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選擇性必修二經濟與社會生活材料題綜合練習(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選擇性必修二經濟與社會生活材料題綜合練習(含答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選擇性必修二·經濟與社會生活
材料題綜合練習
1.馬鈴薯
印第安人在南美安第斯山脈發現野生馬鈴薯,開創了人類馴化與食用馬鈴薯的先河。憑借馬鈴薯的給養,南美印第安人進入農耕社會,創造了燦爛的農業文明,締造了顯赫的印加帝國。
馬鈴薯來到歐洲之后,提高了所播種地區的食物供應能力,打破土地原有供養人口的極限,實現人口倍增,提高了農業生產率,將更多的勞動者從種植業中解放出來,促使人們轉入鄉村制造業,支撐英國跨越勞動力限制的門檻,引發最初的英國工業革命。
馬鈴薯約在明朝萬歷年間進入中國,傳入后的400年里,中國人口從不足1億增長到4.3億。
馬鈴薯傳入美國后,很快就成了美國人的主要食物。隨著科學技術在馬鈴薯食品加工中的運用,薯條、薯片加工業興起。20世紀50年代,美國現代快餐業步入高速發展軌道,隨著一些快餐集團海外市場的拓展,油炸薯條、薯片迅速成為流行食物,風靡全球,影響至深。
21世紀以來,中國馬鈴薯播種面積穩定在8000千公頃左右,遍布各個省、市、區。馬鈴薯的傳入傳播,對中國土地的開發利用、人口增長及社會發展、生態和諧持續、國民飲食營養的豐富平衡起到了重要作用。
——摘編自王秀麗 陳萌山《馬鈴薯發展歷程的回溯與展望》
閱讀材料,提取信息,結合所學,闡釋馬鈴薯的馴化與傳播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要求:信息提取充分,史論結合,邏輯清晰。)(8分)
2.農業的發展
材料一
中國人以為繁榮安定的景觀是田疇相接,莊稼豐茂;中國的詩歌中,最常見的是田園,很少有歐洲的牧野與山林。精耕細作的農業,為中國人的飲食開發出不少美味佳肴,可是其中最豐富的成分是碳水化合物(淀粉)纖維質與素食的蛋白質。
材料二
雅典人“不僅可以享受阿提卡的橄欖油和葡萄酒,而且可以食用黑海的谷物和干魚,品嘗腓尼基的椰棗和西西里的干酪”。……雅典的糧食產量只能滿足城邦四分之一的消費量,更多的糧食需要橄欖油、葡萄酒等土特產品與外部交換。
依據材料一、二,概括古代中國和古希臘城邦飲食方面的不同點。結合所學分析產生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4分)
3.美洲農作物外傳
材料一
番茄:一名六月柿,莖似篙,高四五尺,葉似艾,花似榴,一枝結五實或三四實,一樹二三十實,縛作架,最堪觀。火傘火珠,未足為喻。草本也,來自西番,故名。
——王象晉《二如亭群芳譜》(1621年)
材料二
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給,則于山上種包谷、洋芋、蕎麥、燕麥或蕨蒿之類。深林剪伐殆盡,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
——袁景暉(清)《建始縣志》
(1)指出材料一中兩則材料的類型。閱讀兩則材料能得出哪些史實?(4分)
(2)依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簡要說明玉米、甘薯傳入對明清社會產生的影響。(6分)
4.15—16世紀是世界歷史發展的重要時期。隨著新航路的開辟,人類社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結合所學回答問題。
材料一
新航路的開辟使世界各地開始建立廣泛的直接聯系,在人類歷史逐步從分散走向整體的進程中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是世界歷史形成的重要環節。
材料二
1500—1700年歐洲10萬以上人口城市統計表
人口數 1500年城市數(名稱) 1700年城市數(名稱)
10萬~20萬 4個(法國巴黎,意大利米蘭,那不勒斯與威尼斯) 8個(意大利羅馬、威尼斯、米蘭,西班牙馬德里,葡萄牙里斯本,等等)
20萬~40萬 0 2個(那不勒斯與荷蘭阿姆斯特丹)
40萬以上 0 2個(倫敦和巴黎)
(1)請用史實簡要說明,材料一中“建立廣泛的直接聯系”的途徑。(4分)
(2)閱讀材料二,歸納1500—1700年歐洲大城市發展的表現。(5分)
5.糧食儲備與糧食安全
材料一
農業倉庫是一種起源于西方國家的現代農業金融制度,于20世紀20年代傳入中國。1933年,南京國民政府通過“各縣必須要有由農民銀行設立的農業倉庫”的決議,大力推行新型農倉建設,這是中國糧食儲備歷史上第一次提出利用信貨資金建設倉儲設施。這種新式農倉的推行,改變了過去由中央或地方政府出資建倉進行管理的規定,鼓勵銀行金融機構經營管理,發揮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當時的農民、中國、新華等銀行均在各地設立了倉庫。農業倉庫還具有加工、包裝、農產運銷等業務,可起到活躍農村之效。為指導各地農倉建設,國民政府陸續頒布《農倉法》《農倉業法》等法規,確立了農業倉庫的法律地位。農倉也從局限于儲藏糧食,擴展到輔助農業生產的功能,加之金融資本的進入使得新農倉在當時獲得了較快發展。一定時期內,全國倉儲容量大幅增加,對保障糧食供應發揮了作用。然而,農業倉庫畢竟屬于新生事物,無現成經驗可借鑒,在推廣過程中出現政府財力匱乏、經營思路單一、農戶受益不大;缺乏熱情、倉儲農產品不足、存儲設備簡陋;糧食發霉、不能有效防蟲;交通運輸障礙等問題,于1937年最終陷入低谷。
——摘編自白麗萍《民國時期關于“農業倉庫”的研究和討論》
材料二
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處于積貧積弱狀態,糧食安全問題突出。為穩定民心,恢復生產發展經濟,政府著手恢復建設農業基礎設施和糧食儲備設施,出臺一系列政策。基本上形成了以甲字糧(國家統一管理的特種糧食儲備,主要用于應對重大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費用由國家財政負擔,動用權屬國務院)、戰備糧、周轉糧、農村集體儲備糧四部分為主的糧食儲備體系。
1978年以來,農民生產積極性得到激發,糧食產量逐年增長,糧食價格穩中有降,農民甚至出現“賣糧難”現象。為此,國務院決定建立國家專項儲備糧制度,投入大量資金建設糧庫,完善配備先進的儲糧設備。從2000年開始,分別設立國家糧食局和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由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對中央儲備糧進行垂直管理。逐步建立起以中央儲備為核心,地方儲備為支柱,社會儲備為基礎,多層次、全社會的儲備體系。
——摘編自金梅、劉洋等《糧食安全與糧食儲備制度的發展演變》
(1)依據材料一,評價南京國民政府的農倉建設。(7分)
(2)依據材料二,概括新中國糧食儲備制度的特點,結合所學分析其影響。(7分)
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七八千年前,中國北方和南方的農業與農耕聚落都有了很大發展。耒、耜的出現和普遍使用,糧食的儲備,為聚落生活的安定提供了保障,這使人們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發展。
材料二
郭家莊的160號商代墓中出土了青銅禮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紋飾和族徽文字,還出土了28件青銅樂器和生產工具,220件青銅兵器和900枚銅鏃……墓主人可能是地位較高的武將。
材料三
《呂氏春秋》 指出:“公作則遲,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則速,無所匿遲也。”所謂“公作”,就是奴隸在井田上集體耕作,“分地”則指封建制度下的租佃制。這種“公作”與“分地” 的區別,反映了沒落的奴隸制與新發展起來的封建制之間的鮮明對比。
(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列舉農業“有了很大發展”的表現,并舉例說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發展。(4分)
從160號商代墓出土的文物中可以得到哪些歷史信息 (3分)
(3)根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概括春秋時期耕作方式的變化,并分析這一變化的歷史作用。(4分)
7.商業貿易和工業革命
材料一
16﹣18世紀,歐洲人主導的這三百年的國際貿易中,最重要的貿易方式是所謂的三角貿易。……各種各樣的三角貿易中,奴隸是這種貿易的主要商品。……我國學者還講到了一種范圍更大的三角貿易,即“當時存在于歐、亞、美三洲之間的……繁榮的‘三角貿易’”。其內容或過程大體上是這樣的:歐洲人向美洲輸出歐洲的工業品,在美洲換成白銀,然后通過各種渠道(如菲律賓和墨西哥之間的太平洋航線),換取亞洲的生絲、綢緞、棉布、瓷器、茶葉、香料、胡椒等,再運回歐洲。
——摘編自王加豐《三角貿易》
材料二
“它們被新的工業排擠掉了,新的工業的建立已經成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關的問題;這些工業所加工的,而是來自極其遙遠的地區的原料;它們的產品不僅供本國消費,機器的采用,化學在工業和農業中的應用,鐵路的通行,電報的使用,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術從地下呼喚出來的大量人口——過去哪一個世紀料想到在社會勞動里蘊藏有這樣的生產力呢?”
