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把握邏輯要義一、課標要求1.辨析常見的邏輯錯誤;2.懂得正確思維的基本條件,掌握并區分形式邏輯的三大基本規律。二、必備知識1.怎樣理解“邏輯”的多種含義?2.狹義邏輯學和廣義邏輯學的含義。3.邏輯學研究思維的方法是什么?形式邏輯研究思維的核心任務是什么?4.同一律的含義和要求。如何避免犯“偷換概念”或“偷換論題”的錯誤?5.理解矛盾律的含義與要求。如何避免犯“自相矛盾”的錯誤?6.理解排中律的含義與要求。如何避免犯“兩不可”的錯誤?三、構建體系四、精講點撥知識點一 “邏輯”的不同用法 現代漢語中的“邏輯” 或者與“規律”同義,或者指“邏輯規律與規則”,或者指認識問題的某種“思維方法”,或者指“邏輯學”這門學問“規律”意義上的“邏輯” 是所有科學的研究對象“邏輯規律與規則”,以及“思維方法”意義上的“邏輯” 是邏輯學的研究對象。邏輯學研究試圖將邏輯規律與規則運用到實際思維中,以區分正確的思維方法和不正確的思維方法。作為工具性學科的邏輯學是為把握“規律”服務的知識點二 狹義邏輯學與廣義邏輯學1.邏輯學(1)狹義邏輯學:人們把研究思維形式結構及其規律的形式邏輯視為狹義的邏輯學。(2)廣義邏輯學:把含有狹義的邏輯學和研究辯證思維中的規律、規則與方法的辯證邏輯等視為廣義的邏輯學。(3)關系:學習狹義邏輯學的基本知識與方法,是學習廣義邏輯學的基礎。遵循形式邏輯的規律與規則,是正確思維的必要條件。2.推理(1)推理是由前提和結論構成的,由前提推導結論,前提作為結論的理由。(2)從形式邏輯角度看,從真前提推出真結論,并不取決于思想的具體內容,而是取決于思想的形式結構。(3)形式邏輯的核心任務是要把握從真前提推導出真結論的規律和規則。3.論證與論辯(1)論證:把推理的理由講出來作為“論點”的“論據”,就構成了通常所說的“論證”。(2)論辯:用這樣的論證方式去說服人,讓他人接受自己的觀點,或者用這樣的論證方式去反駁別人的觀點,就構成了“論辯”。(3)論證和論辯中使用的推理是否有效,直接影響說服的效果。知識點三 同一律:思維的確定性要求1.原因:合乎邏輯的思維是具有確定性的思維。要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的事實與規律,必須讓思維確定下來,該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2.內容:通常用公式“A是A”來表示同一律的內容。這個公式的意思是說: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3.要求:在同一思維過程中,每一思想必須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轉移論題。4.錯誤:故意違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邏輯錯誤叫作“偷換概念”或“偷換論題”。5.實質:在不同的時間或不同的條件下,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斷,同一律并不要求它們一定是同一的。同一律并不否認認識對象的復雜多樣性及其變化和發展。它所反對的,只限于在時間、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任意變更概念或判斷。知識點四 矛盾律:思維的一致性要求1.原因:合乎邏輯的思維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維。要避免思維出現不融貫一致的邏輯錯誤,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2.內容: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來表示矛盾律的內容。這個公式的意思是說: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和它的否定論斷“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3.要求: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和“非A”,不能斷定它們都成立。違反矛盾律要求的邏輯錯誤叫作“自相矛盾”。4.條件(1)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時間、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作的論斷而言的,自相矛盾的論斷是對客觀實際的錯誤反映。