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8課《第一次世界大戰》教學設計一、新課標標準知道“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薩拉熱窩事件、凡爾登戰役等;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了解其基本進程以及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災難。內容分析20世紀初,歐洲出現了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兩大軍事集團對峙的局面。為了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西方列強為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而發動的一場帝國主義戰爭。它大大削弱了歐洲的力量,從根本上動搖了歐洲的優勢地位。大戰還削弱了帝國主義的殖民力量,進一步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三、教學目標時空觀念: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源。史料實證:知道“三國同盟”“三國協約”的組成國及其后果。歷史解釋:概況薩拉熱窩事件的主要過程唯物史觀: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戰大戰的性質、 歷史影響。家國情懷:認識帝國主義戰爭的罪惡,樹立熱愛和平、遠離戰爭的進步的現代意識。四、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二)講授新課1.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1)教師活動根據材料,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性質及導火索 材料研讀:材料一:1871 年,四分五裂的德國完成統一,這為它后來的崛起奠定了基礎。德國的工業本來落后于英、法兩國,但后來居上。同英國一樣,德國發展工業也需要從海外獲得原材料和市場,但是德國占有的殖民地相對較少,只有英國殖民地的 1/10。在世界基本被瓜分完畢的情況下,德國只能向英、法等國“要求在日光下的地盤”。德國與英、法等國的沖突不斷加劇。(2)學生活動第二次工業革命后,歐洲各國之間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后來居上的歐洲強國企圖獲得與其經濟實力相匹配的政治資源;歐洲國家經濟實力與政治資源的不平衡激化了它們之間的矛盾,促使它們根據自身利益組成了兩大軍事集團。(3)教師活動材料二:戰爭的性質是由戰爭的目標決定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交戰雙方都把整個世界作爭奪的自然邊界。以英國和德國這兩個主要對手為例,1903年普魯士邦的內政大臣特曼·霍爾維格說:“皇上首要的和基本的思想就是粉碎英國的霸權,以有利于德國。”而同年4月,英國首相在上院宣稱:“我們必須把任何國家在波斯灣建立海軍基地或設防的行為看作對英國利益的一種十分嚴重的威脅,而且我們必須毫無疑問地使用我們所的一切手段去抵抗它。”——摘編自齊世榮總主編《世界史 現代卷》(4)學生活動性質:西方列強為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而發動的一場帝國主義戰爭。2.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1)教師活動(2)學生活動導火索:薩拉熱窩事件。教師活動合作探究二:有人說,一戰是一次偶然的災難,假如沒有薩拉熱窩事件的發生,一戰就不會爆發。你是否同意這一觀點 談談你的看法。學生活動不同意,薩拉熱窩事件只是一戰的導火線。一戰的根本原因是——戰前協約國和同盟國之間的軍備競賽和矛盾積累,已經使戰爭一觸即發,一戰的爆發只是時間的問題。即使沒有薩拉熱窩事件的發生,兩大敵對的軍事集團之間也會因為其他的事件而爆發戰爭。3.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進程和結果(1)教師活動(2)學生活動通過圖片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過程。結果:1918年11月,德國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結束。教師活動合作探究三:為什么美國在凡爾登戰役后,加入協約國參加一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后,美國保持中立,同交戰雙方做生意,大發戰爭財。1917 年,德國進行的無限制潛艇戰損害了美國的利益,兩國交惡。學生活動原因:德國損害了美國的利益,凡爾登戰役后,戰略主動權轉移到協約國一方;目的:撈取戰利品、爭奪世界霸權;影響:使協約國經濟、軍事實力大增,加速一戰結束。教師活動根據材料,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影響到哪些方面 材料研讀:材料一:在這次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雙方軍人死亡共1300萬人,兩倍于1910——1913年所有戰爭死亡人數的總和;受傷、失蹤者超過2000萬;群眾因戰亂死亡的人數遠超于軍隊。其中俄國的人力損失最多,大約2800萬人,占其總人口的18%。雙方戰費開支共達1800多億美元,加上生產和財產等損失,全部經濟損失合計2700億美元。無數城鎮化為廢墟,各國財政經濟一片混亂。——張建華主編《世界現代史(1900——2000)》材料二: ……各種槍炮朝自動化方向發展……大戰期間,列強火炮總數由2.49萬門增至8.48萬門,火炮射程大大增加。1916年,英國研制的坦克開始使用,其防護力和沖擊力很強……海戰武器中的主力艦噸位及潛艇數大增,水雷被廣泛使用,并造出了海底水雷……空戰武器出現,飛機制造業發展加快。大戰初期,德國開始使用飛艇轟炸協約國戰略目標,從而使這次戰爭成為立體戰……材料三:在一戰期間,英國失去了1/4的對外投資,法國失去了1/3的對外投資,德國失去了全部對外投資;英國喪失了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美國在戰后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和最大的資本輸出國。日本經濟也獲得了極大的發展…… 這次大戰使四大帝國-沙皇俄國、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先后土崩瓦解。在革命運動的沖擊下,在這幾大帝國的廢墟上,誕生了德意志、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芬蘭和土耳其等資產階級共和國……俄國……建立起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材料四:在一戰中,數以百萬計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作為士兵或勞工加入戰爭,這使他們能夠利用在戰爭中所熟習的軍事裝備和最新技術去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者;另一方面,由于戰爭供應的需要和忙于相互廝殺,列強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學生活動①第一次世界大戰歷時4年多 ,不僅造成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損失,還給世界各國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災難。②因為戰爭的需要,科學技術得到發展,戰爭裝備不斷更新。③削弱了英法,美日勢力增強,歐洲在世界的中興地位動搖。也為社會主義革命創造了條件,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④這場戰爭還削弱了帝國主義的殖民力量,進一步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五、課堂總結本課主要學習三部分內容: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進程和結果。這三部分內容勾勒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基本輪廓。兩次工業革命,尤其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提升了歐洲國家的整體實力。后來居上的歐洲強國企圖獲得與其經濟實力相匹配的政治資源。為了爭奪海外市場和原料產地,它們要求重新劃分殖民地。歐洲各國之間的矛盾不斷激化。20世紀初,歐洲出現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兩大軍事集團對峙的局面。這兩大軍事集團展開瘋狂的擴軍備戰,戰爭一觸即發。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戰爭持續了4年多,給世界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板書設計七、教學反思這節課設計了很多學生合作探究活動,提供了許多課外資料,有利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符合九年級學生的特點。但是,本課設計的內容太多,上課時節奏較快。新課程改革的宗旨是讓學生“動起來”,如何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教師的教學設計,這個問題有待我們歷史教師持續不斷地去探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