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3張PPT)將進酒李白目標01反復誦讀詩歌,感受李白豪放飄逸的詩風。02以“勸酒”為線索,探究詩人狂放豪飲的原因。03感受詩歌之美,培養探究詩歌的熱情,提高文化素養。04體悟中國酒文化和儒家文化對李白等文人的深刻影響,并由此獲取寶貴的精神財富。導入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下獨酌》請大家欣賞幾句古詩: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客中作》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宣州謝樓餞別校書書云》問:這幾句詩歌有什么共同之處?同學們,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時時洋溢著詩情,處處彌漫著酒香,而論詩酒之道,當首推李白,他愛詩若癡,嗜酒成狂,一生與酒結下不解之緣,杜甫就曾在詩中寫道:“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酒中八仙歌》)酒中,有李白涌動的生命,奔騰的激情,還有那無盡的愁緒,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品味一杯千年陳釀,李白的名篇佳作——《將進酒》這些詩句都與“酒”有關,并且都是李白的詩句。夢是他壯志難酬時的安魂曲,是他懷才不遇時的精神家園生平經歷兼濟天下讀書和任俠時期仗劍遠游期長安當官期25歲以前,主要在蜀中讀書,受個性和當時社會風氣的影響任俠好施。浪跡天涯的生活,劍如長虹,豪情萬丈。24歲寫《望廬山瀑布》《峨眉山月歌》25歲寫《望天門山》26歲寫《靜夜思》28歲寫《送孟浩然之廣陵》32歲寫《蜀道難》35歲那年,玄宗狩獵,李白西游,受到玄宗賞識。38歲,李白第一任妻子去世。41歲寫《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45歲寫《將進酒》仗劍去國辭親遠游(725)奉詔入京供奉翰林(742)奸臣當道賜金返還(744)與友暢飲做《將進酒》(752)初入長安無功而返(730)李白的人生經歷蜀長安齊吳越漢水梁宋第一次漫游:第二次漫游:江夏洞庭湖廬山金陵揚州淮南姑蘇荊門安陸襄陽終南山洛陽齊州鏡湖天姥山李白一生漫游圖孟浩然唐玄宗天寶三年(744),詩人被排擠出長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國山河的漫漫旅途。這首詩作于唐玄宗天寶十一年,此詩時距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已有八年之久。這一時期,李白多次與友人岑勛(岑夫子)應邀到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潁陽山居為客,三人登高飲宴,借酒放歌。詩人在政治上被排擠,受打擊,理想不能實現,常常借飲酒來發泄胸中的郁積。人生快事莫若置酒會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際,于是借酒興詩情,寫作這首《將進酒》。創作背景吟詩解題“將進酒”原是漢樂府的曲名。將,讀qiāng,“請”“愿”的意思。關于“將”字的這一含義,《詩經·衛風·氓》中間有“將子無怒,秋以為期”的先例。“將進酒”樂府舊題,相當于“勸酒歌”,內容多寫飲酒放歌時的情感。勸酒辭:須讀得酣暢淋漓,再現詩人狂放不羈的個性,此詩氣勢豪壯,又情感起伏較大,所以請同學們誦讀時應當伴隨著詩人感情的發展變化,適當地變換聲調和節奏,力求再現詩人的形象。吟誦指導勸酒辭:須讀得酣暢淋漓,再現詩人狂放不羈的個性,此詩氣勢豪壯,又情感起伏較大,所以請同學們誦讀時應當伴隨著詩人感情的發展變化,適當地變換聲調和節奏,力求再現詩人的形象。字音、字詞恣 ( )歡謔( )沽酒( )斟酌( )千金裘( )zìxuègūzhuóqiú將進酒( )金樽( )烹羊( )岑夫子( )饌玉( )qiāngzūnpēngcénzhuàn細讀1.勸誰喝酒文章題為《將進酒》,結合注釋,找出誰勸誰喝酒?誰是這場宴會的主人?李白勸岑勛、應元丹丘喝酒,元丹丘是宴會的主人。譯文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你可曾看到滾滾的那黃河之水從天上奔騰而來,波濤翻滾直奔東海,再也沒有回來。你可曾對著高堂上的明鏡感嘆自己的白發,年輕時的滿頭青絲到了暮年已是雪白一片。思考討論這幾句詩的妙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起興——李白和朋友開懷暢飲的潁陽離黃河不遠比喻——以黃河一去不復返比喻青春難在反襯——以黃河的偉大永恒襯托生命的渺小脆弱夸張——從空間和時間兩方面悲時光易逝,人生易老。黃河之水——不復回明鏡青絲——暮成雪人生短促悲壯譯文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酒杯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人生得意時就應當縱情歡樂,不要讓這金杯空對明月。天生我材必定會有有用的時候,黃金千兩(就算)一揮而盡,也還是能夠再得來。我們烹羊宰牛姑且作樂,應當痛飲三百杯也不為多!思考此句可以看出詩人怎樣的心情?①短暫的人生面前我們更要盡情行樂②悲又何益?既然此處失意,就應另外去尋找寄托。朋友相聚,正好開懷暢飲,及時行樂,今朝有酒今朝醉。歡情感轉悲為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從這句話里我們看到了李白的那種高度的自信、曠達與豪放。除了自信之外我還感覺到李白深深的無奈。