(2)從不同時間、不同方面對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論斷,并不是自相矛盾的。知識點五 排中律:思維的明確性要求1.原因:合乎邏輯的思維是具有明確性的思維。邏輯思維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邏輯錯誤,也要反對在“是”與“非”之間騎墻居中,在矛盾關系的論斷之間持“兩不可”的態度。這就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2.內容: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來表示排中律的內容。這個公式的意思是說: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3.要求: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和“非A”,不能斷定它們都不成立。也就是說,不能同時否認“A”,又否認“非A”,對“是”與“非”各打五十大板。4.錯誤:違反排中律要求的邏輯錯誤叫作“兩不可”。5.意義:矛盾律表明,論斷“A”和“非A”必有一假;排中律進一步表明,“A”和“非A”必有一真。識別與把握“A”和“非A”這種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矛盾關系,對于提升邏輯思維能力有重要意義。【歸納總結】規律名稱 基本內容 公式 適用范圍 要求 邏輯錯誤矛盾律 一個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真 A并且非A 矛盾判斷和反對判斷 一致性(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自相矛盾 (兩可)排中律 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 A或者非A 矛盾判斷 明確性(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兩不可同一律 思想自身同一 A是A 概念和判斷 確定性(自身同一) 偷換概念、偷換論題五、典型習題1.毛澤東同志在《論聯合政府》中批馭國民黨政府對共產黨的誣蔑時指出,“但是國民黨人卻說:‘共產黨破壞抗戰,危害國家。’唯一的證據,就是共產黨聯合了各界人民創造了英勇抗日的中國解放區。這些國民黨人的邏輯,和中國人民的邏輯是這樣的不相同,無怪乎很多問題都講不通了”。材料中的“邏輯”是指( )A.客觀規律 B.邏輯規律與規則 C.思維方法 D.邏輯學2.下列說法中的“邏輯”,所表達意思一致的是( )①《墨經》是第一個集中反映中國邏輯史上完整邏輯體系的文本②統一是歷史大勢,是正道;“臺獨”是歷史逆流,是不合邏輯的③“以人民為中心”的邏輯驅動社會主義現代化,推動我國全面發展④經濟發展中要合理運用市場邏輯,將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更好結合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下列說法中的“邏輯”,屬于邏輯學研究對象的有①我們必須遵循經濟自身的邏輯,才能搞好經濟建設②王同學本科畢業后,報考了邏輯學專業的研究生③張老師在教學中重視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訓練④美國“長臂管轄"的強盜邏輯是不得人心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2021年大型優惠節日“雙11”于10月20日晚上8時開啟預售,本次的“雙11”依然人流旺盛甚至導致系統癱瘓,網紅李某的直播間更吸引2.5億人觀看,網紅李某在當天單日銷售額高達106.53億元人民幣,成為直播“帶貨一哥”。這引起人們的思索:他“直播帶貨”的邏輯是什么?這里的“邏輯”指的是( )A.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和機制 B.形式邏輯的規則C.思維形式結構 D.人們對事物的真理性認識5.“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這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雪萊于1819年寫的《西風頌》中的一句話,這是詩人“驕傲、輕捷而不馴的靈魂”的自白,是時代精神的寫照。表達了自己對生活的信念和向舊世界宣戰的決心。