——《共產黨宣言》
“小工業創造了資產階級,大工業創造了工人階級,并把資產階級隊伍中的少數選民擁上寶座。但是,是‘美好的舊時代’的人數眾多的小資產階級已經被工業摧毀,從他們當中一方面分化出富有的資本家
——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
(1)依據材料一,結合所學,在圖中繪出全球航路開辟后世界貿易路線示意圖(4分)
(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確定一個主題,談談你對“改變世界的工業革命”的理解。(9分)
8.近代工業化
“工業化”指的是以農業和手工生產為中心的經濟向以工業和機器生產為特征的經濟轉化的過程。
從18世紀晚期開始,首先在英國,其次在西歐、北美、俄羅斯和日本,機器和工廠把農業社會變成了工業社會。工業化的機器通過快速、廉價及有效地生產高質量的產品而改變了經濟生產。工業化的進程刺激了技術的革新,并提升了世界大多數地區人們的物質生活水準。
早期的實業家構建了新的工作環境——工廠,讓大批工人集中在一個屋檐下操作復雜的機器。工廠由此可以使管理者制定勞動紀律,并嚴密檢測工廠里的產品質量。但是,通過把工作轉移到家庭之外,工廠也改變了傳統的家庭生活模式。
新的城市聚集了很多離開鄉村到工廠里謀求工作的人。成百萬的移民走得更遠,他們穿過大海到新土地上尋找發展的機會。然而,早期的工人經常會發現自己始終生活在貧困中,工作在極為惡劣的環境里。對此,馬克思和恩格斯呼吁摧毀資本主義,建立更為公正和合理的社會主義社會。
雖然在全球范圍內,工業化的水平并不均衡,但是工業社會帶來了新的國際分工,從而使非洲、亞洲和美洲的絕大部分地區完全依賴于原料的出口。
——摘編自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文明的傳承與交流》
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簡述近代工業化的影響。(12分)
9.福特生產流水線
世界上第一條汽車裝配流水線誕生在福特汽車公司。1903年,福特與人合伙創辦福特汽車公司。1908年,福特公司推出一種最新型的T型車,因價格低,引起一般工薪階層、農民家庭的關注。福特意識到,產品要價廉,質量要可靠,必須采取流水作業法大量生產。1913年,福特汽車公司首先使用大規模流水線生產方式。1914年,福特安裝了第一條自動傳送帶,也是工業企業第一條自動線。其生產方式是在實行產品標準化的基礎上,利用高速傳送裝置,把生產過程組成流水作業線。一戰后,全球汽車有一半是T型車。性價比高的T型車把汽車從富人們的娛樂工具中獨立出來,也改善了人們行路難的問題。1925年,福特公司每10秒就生產組裝一輛車,生產效率提高4488倍。到1927年止,T型車共生產出1500多萬輛,創下了前所未有的奇跡。神奇的流水線,從汽車工業推而廣之,改變了整個世界。這種勞動組織和生產管理辦法不僅開創了科學管理的新時代,而且把工人變成了“快馬加鞭”式的新制度的受害者。工作變得單調乏味,對技能的要求越來越低,《福布斯》雜志載文說,持續運作的傳送帶,使下班的男女工人疲憊不堪,常常癱倒在公共汽車或街道上。
——摘編自尹淑凡《汽車大王和神奇的流水線》
依據材料,談談你對福特生產流水線的認識。(8分)
1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新商路波斯與羅馬,后來則是波斯與拜占庭的兩相對峙,在宣示領土之外,他們最關緊要的開戰理由是為了控制東西貿易路線。從地中海世界通往遙遠的東方,最直接的路線是穿過波斯人統治或主控之下的地帶,不過如果能在波斯勢力范圍之外另辟新路,在經濟方面以及戰略方面有著明顯的好處。公元5到6世紀,南道中的漢志商道日漸重要。這一時期的阿拉伯人學會了使用更先進的武器和盔甲,以及當時的戰術,學會了寫字,創造字符,開始書寫自己的語言。阿拉伯人身邊有好幾種宗教,他們揚棄了原始多神崇拜之后,也沒想接受當時相互競爭的各式教義當中的任何一種,他們開始尋求自己的。
——【英】伯納德.路易斯《中東兩千年》
(1)漢志商道是古代阿拉伯西部沿海地區的一條著名商道。請結合上述圖文材料和所學知識,概述這一新商路的影響。(6分)
材料二
蘇萊曼一世是奧斯曼帝國第10位蘇丹(1520年一1566年在位),帝國的艦隊曾稱霸地中海、紅海和波斯灣。1536年蘇萊曼一世通過給予法國商人貿易特權等方式,與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結成對抗哈布斯堡王朝的同盟關系,這在當時被視為“百合花和新月的瀆圣的結合”。同盟提供了“現代史上歐洲均勢之外部源泉或外部動因的最初重大表現”,即法國援引歐洲外援的側翼大國的決定性干預。這是歐洲近代國際體系發展中的一部分。蒙古帝國的分崩離析和鼠疫的傳播,絲綢之路不再像從前那么安全了。歐洲商人和君主們都認識到,開發通往亞洲的直接商路將帶來巨額利潤。來自西非的貴金屬是購買亞洲奢侈品的主要支付手段,同在亞洲的情況一樣,是由穆斯林商人的駝隊穿過撒哈拉沙漠,同理,也必須要找到通向非洲市場的直接途徑。尋求新商路的不同動機是交織在一起并彼此強化,傳播信仰的目標成為發財致富動機的脫罪詞和強心劑。
(2)在歐洲進入近代社會的歷程中,伊斯蘭文明起到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為什么說“傳播信仰的目標成為發財致富動機的脫罪詞和強心劑”。(10分)
11.商業貿易和工業革命
材料一
16—18世紀,歐洲人主導的這三百年的國際貿易中,最重要的貿易方式是所謂的三角貿易。……各種各樣的三角貿易中,最主要的一種指歐洲、非洲和美洲之間的貿易,奴隸是這種貿易的主要商品。……我國學者還講到了一種范圍更大的三角貿易,即“當時存在于歐、亞、美三洲之間的……繁榮的‘三角貿易’”。其內容或過程大體上是這樣的:歐洲人向美洲輸出歐洲的工業品,及其用工業品從非洲換來的黑人奴隸,在美洲換成白銀,然后通過各種渠道(如菲律賓和墨西哥之間的太平洋航線)把這些白銀運往亞洲,換取亞洲的生絲、綢緞、棉布、瓷器、茶葉、香料、胡椒等,再運回歐洲。
——摘編自王加豐《三角貿易》
材料二
“它們被新的工業排擠掉了,新的工業的建立已經成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關的問題;這些工業所加工的,已經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來自極其遙遠的地區的原料;它們的產品不僅供本國消費,而且同時供世界各地消費。”……“自然力的征服,機器的采用,化學在工業和農業中的應用,輪船的行駛,鐵路的通行,電報的使用,整個大陸的開墾,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術從地下呼喚出來的大量人口——過去哪一個世紀料想到在社會勞動里蘊藏有這樣的生產力呢?”
