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6課時 遺傳物質的探究歷程一、肺炎鏈球菌的轉化實驗1.格里菲思(斯)的體內轉化實驗(1)實驗材料:兩種肺炎鏈球菌類別 菌落 菌體 有無致病性S型細菌 表面 多糖類的莢膜 R型細菌 表面 多糖類的莢膜 (2)格里菲思(斯)的實驗過程及現象① 小鼠體內小鼠不死亡②S型活細菌小鼠體內小鼠死亡,體內有 ③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小鼠體內小鼠 ④小鼠體內小鼠 ,體內有 (3)結論: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中含有 ,可將無致病性的R型活細菌轉化成有致病性的S型活細菌。 2.艾弗里的體外轉化實驗Ⅰ-人教版(1)設計思路:利用減法原理,將加熱殺死的S菌破碎,設法去除絕大多數的 ,制成細胞提取物;再分別加入對應的水解酶,直接地、單獨地觀察它們的作用。 (2)實驗過程①有R型細菌的培養基+S型細菌的細胞提取物→R型細菌+S型細菌。②有R型細菌的培養基+S型細菌的細胞提取物+蛋白酶→ 。 ③有R型細菌的培養基+S型細菌的細胞提取物+RNA酶→ 。 ④有R型細菌的培養基+S型細菌的細胞提取物+酯酶→ 。 ⑤有R型細菌的培養基+S型細菌的細胞提取物+DNA酶→ 。 (3)結論: 才是使R型細菌產生穩定遺傳變化的物質,即 是轉化因子。 Ⅱ-蘇教版實驗過程①第1組實驗②第2組實驗二、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1.T2噬菌體結構代謝特點 專門 在大腸桿菌體內,不能獨立進行 增殖特點 在自身 的作用下,利用 體內的物質合成自身的組成成分 2.實驗方法: 。 3.實驗過程及結果(1)標記大腸桿菌:在分別含有 和 的培養基中培養大腸桿菌,獲得分別含35S和32P的大腸桿菌。 (2)標記T2噬菌體:用分別含 和 的大腸桿菌培養T2噬菌體,得到DNA含有32P標記或蛋白質含有35S標記的噬菌體。 (3)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項目 含35S的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 含32P的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攪拌、離心后 上清液 放射性高 放射性低沉淀物 放射性低 放射性高細菌裂解后釋放出的T2噬菌體 檢測不到 標記的蛋白質 檢測到 標記的DNA 4.實驗分析(1)T2噬菌體侵染細菌時, 進入細菌的細胞中,而 留在外面。 (2)子代T2噬菌體的各種性狀是通過親代的 來遺傳的。 5.實驗結論: 才是真正的遺傳物質。 三、RNA是遺傳物質的實驗證據1.煙草花葉病毒2.侵染過程3.結論煙草花葉病毒的 控制其性狀,即 是遺傳物質。 四、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1.有細胞結構的生物,既含有DNA又含有RNA,其遺傳物質是 。 2.無細胞結構的生物是 ,由于只含有DNA或RNA,它們的遺傳物質是 。如:煙草花葉病毒、禽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冠狀病毒的遺傳物質是 ,T2噬菌體的遺傳物質是 。 3.結論:因為絕大多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 ,只有少數病毒的遺傳物質是 ,因此說DNA是 的遺傳物質。 @典題精練【例1】(2024屆常州三中合格考)肺炎鏈球菌的轉化實驗中,使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的轉化因子是( )A.莢膜 B.S型細菌的蛋白質 C.R型細菌的DNA D.S型細菌的DNA【例2】(2024屆鹽城市合格考)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的實驗中,下列有關同位素對T2噬菌體成分標記的敘述,正確的是( )A.35S標記DNA B.14C標記蛋白質 C.32P標記DNA D.15N標記蛋白質【例3】(2023屆江蘇省合格考)肺炎鏈球菌轉化實驗中,能使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的“轉化因子”是( )A.蛋白質 B.DNA C.多糖 D.氨基酸@過關訓練一、選擇題1.(2024屆江蘇合格考沖刺)下列關于肺炎鏈球菌轉化實驗的敘述,錯誤的是( )A.R型肺炎鏈球菌轉化成S型的過程中染色體結構發生了改變B.R型和加熱殺死后的S型肺炎鏈球菌單獨注射都不會使小鼠死亡C.S型菌的DNA和R型菌混合培養,后代既有S型菌,也有R型菌D.肺炎鏈球菌的體外轉化實驗證明DNA是“轉化因子”2.(2023屆鹽城市合格考)在“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中,對噬菌體的核酸進行標記的最佳元素是( )A.18O B.14C C.32P D.3H3.(2024屆東海高級中學合格考)在探究噬菌體遺傳物質的實驗中,32P用于標記( )A.細菌的蛋白質 B.噬菌體的DNAC.噬菌體的蛋白質 D.噬菌體的DNA和蛋白質4.