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 14 課第一框教案課題 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理念 授課類型 新授課 教學時數 1 課時教材 中等職業學校教科書《思想政治 基礎模塊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出 版社)教學目標 1.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明白人與大自然的關系;懂得實現人與自然 和諧共生的實踐要求和重要成就,掌握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主要內容,尊重自然、 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2.理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內涵,明白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 的關系,懂得良好的生態環境對民生的重要意義,自覺參與生態文明建設。教學重難點 理解生態文明建設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明白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 保護之間的關系,懂得良好的生態環境對民生的重要意義,自覺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學情分析 通過前面五個單元的學習,學生對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生 態環境保護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學生經常接觸生態環境保護的話題,環保意識較 強,對推進綠色發展已經有一定的認知和思考。但是對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理 念認識不深刻,對于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理解存在偏頗,且在自覺保護 生態環境方面有所欠缺。學習本框題,有助于學生理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的內涵,自覺參與生態文明建設。教學方法 教法:議題式教學法、實踐體驗法、案例教學法學法:合作探究、社會實踐教學準備 1.文本資源:《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學習綱要》、2021 年 10 月 12 日習近平在 昆明舉行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的主旨講話、《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 2.視頻資源:人民日報新媒體視頻《大美中國 錦繡家園》、紀錄片《這十年》 第三集《美麗的中國》、 2023 年 8 月 15 日央視《晚間新聞》節目《踐行“兩山論” 十八年 安吉余村的蝶變》、 2022 年 7 月 21 日《新聞聯播》節目《浙江:干在實處 走在前,勇立潮頭敢為先》、2022 年 7 月 17 日《新聞聯播》節目《聯合國可持續 發展高級別政治論壇舉行,多國人士肯定中國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環節 教學內容 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課前 預學 【回歸生活 調研先行】 【發布任務,熱身導學】 1.查閱古代埃及、古代巴比倫、樓蘭古城、都江堰的 相關資料,了解文明延續與生態保護之間的關系。 2.查找浙江省安吉縣余村的相關資料(包括新聞、圖 片、視頻等) ,了解余村發生的巨大變化、變化發生的原 因、促進變化發生所采取的有效舉措以及變化發生后帶來 的積極作用。 學生通過 查閱資料、搜集 例證,體會生態 保護的重要性, 了解生態環境 保護的現狀,增 加社會責任感。課中 研學 【開門見山 導出新知】 【情境創設】 播放人民日報新媒體視頻《大美中國 錦繡家園》。 【學習任務】 觀看視頻,說說你的感受。 【分享討論】 學生分享感受,教師總結并導出新課,補充講解生態 文明的概念。 【知識講解】 生態文明: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全面協調、持續發 展的社會和自然狀態。2007 年黨的十七大首次將建設生 態文明寫入黨代會報告。2012 年黨的十八大明確了生態 通過帶領 學生觀看視頻, 欣賞祖國的大 好河山,引出本 課主題。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并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 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2017 年黨的十九大 提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2022 年黨 的二十大進一步要求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 生。議題 1: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探究學習 建構新知】 一、人與 自 然 和諧共 生 1. 大 自 然對 人類生 存 發 展的重 要作用 2. 人 與 自 然 是生命 共同體 【情境創設】 課本第 132 頁“閱讀與思考”。 【小組討論】 1.人與自然是怎樣的關系? 2.我們應該如何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 【分享討論】 學生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分享自己的理解。 【知識講解】 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社會發展中 的一個重要問題。該“閱讀與思考”中正反兩方面的例子 都啟發我們要處理好這一關系。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大 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人與自然是生命 共同體”“我們堅持可持續發展,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 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 態環境,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 明發展道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尊重自然、順應 自然、保護自然, 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 要求。