——《共產黨宣言》
“小工業創造了資產階級,大工業創造了工人階級,并把資產階級隊伍中的少數選民擁上寶座。但是,這只是為了有朝一日更有把握地推翻他們。目前無可爭辯的和容易解釋的事實,是‘美好的舊時代’的人數眾多的小資產階級已經被工業摧毀,從他們當中一方面分化出富有的資本家,另一方面又分化出貧窮的工人。”
——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
(1)依據材料一,結合所學,在圖中繪出全球航路開辟后世界貿易路線示意圖。(4分)
(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確定一個主題,談談你對“改變世界的工業革命”的理解。(8分)
12.世界貿易
材料一
荷蘭商人資本崛起于波羅的海,成長于地中海,興盛于海外殖民地。16- 17世紀,荷蘭商人資本逐步主宰了波羅的海的貿易,并使之成為荷蘭的“母體貿易”。此后荷蘭商人資本大肆搶占威尼斯、熱那亞“富源貿易”市場份額,運用自己的海上優勢,逐漸控制了地中海世界的轉運貿易。17世紀初,荷蘭商人緊隨葡萄牙、西班牙的海外擴張 步伐,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上開辟新的貿易路線,并先后創建東印度公司、西印度公司,荷 蘭商業體系擴展到東西印度,把全球貿易中具有戰略意義的物資如白銀、香料控制在自 己手中。荷蘭人發展出近代的信貸、金融、薄記體系,把阿姆斯特丹建成世界上第一個現 代意義上的資本市場。到17世紀中葉,阿姆斯特丹成為歐洲新的國際轉運貿易中心與 貨幣金融中心。
材料二
西班牙人開展跨太平洋“大帆船貿易”始于1565年,正值明朝政府開始推行開海貿易政策。西班牙政府每年都派遣滿載美洲白銀及商品的大帆船,從墨西哥駛往菲律賓馬尼拉。這引起把白銀視為至寶的中國商人的興趣,努力擴展對菲出口貿易。中國船隊所載貨物到達馬尼拉,即被轉裝到待航墨西哥的大帆船上。大帆船把盛產白銀的美洲和銀價昂貴的中國聯系在一起,使中國生產的生絲與絲綢大量運銷于需求特別強大的美洲市場,西班牙人獲得的貿易利潤驚人。到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漸成世界海上霸主,逐漸在世界貿易中占據主導地位。在自由貿易的世界大潮沖擊下,以壟斷為特色的“大帆船貿易”的地位急劇下降,綿延250年的太平洋“大帆船貿易”遂告終結。
依據材料一和所學,分析17世紀中葉阿姆斯特丹成為歐洲國際轉運貿易中心與貨幣金融中心的原因。(6分)
(2)閱讀材料二并結合所學,評析“大帆船貿易”的興衰。 要求:史實準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8分)
13.勞作方式 世界貿易。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① ② ③
筒車。“水能利物,輪乃曲成,升降滿農夫之用……俄宛轉以風生。([唐]陳建章《水輪賦》) 6月用犁耕田地和8月用鐮刀收割。(809—818年《天文學筆記》中“農業日歷”,維也納奧斯特里茲國家圖書館藏) 1840年驅動著一臺脫粒機的移動式蒸汽機
④ ⑤ ⑥
1867年至1894年間江南制造總局制造槍炮彈藥的生產車間 20世紀初福特汽車廠的生產流水線 21世紀中國某電器的5G“無人工廠”
從動力發展和生產組織形式變化兩個角度,各任選兩幅圖片說說自己的理解。(4分)
材料一
1720—1913年世界貿易增長率(%)
——[日]宮崎犀一《近代國際經濟》
材料二
產業巨變導致了世界貿易的巨大變化。世界貿易提升了資源的使用效率、增進了世界物質生產和貿易利益,其中存在不平等與不平衡。……更可怕的是,自18世紀以來這種經濟秩序至今仍存在,在西方經濟學家的詮釋和粉飾下,變成了合理的、“先進”的,并被當作真理去推廣。
——摘編自王曉明《世界貿易史》等
依據材料一,概括18世紀到20世紀初世界貿易的變化趨勢;依據材料二并結合具體史實,從商品種類、交通運輸、貿易格局中任選兩個方面說說自己對世界貿易變化的認識。(6分)
14.茶葉貿易
材料一
16世紀以后,中國茶傳播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區。茶葉貿易多數是由政府控制的商隊或公司進行的,因此政府的財政收入大幅增加。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英國的倫敦、俄羅斯的恰克圖等都通過茶葉貿易得到了快速發展。俄國上流社會把中國的茶具作為最珍貴的室內擺設,中俄之間形成了著名的“萬里茶道”。英國茶會上用中國茶和中國的茶具來招待客人成為主人炫耀的方式。荷蘭許多富裕家庭都設有專門的“茶室”。各國在接受中國茶和茶文化的同時,也根據自身的風俗習慣創造出新的茶文化,如在英國形成了“下午茶”。茶館成為“十八世紀早期偉大文學、音樂和藝術家……碰面和交換意見”的重要場所。與此同時,茶館也是社會下層人士休閑放松之地。
——摘編自統編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3《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
材料二
19世紀40年代以前,中國茶葉一直在世界茶葉貿易中獨占鰲頭。1835年,英國人羅伯特·福瑞首次將中國茶盜取到印度,此后印度茶園面積不斷擴大。……1872年,杰克遜制成第一臺揉茶機;1877年,維爾·大衛發明了焙炒機;19世紀末,印度實現制茶各個環節的機械化。……另外,英國規定進口印度茶是零關稅,而進口中國茶需繳納35%的關稅。1889年,輸入英國的印度茶首次超過中國茶。
——摘編自周重林、太俊林《茶葉戰爭》
(1)依據材料一,簡述中國茶的傳播對歐洲的影響。(4分)
(2)依據材料二,結合所學,指出19世紀以來茶葉貿易的變化并分析原因。(6分)
15.戰后國際貿易
材料一
關稅與貿易總協定歷次多邊貿易談判(節選)
時間 談判回合 談判主要情況
1949年4—8月 安納西回合 丹麥等10國成為關貿總協定新締約國,實現關貿總協定成員國的第一次擴員,共達成雙邊協議147項 ,增加稅減讓5000項。
1950年9月— 1951年4月 托基回合 吸納西德等6國作為新締約國,參加談判的國家之間貿易額超過當時世界貿易總額的80%,談判總體順利,但美英圍繞關稅及英聯邦特惠貿易體系問題爭論激烈
1956年1—5月 第二次日內瓦回合 美國在農產品進口等領域強硬堅持貿易保護主義立場,影響了該回合談判的進程,僅達成有限的關稅減讓。
1961年5月— 1962年7月 狄龍回合 新建立的歐洲經濟共同體在關稅和農業貿易政策方面與美國展開激烈較量;歐共體六國統一對外關稅達成減讓,但農產品等被排除在協議之外。
——摘編自舒建中、李婷婷《美國與關貿總協定制度的早期演進(1949-1962)》
材料二
1965-1995年世界出口總額比例結構
——據蕭國亮、隋福民《世界經濟史》
(1)依據材料一及所學,對20世紀40年代末到60年代初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組織的發展和運行特點進行評述。(7分)
(2)閱讀材料二,概括1965年至1995年世界出口總額比例的變化,結合所學分析以上變化的原因。(4分)
16.都城
“古之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都城選址既是地理選擇,也是政治選擇。所有選擇原則歸結為一點,就是保證長治久安。長治久安不僅在于時間,政治上靠近“龍興之地”、經濟上保障供給、文化上擁有根基、軍事上控內御外,均在其中。
材料一
三河①地區古都的朝代及區域分類
①注:“三河”指河東、河南與河內三地。河東指今山西省臨汾、運城一帶; 河南指黃河中游東西走向以南的附近地區; 河內指黃河中游東西走向以北、太行山東西走向以南的地區。
材料二
西周至北宋、南宋至清朝時期主要都城的空間分布格局與遷移軌跡
材料三
燕都地處雄要,北倚山險,南壓區夏,若坐堂奧,而俯庭宇也。又居庸、古北、松亭諸關,東西千里,險峻相連,近在都畿,據守尤易。
——金朝官員梁襄
(1)閱讀材料,描述五帝至商朝、西周至北宋、南宋至清朝時期都城的大致遷移軌跡。(5分)
(2)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評析元明清三朝定(遷)都北京。(10分)
17.古代民居
材料一
《詩經》篇目 內 容 摘 編 備 注
《鄭風·將仲子》 無逾我里,無折我樹杞。無逾我墻,無折我樹桑 杞:樹名;里:五鄰為里
《秦風·小戎》 在其板屋,亂我心曲 心曲: 心靈深處
《國風·豳風·七月》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宇:屋四垂為宇;戶:南墻上的窗戶
穹窒熏鼠,塞向墐戶。嗟我婦子,曰為改歲,入此室處 窒,堵塞;向:北向窗。墐:用泥涂抹
材料二
西漢末年,強宗豪族就開始建筑塢堡。當時豪族地主的“大宅”不僅規模巨大,而且一般均具備相應的防御功能。據《四民月令》記載,東漢時北方豪族地主每年三月,“農事尚閑……繕修門戶,警設守備,以御春饑草竊之寇”。北魏時,范陽人盧度世,“父母亡,同居共財,自祖至孫,家內百口……親從昆弟,常旦省謁諸父,出坐別室,至暮乃入。”嘉峪關魏晉墓出土了七幅“塢”的畫像磚,“塢”的四周畫有高墻厚壁,還有高層碉樓,有的塢壁上設有望樓。后來福建地區客家民居也具有上述北方塢堡的特點。
(1)歸納材料一中《詩經》所反映的先秦民居的歷史信息。(6分)
(2)依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簡述魏晉時期塢堡興建的背景及影響。(8分)