公元742年,也就是天寶元年,李白42 歲,唐玄宗召李白進京,李白感覺時機已到,立刻回到南陵家中與兒女告別,并寫下詩句:“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在這之前李白曾進過長安一次,但未得到重用,所以這次唐玄宗召他進京,李白覺得是時候施展才華了,但是入京兩、三年,就給了他一個供奉翰林,并沒怎么重用他,后來還客客氣氣的把他從長安打發出來了,也就是公元744年的“賜金放還”,當時一些朋友為李白踐行的時候,李白曾滿懷憤慨的寫下《行路難》,其中有這樣的詩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我的理想早晚有一天會實現的,然后就開始游歷山東,所以寫了有一首詩叫做《夢游天姥吟留別》,“別”,別東魯諸公,在那首詩當中他把在長安兩三年的生活做了一個總結,最后得出了那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那我們今天這首詩是寫于那一年呢?公元752年,距離李白被“賜金放還”已經八年之久,這時的李白已經被用無望了,但心中還燃燒著那一團火,所以歡“字”的背后是無奈,是沒有被重用。介紹背景:譯文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岑夫子和丹丘生啊!請快喝酒吧!不要停下酒杯。讓我來為你們高歌一曲,請你們為我傾耳細聽。思考此句可以看出詩人怎樣的心情?李白在酒中漸漸的找回了自我,在酒酣耳熱之際,他呼朋喚友侃侃而談他不僅自己喝,還勸他的朋友喝。這里也就點明了“將進酒”的這個題目的意思,勸酒歌。狂情感由歡轉為狂作者連續用了四個“三字句”,使得詩歌的節奏不單調,加快了詩歌的節奏,甚至有一些咄咄逼人的感覺,加快了詩歌的旋律,反映出作者這個時候的心情是非常激動。譯文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愿醒。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聽佳音吃美食的豪華生活有何珍貴,只愿沉醉在美酒中不愿醒來。自古以來圣賢無不是冷落寂寞的,只有那會喝酒的人才能夠留傳美名。陳王曹植當年宴設平樂觀,斗酒十千也豪飲,讓賓主盡情歡樂。思考“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是詩人的真心話嗎?不是。是仕途失意,志不得抒的憤慨之詞。“古來圣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是真的在羨慕飲者還是另有所指?另有所指。這是李白由自身的境遇,聯想古今,用孔子、孟子、屈原等“古來圣賢”不被重用,來自我安慰。也是對荒唐社會的憤怒嘲諷和痛徹總結。思考詩人為何舉陳思王曹植的例子來對自己的觀點加以說明?憤情感由狂轉為憤一樣的才思敏捷,一樣的遭人妒忌排擠。作者有感于自己像曹植一樣備受排擠,懷才不遇,有志難展。這既是對陳王昔時宴飲的傾慕,更是對現實遭遇的憤恨與控訴。譯文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那些什么名貴的五花良馬,昂貴的千金狐裘,把你的小兒喊出來,都讓他拿去換美酒來吧。我要與你一起來消除這萬古的情愁!主人呀,你為何說我的錢不多?只管買酒來讓我們一起痛飲。思考最后兩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五花馬,千金裘”這些很多人苦苦追求的東西到了李白這里卻抵不過一碗美酒,在李白的眼中充滿著鄙視之情。“呼兒將出換美酒”正是詩人豪放之情的再一次彰顯。2.李白是怎么勸人喝酒的?與一般人相比,他勸酒的方式有何不同?【明確】“會須一飲三百杯”,一次喝三百杯——喝得多。“將進酒,杯莫酒買醉,逃避現實——沉醉鄉。“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效法古人,縱酒酣飲——酒興濃。停”,一杯接一杯——頻次高。“但愿長醉不復醒”,以“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典裘當馬,反客為主,不拘形跡——酒態狂。思考如何理解“與爾同銷萬古愁?愁情感由憤轉為愁“酒盡興來”,原本是應當高興的時候,然而這種愁卻不消反長。是因為這種歡快只能用酒來麻醉,甚至這種短暫的歡樂也被“愁”這股力量一觸即斷,在恣酒歡樂中詩人猛然發現,“愁”就像一個影子一樣無時無刻不在跟隨著他。思考作者為何而愁?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易老青春不再壯志未酬懷才不遇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圣賢寂寞陳王失意一愁二愁三愁小結全詩緊緊圍繞一個“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壯--歡樂--狂放--憤恨--癲狂--愁苦,而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個“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嘆時光易逝,因愁而縱酒作樂,因愁而慷慨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態,表現了一種懷才不遇又渴望被重用的矛盾復雜的情感。豪放是它的外殼,憤激才是它的內核。李白的身上浸透著儒家思想的血液,“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李白畢生的追求,是李白的一個夢,然而,當現實無情地擺在李白面前時,他的夢碎了,于是,他開始縱酒,他開始放歌,開始了永遠沒有盡頭的愁苦。詩中他以圣賢自稱,以喝酒排解內心的苦悶,以縱酒來對抗現實的齷齪,以精神的曠達來張揚自己的個性。在李白身上,酒是引子,愁是血液,狂是脊梁。同學們,我們也會在人生之路上遭遇不同的愁苦,我們能否做到也在感傷之余,多一份灑脫,多一份曠達與豪情來撐起我們生命的脊梁呢?總結作業以“我心中的李白”為題寫一篇文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