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 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 【總結建構】 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自然是生命 之母,廣袤的草原、肥沃的土地、漁產豐富的江河湖海等, 不僅給人類提供了生活資料來源,也給人類提供了生產資 料來源。大自然孕育撫養了人類,人類應該以自然為根,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情境創設】 2021 年 10 月 12 日,習近平以視頻方式出席在昆明 舉行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 會并發表主旨講話。在講話中, 習近平引用了這樣一句古 語,闡釋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 念: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生物多樣性 使地球充滿生機,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保護生物 多樣性有助于維護地球家園,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 【呈現議題】 說說你對“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的理 解。 【分享討論】 學生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分享自己的理解。 【知識講解】 教師總結學生回答,解讀古語,加深學生理解。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觀”,對于解決現代社會的 環境問題,有著很強的借鑒意義。“天人合一”的思想, “萬物并育”的理念,倡導人們尊重自然、順應自然, 與 通過“閱讀 與思考”中正反 兩方面的事例, 引發學生思考 并正確認識人 與自然之間的 關系,激發學生 學習興趣。 通過引入 古語,引導學生 認識到我國的 生態文明建設 理念蘊含著傳 統哲學的生態 智慧,加深學生 對于人與自然 和諧共生的理 解。3. 實 現 人 與 自然和 諧共 生的實 踐 要 求和重 要成就 4. 平 生態文明 思想 自然萬物和諧共生。 【總結建構】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生態興則文明興, 生態衰則 文明衰。古今中外, 生態破壞、文明衰落的事例眾多。歷 史教訓表明,在整個發展過程中,不能只講索取不講投入, 只講發展不講保護,只講利用不講修復。只有遵循自然規 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人類對大自然 的傷害最后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也積累 了不少生態環境問題。為扭轉這一局面,我們堅持節約資 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 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 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前 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文明建設,全黨全國推動綠色發展的 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 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在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中,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 想,為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 化提供了科學指引和根本遵循。 【重點新知】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十個堅持” (1)堅持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領導。 (2)堅持生態興則文明興。 (3)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4)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5)堅持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6)堅持綠色發展是發展觀的深刻革命。 (7)堅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 (8)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 (9)堅持把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為全體人民自覺行動。 (10)堅持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 【情景創設】 播放紀錄片《這十年》第三集《美麗的中國》。 【學習任務】 結合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所學內容,說一說我國為 什么能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小組討論】 學生觀看視頻,分小組討論,派一位代表分享本組觀 點并在班級內進行交流分享。 【總結建構】 2013 年,《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全面實施,中 國作為全球第一個大規模開展 PM2.5 治理的發展中國家, 向大氣污染全面宣戰。十年間, 能源生產和消費方式在加 速變革,越來越清潔的能源支撐了更高質量的經濟發展。 我國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相關政 策法規,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廣泛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 持;人們的環保意識不斷提高,為生態文明建設注入源源 不斷的動力。 通過對“相 關鏈接”的學 習,引導學生了 解習近平生態 文明思想的主 要內容,幫助學 生形成對這 一 思想的整體認 識和系統把握, 加強政治認同 等學科核心素 養。議題 2: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探究學習 建構新知】 二、綠水 青 山 就是金 山銀山 1.“綠水 青 山 就是金 山銀山”的內 涵 2. 經 濟 發 展 與生態 環 境 保護之 間的關系 3. 良 好 生態環境對 于 民 生的重 要意義 【情境創設】 1.教材第 134 頁“閱讀與思考”。 2.