18.探究學習
為了開展關于“明清江南”的合作探究活動,同學們收集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
明清蘇州府市鎮數量
縣名 吳江 長洲 昆山 常熟 昊縣 合計
(明)正德 7 9 9 14 6 45
縣名 昊江 震澤 長洲 元和 昆山 新陽 常熟 昭文 吳縣 合計
(清)乾隆 11 7 8 9 14 5 14 24 8 100
注:雍正年間,因江南經濟發展較快,人口眾多,遂將一些縣分設為兩縣。
——整理自《乾隆蘇州府志》等地方志
材料二
明代(嘉靖至弘光)通俗小說出版分布表
福建 江浙 其他地區 地區不詳
37種 55種 10種 7種
——整理自陳江《江南教育與科第文化》
材料三
今以蘇、松、常、鎮、杭、嘉、湖、太倉推之,約其土地無有一省之多,而計其賦稅,實當天下之半。是以七郡一州之賦稅,為國家之根本也。
——(清)錢泳《履園叢話》
材料四
杭嘉湖三府屬地,地窄人稠,民間多以育蠶為業,田地大半植桑,歲產米谷,除辦漕外,即豐收之年尚不敷民食,向藉外江商販接濟。
——《雍正朱批諭旨》,程元章奏疏
材料五
大抵日本所須(需),皆產自中國,如室必布席,杭之長安織也。婦女須脂粉,扇、漆諸工須金銀箔,悉武林造也。他如饒之瓷器,湖之絲綿,漳之紗絹,松之棉布,尤為彼國所重。
——(明)姚士麟《見只編》
材料六
明末江南刊刻了大量漢文西學書籍,《泰西水法》《幾何原本》等被運至日本,在知識人中間輾轉抄寫、研究,并為朝鮮思想家所容受。
江南的生絲、絲綢、棉布等通過全球化貿易流向世界各地,通過絲一銀環流,大量白銀流入中國。1571-1821年,從美洲運往馬尼拉的白銀共計4億比索,其中二分之一或更多都流入中國。
——摘編自鄒振環《明清江南史研究的全球史意義》
(1)請你以組長的身份,圍繞“明清江南”提煉三個主題作為分組依據。(3分)
(2)從三個主題中任選一個,完成以下任務:(6分)
①說明選題意義;
②圍繞主題選取兩則材料,簡述其價值
③為了研究該主題,還需補充哪些方面的材料
19.匠人營國
材料一
《周禮·考工記》是中國目前所知年代最早、最為系統的城市規劃理論文獻,其成書年代大致為春秋戰國時期。關于王城布局,該文獻提到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材料二
周公是興周滅商﹑輔佐成王和創立周代禮樂制度的元老重臣,其封國為魯。根據考古發現,周代魯城布局如下表。
形態特征 考古實測資料
長寬 東西約9里,南北約7里
城門 已發現南面2門,東、北、西各3門
道路 東西、南北向各有五條干道
核心功能布局 宮廟居中,面朝后市,居民區居東,墓地居西
比較材料一、二,指出文獻記載的王城布局與考古發現周代魯城布局的差異,并結合所學推測原因。(7分)
(2)閱讀材料,結合所學,概述周代魯城考古發現的價值。(5分)
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方國家大規模的城市化進程,起源于近代的工業革命。城市化作為一種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形態,和工業化似乎是一對“孿生子”,它們就像兩個車輪,承載著人類社會滾滾向前發展。在第一次產業革命的推動下,1851年英國的城市化水平就超過了50%,率先進入成熟的城市化階段。法國、德國、加拿大等國家相繼啟動了城市化進程。19世紀70年代,第二次產業革命在美、德、法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興起,使得重化工業取代紡織等輕工業而成為主導產業,西方國家的城市化進程明顯加速。
——摘編自周躍輝《西方城市化的三個階段》
材料二
近代中國的城市化有著一系列的局限。一方面,由于城市變革更多的屬于外力沖擊下的被動過程,缺乏足夠的內在動力和自主性,加上持續動蕩的社會環境,因而始終徘徊于傳統與近代之間,只能說是“半截子”近代化;另一方面,近代因素在中國社會的滲透和擴散,在地域空間上很不平衡。東部沿海地區與西部內陸地區,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口岸地區與非口岸地區,在近代化形式和發展水平方面存在很大差異。更進一步講,中國近代的城市化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外力強制的移植,必然與中國社會產生一系列的矛盾和沖突,從而走上一條扭曲的道路。
——摘編自陳國燦《中國城市化道路的歷史透視和現實思考》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英國近代城市化的原因和意義。(6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近代中國城市化存在的明顯不足及其原因。(6分)
21.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變遷
材料一
明清時期,大運河是當時經濟的“生命線”,承擔著數百萬石的糧食及其它物資的運輸重任。明清時期,一大批運河城市發展起來。運河沿岸的城市中均建有府學、州學、縣學、文廟、貢院書院、藏書閣。運河城市的人口結構中,商人和手工業者人數占多數。1842年,英軍奪取了京杭大運河與長江交匯處的鎮江,封鎖了清朝的漕運。道光帝被迫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漕運恢復。1853年后,太平天國占據南京和安沿江一帶十多年,運河漕運被迫中斷1855年,黃河改道后,運河山東段逐漸淤廢,從此漕糧主要改經海路運輸。1872年,輪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正式用輪船承運糧。1904年,漕運總督被撤廢。1911年,津浦鐵路(天津到南京浦口)全線通車,從此京杭大運河以及浯線城市的地位一落千丈。
材料二
歷史名城錫耶納被為“中世紀城市的化身”,其城市結構形態在中世紀的變化從一個例面反映了這一時期意大利乃至西歐的某些歷史現象。其變化如下:5~12世紀,錫耶納最輝煌的建筑是教堂,大教堂及其前而的廣場成為城市的中心。除了大教堂作為宗教中心外,還有分散在城市各處的權貴家族私,這些權貴各據一處,私戰不已。從12世紀開始,整個歐洲的商業化和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而錫那納在13世紀下半葉成為歐洲經濟最耀眼的明星。經濟的發屐推動錫耶納平民階層迅速起并作為一股政治力量,在市政府中擔任了非常重要的角色。13世紀末開始修建的錫耶納市政廳及其塔樓逐漸成為整個城市的中心并占據了全市最高的位置。教會開始被置于市政府的庇護之下,一方面,大教堂成為市政府和市民用來宣揚城市榮耀的手段,另一方面,市政府也充分借助教會的權威以維護自身統治——據朱明《從大教堂到市政斤:中世紀晚期錫耶納的城市空間轉型》
(1)結合所學,評析明清時期大運河的興衰。(7分)
(2)結合所學,從城市結構形態變遷的角度,對歷史名城錫耶納進行解讀。(9分)
22.中國古代漕運
“漕”原指在天然或人工的河道上運輸物資,后來隨著各王朝統治的需要,從地方上征收糧餉以及各種進貢的物資,將其運送到京城或前線,這些都屬于漕運的范圍。
材料一
(1)依據材料一,指出圖1、圖2漕運的變化;結合所學,分析其原因。(8分)
材料二
咸豐二年(1852 年),清代漕糧海運,僅實行于江蘇省。咸豐三年,太平軍占領鎮江、揚州,江路受阻。清政府宣布,將浙江全省以及蘇、松、常、鎮四府和太倉州等處“漕米,同辦海運。”由上海招商船承雇,裝載海運至天津。而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漕糧則一律按每石折銀一兩三錢為率,改折征收解京或者就地撥充軍餉,這樣一來,繼續征收實物漕糧的只有改行海運的江蘇、浙江兩省份。庚子事變后,列強在談判賠款籌集問題時,要求清朝從漕糧中提取賠款,且朝堂上亦有諸多官員提議折漕。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南漕改用火車,由天津運往北京。在內外壓力下,清朝最終于光緒二十七年宣布全漕改折,漕糧河運至此終結。
(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簡述清代漕糧河運廢止的原因。(5分)
材料三
2019 年12月,北京市政府發布的《北京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五年計劃(2018-2022)》明確提出,要保護建設張家灣古鎮,展示運河古鎮歷史風貌,打造漕運文化特色小鎮。
①張家灣在“州南十五里”,“以元萬戶張煊督海運至此而名。今東南運艘,由直沽至河西務,凡百十里,又百三十里至張家灣,乃運入通州倉”。——《讀史方輿紀要》(清代顧祖禹等人著) ②張家灣城位于“潞河下游,南北水陸要會。自潞河南至長店四十里,水勢環曲,官船客舫,駢集于此,弦唱相聞,最稱繁盛”。——《欽定日下舊聞考》(乾隆命人根據《日下舊聞》加以增補、考證而成) ③北運河上“漕艘櫛比,廩粟云屯”。張家灣以西的漕運終點通州,則為“倉庾之都會,而水路之沖達也”。——光緒年間《通州志》
④“山西會館”匾額該匾額系兩塊長方形石塊合成:上為“山西”,下為“會館”,發現于通州,現存于通州博物館。 ⑤《清代北運河漕運圖》
⑥《潞河督運圖》,繪制于清朝乾隆年間,圖中畫有官船、商船、貨船、漁船等64只,官吏、商賈、船戶、婦孺、鹽坨雜役等八百二十余人,岸上碼頭、衙署、店鋪、銀號、酒肆、民宅、糧倉等各種建筑林立。