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這是自然的邏輯,也是人生的邏輯。這里的“邏輯”是指( )A.客觀事物的規律 B.某種理論、觀點或說法C.思維的規律 D.一門學科,邏輯學6.人類不是在開始一件新的工作,而是在自覺地從事自己的舊工作。馬克思資本論研究40年,都在寫手稿,資本論沒有完成時,都在進行中。雖說馬克思沒有遺留下“邏輯”,但他遺留下《資本論》的“邏輯”,我們應當充分地利用這種邏輯來解決這一問題。馬克思沒有遺留下“邏輯”和他遺留下人資本論》的“邏輯”,這里的兩個“邏輯”分別說明的是( )A.兩個“邏輯”都是指邏輯學即研究思維形式及其規律的科學B.兩個“邏輯”都是指革命的文章和某種革命的理論觀點C.分別指某種理論觀點和邏輯學即研究思維形式及其規律的科學D.分別指邏輯學即研究思維形式及其規律的科學和某種理論觀點7.邏輯形式和邏輯規律不是空洞的外殼,而是客觀世界的反映。人的實踐經過億萬次的重復,在意識中以邏輯的形式固定下來。這些形式只是由于億萬次的重復才有著先入之見的鞏固性和公理的性質。下列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①邏輯形式和邏輯規律的產生離不開實踐 ②形式邏輯的基本規律是科學思維的必要條件③形式邏輯是人們在長期社會實踐中對正確思維活動的總結④邏輯形式和邏輯規律是一種先入為主的主觀性認識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8.合乎邏輯的思維是具有確定性的思維。要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的事實與規律,必須讓思維確定下來,該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下列思維形式違反這一要求的是( )①甲:我的記憶完全消失了。乙:什么時間開始消失的 甲:去年5月3日。②甲:你們店有好蛋糕嗎 乙:我們店全是好蛋糕,從來不賣變質的蛋糕。③甲:明天籃球比賽你參加嗎 乙:誰說我不參加 甲:那你快去報名吧。乙:我要是參加,早報名了。④甲:你居然給孩子報了6個假期班,太多了會適得其反,不利于培養孩子興趣。乙:不給孩子報班,難道讓孩子天天玩手機、看電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9.某班同學圍繞所學《法律與生活》的知識進行討論,對以下說法違背的邏輯思維基本要求判斷正確的是( )① 某民事訴訟的主體,既不是自然人,也不是法人 違背了“排中律”的要求② 教育和保護未成年子女既是父母的義務,也是父母的權利 違背了“矛盾律”的要求③ 起訴應向有地域管轄的人民法院提出,因此,先要弄清應向基層、中級、高級和最高哪一級人民法院提出訴訟請求 違背了“同一律”的要求④ 因高空拋物造成他人人身傷害的,既要承擔過錯推定侵權責任,也要承擔無過錯侵權責任 違背了“矛盾律”的要求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0.下列對邏輯思維的基本要求的運用評價正確的是( )序號 內容 評價① 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我是人民,所以中國共產黨是為我服務的。 違反了思維確定性要求② 人生很短,如白駒過隙,匆匆幾十年;人生很長,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名垂千古。 違反了思維一致性要求③ 有人提議或是老李去或是老王去,我認為欠妥。要是老李和老王兩個人都不去,我也不贊成。 違反了思維明確性要求。④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水更悠。 違反了思維一致性要求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1.某校高二學生在探究“邏輯思維的基本要求”時,同學們紛紛舉例加以分析。以下對例子的解讀恰當的是( )舉例 分析① 我家旁邊的破舊廠房,如今被改建成美麗的口袋公園。 違背了同一律② 我國政府對臺政策既是堅定的,又是靈活的。 違背思維確定性的要求③ 我早餐不喜歡吃面食,但是我喜歡吃手抓餅。 違背思維一致性的要求④ 這場籃球決賽,我不信3班會輸,但我覺得他們也夠嗆贏。 違背排中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2.有人認為,網絡是虛擬空間,公民無需合理合法行使自己的各項權利;也有人認為,網絡是虛擬空間,不是虛假空間,公民必須合理合法行使自己的各項權利。小明既不贊成第一種觀點,也不贊成第二種觀點。小明的觀點實質上違背了( )A.