(2024屆百校聯考合格考)在“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中,赫爾希和蔡斯使用了放射性同位素35S和32P進行物質標記,以證明( )A.DNA是遺傳物質 B.蛋白質是遺傳物質C.S是構成核酸的主要元素 D.P是構成蛋白質的主要元素5.(2023屆鹽城市合格考)新型冠狀病毒無細胞結構,主要由蛋白質和RNA組成,它的遺傳物質是( )A.DNA B.多糖 C.蛋白質 D.RNA6.下列有關肺炎鏈球菌轉化實驗的敘述,錯誤的是( )A.R型菌在加入S型菌的蛋白質或莢膜多糖后不出現轉化現象B.轉化效率與所提取的S型菌的DNA純度等有關C.若用DNA聚合酶處理S型菌的DNA,仍可能將R型菌轉化為S型菌D.用S型細菌去除莢膜后變成的“R型菌”感染小鼠,小鼠不會患敗血癥7.(2021屆廣東省合格考)艾弗里在肺炎鏈球菌轉化實驗中,用加熱致死的S型細菌制成提取液,將其加入到含有R型細菌的培養基中,再加入不同的酶,實驗結果如下表。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組別 1 2 3 4 5酶 無 蛋白酶 RNA酶 酯酶 DNA酶得到的菌落 R型、S型 R型、S型 R型、S型 R型、S型 R型A.該實驗應用“減法原理”控制自變量 B.該實驗屬于對比實驗,無空白對照組C.第2組實驗證明了蛋白質是遺傳物質 D.第5組實驗證明了DNA不是遺傳物質8.在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中,不用氧的同位素18O標記噬菌體蛋白質和核酸的理由是( )A.蛋白質含O,核酸不含O B.核酸含O,蛋白質不含OC.蛋白質和核酸都不含O D.蛋白質和核酸都含O9.(2024屆江蘇合格考沖刺)肺炎鏈球菌轉化實驗中,將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與R型活細菌相混合后,注射到小鼠體內,在小鼠體內S型和R型細菌含量變化情況如下圖所示。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在死亡的小鼠體內能分離出S型細菌和R型細菌B.曲線ab段下降的原因是R型細菌被小鼠的免疫系統所消滅C.小鼠體內S型細菌的出現是R型細菌突變的結果D.若將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換成S型細菌的DNA,其余條件不變,小鼠體內兩種細菌的含量變化情況仍可用上圖表示10.(2020屆山東省合格考)在對遺傳物質的探索歷程中,許多科學家作出了突出貢獻。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薩頓通過闡明基因和染色體行為之間的平行關系,證明了基因位于染色體上B.格里菲思通過肺炎鏈球菌轉化實驗,證明了DNA是該轉化過程的轉化因子C.艾弗里將S型細菌提取物與R型活菌混合培養,只得到S型細菌的菌落D.赫爾希和蔡斯在證明DNA是遺傳物質的實驗中,運用了同位素標記的方法11.能證明RNA是遺傳物質的實驗是( )A.煙草花葉病毒侵染實驗 B.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C.豌豆雜交實驗 D.肺炎鏈球菌的轉化實驗12.(2024屆江蘇省合格考仿真)下列有關“肺炎鏈球菌轉化實驗”和“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的異同點的敘述,正確的是( )A.實驗材料都是原核生物B.都利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法C.都能證明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D.實驗設計思路都是設法將蛋白質和DNA分開,單獨觀察其作用13.(2024屆江蘇省合格考仿真)下列有關“DNA是生物的主要遺傳物質”的敘述,正確的是( )A.所有生物的遺傳物質都是DNAB.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其他生物的遺傳物質是RNAC.動物、植物、真菌的遺傳物質是DNA,除此之外的其他生物的遺傳物質是RNAD.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大部分病毒的遺傳物質是DNA,少部分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二、非選擇題14.1952年赫爾希和蔡斯研究了噬菌體的蛋白質和DNA在侵染過程中的功能,請回答下列有關問題:(1)與肺炎鏈球菌相比,以噬菌體作為實驗材料的優點是 。 (2)要獲得分別被32P和35S標記的噬菌體,第一步是 ,第二步是噬菌體分別侵染 標記的大腸桿菌。 (3)侵染一段時間后,用攪拌機攪拌,離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然后檢測“被侵染的細菌”的存活率,以及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實驗結果如圖所示:①攪拌的目的是 。當攪拌時間少于1 min時,上清液中35S和32P的放射性較低,而攪拌時間足夠長以后,上清液中35S和32P分別占初始標記噬菌體放射性的80%和30%,由此證明了 進入細菌, 沒有進入細菌。 ②圖中“被侵染細菌”的存活率曲線基本保持在100%,本組數據的意義是作為對照組,以證明 ,否則細胞外 放射性會增高。