開始”指的是( )A.中國開啟了思想文化的新時代 B.中國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C.從此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 D.中國革命取得勝利18.陳獨秀說:“文學革命之氣運,醞釀已非一日。其首舉義旗之急先鋒,則為吾友胡適。”在他們的共同推動下,這場“革命”取得的重要成果是( )A.反映社會現實的小說開始出現 B.詩詞逐漸被雜文和小說所代替C.使用白話文寫作逐漸普及開來 D.建立了宣傳民主和科學的團體19.胡適曾提出“一曰須言之有物;二日不摹仿古人;三日須講求文法;四曰不作無病之呻吟……”由此可知他( )A.主張變法圖強 B.提出扶清滅洋C.提倡思想變革 D.提倡新文學20.紅軍在長征途中召開了一次重要的會議。這次會議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在危急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該會議召開的地點是下圖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21.萬寧、陵水等革命根據地紛紛學習瓊海樂四區,發動廣大農民,沒收地主土地、財產和耕牛等,把公田平均分配給農民,這最有可能發生在( )A.國民革命時期 B.土地革命時期C.全面抗戰時期 D.解放戰爭時期22.“它受到國共兩黨的祝賀和國內外輿論的贊揚,但同時也震驚了敵人,日軍驚呼'對華北應有再認識’,并向華北增兵,對各抗日根據地進行殘酷的'掃蕩’。”這里的“它”指的是抗日戰爭期間的( )A.平津保衛戰 B.百團大戰 C.南京保衛戰 D.徐州會戰23.“(西安)事變之前,南京中央對日是'決不能戰’!事變之后,則是'決不能不戰’!--何以如此 ”這一變化的根本原因是( )A.階級矛盾的加劇 B.九一八事變C.民族危機的加深 D.盧溝橋事變24.數據變化可以反映某段時期的歷史。對下圖解讀正確的是( )A.共產黨創建革命軍隊的開始 B.人民群眾踴躍支援解放戰爭C.工農革命運動支持北伐戰爭 D.敵后抗日根據地力量的發展25.在八年抗戰期間,下列史實的正確時間排序是( )①淞滬會戰 ②武漢會戰 ③臺兒莊戰役 ④第三次長沙會戰A.④③②① B.④③①② C.③①④② D.①③②④第Ⅱ卷二、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0分。26.(9分)《北緯30°中國行》從浙江舟山群島出發,自東向西一直拍攝到西藏的阿里山區,沿途穿越9個省市自治區,節目展現了30°N沿線自然風光、歷史文化、民俗風情和社會發展的全景式畫卷。讀圖1和圖2完成下列問題。(1)攝制組沿北緯30°線穿越了九個省、市、自治區:其中A省的簡稱是 ,穿越的直轄市是 ,沿北緯30°線一直向西到達我國西南邊境的 山脈,該山脈位于我國同尼泊爾和E (國家)等國的邊境上,結合剖面圖歸納我國地勢的特點是 。(5分)(2)攝制組沿途拍攝了壯麗的長江三峽景觀,它是由長江深切 (山脈)形成的大峽谷,該山脈位于剖面圖中甲、乙、丙、丁四地中的 地,試說明該山脈在地理上的重要分界意義: 。(4分)27.(13分)泱泱大國,歷史之痛;銘記恥辱,繼往開來!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有人說:“1840年,中國開始步入黑暗;1901年,中國陷入無盡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閃電劃過,卻黑暗依舊。”材料二 他們預料“中國市場的遠景是廣闊的,將來它的銷量會比全歐洲還要多”。所以他們企圖通過修約來擴大侵略的目的。當修約交涉失敗后,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就叫囂“只能在炮口上才有外交”,“必須教訓中國人”。材料三 日本海軍總司令伊東祐亨致書大清國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閣下:時局變化太大了……今天給你寫(勸降)信不是私仇,只為國事……清國海陸二軍,連戰連敗……清朝之所以會有今天的失敗,不是某位大臣一己之罪呀,這都是因為你們朝廷墨守陳規不知變通導致的。材料四 在民族恥辱面前,中國社會各階級、各階層進行了頑強的反抗和斗爭:“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大將酬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致遠鼓楫沖重圍,萬火叢中呼殺賊。”在中國歷史上寫下了可歌可泣的悲壯篇幸。他們的不屈不撓、御侮自強成為推動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動力。(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使“1840年,中國開始步入黑暗”的是指什么歷史事件及對中國社會性質產生了什么影響?“1901年,中國陷入無盡的黑暗中”的依據是什么?“1911年,一道閃電劃過”指什么?為什么說“黑暗依舊”?