在是與非間騎墻居中 B.排中律的明確性要求C.矛盾律的一致性要求 D.同一性的確定性要求13.張三問李四:“你不常看《新聞聯播》嗎?”李四回答:“誰說我不常看《新聞聯播》?”張三又問李四:“這么說你常看《新聞聯播》了?”李四回答:“我并不是說我常看《新聞聯播》。”從邏輯思維的基本要求的角度判定,李四的回答( )A.違反了矛盾律 B.違反了排中律C.既違反了矛盾律,又違反了排中律 D.既沒有違反矛盾律,又沒有違反排中律14.以下說法違反了同一個邏輯思維基本要求的是( )①甲一會兒說種小麥,一會兒說不種小麥。乙說:“你的兩種意見我都不同意。”②甲說:“你會做飯嗎?”乙說:“我會呀!”甲:“那你會做什么菜啊?”乙:“我只會做飯!”③甲對乙說:“這件事情我不會參與,我只會在必要的時候指導一下你們。”④甲說:“我的記憶完全消失了。”乙問:“什么時候開始消失的呢?”甲:“去年3月13日。”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5.元宵節當天,司馬光的夫人對司馬光說,我想要出去看花燈。司馬光不想讓夫人出去,于是回答說,家中有那么多燈,不用出去看。司馬光所犯的邏輯錯誤是( )①偷換了花燈與燈的概念②沒有做到思維的確定性要求③沒有做到思維的一致性要求④違背了排中律的要求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6.哲學可分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基本派別,學習了哲學兩大基本派別的基本觀點后,小明說“我既不是唯心主義者,也不是唯物主義者”,小明的觀點實質上違背了( )A.排中律的兩不可要求 B.排中律的明確性要求C.矛盾律的一致性要求 D.同一律的確定性要求17.以下是某同學關于民營企業的觀點以及對這些觀點的認識某同學的觀點 對前述觀點的認識① 民營企業是推動高質量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所有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多余力量都不是民營企業② 甲企業是一家新能源汽車制造企業,因此甲企業屬于新興行業 違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換概念”的邏輯錯誤③ 我既贊成支持民營企業發展,也贊成限制民營企業發展 違反了排中律,犯了“騎墻居中”的邏輯錯誤④ 民營企業家要踏踏實實辦好企業、真情實意回饋社會 乙作為民營企業家應真情實意回報社會對該同學觀點的認識正確的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8.長期以來,西方知識界將自身現代化經驗標定為人類社會唯一的現代化道路,極力營造現代化就是西方化的“美麗神話”。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中國式現代化,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式現代化”的迷思,展現了現代化的另一幅圖景,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國方案。從邏輯角度看,西方知識界認為“現代化只有一條道路,那就是西方式現代化”( )①犯了把屬種關系理解為全同關系的錯誤 ②未遵循邏輯規則,犯了定義過寬的錯誤③沒有看到中國式現代化是現代化的子項 ④違反矛盾律的要求,思維具有不確定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9.有一類被叫做“稻草人謬誤”的錯誤邏輯思維。它是指:在論辯過程中,通過歪曲對方來反駁對方,或者通過把某種極端荒謬的觀點強加給對方來丑化對方的詭辯手法,就像樹起一個稻草人做靶子,并自欺欺人地以為:打倒了這個稻草人就是打倒了對方。如:無政府主義者故意把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論點“人們的經濟地位決定人們的意識”,歪曲為“吃飯決定思想體系”,并對這個荒謬的論點大加攻擊。運用邏輯的基本要求的知識,結合無政府主義者的觀點對“稻草人謬誤”進行分析。20.黨的十九大報告對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總要求,如何理解和貫徹這個總要求呢?在落實中央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部署的過程中,有的地方把能掙快錢的“大項目、好項目”作為本地振興的主要措施,甚至不考慮當地生態環境承載能力:有的村干部把改變農村“臟亂差”治理農村環境污染等作為鄉村振興的主要標志,一味追求表面上的規麗、外觀上的整齊:有的地方把撤村并屯當成農村城鎮化和鄉村振興的標志,搞大拆大建,違背農民意愿,造成新的矛盾沖突。