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備課教案第 周 第 次課程名稱 歷史基礎模塊(中國歷史) 授課內容 中華文民起源于早期國家形成授課對象 22級 教學課時/授課類型 2 新授授課時間地點內容分析 參考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 主編:鄭師渠、晏紹祥內容定位 公共基礎課課程學情分析 學生現有知識技能基礎 學生學習當前知識技能可能會遇到的困難與問題經過初中三年的學習,有一定基礎 對史料的分析不足,需要教師加以引導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能力目標 素質目標知道史前時期中國境內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了解中華文明的起 源以及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關系 了解夏商周的更替、春秋戰 國時期的社會大變革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了解先秦時期的重要文 明成果教學重點 掌握夏商西周的朝代更迭歷史,領略中國歷史之源遠流長 解決方法: 講授法、引導法教學難點 了解商朝甲骨文在文字史上的地位,在商朝社會中的作用 解決方法:討論法、信息化資源及教學資源 YN智慧校園,云平臺,教學參考書 教案檢查簽字教學方法 講授法、朗讀法、分組討論法課堂教學教學 環節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環節一 復習提問 引導學生回憶中西對于人類起源的神話傳說,對比中西方神話歷史的區別。 提問學生,我們人類是怎么來到世界上的?西方:天神宙斯、上帝伊甸園亞當夏娃 回答問題,中外中國:女媧造人、伏羲女媧 新課導入,激發興趣,使學生產生對歷史的興趣,在接下來的時間有利于教學環節二 情境導入 1929年12月的黃昏,北京房山周口店龍骨山出土了震驚中外的北京人類頭蓋骨化石,為研究古人類的演進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證據。 給學生展示頭蓋骨照片 學生討論頭蓋骨的意義 中西方相關類比,立足課本的同時,拓展其他知識環節三 新課學習 史前文化遺存 根據課文內容,中國原始人類主要分布的地區,思考為什么人類文明大多發源于河流地區。 看課文P3圖片,找到中國境內史前文化遺存完成分類表格。 黃河流域:仰韶文化 龍山文化 大汶口文化 遼河流域:紅山文化 長江流域:良渚文化 明確:仰韶文化中的半坡遺址,留存大量磨制石器,如石斧、石鏟、石刀等,說明當時已有原始農業活動。 良渚文化中的發現不少象征權力和地位的玉器、象牙器,說明當時已有初步宗法氏族部落雛形。 夏商西周更迭 堯舜禹三位歷史人物禪讓的故事 教師補充堯禪讓給舜的故事、舜和湘妃竹的故事、大禹治水的故事 夏王朝的建立 掌握這三大制度對西周統治的影響及作用,并理解嫡長子的含義。 分封制:以鞏固王權地位 宗法制:使權力和財產的繼承規范有序,給分封制的推行披上了宗族感情的外衣,界定著人們在社會秩序中的具體位置, 禮樂制 :協調著社會成員之間的關系,使人人各就本位,各盡其分 甲骨文與青銅器 甲骨文的發現地及過程 河南安陽殷墟遺址,王懿榮的故事 青銅器及商朝的冶鑄技術 明確:商朝的青銅冶鑄技術已經十分純熟,大多鑄造的是祭祀用的鐘鼎,上刻文字,為鐘鼎文,其后也開始鑄造兵器、廚具、樂器等 補充:經典青銅器四羊方尊相關 提問學生文明的發源地是什么? 提問:何謂禪讓? 夏朝和西周的制度及其作用 學生討論分析文明的發源地;由于大河流域都在平原地區,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便于農作物的灌溉,同時,大河流域氣候適宜,也適合人類的居住。因此,人類得以在這片大河流域上繁衍生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人類的文明。這些大河流域也就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 學生回答: 形式上,禪讓是在位君主自愿進行的,是為了讓更賢能的人統治國家。 通常,禪讓是將權力讓給異姓,這會導致朝代更替,稱為“外禪”。 學生回答問題并作出總結 課程思政:分析圖片,歸納分類,掌握識圖分類方法,以此來掌握 學生講述相關故事,訓練口頭表達能力 課外歷史小故事補充學習,豐富學生知識面 西周三大制度重點內容,列表掌握,明確其各自的作用 了解史前的文字文化和金屬冶煉技術環節四 鞏固練習 抽查學生課堂中的知識點。 教師進行提問 學生起來回答問題 對本節課的知識內容進行鞏固練習,加深學生的印象環節五 評價總結 中華大地上異彩紛呈的史前文明互相影響,推動著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化格局的形成,之后夏商周的建立,國家產生,文字和青銅制作技術也相應而生。 師生一起總結 師生一起總結 這段歷史雖沒有豐富的文字記載,但從眾多出土的文物上,我們還是可以窺見中華史前文明的繁榮,這段時期為中國后續歷史的發展奠定了文明基礎,產生了深遠影響。環節六 作業布置 商朝和西周采取了怎樣的制度? 布置作業 完成作業 鞏固課堂所學,促進學生應用拓展板書設計教學評價 教師評價,學生互評,隨堂測驗教學反思教學效果特色創新診斷改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