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 中國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的演變(下)教學目標教學目標: 唯物史觀:通過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制度,使學生理解我國現代政治制度是借鑒了 古今中外制度建設的有益成果,符合我國國情而制定并發展完善的;理解新中國的制度體現了 人民當家作主,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則;認識中國現代政治制度發展的獨特性。 時空觀念:通過時間軸,把握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建立和發展歷 程,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完善歷程。 史料實證:通過對文獻、地圖、圖示等多種形式的歷史資料進行分析,了解 1982 年憲法完 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內容以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展的新舉措。 歷史解釋:通過對我國現代主要政治制度的學習,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建立 和完善過程,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如何堅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體系、 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各方面體制機制等具體制度有機結合起來的,并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 本性質,和對實現“兩個一百年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深遠意義。 家國情懷: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樹 立社會主義制度自信,堅定為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發展不懈努力的理想。 教學重點: 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過程,理解中國政治發展的艱巨 性和獨特性,樹立社會主義制度自信。 教學難點:理解中國政治發展的獨特性,認識新時代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 新舉措。教學過程時 間 教學環 節 主要師生活動1 分 鐘 導入 回顧上節課的學習,梳理民國初期,資產階級革命派、南京國民政府、中 國共產黨的三種治理國家方案。 利用時間軸進行時空定位,引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制度。15 分 鐘 中國主 要政治 制度的 建立和 發 展 1.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1)呈現歷史照片,引出新中國成立初的背景,提出問題“從 1953 年的 選舉法規定,你能看出新中國在制度建設過程中有何突出的特點? ”引導學生 理解中國民主政治建設從國情出發,切實保障人民的權利的特點。 (2) 引領學生閱讀 1954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總綱的重點內容,更 好地認識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主要內容和重大作用。 (3)出示圖文材料,結合時代背景,提出問題“ 1982 年憲法是如何進一步 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呢? ”通過學生自己的歸納分析,可加深其對“人民 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載體。 ”這一認識。 2.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1)梳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內容,幫助學生理 解政協會議具有“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各民主階級大團結 ” 的精神。 ” (2)提出問題“思考 1956 年中共中央提出八字方針的背景和意義。 ” 引 導學生思考此時民主黨派的性質發生改變,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力量。理 解政治制度要與國家有效治理的需求相適應,因時因勢而變,不斷調整與創新。 3.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與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兩個制度不做重點處理,僅闡釋內容。本冊書第 13 課《當代中國的民族政 策》與高一思想政治必修 3 政治與法治(部編版)都有詳細的相關制度內容。7 分 鐘 新時代 完善和 發展中 國特色 社會主 義制度 (1)提出問題“進入新時代,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又有哪些 新舉措,取得哪些新成果? ”引導學生結合十八大以來的改革部署,體會中國 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獨特性,了解我國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 化的重大意義。 (2)通過短視頻和高頻詞做出的數據圖,使得學生清晰直觀地了解十八屆 三中全會的精神在實踐中如何得到貫徹。更好地了解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制度建設過程中,要突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2 分 鐘 小結 利用時間軸回顧本課內容,引導學生回顧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制度建設的 歷程,引導學生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植于中國大地,反映了人民意愿,適 應了中國和時代發展的進步要求。培養學生樹立制度自信,堅定為推進社會主 義政治文明發展不懈努力的理想。課題 中國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的演變(上)教學目標教學目標: 唯物史觀:了解共和制在中國近代確立的曲折過程,認識中國近代史上君主制政體被共 和制政體取代是時代的進步;結合時代背景,對民初政局的特點進行多角度分析;通過學中國政治制度,認識近代政治制度演變的曲折性、多樣性。 時空觀念:通過民國初年的大事時間表,把握民初政局的階段特征。 史料實證:通過對文獻、地圖、圖示等多種形式的歷史資料進行分析,了解國民黨 “訓 政 ”的實質及中國共產黨在建國前對政權和制度建設的探索。 歷史解釋:從中國封建主義的社會根基、資產階級的社會力量等角度理解資產階級通過 政黨政治的形式嘗試國家治理的過程,了解其治理方案及失敗原因。理解中國政治發展的艱 巨性和獨特性。 家國情懷:了解近代革命黨人為維護共和的不懈斗爭,體會其追求進步,不屈不撓的革 命精神;了解中國共產黨結合時代形勢做的一系列制度探索和創新,培養學生的時代擔當精 神。 教學重點:結合《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內容分析其所確立的資產階級共和國的國家政 治制度和政權組織形式。認識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和解放區的實踐和理論探索,為執政后治 國理政積累了經驗。 教學難點:理解中國近代不同政治制度的多樣性,認識國民黨“訓政 ”的實質是獨裁統 治。教學過程時 教學 主要師生活動間 環節1 分 鐘 導入 回顧前面幾課的學習,梳理中外政治體制的不同發展軌跡。 利用時間軸進行時空定位,引出資產階級共和制在中國的誕生。11 分 鐘 國 期 政 制 民時的治度 1.南京臨時政府成立 ——標志著資產階級共和制在中國誕生 出示“五色旗 ”和“清帝退位詔書 ”,引導學生認識南京臨時政府成立 的重要意義。 2.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出示圖文材料,呈現《臨時約法》為資產階級治理國家提供的方案,幫 助學生理解民國初期推行政黨政治的必要性。 3.民國初期政黨政治的嘗試 提出問題“請同學們觀看大事年表,大家能看出民初政局有哪些特點 呢? ”引導學生更深入地思考不同歷史事件的內在聯系,認識這一時代特征, 培養對事件的分類歸納能力。 4.南京國民政府堅持“訓政 ” 提出問題“對比孫中山 ’革命程序 ’論,分析國民黨 ‘訓政 ’的實質。” 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本課難點: 國民黨“訓政 ”的實質是獨裁統治。對比兩 者,可更好地培養學生分析比較能力。12 分 鐘 中 國 共 產 黨 在 根 據 地 和 解 放 區 的 制 度 探索 1.革命根據地——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 出示材料,引導學生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了解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根據 地對政權和制度建設的探索。 2.抗日根據地“三三制原則 ” 思考第一個問題: “三三制 ”原則有哪些特點?進一步思考:為什么抗 日根據地采取“三三制 ”這種政權模式?引導學生認識抗日根據地和革命根 據地時期政權模式的不同,理解政治制度要與國家有效治理的需求相適應, 因時因勢而變,不斷調整與創新。 3.解放戰爭時期的政治制度探索 梳理解放戰爭時期政治制度探索的主要背景和措施,分析《論人民民主 專政》 中的建國理論,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中國共產黨的制度探索為新中國 建立人民民主政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 分 鐘 小結 利用思維導圖回顧本課內容,引導學生對本課所講的制度建設有更清晰 的時空認識,理解共和制在中國確立的曲折過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中國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的演變(上)_教學設計.docx 中國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的演變(下)_教學設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