結合材料,運用邏輯思維的基本要求的知識,談談這些地方發展思路存在的邏輯錯誤。21.某法庭在審理某案件時,四位法官對某一個罪犯的量刑問題進行討論:甲法官說:“對該犯既要從重處罰,又要從輕處罰。”乙法官說:“既不能從重處罰,又不能從輕處罰。”丙法官說:“該犯是一個不務正業的青年。”丁法官說:“我看從重和不從重處罰都不好。”四位法官的話分別違反了形式邏輯的什么基本規律 并說明理由。參考答案:參考答案:1.C【詳解】C:國民黨人的邏輯與中國人民的邏輯強調的都是思維方法、思維方式,故C符合題意。ABD:材料中的“邏輯”是思維方法,故ABD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C。2.C【詳解】①:該項中的邏輯指邏輯學。②:該項中的邏輯指規律。③:該項中的邏輯指認識問題的某種“思維方法”。④:該項中的邏輯指規律。②④項所表達的意思一致。故本題選C。3.D【詳解】“邏輯規律與規則”,以及“思維方法”意義上的“邏輯”是邏輯學的研究對象。①:該項中的“邏輯”指的是規律,①與題意不符。②:該項中的“邏輯”指邏輯學這門學問,②與題意不符。③:該項中的“邏輯”指邏輯規律與規則,③符合題意。④:該項中的“邏輯”指思維方法,④符合題意。故本題選D。4.A【詳解】A:人們做事取得成功的內在邏輯,指的是其內在規律和機制,A符合題意。B:形式邏輯的基本規律是各種思想邏輯形式的普遍規律,它包括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材料未涉及形式邏輯的規則,B排除C:材料未涉及思維形式結構,C排除。D:材料未涉及人們對事物的真理性認識,D排除。故本題選A。5.A【詳解】A:春天來了冬天還會遠嗎?這是自然規律,這里的“邏輯”是指客觀事物的規律,A入選。BCD: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是指自然規律,是客觀事物的規律,而不是某種理論、觀點或說法,也不是思維的規律,更不是邏輯學,BCD不選。故本題選A。6.D【詳解】AD:馬克思資本論研究40年,都在寫手稿,沒有留下“邏輯”,這里的“邏輯”指的是研究思維形式及其規律的科學也就是邏輯學;但他遺留下《資本論》的“邏輯”,這里的“邏輯”是指理論觀點,A不選,D入選。BC:馬克思沒有遺留下“邏輯”,這里的“邏輯”是指邏輯學,BC不選。故本題選D。7.B【詳解】①:人的實踐經過億萬次的重復,在意識中以邏輯的形式固定下來,說明邏輯的產生離不開實踐,①符合題意。②:形式邏輯的基本規律是邏輯思維的規律,遵循形式邏輯的基本規律和規則是形成科學思維的必要條件,②表述有誤。③:人的實踐經過億萬次的重復,在意識中以邏輯的形式固定下來,說明形式邏輯是人們在長期社會實踐中對正確思維活動的總結,③符合題意。④:邏輯形式和邏輯規律是客觀世界的反映,而不是先入為主的主觀性認識,④說法錯誤。故本題選B。8.C【詳解】②④:合乎邏輯的思維是具有確定性的思維。要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的事實與規律,必須讓思維確定下來,該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這就要求遵循同一律的要求。②中乙把“質量好的蛋糕”理解為“沒有變質的蛋糕”,④中乙把“報班太多”等同于“不給孩子報班”,都違反了同一律的要求,②④符合題意。①:甲說記憶完全消失了,但又記得記憶消失的時間,自相矛盾,違反了矛盾律,①不符合題意。③:乙的回答同時否定了“參加”和“不參加”,違反了排中律,犯了“兩不可”的邏輯錯誤,③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C。9.D【詳解】①:民事訴訟的主體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某民事訴訟的主體,既不是自然人,也不是法人那可能是非法人組織,所以沒有違背了“排中律”的要求,①判斷錯誤。②:法律規定:教育和保護未成年子女既是父母的義務,也是父母的權利,所以沒有違背了“矛盾律”的要求,②判斷錯誤。③:訴訟法規定了管轄制度,有級別管轄和地域管轄。起訴應向有地域管轄的人民法院提出,這強調了地域管轄,先要弄清應向基層、中級、高級和最高哪一級人民法院提出訴訟請求,這強調了級別管轄,兩個概念混淆,所以違背了“同一律”的要求,③判斷正確。④:因高空拋物造成他人人身傷害的,要么承擔過錯推定侵權責任,要么承擔無過錯侵權責任,兩個不能同時為真必有一假,所以既要承擔過錯推定侵權責任,也要承擔無過錯侵權責任,違背了“矛盾律”的要求,④判斷正確。