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6課《冷戰》教學設計一、新課標標準通過了解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德國分裂、“北約”與“華約”的建立,認識美蘇“冷戰”對峙局面的形成。內容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由于意識形態的差異和國家利益的不同,美、蘇兩國從戰時的盟友轉變為戰后的敵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國實力大增,妄圖稱霸世界,但又不得不正視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于是,美國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采取了冷戰政策。杜魯門主義的出臺、馬歇爾計劃的實施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建立,表明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形成。蘇聯同幾個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組成了華沙條約組織。至此,兩極格局最終形成。三、教學目標歷史解釋:了解“冷戰”的含義和背景原因。史料實證:通過材料閱讀分析杜魯門主義的的內容及影響、馬歇爾計劃的目的、內容。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借助歷史地圖在時空維度下了解德國分裂、北約與華約對峙等史事,把握兩極格局形成的主要過程。家國情懷:認識到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會使某些大國違背歷史發展的潮流,會威脅到世界和平與發展。四、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美蘇曾經是并肩作戰、反對法西斯國家的盟友,二戰結束后,雙方的關系還會像戰時那么親密嗎?(二)講授新課1.冷戰的發生(1)教師活動通過材料閱讀,分析冷戰發生的背景和表現。在世界歷史的現階段,幾乎每一個民族都必須在兩種生活方式之中選擇其……第一種生活方式是基于多數人的意志,其特點為自由制度,代議制政府,自由選舉,個人自由之保障,言論與信仰之自由,免于政治壓迫。第二種生活方式基于強加予多數人頭上的少數人意志。它所依靠的是恐怖和壓迫,操縱下的報紙和廣播,內定的選舉和對個人自由之壓制。我相信,美國的政策必須是支持各自由民族……美國幫助自由和獨立的民族去維護他們的自由……世界的自由人民期待我們支持他們維護自由。——節選自1947年3月12日杜魯門致國會的咨文美國應該盡力協助世界恢復至經濟健全常態……美國政府能夠盡力緩和局勢,協助歐洲走上復興道路。——馬歇爾在哈佛大學的演說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個國家接受了美國130多億美元的援助, 90%是贈予,10%是貸款。(2)學生活動①政治方面:“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標志著美、蘇戰時同盟關系正式破裂,冷戰開始。②經濟方面:“馬歇爾計劃”——通過援助西歐恢復經濟,穩定資本主義制度。③軍事方面:北約的成立——是美國遏制蘇聯,稱霸全球的軍事政治集團,標志著資本主義陣營的形成。2.德國的分裂(1)教師活動徹底消滅德國法西斯主義,戰后德國由美、英、蘇等國實行分區占領;決定戰后成立聯合國;蘇聯在歐洲戰事結束三個月內參加對日作戰。(2)學生活動隨著杜魯門主義的出臺,美、英、法三國與蘇聯在處理德國問題上的分歧越來越大。3.北約與華約對峙(1)教師活動合作探究三:冷戰有哪些表現形式?(2)學生活動政治對抗;軍備競賽;意識形態和經濟上的對立;局部熱戰;等等。五、課堂總結本課主要學習三部分內容:冷戰的發生,德國的分裂,北約與華約對峙。這三部分內容聯系緊密。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是冷戰開始的標志;德國的分裂是冷戰的產物;北約與華約對峙是兩極格局最終形成的標志。第二次世界大戰極大地改變了歐美國家的力量對比。德國、英國、法國受到嚴重削弱,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格局被徹底打破。戰爭結束后,由于意識形態的差異和國家利益的不同,美、蘇兩國從戰時的盟友轉變為戰后的敵手。為了稱霸世界,美國帶領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采取了除武裝進攻之外的敵對行動。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是冷戰開始的標志。1947年, 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國情咨文,宣稱“極權主義”正在威脅著“西方自由社會”,美國有責任擔起領導“自由世界”遏制共產主義的使命。杜魯門主義的出臺直接影響了戰后美蘇關系,使美、蘇兩國從戰時的盟友轉變為戰后的敵手。冷戰直接導致了德國的分裂。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蘇、英、法四國分區占領了德國及其首都柏林。后來,隨著杜魯門主義的出臺,蘇聯與美、英、法三國在處理德國問題上的分歧越來越大。1948 年6月,蘇聯封鎖柏林,全面切斷了西占區與西柏林之間的水陸交通,引發了第一次柏林危機,國際關系頓時緊張。1949年,美、英、法三國的占領區合并,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蘇聯的占領區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北約與華約的對峙是冷戰在軍事上的表現,也是兩極格局最終形成的標志。美國企圖聯合大西洋沿岸的歐洲國家,與蘇聯抗衡,借機加強美國對歐洲政治、經濟和軍事的全面控制。1949年,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1955年,蘇聯聯合7個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成立了華沙條約組織。板書設計七、教學反思反思上課的情況,這節課中存在著很多的不足。在冷戰政策這個框題內容的學習中用時太多,而且課堂氣氛不活躍,對冷戰的影響分析不深刻,沒有明確指出美蘇冷戰打破了以歐洲列強為中心的國際關系格局,形成二戰后美蘇兩極劃分勢力范圍的新格局。原因可能是平時上課的過程中更多的還是在用一種非常傳統的方式上課,即以教師的講解為核心,以考試為目的,以中考為出發點,幾乎很少考慮學生的知識生成目標,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講述取代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在以后的教學中應力爭克服這一弊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