(3)任意選取材料三中的三則史料,分別闡述每則材料對研究張家灣古鎮的價值。(10分)
2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運河于明代永樂九年全線貫通,稍后明廷即遷都北平,國家南北一統,社會穩定,經濟持續發展,是全國最為重要的南北物貨大通道。各地地域商幫在運河沿線極為活躍,從事食鹽、棉布、絲綢、糧食、木材和書籍等大宗商品,以及礦產、顏料、皮毛、果木等土特產品的經營活動。運河稅關征繳的商業稅收成為國家財政的重要來源。嘉慶中期江蘇布政使說:“商賈輻輳之地,上達蘇、松、嘉、湖各府,下由常州、鎮江一帶出口,皆系必經之路。”各地地域商幫在運河沿線,不但通過商業貿易活動在全國南北商品流通中發揮出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而且還通過創建商業會館贊助文化活動,推進戲曲文化,商路即戲路,明后期到清前期昆曲唱響全國,所謂“梨園共尚吳音”“四方歌曲必宗吳門”,而基本上是循著運河往前推衍的;清中期戲曲“花部”與雅部競爭市場,并逐漸取而代之,也是沿運河南下的。運河沿線布滿各地商幫會館,崇奉各地神靈,交相輝映,極大地豐富了民間宗教信仰,改變著某地的民間信仰面貌。從而營造地域文化,傳承民俗文化,展示出了濃郁的商業文化風情。
——摘編自范金民《明清時期大運河沿線地域商幫的活動》
(1)據材料概括明清時期大運河貫通的作用。(5分)
(2)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以明清時期大運河商路為例說明商品交換中的文化交流。(5分)
24.交通與社會生活
材料一
“一五”計劃中第5章談了“運輸和郵電”工作;在具體任務中,第5條這樣表述交通工作:相應地發展運輸業和郵電業,主要是鐵路的建設,同時發展內河和海上的運輸,擴大公路、民用航空和郵電事業的建設。第6條談到對個體運輸業采取不同的合作形式,逐步地把它們組織起來。對私營運輸業的改造按照“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利用、限制、改造”等政策,使它們分別走上聯合經營和互助合作的道路。
——摘自肜新春《新中國成立初期交通發展戰略的演進與績效》
材料二
《30年來交通工具的變遷》一文中介紹的百姓交通工具變遷如下表:
時間 交通工具
20世紀80年代初 我哥哥上高中那年,托人買了一輛環球牌自行車,需要購車票。那時候農村女孩結婚,幾大件就包括自行車。
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 摩托車進入了一些先富裕起來的或趕新潮的農民家庭,農村青年結婚流行的新幾大件,包括摩托車。石家莊市區不僅有公交車,而且出現了出租車。
進入21新世紀 一個是火車提速,尤其是動車組的開通,加快了生活節奏和工作效率。另一個是飛機日益成為人們的日常出行工具選擇。在城市,私家車、電動自行車已經越來越多地進入普通家庭,節假日全家開車在附近旅游,也成為風尚。
(1)為什么“一五”計劃重視發展交通運輸業?結合材料一和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史實,談談你的理解。(5分)
(2)閱讀材料二,結合時代背景,解讀改革開放以來百姓交通工具的變遷。要求:概括交通工具發展的特點,分析原因和作用,闡述總體認識。(9分)
25.英國城市化
18世紀后期,工業成為城市形成和發展的新動力。在英國,棉紡織業、冶金和礦業的發展使許多小鎮迅速發展起來,曼徹斯特、伯明翰等新興工業城市甚至躋身于大城市之列。鐵路的發展,也使得沿線出現了許多鐵路城鎮。19世紀中期,城市人口已占全國總人口的52%。城市化不僅僅是城市人口的聚集,也是發展城市建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改善城市居民生活和工作條件的進程。城市生活方式大大改變了人們的社會關系和觀念。
在19世紀的城市化過程中,英國出現了一系列嚴重的問題。城市病從地理空間上凸顯了社會不公。工人住宅區是大城市和工業區的貧民窟,成為貧窮、疾病和犯罪的淵藪。工業和生活垃圾造成了整個城市、整片地區的環境污染。惡劣的衛生條件導致流行病頻頻爆發。過度的勞動和惡劣的生活條件使工人及其子女的健康受到了嚴重摧殘。工人的壽命大大低于其他階層。
在有識之士和專業人士的推動下,英國的城市病引起重視,并逐步得到有效的治理。1848年,議會通過了《公共衛生法》。1876年,政府通過《河流防污法》。1890年,議會還通過法律,責成地方政府改善窮人的居住條件。到19世紀末,英國人(包括工人)的生活普遍變得文明體面。
——摘編自武寅主編《簡明世界歷史讀本》
閱讀材料,結合所學,評析18世紀后期到19世紀的英國城市化進程。(10分)
26.金雞納和青蒿素
材料一
金雞納,是一種原產于南美洲的灌木,其樹皮可以分離出一種生物堿——奎寧(Quinine),奎寧可以預防和治療瘧疾。
新航路開辟后,各種疫病尤其是瘧疾,成為歐洲殖民者向熱帶大陸擴張時面臨的主要瓶頸。17世紀,隨著向歐洲人向東方尋找香料的腳步,他們也開啟了殖民藥用植物學勘探浪潮。1630年,金雞納被發現并得知在當地可以治療瘧疾,隨后從秘魯出口歐洲。但由于歐洲傳統醫學和教會的反對,采用金雞納的治療方法并沒有被普遍使用。
18世紀,人們開始研究金雞納植物。植物學家們建立了金雞納植物屬并將具有藥用價值的金雞納概括為12種。1820年,法國化學家成功分離出金雞納中的奎寧成分,確定了金雞納的成分。此后金雞納的抗瘧作用得到了歐洲的認可,奎寧在歐洲海外探險中大量使用。
19世紀上半葉,金雞納已成為南美各國的主要出口產品,但非科學的采集方法導致金雞納樹皮日益稀缺,森林也遭受破壞。19世紀50年代開始,歐美各國都開始嘗試移植金雞納。最終荷蘭和英國成功地將金雞納移植到東印度地區。19世紀末,東南亞金雞納種植園迅猛發展。到20世紀初,全球性的金雞納種植園網絡基本形成。
(1)閱讀材料一,結合所學,解讀金雞納的發展史。要求:信息提取充分,史論結合,邏輯清晰。(7分)
材料二
20世紀60年代,由于對抗瘧疾的傳統藥物奎寧療效減低,瘧疾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為此,越南共產黨領導人向中國求援。1967年項目啟動,60多個科研單位500多名科研人員組成這個科研集體,屠呦呦被任命為課題組組長。到1971年10月,歷經190次失敗后,在191號青蒿乙醚中,中性提取物樣品抗瘧實驗的結果顯示,對瘧原蟲的抑制率達100%。
為盡快應用于臨床試驗,屠呦呦向領導提交了志愿以身試藥的報告,并得到同事的響應。1972年7月,屠呦呦等3名科研人員成為首批人體試毒的“小白鼠”。經過一系列試藥觀察,受試者情況均良好。至此,青蒿素的提取終于取得了階段性勝利。后開發的雙氫青蒿素在制藥企業投產后,被廣泛用于各種瘧疾的治療。
2015年10月6日,接到獲諾貝爾獎通知的屠呦呦說:“這不僅是個人的榮譽,更是國際社會對中國科學工作者的認可。”
(2)閱讀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總結屠呦呦等人體現的時代精神。(4分)
27.疾病、防疫與全球衛生
材料一
50年代初期農村血吸蟲病(因血吸蟲寄生人體導致的疾病,釘螺和糞便是傳播途徑)疫情嚴重,且沒有針對性的安全藥物,衛生人員短缺,這引起毛澤東等高層領導的關注,1955年血吸蟲病防治運動開展,發動群眾,實行大規模的滅螺和糞管運動。江蘇1958年“每天都有幾百萬群眾奮勇作戰,出現了轟轟烈烈的動人景象”。毛澤東寫下了著名的《送瘟神》二首詩,鼓舞了群眾的士氣。
——摘自余新中《真實與建構:20世紀中國的疫病與公共衛生鳥瞰》等
材料二
1980年起,農村開始從集體制轉變,群眾大范圍的滅螺運動已經很難實施。1984年,血防工作引入了世界衛生組織的疾病控制概念,開始采取人畜化療為主、易感地帶滅螺為輔的措施,同時重視人群健康教育也是血防控制措施的重要方面。1992年,世界銀行提供貸款用于血防控制。各地還進行了疏通河道、修建沼氣池等環境改造措施。
——摘編自李林瀚《中國血吸蟲病防治策略的演變》
依據材料一、二,概括新中國兩個階段血吸蟲病防治工作的主要特點,并簡析形成原因。(8分)
28.西歐資本主義的發展
材料一
14世紀時,歐洲的手工作坊雇傭工人數增多,引發了一些變化:行東本人不再是勞動力,變成了完全的經營者、監督者。行東的收入不再具有手工勞動收入性質,而變成了經驗管理收入和利潤收入,而利潤收入主要來自對雇工和學徒的剝削。幫工和學徒成為主要勞動力,過去的師徒關系已經轉變為雇主與雇工之間的關系。
——捕編自厲以寧《資本主義的起源》
材料二
朕的若干臣下……用樹籬、堤坡和其他圍欄將朕的英國王國內的一些市鎮、村莊和 其他地方圈了起來,他們將居住在那里的朕的臣民從自己的農田中驅趕出去,使上述房屋、市鎮、村莊周圍的區域和里面的農田、土地都淪為牧場,并為了他們的私人利益,在那里放牧羊群和其它牲畜。
——摘編自亨利八世給圈地調查委員會的諭令(1517年)
材料三
近代殖民主義的產生時期,正處在資本原始積累階段,這一時期的殖民活動深深打上了資本原始積累的野蠻性和殘酷性的烙印,它既帶有封建專制的特性,又充滿著商業資本的貪婪。搶掠金銀及貴重物品、不等價貿易、販賣奴隸,專制統治及超經濟的剝削等,成為這一時期殖民統治和掠奪的主要內容。
19世紀后,殖民侵略的目的除確保歐洲國家工業產品與剩余農產品的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外,還要為本國的剩余資本尋找投資場所。因此,暴力和經濟結合下的資本輸出,最大限度地牟取了高額壟斷利潤。
——摘編自王助民《近現代西方殖民主義史》
