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新人教生物一輪復習高頻考點解析訓練6 聚焦細胞分裂、遺傳、變異三者的聯系強化1 細胞分裂與遺傳、變異的關系解 疑 釋 惑1.減數分裂與遺傳規律遺傳定律的本質如下圖所示:2.變異類型與細胞分裂的關系(1)細胞分裂與基因突變任何方式的細胞分裂過程中,都有遺傳物質的復制,在生物體內或體外各種因素的影響下,都可導致DNA復制過程中發生差錯,從而發生基因突變。(2)減數分裂與基因重組①減數分裂Ⅰ后期,因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發生基因重組。②減數分裂Ⅰ前期(四分體時期),因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互換導致基因重組。 方 法 規 律結合分裂圖像判定變異類型及配子種類(1)圖示細胞有可能是次級精母細胞,也有可能是極體。①若個體基因型為AABB或aaBB,則造成姐妹染色單體上基因不同的原因是基因突變。②若個體基因型為AaBB或AaBb,則造成姐妹染色單體上基因不同的原因最可能的是互換,也有可能是基因突變。(2)判斷原因后,可通過還原聯會時期的圖解,推測產生子細胞的基因型。①若個體基因型為AABB(aaBB),因為該細胞發生基因突變,產生配子基因型為AB、AB、AB、aB(aB、aB、aB、AB)。②若個體基因型為AaBB,且該細胞只發生基因突變,產生配子基因型為AB、AB、AB、aB(顯性突變)或aB、aB、aB、AB(隱性突變)。③若個體基因型為AaBb,且該細胞只發生基因突變,產生配子基因型為Ab、Ab、AB、aB(顯性突變)或ab、ab、aB、AB(隱性突變)。④若個體基因型為AaBB(AaBb),且該細胞只發生互換,產生配子基因型為AB、aB、aB、AB(Ab、ab、aB、AB)。(3)細胞分裂與染色體變異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過程中都可能會發生染色體變異。①染色體結構變異:染色體片段的缺失、重復、倒位、易位常發生于減數分裂Ⅰ的前期和有絲分裂前期。②染色體數目變異a.個別染色體數目異常(染色體多體或缺體):減數分裂Ⅰ個別同源染色體未分離,或減數分裂Ⅱ個別染色體的姐妹染色單體形成的染色體未分離。b.多倍體:由于紡錘體形成異常,導致姐妹染色單體形成的染色體不分離,染色體數目加倍。 方 法 規 律染色體異常分離導致配子異常的分析如果減數分裂Ⅰ異常,則所形成的配子全部不正常;如果減數分裂Ⅱ一個次級精母細胞分裂異常,則所形成的配子有的正常,有的不正常。如圖所示:典 題 固 法題型1 結合細胞學基礎考查遺傳規律的本質1.某研究所將擬南芥的三個抗鹽基因SOS1、SOS2、SOS3導入玉米體內,成功篩選出整合的耐鹽植株(三個基因都表達才表現為高耐鹽性狀)。圖甲、乙、丙表示三個基因隨機整合的情況,讓三株轉基因植株自交,對后代高耐鹽性狀個體的敘述錯誤的是( )A.三個抗鹽基因在整合過程中隨機整合到1條或同源或非同源染色體上屬于基因重組B.三個抗鹽基因在甲株自交中遵循分離定律,在乙和丙株自交中遵循自由組合定律C.讓三株轉基因植株自交,其中甲株自交后代獲得高耐鹽性狀的個體比例最大D.讓三株轉基因植株自交,其中丙株自交后代獲得高耐鹽性狀的個體比例最大題型2 染色體數目異常與細胞分裂的關系2.(2022·湖北卷)為了分析某21三體綜合征患兒的病因,對該患兒及其父母的21號染色體上的A基因(A1~A4)進行PCR擴增,經凝膠電泳后,結果如圖所示。關于該患兒致病原因的敘述,錯誤的是( )A.考慮同源染色體互換,可能是卵原細胞減數分裂Ⅰ21號染色體分離異常B.考慮同源染色體互換,可能是卵原細胞減數分裂Ⅱ21號染色體分離異常C.不考慮同源染色體互換,可能是卵原細胞減數分裂Ⅰ21號染色體分離異常D.不考慮同源染色體互換,可能是卵原細胞減數分裂Ⅱ21號染色體分離異常題型3 結合細胞學基礎考查變異類型的判斷3.(2020·天津卷)一個基因型為DdTt的精原細胞產生了四個精細胞,其基因與染色體的位置關系見下圖。導致該結果最可能的原因是( )A.基因突變B.同源染色體非姐妹染色單體間發生互換C.染色體變異D.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強化2 生物遺傳與變異的關系解 疑 釋 惑遺傳和變異密切相關,兩者又是進化的基礎,變異類型可通過配子等方式遺傳。考題往往設置變異情境,進行相關遺傳規律分析,或設計遺傳實驗判斷變異類型等。1.設計實驗判斷基因突變的類型(1)類型①顯性突變:如a→A,該突變一旦發生當代即可表現出相應性狀。