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1張PPT)出師表課前導讀第一節《隆中對》提出的戰略目標先奪取荊州,之后吞掉益州,對外與孫權為盟友,一起對抗曹操,形成三足鼎立之勢。一旦天下有變,從兩路出兵北上中原,直取天下。背景介紹(一):蜀國外部這篇表文寫于蜀漢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第一次出師伐魏之前。其時蜀漢已從猇亭(湖北宜都)戰役的慘敗中初步恢復過來,既與吳國通好,又穩定了自己的戰略后方,伐魏時機臻于成熟。背景介紹(二)蜀國內部諸葛亮輔佐劉備,歷盡艱難坎坷,經過多年奮戰,終于建立了蜀國,身負丞相重任。蜀國建立后兩年,即公元223年,劉備病逝,后主劉禪繼位,時年16歲。諸葛亮受遺詔輔佐劉禪,主持蜀國軍政大事。公元227年,諸葛亮統率蜀國軍隊北進,駐軍漢中(今陜西南鄭縣),準備征伐曹魏,奪取中原,復興漢室。他當時感到劉禪暗昧懦弱,頗有內顧之憂,所以臨出發前上書劉禪,懇切勸諫,要劉禪繼承劉備遺志,砥礪志行,振作精神,以圖完成復興漢室,統一天下的大業。這就是《出師表》。生詞學習第二節殂(cú) 陛(bì) 以塞(sè)忠諫陟(zhì) 臧否(zāng pǐ) 攸(yōu)以遺(wèi) 陛下 咨(zī)稗(bì)闕(quē)漏 頹(tuí) 桓(huán)字詞學習猥(wěi) 危難(nàn) 二十有(yòu)一年 夙(sù) 駑(nú) 攘(rǎng)彰(zhāng) 咎(jiù) 諏(zōu) 涕(tì)字詞學習詩詞賞析第三節《隆中對》提出的戰略目標“表”是臣子向君王上書言事的一種文體。表文的一個基本特征是“動之以情”。學習這篇文章,要注意領會諸葛亮在文中所表露的思想感情,了解文中諸葛亮的一些名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先帝創建統一中國的大業還沒有完成一半,卻在中途去世了。現在,天下已分成魏、蜀、吳三國,我們蜀國貧困衰弱,這確實是到了形勢危急,決定存亡的關鍵時刻。然而,侍衛大臣們在朝廷內毫不懈怠,忠誠有志的將士在邊境上舍身作戰,原來(他們)是追念先帝在世時對他們的特殊待遇,想報答它給陛下。陛下確實應該擴大圣明的聽聞,發揚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發揚擴大有抱負人的志氣;不應該隨便地看輕自己,說話不恰當,以致堵塞忠臣進諫的道路。文意分析1、分析當時形勢 客觀上的不利條件和主觀上的有利條件2、諸葛亮向劉禪提出的第一條建議客觀上的不利條件和主觀上的有利條件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皇宮中的侍臣和相府中的官吏都是一個整體,獎懲功過、好壞,不應該因在宮中或在府中而不同。如果有做奸邪的事情,觸犯科條法令以及盡忠行善的人,(陛下)應交給主管的官員來判定他們應該受罰或者受賞,用來表明陛下公正嚴明的治理。不應偏袒有私心,使得宮內和朝廷刑賞之法不同。小 結這幾段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自己的三條建議,即:開張圣聽賞罰嚴明親賢臣,遠小人小 結你認為作者提出的三項建議中,哪一項是核心?為什么?親賢臣,遠小人課后思考第四節諸葛亮分析形勢的利弊,不利條件是什么?有利條件是什么?謝謝觀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