閱讀材料,結合所學,評析14-19世紀西歐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12分)
29.工廠和工廠制度
依據圖示和所學,圍繞“工廠和工廠制度”對人類社會某一個方面的影響,進行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7分)
30.太空筑夢
材料
1956年,中國第一個火箭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中國航天事業從此誕生。蘇聯在1958年提供給中國一枚小型導彈——“P-2”火箭,中國以此為樣本開始仿制。1960年,在蘇聯單方面撕毀協定、撤走專家、中斷一切資料和器材供應的情況下,中國自行完成了圖紙描紅、原理研究、改進創新等一系列工作,成功發射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地地導彈。1964年,成功發射第一枚自行研制的彈道式導彈。1970年,中國“長征一號”火箭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用自制火箭發射本國衛星的國家,開始了邁入太空的第一步。80年代后期,衛星研發開始為經濟和國防建設服務。進入新世紀后,中國的航天事業迎來了大發展的黃金時期。2003年,“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飛行,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以來的飛天愿望,中國成為第三個有能力獨自將人送上太空的國家。2004年,中國月球探測“嫦娥工程”正式開展。2020年,“嫦娥五號”計劃啟程,在月球采樣并返回地球;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組網成功,信號覆蓋全球;我國第一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升空,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隨之開啟,中國向航天強國邁進。
——摘編自孫家棟《中國航天事業的成就與展望》
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對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歷程進行解讀。(8分)
31.近代以來,西醫在中國沿海各大城市傳播較快,對中國社會產生一定影響。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鴉片戰爭以后,各國傳教士將施醫散藥作為在中國布道傳教的主要方式。在中國開辦醫院、設立診所、翻譯西醫書籍和興辦醫學教育,西方醫學大規模傳入我國,至19世紀末形成了中醫學與西醫學并存的局面。李鴻章認為:“泰西醫學有專官、有學堂,西藥化學格物微眇、務盡實用,物性則尤中土醫工所未逮者。”時人稱“西人東漸,余波憾蕩,侵及醫林,此又神農以后四千來未有之奇變也。”
材料二
在19世紀末,中醫界興起一股匯通中西醫的潮流。
醫學著作 《中西匯通醫經精義》《中西骨骼圖說》《簡明中西匯參醫學圖說》
中醫學堂 1885年浙江成立利濟學堂;1901年,江西中醫學堂開辦,教授的知識包括傳統醫學和西方的新知新事
醫學研究 1904年醫學研究會;1905年中國醫學會;1910年中西醫學研究會;1931年中央國醫館,“以科學方法整理中國醫藥,改善療病及制藥方法為宗旨”
醫藥改良 仿效西法,“請求化學以精泡制”。用科學的新法研究中藥。上海的粹華藥廠、佛溪藥廠,即秉此原則而開設,制成了改良的中藥
(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傳統醫學面臨“四千年未有之奇變”的背景。(5分)
(2)以“應對挑戰一傳統醫學的變遷”為主題,對材料二中的表格進行解讀。(要求:提取信息充分;總結歸納準確、完整;解釋和分析邏輯清晰)(11分)
3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們會借助于當下所有可用的智力資源對疾病作出解釋。醫學走過了從巫術到宗教、哲學以及最后到科學的漫長道路。醫學充分參與了自然科學的偉大崛起.借此.它變得遠比過去更加有效。在新的醫學科學中,文明已經鑄就了一件武器.人類可以用它來努力把自己從疾病的古老束縛中解放出來。然而,把健康狀況的改善全都歸功于醫學科學則大錯特錯。還有另外一些因素.也扮演了同樣重要的角色。
1681-1855年倫敦人口年度死亡率數據
時間 人口 年度死亡率(每千人)
1681-1690年 530000人 42%
1746-1755年 653000人 35%
1846-1855年 2362236人 25%
——摘編自[美]亨利 歐內斯特 西格里斯特《疾病與人類文明》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以這一時期英國倫敦人口變化為例,提煉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清晰。)(12分)
33.在醫學高度發達的今天,疫情席卷近百個國家和地區,堪稱百年一遇。瘟疫歷史是一部災難史,也是一部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危機四伏的曲折史。
材料一
有多少顯赫的姓氏、巨大的家產、富裕的產業遺下來沒有人繼承!有多少英俊的男子、美麗的姑娘、活潑的小伙子,在早晨還同親友們一起吃點心,十分高興,到了夜里,已到另一個世界去陪他們的祖先吃晚飯了。
——薄伽丘《十日談》
材料二
萬歷年間的華北鼠疫大流行使區域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陷于停滯,崇禎年間的鼠疫則在風起云涌的起義浪潮中加速了它的傳播和擴散。明王朝是在災荒、民變、鼠疫和清兵的聯合作用下滅亡的。
——曹樹基《鼠疫流行與華北社會的變遷:1580—1644年》
材料三
黑死病后,醫學開始走向職業化。醫學的進步表現在醫學哲學和機構開始發展,而且醫藥學變得專業化;公共衛生和健康開始發展,這些公共機構報告流行病的情況,負責實施隔離,出現了專門對付瘟疫的醫生。
——趙立行:《1348年黑死病與理性意識的覺醒》
從上述材料中提取兩條或兩條以上信息,擬定一個論題結合所學具體史實予以論證。(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表述成文)(10分)
3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中國古代中醫藥文化博大精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醫藥事業煥發了新的生機。中醫工作者不斷整理中醫典籍,挖掘秘方驗方,開發中成藥制劑。居呦呦等專家組成的研究團隊,受到葛洪的《肘后備急方》中關于青蒿素抗瘧記載的啟發,從青蒿中分出能夠有放抵抗瘧疾的青蒿素,對人類防止瘧疾發揮了巨大作用。2015年,屠叻獲得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
——高中歷史教科書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青蒿素與中醫藥”自行擬定一個具體的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簡要述。(要求:主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10分)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選擇性必修二·經濟與社會生活
材料綜合題 參考答案:
1.提取信息及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人類馴化與食用馬鈴薯開始于美洲的印第安人;馬鈴薯提高了所播種地區的食物供應能力,促進了人口增長;提高了農業生產率,引發最初的英國工業革命;改變了人民的食物結構;促進了馬鈴薯相關工業的興起;中國廣泛播種馬鈴薯,促進了中國土地的開發利用、人口增長及社會發展、生態和諧、國民飲食營養豐富。
【詳解】根據“印第安人在南美安第斯山脈發現野生馬鈴薯,開創了人類馴化與食用馬鈴薯的先河”得出人類馴化與食用馬鈴薯開始于美洲的印第安人,創造了燦爛的農業文明;根據“提高了所播種地區的食物供應能力,打破土地原有供養人口的極限,實現人口倍增”得出馬鈴薯提高了所播種地區的食物供應能力,促進了人口增長;根據“提高了農業生產率”“引發最初的英國工業革命”得出提高了農業生產率,引發最初的英國工業革命;根據“馬鈴薯傳入美國后,很快就成了美國人的主要食物”得出改變了人民的食物結構;根據“隨著科學技術在馬鈴薯食品加工中的運用,薯條、薯片加工業興起”得出促進了馬鈴薯相關工業的興起;根據“對中國土地的開發利用、人口增長及社會發展、生態和諧持續、國民飲食營養的豐富平衡起到了重要作用”得出中國廣泛播種馬鈴薯,促進了中國土地的開發利用、人口增長及社會發展、生態和諧、國民飲食營養豐富。
2.不同:中國飲食以糧食等素食為主;古希臘副食種類比較豐富。原因:中國自然環境適合精耕細作的小農經濟,糧食多。古希臘近海多山少平原,自然環境不適合農耕,糧食不能自給,適合工商業和海外貿易。