②隱性突變:如A→a,在突變個體當代不表現出新性狀,隱性基因純合時才表現出來,且突變性狀一旦在生物個體中表現出來,即可穩定遺傳。(2)判定方法方法 觀察與結論選取具有突變性狀的個體(突變體/型)與原始親本進行雜交(植物可自交) 若子代只表現原有的性狀,則控制相對性狀的基因的突變是隱性突變若子代既表現突變性狀又表現出原有的性狀,則控制相對性狀的基因的突變是顯性突變選擇突變體與其他已知未突變體(野生型)雜交 通過觀察后代變異性狀的比例來判斷基因突變的類型2.設計實驗判斷突變基因在染色體上位置(詳見微專題5)3.判斷外源基因插入位置(詳見微專題5)典 題 固 法題型1 生物變異與遺傳規律綜合考查1.(2022·汕頭一模)中國是用桑蠶絲織綢最早的國家,自古即以“絲國”聞名于世。家蠶的性別決定方式是ZW型。與雌蠶相比,雄蠶產絲多且質量高。科學家利用誘變技術使其孵出來的都是雄蠶,部分育種過程如下:①應用電離輻射,得到兩種Z染色體上具有顯性基因(A、B)的雄蠶品系P1和P2,如圖1所示。②利用γ射線誘變得到雌蠶品系P3,使Z染色體的一個片段移接到W染色體上,該片段上帶有a和b基因,如圖2所示。③選擇合適的親本雜交。回答以下問題:圖1 圖2(1)以上育種過程涉及的變異類型有 。 (2)A為紅體色基因,a為體色正常基因,B為痕跡翅基因,b為正常翅基因。A或B在雄蠶受精卵中有2個會使胚胎致死,而在雌蠶受精卵有1個顯性基因且沒有其等位基因就會使胚胎致死,其他情況均正常。①P1和P3雜交后代中紅體色的概率為 ,P2與野生型雌蠶雜交后代的雌雄比為 。 ②為了選育出雄蠶,選擇P2和P3雜交得F1,從F1中篩選出體色正常、痕跡翅的雌蠶與P1雜交得F2,從F2中篩選出 的雄蠶與野生型雌蠶雜交得F3,F3全為雄蠶,雌蠶在胚胎期死亡。在大量的實驗中,F3中有少數雌蠶存活下來,可能的原因是 。 題型2 利用“假說—演繹法”判斷變異類型2.(2022·汕頭質監)果蠅的正常翅和卷翅是一對相對性狀,由一對等位基因控制(相關基因用A、a表示)。將卷翅雌性果蠅與正常翅雄性果蠅交配,F1表現為卷翅∶正常翅=1∶1,將F1中的卷翅個體相互交配,F2表現為卷翅∶正常翅=2∶1。回答下列問題(不考慮XY染色體同源區段遺傳):(1)根據實驗結果判斷,卷翅為 性性狀。卷翅個體相互交配,后代出現卷翅和正常翅的現象稱為 。(2)F2表現為卷翅∶正常翅=2∶1的原因是 。根據題干信息判斷,卷翅基因應位于 染色體上,原因是 。 (3)研究發現,一些卷翅果蠅體內還存在一個顯性突變基因B(表現為星狀眼,等位基因為b),該基因純合致死,與卷翅基因分別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的兩條染色體上,這樣的果蠅品系稱為平衡致死品系。①平衡致死品系的雌雄個體相互交配,后代的基因型是 。②該品系可用于檢測出常染色體上未知基因突變的類型,確定突變基因與可見性狀的關系及其所在的染色體,技術路線如下圖。在F1挑選卷翅雄果蠅與該品系的雌果蠅作單對交配,子代分開飼養,之后各自在F2中選取卷翅的雌雄個體相互交配。若有些雜交組合在F3的表型及比例為 ,說明該染色體發生了隱性突變。強化3 細胞分裂、遺傳、變異的綜合分析典 題 固 法題型1 基于細胞分裂的遺傳規律相關分析與計算1.家蠶是二倍體生物,含56條染色體,ZZ為雄性,ZW為雌性。在蠶卵孵化過程中,用X射線處理,發現細胞中基因及染色體的變化如圖所示(其他基因及染色體均正常)。回答問題:野生型 突變Ⅰ 突變Ⅱ(1)突變Ⅰ的變異類型為染色體結構變異中的 。突變Ⅱ個體減數分裂能產生 種基因型的卵細胞。(2)家蠶野生性狀(B)對突變性狀(b)為顯性,B、b均位于Z染色體上,已知基因b為致死基因。某生物興趣小組欲設計實驗探究基因b的致死類型,選擇雜合野生型雄家蠶與突變型雌家蠶雜交,統計子代的表型及比例。實驗結果及結論:①若后代中 , 說明基因b使雌配子致死;②若后代中 , 說明基因b使雄配子致死;③若后代中 , 說明基因b純合使雄性個體致死。題型2 減數分裂異常導致遺傳病分析2.ph染色體是指受電離輻射等影響,人類22號和9號染色體易位形成的新染色體(如圖),導致細胞過度增殖,從而引起慢性粒細胞白血病,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這種變異與四分體時期的互換屬于同一種變異類型B. 這類白血病患者的異常染色體可通過顯微鏡觀察到C. 這類患者形成生殖細胞的過程中會出現聯會異常,不可能生育出正常后代D. 電離輻射也可以引起基因突變,具有定向改變的特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