第16課時 遺傳物質的探究歷程【考點填空】一、1.(1)光滑 有 有 粗糙 無 無 (2)①R型活細菌 ②S型活細菌 ③不死亡 ④死亡 S型活細菌 有致病性的S型細菌(3)轉化因子2.Ⅰ(1)糖類、蛋白質和脂質 (2)②R型細菌+S型細菌 ③R型細菌+S型細菌 ④R型細菌+S型細菌 ⑤R型細菌 (3)DNA DNAⅡ①S型細菌+R型細菌 ②R型細菌 R型細菌 R型細菌二、1.寄生 生命活動 遺傳物質 大腸桿菌2.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法3.(1)35S 32P (2)32P 35S (3)35S 32P4.(1)DNA 蛋白質外殼 (2)DNA5.DNA三、3.RNA RNA四、1.DNA2.病毒 DNA或RNA RNA DNA3.DNA RNA 主要【典題精練】【例1】D 【解析】S型細菌的DNA分子是轉化因子,能將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即DNA是使R型細菌發生穩定遺傳變化的物質,D符合題意。【例2】C 【解析】分別用35S標記T2噬菌體的蛋白質,32P標記T2噬菌體的DNA。【例3】B 【解析】艾弗里的體外轉化實驗證明了DNA能使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過關訓練】1.A 【解析】肺炎鏈球菌為原核細胞,無染色體,不能發生染色體結構改變,A錯誤。2.C 【解析】噬菌體由蛋白質外殼和DNA組成,兩種物質共有的元素是C、H、O、N,只有P是DNA特有的元素,C正確。3.B4.A5.D 【解析】病毒是由蛋白質外殼和核酸組成的,其核酸只有DNA或RNA,因此新型冠狀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6.D 【解析】S型細菌丟失莢膜后變成“R型菌”,遺傳物質并未發生改變,感染小鼠后增殖仍然是S型菌,會使小鼠患敗血癥,D錯誤。7.A 【解析】艾弗里體外轉化實驗應用“減法原理”控制自變量,A正確;該實驗屬于對照實驗,其中第1組為空白對照,B錯誤;第2組實驗中蛋白質被蛋白酶分解后仍出現S型細菌,說明蛋白質不是遺傳物質,C錯誤;第5組實驗中DNA被DNA酶水解后只出現R型細菌,沒有發生轉化作用,說明被分解的DNA是遺傳物質,D錯誤。8.D 【解析】氧元素是DNA和蛋白質的共有元素,因此不用氧的同位素18O標記噬菌體的蛋白質和核酸,D正確。9.C 【解析】小鼠體內S型細菌的出現是S型細菌的DNA進入R型細菌體內,并與R型細菌的DNA發生基因重組的結果,C錯誤。10.D 【解析】薩頓通過闡明基因和染色體行為之間的平行關系,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體上的假說,但沒有證明基因位于染色體上,A錯誤;格里菲思通過肺炎鏈球菌轉化實驗,證明S型細菌中存在某種轉化因子,能將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但沒有證明DNA是該轉化過程的轉化因子,B錯誤;艾弗里將S型細菌提取物與R型活菌混合培養,得到S型細菌的菌落,也得到了R型細菌的菌落,C錯誤;赫爾希和蔡斯在證明DNA是遺傳物質的實驗中,運用了同位素標記的方法,D正確。11.A 【解析】煙草花葉病毒是RNA病毒,通過侵染實驗證明了RNA是遺傳物質,A正確;噬菌體是由蛋白質和DNA組成的病毒,不能證明RNA是遺傳物質,B錯誤;豌豆雜交實驗研究的是真核生物核內基因的傳遞規律,C錯誤;肺炎鏈球菌的轉化實驗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D錯誤。12.D 【解析】兩個實驗都設法將蛋白質和DNA分開,分別觀察兩者在遺傳中的作用,只是分離DNA和蛋白質的方法不同,D正確。13.D 【解析】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大部分病毒的遺傳物質是DNA,少部分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D正確。14.(1)結構簡單,只含有蛋白質和DNA(核酸)(2)用含32P和35S的培養基分別培養大腸桿菌 被32P和35S (3)①將噬菌體和細菌分離開 DNA 蛋白質 ②細菌沒有裂解,沒有子代噬菌體釋放出來 32P【解析】(1)噬菌體沒有細胞結構,且成分簡單,只含有DNA和蛋白質,所以是證實哪一種物質是遺傳物質的很好的實驗材料。(2)噬菌體是病毒,沒有細胞結構,不能在培養基上獨立生存,因此通過用分別含32P和35S的培養基培養大腸桿菌,再用噬菌體分別侵染被32P和35S標記的大腸桿菌的方法獲得被32P和35S標記的噬菌體,然后用標記的噬菌體侵染未標記的大腸桿菌。(3)①攪拌的目的是將噬菌體和細菌分離,所以攪拌時間過短時,含有放射性的蛋白質外殼就會留在細菌表面,即留在沉淀物中,從而使得上清液中的放射性較低。由于32P標記的是噬菌體的DNA,35S標記的是噬菌體的蛋白質,實驗結果表明當攪拌時間足夠長以后,上清液中的35S和32P分別占初始標記噬菌體放射性的80%和30%,證明DNA進入細菌,蛋白質沒有進入細菌。②圖中“被侵染細菌”的存活率曲線基本保持在100%,本組數據的意義是作為對照組,以證明細菌沒有裂解,沒有子代噬菌體釋放出來,否則細胞外32P放射性會增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