(4分)(2)材料二反映出列強侵華的目的是什么?“只能在炮口上才有外交”,“必須教訓中國人”指的是什么事?(2分)(3)材料三中的信息與哪次戰爭有關?這場戰爭期間日軍在中國犯下了哪一滔天罪行?依據材料,伊東祐亨認為“清朝之所以會有今天的失敗”的原因何在?(3分)(4)寫出材料四中列舉的中國人民反侵略的史實。(2分)(5)根據以上材料概括中國近代史突出的時代特征。(2分)28.(16分)習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為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勾畫出美好藍圖。回顧歷史,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充滿艱辛。探尋前輩追求夢想的歷程為我們實現夢想提供了借鑒。中國人的“中國夢”,在近代歷史發展中,雖遭遇挫折卻仍然艱難前行。這些夢想將中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連成一線。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探究一】實現中國夢,首先必須順應時代潮流材料一 (19世紀60—90年代中期)此次運動倡導者的夢想,主要是為了使國家能夠抵御外來侵略、鎮壓國內動蕩并加強他們自己的權位。他們從未夢想過要把中國鍛造成一個近代化的新式國家。(1)據材料一提出“倡導者的夢想”通過什么運動實現?“他們從未夢想過要把中國鍛造成一個近代化的新式國家”說明發動這個運動的根本目的是?運動的口號?你怎么看待這次運動?(3分)【探究二】實現中國夢,還須高瞻遠矚的智慧材料二 中國的失敗,1895年北京1000多名舉人在“公車上書”的吶喊聲中展示了近代先進知識分子的覺醒,也由此揭開了一場政治變革運動的序幕。(2)材料二中國的失敗所指的事件?政治變革運動指的是?該運動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3分)材料三 我們革命的目的,是為中國謀幸福,因不愿少數滿洲人專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專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數富人專制,故要社會革命。(3)根據材料三,滿人專制被推翻的歷史事件?依據材料原文指出孫中山的最終“夢想”是什么?據材料概括指出孫中山領導革命的指導思想是什么?其主要功績有哪些?(至少列舉2條)(5分)材料四 胡適說,北大是因為三只兔子而成名的,一是老兔子蔡元培,二是中兔子陳獨秀,三是小兔子胡適本人(三人年有長幼,但都屬兔)。——洪向華《復興之路》(4)材料三四中的“三只兔子”在北大因舉哪兩面大旗而聞名?為此掀起了哪一場思想解放運動?回答其最重要陣地?(3分)(5)以上四則材料都體現了中國近代社會的一個重要發展歷程,請你為它們歸納一個主題。(2分)29.(12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近代中國歷史進程示意圖材料二 《國民革命歌》曲譜材料三 四萬萬同胞,同仇敵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堅不可摧的長城,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力量抗擊了大部分日軍和幾乎全部偽軍。國民黨愛國將士也在正面戰場英勇抗擊日軍。——人民日報社論《和平與正義是不可戰勝的》材料四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培育形成紅船精神……歷經100年來的砥礪奮進,構成了中國共產黨的紅色基因,“紅色基因”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內涵,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共二十大報告(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寫出1900年使中國徹底跌到A段“谷底”的歷史事件。使中國從B段轉為C段的是發生于1921年的哪一重大歷史事件?(2分)(2)材料二中《國民革命歌》密切相關的歷史事件取得的重要成果是什么?(2分)(3)根據材料三,概括中國獲得抗日戰爭勝利的主要原因。(4分)(4)根據材料四結合所學知識,請再寫出我黨的其他任意一種“紅色精神”。結合上述材料及問題,概括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史經驗。(4分)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3秋八上歷史與社會12月月考模擬預測卷01(浙江卷 歷史八上第1—22課、人文地理下第4單元~第5單元第2課)(原卷版).docx 2023秋八上歷史與社會12月月考模擬預測卷01(浙江卷 歷史八上第1—22課、人文地理下第4單元~第5單元第2課)(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