故本題選D。10.B【詳解】①:同一律要求人們: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違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邏輯錯誤叫作“偷換概念”或“偷換論題”。“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我是人民,所以中國共產黨是為我服務的”在大前提中“人民”代表的是全體人民,小前提中的“人民”是個體,犯了“偷換概念”的錯誤,違反了同一律,違反了思維確定性要求,①正確。②:合乎邏輯的思維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維,要避免思維出現不容貫一致的邏輯錯誤,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矛盾律要求人們: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和“非A”,不能斷定它們都成立,違反矛盾律要求的邏輯錯誤叫做“自相矛盾”。“人生很短,如白駒過隙,匆匆幾十年;人生很長,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名垂千古。”的意思是人的生命是短暫的,但是我們可以用有限的生命創造出無限的價值,這是從不同時間、不同方面對同一事物做出的相反論斷,并不是自相矛盾的,沒有違反思維一致性要求,②錯誤。③:排中律要求人們: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和“非A”,不能斷定它們都不成立。“有人提議或是老李去或是老王去,我認為欠妥。要是老李和老王兩個人都不去,我也不贊成。”違反了排中律,犯了“兩不可”的邏輯錯誤,違反了思維明確性要求,③正確。④:“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水更悠。”體現了矛盾的對立統一,是從不同時間、不同方面對同一事物做出的相反論斷,并不是自相矛盾的,沒有違反思維一致性要求,④錯誤。故本題選B。11.D【詳解】③④:“我早餐不喜歡吃面食,但是我喜歡吃手抓餅”違反了矛盾律的要求,也就是違背了思維一致性的要求;“這場籃球決賽,我不信3班會輸,但我覺得他們也夠嗆贏”違反排中律,也就是違反了思維明確性的要求,③④符合題意。①:邏輯思維的基本要求是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形成論斷,“我家旁邊的破舊廠房,如今被改建成美麗的口袋公園”沒有違背同一律,①說法錯誤。②:“我國政府對臺政策既是堅定的,又是靈活的”是用矛盾觀點看問題的體現,而沒有違反邏輯思維的同一律,②說法錯誤。故本題選D。12.B【詳解】A:小明既否認“A”,又否認“非A”,對“是”與“非”各打五十大板,恰恰在是與非間騎墻居中,而不是違背了在是與非間騎墻居中,A不選。B:小明既不贊成第一種觀點,也不贊成第二種觀點,犯了“兩不可”邏輯錯誤,違背了排中律的明確性要求,B正確。C:矛盾律的一致性要求通常表示為“A”不是“非A”,而小明既否認“A”又否認“非A”,不涉及矛盾律的一致性要求,C不選。D:小明既沒有偷換概念,也沒有偷換論題,沒有違背同一性的確定性要求,D不選。故本題選B。13.C【詳解】C:矛盾律的基本內容是: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兩個互相否定的論斷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排中律的基本內容是: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兩個互相否定的論斷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李四回答:“誰說我不常看《新聞聯播》?”是說自己常看《新聞聯播》,從而否定自己不常看《新聞聯播》;接著由回答“我并不是說我常看《新聞聯播》。”是說自己不常看《新聞聯播》,從而否定自己常看《新聞聯播》。由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基本內容可知,李四的回答相互否定的內容不能同時為真也不能同時為假,所以李四的回答既違反了矛盾律,又違反了排中律,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C。