播放 2023 年 8 月 15 日央視《晚間新聞》節目《踐 行“兩山論”十八年 安吉余村的蝶變》視頻。 【學生分享】 觀看視頻,閱讀教材第 134 頁“閱讀與思考”,各組 展示自己所搜集到的資料,從余村前后環境、經濟、人民 的生活質量等方面進行比對,并談一談對“綠水青山就是 金山銀山”的理解。 【知識講解】 余村由一個重污染“首富村”到“風景區”“文明村” “示范村”的變化,原因在于堅持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 銀山”為指導,踐行綠色發展理念,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 綠色發展道路。 【總結建構】 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 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既是重要 的發展理念,也是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重大原則。 【情景創設】 播放 2022 年 7 月 21 日《新聞聯播》節目《浙江:干 在實處走在前,勇立潮頭敢為先》視頻。 【小組討論】 結合視頻及小組展示內容,討論: 1.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2.良好的生態環境對于民生有何意義? 【總結建構】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闡述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 保護的關系。良好生態本身蘊含著無窮的經濟價值, 能夠 源源不斷創造綜合效益,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生態 環境保護的成敗,歸根到底取決于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 式。經濟發展不應是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竭澤而漁, 生態 環境保護也不應是舍棄經濟發展的緣木求魚,而是要堅持 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 【情景創設】 播放 2022 年 7 月 17 日《新聞聯播》節目《聯合國可 持續發展高級別政治論壇舉行,多國人士肯定中國踐行可 持續發展理念》視頻。 【小組討論】 1.什么是可持續發展? 2.結合自己所了解的實際情況,以及“綠水青山就是 金山銀山”理論,簡要說說如何助力可持續發展。 【補充講解】 教師結合學生分享,補充講解可持續發展的概念。 可持續發展是指在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自身需要的 能力的前提下滿足當代人需要的發展。 【總結建構】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民群眾的共有財富,是最公平的 公共產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巒層林盡染, 平原藍綠 通過圖文 形式呈現余村 的前后變化,引 導學生閱讀文 字、讀圖獲取相 關信息,感悟、 思考“綠水青山 就是金山銀山” 的道理,激發學 生學習興趣。 通過觀看 視頻,結合課前 搜集資料,引導 學生探討經濟 發展與生態環 境保護之間的 關系,理解“綠 水青山就是金 山銀山”的內 涵。 學生在了 解堅持人與自 然和諧共生、綠 水青山就是金 山銀山等基本 理念的基礎上, 探討實踐路徑, 內化于心,外化 于行。4. 堅 定 不 移 保護綠 水青山 交融,城鄉鳥語花香,這樣的自然美景,帶給人們美的享 受。對人的生存來說, 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金山銀山固 然重要,但如果空氣、飲用水都不合格, 哪有什么幸福可 言。空氣、水、土壤、藍天等自然資源用之不覺、失之難 續。發展經濟是為了民生, 保護生態環境同樣也是為了民 生。要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 讓良好生態 環境成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長點。 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 經濟財富。綠水青山是大自然的慷慨饋贈, 也是人類永續 發展的最大本錢。離開了綠水青山, 人類社會的一切財富 都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要堅定不移地保護綠水青 山這個“金飯碗”,利用自然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因地制 宜壯大“美麗經濟”,把綠水青山蘊含的生態產品價值轉 化為金山銀山。 【情境創設】 閱讀教材第 135 頁“相關鏈接”材料,思考問題: 1.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是如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 山銀山”的? 2.聯系浙江安吉余村的案例,說一說這兩地是如何把 綠水青山蘊含的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為金山銀山的。 【小組討論】 學生分小組討論,派一位代表分享本組觀點并在班級 內進行交流分享。 【總結建構】 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大力推進荒山造林綠化,完成各 類造林數萬畝,每年產出的物質產品和生態服務總價值達 上百億元;林場良好的生態環境帶動了周邊區域鄉村游、 農家樂、土特產品加工等產業迅速發展, 有力帶動了周邊 鄉村脫貧致富。這些都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 動實踐。 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和浙江安吉余村都在建設生態 文明的同時,充分挖掘生態產業的發展,實現了綠水青山 向金山銀山的轉化。 通過分析 塞罕壩機械林 場和浙江安吉 余村的成功案 例,加深學生對 “綠水青山就 是金山銀山”理 解和認同,同時 對學生進行“聽 從黨的召喚,響 應國家號召”意 識、“艱苦奮斗、 甘于奉獻”意識 的培養。課后 踐學 【知識拓展 素養提升】 【布置作業 分層檢測】 1.布置基礎作業:《學生學習用書》相關測試題。 2.布置拓展作業: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生態環 境保護問題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你的家鄉為保護生態環 境采取了哪些舉措,效果如何?你對家鄉政府進一步加強 生態保護有何建議? 通過讓學 生主動了解家 鄉保護生態的 舉措及成效,并 為家鄉進 一 步 加強生態保護 提出合理化建 議,引導學生關 心家鄉、熱愛家 鄉,深化學生對 所學知識的理 解,培養學生的 參與意識,提升 學生發現問題、 分析問題、解決 問題的能力。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