【詳解】不同:根據“最豐富的成分是碳水化合物(淀粉)纖維質與素食的蛋白質”得出中國飲食以糧食等素食為主;根據“不僅可以享受阿提卡的橄欖油和葡萄酒,而且可以食用黑海的谷物和干魚,品嘗腓尼基的椰棗和西西里的干酪”得出古希臘副食種類比較豐富。原因:根據“田疇相接,莊稼豐茂”得出中國自然環境適合精耕細作的小農經濟,糧食多。根據“雅典的糧食產量只能滿足城邦四分之一的消費量,更多的糧食需要橄欖油、葡萄酒等土特產品與外部交換”,結合所學得出古希臘近海多山少平原,自然環境不適合農耕,糧食不能自給,適合工商業和海外貿易。
3.(1)類型:文字材料和圖片材料。史實:16世紀中葉歐洲已到達美洲;17世紀上半葉歐洲殖民者已經將美洲作物番茄傳入中國。
(2)影響:提高了糧食產量;有利于人口的增加;促進農產品商品化的提高;有利于經濟作物的種植,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的萌芽;對自然環境有一定的破壞。
【詳解】(1)根據材料中的一段文字和一幅圖片可知是文字材料和圖片材料。史實:圖片是16世紀中葉德國學者繪制的番茄,說明16世紀中葉歐洲已到達美洲;文字材料是1621年中國學者對番茄的描述,說明17世紀上半葉歐洲殖民者已經將美洲作物番茄傳入中國。
(2)影響:根據材料“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給,則于山上種包谷、洋芋、蕎麥、燕麥或蕨蒿之類”和所學知識可知玉米甘薯 高產作物有利于糧食產量的提升;糧食產量的提升有利于人口的增長;由于玉米甘薯可以在較惡劣的環境中生長,所以可以讓更多的良田種植經濟作物,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的萌芽;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了農產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根據材料“深林剪伐殆盡,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可知對自然環境有一定的破壞。
4.(1)人口遷移,歐洲、非洲人口遷往美洲(世界各地人們的往來);物種交流(世界動植物大交流);商品的世界性流動(傳統的印度洋貿易和新興的大西洋貿易、太平洋貿易形成齊頭并進的態勢);早期殖民擴張(早期殖民國家西、葡、荷、英、法等國,在亞、非、美建立殖民地)。
(2)1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數量增多;城市總人口增加;傳統大城市人口仍在發展;大西洋沿岸地區后來居上;倫敦、巴黎發展較為迅速。
【詳解】(1)途徑: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可從人口遷移、物種交流、商品流動及早期殖民擴張等角度進行分析即可。
(2)表現:從材料中的10萬人以上的城市人口數量來看,1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數量增多;從材料中的城市總人口數量來看,城市總人口增加;從材料中的傳統城市人口數量變化來看,傳統大城市人口仍在發展;從地區發展來看,大西洋沿岸地區后來居上和倫敦、巴黎發展較為迅速。
5.(1)評價:受西方國家農業現代化影響;國民政府推進現代農倉建設,重視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帶動了金融、工商等行業發展;增強了鄉村經濟活力;確立了農業倉庫的法律地位;有利于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一定時期內,使全國倉儲容量的大幅增加,對保障糧食供應和抗日戰爭發揮了一定作用;因時代和階級局限性,農倉建設和社會作用有限。
(2)(2)特點:國家高度重視;統一管理;種類齊全;具有階段性;形成體系;與改革開放相適應;逐步建立多元化、多層次、社會性的儲備體系。影響:新中國糧食儲備制度的不斷發展,適應了國家政治、經濟和國防事業發展的需要,調動了農民種糧積極性,有利于糧食等農業生產的穩定發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國糧倉倉容緊張和倉儲水平落后的局面;積累了一整套在中國進行大規模糧食倉儲設施建設的經驗;對擴大國內需求和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產生了積極作用;提升了國家治理能力。
【詳解】(1)評價:根據材料一中“農業倉庫是一種起源于西方國家的現代農業金融制度”可知,受西方國家農業現代化影響;“大力推行新型農倉建設,這是中國糧食儲備歷史上第一次提出利用信貨資金建設倉儲設施”可知,由政府主導進行;根據“改變了過去由中央或地方政府出資建倉進行管理的規定,鼓勵銀行金融機構經營管理,發揮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可知,重視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根據“農業倉庫還具有加工、包裝、農產運銷等業務,可起到活躍農村之效”可知,金融、工商等行業發展,增強了鄉村經濟活力;根據“國民政府陸續頒布《農倉法》《農倉業法》等法規,確立了農業倉庫的法律地位”可知,確立了農業倉庫的法律地位;根據“農倉也從局限于儲藏糧食,擴展到輔助農業生產的功能,加之金融資本的進入使得新農倉在當時獲得了較快發展”可知,有利于農業等相關領域的生產和發展;根據“一定時期內,全國倉儲容量大幅增加,對保障糧食供應發揮了作用”可知,一定時期內,使全國倉儲容量的大幅增加,對保障糧食供應和抗日戰爭發揮了一定作用;根據“政府財力匱乏、經營思路單一、農戶受益不大缺乏熱情、倉儲農產品不足、存儲設備簡陋糧食發霉、不能有效防蟲、交通運輸障礙等問題,于1937年最終陷入低谷”可知,因時代和階級局限性,農倉建設和社會作用有限。
(2)特點:根據材料二中“基本上形成了以甲字糧(國家統一管理的特種糧食儲備,主要用于應對重大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費用由國家財政負擔,動用權屬國務院)、戰備糧、周轉糧、農村集體儲備糧四部分為主的糧食儲備體系”“從2000年開始,分別設立國家糧食局和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由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對中央儲備糧進行垂直管理”“逐步建立起以中央儲備為核心,地方儲備為支柱,社會儲備為基礎,多層次、全社會的儲備體系”等信息可知,國家高度重視,統一管理,種類齊全,具有階段性,逐步建立多元化、多層次、社會性的儲備體系。影響:綜合材料二中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從政治、經濟、社會和國家治理等方面分析可知,新中國糧食儲備制度的不斷發展,適應了國家政治、經濟和國防事業發展的需要,調動了農民種糧積極性,有利于糧食等農業生產的穩定發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國糧倉倉容緊張和倉儲水平落后的局面,積累了一整套在中國進行大規模糧食倉儲設施建設的經驗,對擴大國內需求和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產生了積極作用,提升了國家治理能力。
6.(1)表現:耒、耜的出現和普遍使用;糧食的儲備。
舉例:制簡單的原始樂器;用象牙和獸骨制作古樸的藝術品。
(2)商代青銅器品種多、數量龐大;制作工藝高超;商代已經有了文字等。
(3)變化:由集體耕作到租佃制。
歷史作用:提高了勞作者的生產和極性,促進了經濟發展(或生產力得到發展)。
【詳解】(1)本題是特點類、列舉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中國。
表現:據材料一“七八千年前,中國北方和南方的農業與農耕聚落都有了很大發展。耒、耜的出現和普遍使用”可得出耒、耜的出現和普遍使用;據材料一“糧食的儲備,為聚落生活的安定提供了保障,這使人們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發展”可得出有了糧食的儲備。
舉例:結合所學可得出河姆渡原始居民會制作簡單的原始樂器如骨笛;會運用雕刻等技術,用象牙和獸骨制成古樸的藝術品。
(2)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中國。據材料二“還出土了28件青銅樂器和生產工具,220件青銅兵器和900枚銅鏃”可得出商代青銅器品種多、數量龐大;據材料二“器表均有精美的紋飾和族徽文字”可得出制作工藝高超以及商代已經有了文字等。
(3)本題是對比類、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春秋時期的中國。
變化:據材料三“公作就是奴隸在井田上集體耕作,分地則指封建制度下的租佃制”“反映了沒落的奴隸制與新發展起來的封建制之間的鮮明對比”可得出由集體耕作到租佃制。
歷史作用:據材料三“公作則遲,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則速,無所匿遲也”并結合所學可得出租佃制有利于提高勞作者的生產和極性,促進經濟發展(或使生產力得到發展)。
7.(1)示例:
貿易線路:傳統的印度洋貿易(菲律賓至墨西哥之間或者馬尼拉大帆船);新興的大西洋貿易(三角貿易)和太平洋貿易。