14.D【詳解】③④: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和“非A”,不能斷定它們都成立。選項③中, 甲既說不參與這件事,后面又說參與,犯了“自相矛盾”的錯誤,違反了矛盾律;選項④中甲說自己的記憶完全消失了,但卻記得記憶消失的時間,因此其說法也是自相矛盾的,違反了矛盾律,這兩個選項都違反了矛盾律基本要求,③④符合題意。①: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和“非A”不能斷定它們都不成立,也就是說不能同時否認“A” 又否認“非A”。選項①中甲一會兒說種小麥一會兒說不種小麥,是互相矛盾的論斷,但是乙斷定上述兩個判斷都是假的,違反了排中律, 與題意不符。②:該選項中甲剛開始問的是“做飯”,后面又說“做什么菜”,所犯的邏輯錯誤叫作“偷換概念”或“偷換論題”,違反了同一律,②與題意不符。故本題選D。15.A【詳解】①:在同一思維中如果沒有保持概念自身的同一,就會犯偷換概念的邏輯錯誤。材料中,司馬光認為家中的燈和外面的花燈一樣,偷換了花燈與燈的概念,①正確。②:合乎邏輯的思維是具有確定性的思維,司馬光認為家中的燈和外面的花燈一樣,形式上是“A”是“非A”,沒有做到思維的確定性要求,②正確。③:合乎邏輯的思維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維,司馬光認為“A”是“非A”,而沒有認為“A不是非A”,因此不能認為司馬光沒有做到思維的一致性要求,③排除。④:材料中司馬光并未騎墻居中,沒有違背排中律的要求,④排除。故本題選A。16.B【詳解】B:排中律要求人們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和“非A”,不能斷定它們都不成立,材料中小明斷定了其既不是唯物主義者,也不是唯心主義者,所以違背了排中律的明確性要求,故B正確。A:排中律的兩不可是指在“是與非”之間騎墻居中,材料觀點犯了兩不可的錯誤,不是排中律要求兩不可,A錯誤。C:矛盾律的一致性要求人們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和“非A”,不能斷定它們都成立,而材料中小明斷定了其既不是唯物主義者,也不是唯心主義者,是都認為都不成立,所以沒有違背矛盾律的一致性要求,C不選。D:同一律的確定性要求是指在同一思維過程中,每一思想必須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偷換論題,而材料中小明斷定了其既不是唯物主義者,也不是唯心主義者,是都認為都不成立,違背的是排中律的明確性要求,D不選。故本題選B。17.B【詳解】①:“所有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多余力量都不是民營企業”換位推理后為“民營企業都不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多余力量”,是對“民營企業是推動高質量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的正確認識,①正確。②:“甲企業是一家新能源汽車制造企業,因此甲企業屬于新興行業”,這一推理省略了“新能源汽車制造企業屬于新興行業”這一大前提,符合三段論的基本規則,推理結構正確,沒有違反同一律,②不符合題意。③:“我既贊成支持民營企業發展,也贊成限制民營企業發展”違反了矛盾律,而不是排中律,③錯誤。④:民營企業家要踏踏實實辦好企業、真情實意回饋社會,乙是民營企業家,所以,乙應真情實意回報社會,推理結構正確,④正確。故本題選B。18.B【詳解】①:現代化有多種道路,而不僅僅只有西方式現代化,因此犯了把屬種關系理解為全同關系的錯誤,①說法正確。②:西方知識界將現代化就是西方現代化,犯了定義過窄的錯誤,②說法錯誤。③:中國式現代化也是現代化的一種方式,因此沒有看到中國式現代化是現代化的子項,③說法正確。④:按照矛盾律的要求,思維要具有一致性,而同一律要求思維具有確定性,④說法錯誤。故本題選B。19.①合乎邏輯的思維是具有確定性的思維,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同一律要求人們:在同一思維過程中,每一思想必須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轉移論題。故意違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邏輯錯誤叫作“偷換概念”或“偷換論題”。②無政府主義者故意把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論點“人們的經濟地位決定人們的意識”,歪曲為“吃飯決定思想體系”,把“吃飯”和“經濟地位”看成是同一種東西,這種“稻草人謬誤”違反了同一律的要求,屬于偷換論題。【分析】背景素材:“稻草人謬誤”的邏輯分析考點考查:邏輯思維的基本要求能力考查: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究問題核心素養:政治認同、科學精神【詳解】第一步:審設問。明確主體、知識范圍、問題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題的設問要求為“ 結合無政府主義者的觀點對‘稻草人謬誤’進行分析”,屬于分析類題型,需要調用“邏輯的基本要求”的同一律要求的知識,結合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分析作答。第二步:審材料。提取關鍵詞,鏈接教材知識。關鍵詞:樹起一個稻草人做靶子,打倒了這個稻草人就是打倒了對方。“人們的經濟地位決定人們的意識”,歪曲為“吃飯決定思想體系”。用“稻草人”取代“對方”,用“吃飯”取代“經濟地位”,犯了“偷換論題”的錯誤→可聯系違背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換論題的錯誤。第三步:整合信息,組織答案。注意設問限定以及教材知識與材料信息等相結合。20.合乎邏輯的思維是具有確定性的思維,(或回答"合乎邏輯的思維應遵循同一律的要求",不重復給分),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轉移論題。鄉村振興的基本內涵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些地方將鄉村振興戰略進行了片面解讀,或理解為增加收入、或理解為治理環境、或理解為撤村并屯,犯了“偷換概念”的邏輯錯誤。【分析】背景素材:落實鄉村振興戰略中的問題考點考查:邏輯與思維的基本要求能力考查: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述事物核心素養:政治認同、科學精神【詳解】第一步:審設問。明確主體、作答范圍、問題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題需要調用邏輯與思維的基本要求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中所體現的問題。第二步:審材料。提取關鍵詞,鏈接教材知識。關鍵詞:有的地方把能掙快錢的“大項目、好項目”作為本地振興的主要措施,甚至不考慮當地生態環境承載能力:有的村干部把改變農村“臟亂差”治理農村環境污染等作為鄉村振興的主要標志,一味追求表面上的規麗、外觀上的整齊:有的地方把撤村并屯當成農村城鎮化和鄉村振興的標志,搞大拆大建→可聯系合乎邏輯的思維是具有確定性的思維,不能混淆概念。第三步:整合信息,組織答案。21.(1)甲法官違反了矛盾律。“既要從重處罰”與“又要從輕處罰”是自相矛盾的,甲法官的話犯了自相矛盾的錯誤。(2)乙法官違反了排中律。“既不能從重處罰”與“又不能從輕處罰”是相互矛盾的,乙法官都進行了否定,犯了“兩不可”的錯誤。(3)丙法官違反了同一律。法庭要求法官們對某一個罪犯的量刑問題進行討論,而丙法官卻評價“該犯是一個不務正業的青年”,犯了偷換論題的錯誤。(4)丁法官違反了排中律。丁法官把從重處罰與不從重處罰都否定了,是“兩不可”的一種錯誤表現。【分析】背景素材:四位法官對某一個罪犯的量刑問題的討論考點考查:邏輯思維的基本要求能力考查: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究問題核心素養:科學精神【詳解】第一步:審設問。明確知識范圍、問題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題知識限定為邏輯思維的基本要求,要求分析四位法官的話分別違反了形式邏輯的什么基本規律 并說明理由。解答時,獲取材料信息,結合知識要點作答。第二步:審材料。提取關鍵詞,鏈接教材知識。關鍵詞①:“對該犯既要從重處罰,又要從輕處罰”→可聯系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邏輯錯誤。關鍵詞②:“既不能從重處罰,又不能從輕處罰”→可聯系排中律,犯了兩不可的邏輯錯誤。關鍵詞③:“該犯是一個不務正業的青年”→可聯系同一律,犯了偷換論題的邏輯錯誤。關鍵詞④:“我看從重和不從重處罰都不好”→可聯系排中律,犯了兩不可的邏輯錯誤。第三步:整合信息,組織答案。注意設問限定以及教材知識與材料相結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