(2)示例:
論題1:工業革命改變了世界。
工業革命以機器生產取代手工勞動,極大的促進了生產力大發展,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成為兩大對立階級。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國家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場,搶占原料產地,使世界貿易的范圍和規模迅速擴大。蒸汽機車等出現大大改變了交通運輸條件,世界各地間的聯系更為便捷。總之,工業革命改變了世界的面貌,推動了人類的發展。
論題2:工業革命推動生產力的巨大進步。
工業革命以機器大生產代替手工勞動,帶來了勞動方式和生產關系的深刻變革,新交通工具出現,拓展了世界貿易,給實現了工業化的資本主義強國帶來了空前的經濟繁榮和社會財富。兩次工業革命先后使人類社會進入“蒸汽時代”和“電氣時代”。總之,工業革命極大的促進了生產力大發展。
【詳解】(1)本題是內容類材料分析題。根據材料一“……各種各樣的三角貿易中,最主要的一種指歐洲,奴隸是這種貿易的主要商品”“歐洲人向美洲輸出歐洲的工業品,在美洲換成白銀,換取亞洲的生絲、棉布、茶葉、胡椒等”可得出,全球航路開辟后世界貿易路線主要分為:傳統的印度洋貿易,菲律賓至墨西哥之間或者馬尼拉大帆船;新興的大西洋貿易(三角貿易)和太平洋貿易。
(2)本題是論述類材料分析題。首先圍繞“改變世界的工業革命”擬一個論題,關于“改變世界的工業革命”的論題可以從工業革命對世界、對生產力等方面的影響來選取;譬如:論題:工業革命改變了世界。其次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論證論題,論證:工業革命以機器生產取代手工勞動,極大的促進了生產力大發展,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成為兩大對立階級。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國家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場,搶占原料產地,使世界貿易的范圍和規模迅速擴大。蒸汽機車等出現大大改變了交通運輸條件,世界各地間的聯系更為便捷。最后,總結升華。總之,工業革命改變了世界的面貌,推動了人類的發展。
8.示例:
工業化推動了社會的轉型,人類社會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工業化促進了生產技術的革新,提高了生產力,生產出大量物美價廉的商品,提高了人們物質生活的水平。工業化推動了新的生產組織形式——工廠的出現和發展,工廠制度也帶來了管理形式的變化,改變了傳統的家庭生活模式和家庭關系。工業化促進了城市化的進程,推動了人口在世界范圍的遷徙。工業化在全球的發展也帶來了資本主義新的擴張和新的國際分工,亞洲、非洲、美洲的大部分地區都淪為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工業化帶來了新的社會問題,工人的貧困和勞動條件的惡劣引發了階級的對立,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產生。
工業化在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同時,也引發了一些社會問題和國際問題。
【詳解】本題是影響類的材料分析題。時空是18世紀歐洲。根據“指的是以農業和手工生產為中心的經濟向以工業和機器生產為特征的經濟轉化的過程”得出工業化推動了社會的轉型,人類社會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根據“工業化的機器通過快速、廉價及有效地生產高質量的產品而改變了經濟生產。工業化的進程刺激了技術的革新,并提升了世界大多數地區人們的物質生活水準。”得出工業化促進了生產技術的革新,提高了生產力,生產出大量物美價廉的商品,提高了人們物質生活的水平。根據“早期的實業家構建了新的工作環境——工廠,讓大批工人集中在一個屋檐下操作復雜的機器。”可得出工業化推動了新的生產組織形式——工廠的出現和發展,工廠制度也帶來了管理形式的變化,改變了傳統的家庭生活模式和家庭關系。根據“新的城市聚集了很多離開鄉村到工廠里謀求工作的人。成百萬的移民走得更遠,他們穿過大海到新土地上尋找發展的機會。”得出工業化促進了城市化的進程,推動了人口在世界范圍的遷徙。根據“雖然在全球范圍內,工業化的水平并不均衡,但是工業社會帶來了新的國際分工,從而使非洲、亞洲和美洲的絕大部分地區完全依賴于原料的出口。”得出工業化在全球的發展也帶來了資本主義新的擴張和新的國際分工,亞洲、非洲、美洲的大部分地區都淪為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工業化帶來了新的社會問題,工人的貧困和勞動條件的惡劣引發了階級的對立,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產生。根據所學可得出工業化在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同時,也引發了一些社會問題和國際問題。
9. 認識:流水線生產極大地提高了汽車生產的勞動效率,增加了汽車產量,提升了產品的價格優勢;擴大了國內外市場;推動了工業生產、交通和社會生活的近代化;促進了工廠制度的發展;加強了工人的工作強度;不利于勞動者身心健康;造成嚴重的職業病和社會問題。
【詳解】根據材料中“1908年,福特公司推出一種最新型的T型車”“福特意識到,產品要價廉,質量要可靠,必須采取流水作業法大量生產”“一戰后,全球汽車有一半是T型車”“1925年,福特公司每10秒就生產組裝一輛車,生產效率提高4488倍”等信息可知,流水線生產極大地提高了汽車生產的勞動效率,增加了汽車產量,提升了產品的價格優勢,擴大了國內外市場;根據“因價格低,引起一般工薪階層、農民家庭的關注”“性價比高的T型車把汽車從富人們的娛樂工具中獨立出來,也改善了人們行路難的問題”可知,推動了工業生產、交通運輸和社會生活的近代化;根據“神奇的流水線,從汽車工業推而廣之,改變了整個世界”“這種勞動組織和生產管理辦法不僅開創了科學管理的新時代”可知,促進了工廠制度的發展;根據“把工人變成了‘快馬加鞭’式的新制度的受害者”可知,加強了工人的工作強度;根據“工作變得單調乏味,對技能的要求越來越低”可知,不利于勞動者身心健康;根據“持續運作的傳送帶,使下班的男女工人疲憊不堪,常常癱倒在公共汽車或街道上”可知,造成嚴重的職業病和社會問題。
10.(1)影響:推動了麥加地區及商道沿線城市的繁榮,促進了阿拉伯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和軍事技術的進步,為伊斯蘭教的產生和獨具特色的阿拉伯文化的形成創造條件;阿拉伯半島西部商路的開通,推動了紅海、印度洋貿易增長,成為溝通東西方商路的重要補充,擴展了東西方之間的物質和文化交流。
(2)表現:阿拉伯商人是聯系亞洲、歐洲、非洲貿易的中介商,奧斯曼帝國掌控連接亞歐的商路,刺激并推動了西歐諸國探索新航路;法土同盟挑戰了當時歐洲封建王朝和基督教的統治秩序;阿拉伯文化中保存了古希臘、羅馬的文化成就;阿拉伯帝國作為東西文化交流的橋梁,將其科學著作、文學作品以及中國的造紙術、火藥、印度的數字等傳入歐洲,推動了歐洲步入近代社會。原因:中世紀后期西歐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對財富的需求,是西歐開辟新航路的經濟根源;獲取東方的財富、西非的黃金及直接貿易帶來的可觀利潤是其主要動機;向海外傳播基督教,是歐洲人出海遠航的動因之一,并為其早期殖民擴張提供了“脫罪詞”。
【詳解】(1)影響:根據材料“公元5到6世紀,南道中的漢志商道日漸重要。這一時期的阿拉伯人學會了使用更先進的武器和盔甲,以及當時的戰術,學會了寫字,創造字符,開始書寫自己的語言。……也沒想接受當時相互競爭的各式教義當中的任何一種。”及所學可知,新商路推動了麥加地區及商道沿線城市的繁榮,促進了阿拉伯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和軍事技術的進步,為伊斯蘭教的產生和獨具特色的阿拉伯文化的形成創造條件;根據圖片信息及所學可知,阿拉伯半島西部商路的開通,推動了紅海、印度洋貿易增長,成為溝通東西方商路的重要補充,擴展了東西方之間的物質和文化交流。
(2)表現:根據材料“帝國的艦隊曾稱霸地中海、紅海和波斯灣。”及所學可知,阿拉伯商人是聯系亞洲、歐洲、非洲貿易的中介商,奧斯曼帝國掌控連接亞歐的商路,刺激并推動了西歐諸國探索新航路;根據材料“同盟提供了‘現代史上歐洲均勢之外部源泉或外部動因的最初重大表現’,即法國援引歐洲外援的側翼大國的決定性干預。”可知,法土同盟挑戰了當時歐洲封建王朝和基督教的統治秩序;結合所學可知,阿拉伯文化中保存了古希臘、羅馬的文化成就;阿拉伯帝國作為東西文化交流的橋梁,將其科學著作、文學作品以及中國的造紙術、火藥、印度的數字等傳入歐洲,推動了歐洲步入近代社會。原因:根據材料“歐洲商人和君主們都認識到,開發通往亞洲的直接商路將帶來巨額利潤。……也必須要找到通向非洲市場的直接途徑。”可知,獲取東方的財富、西非的黃金及直接貿易帶來的可觀利潤是其主要動機;結合所學可知,中世紀后期西歐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對財富的需求,是西歐開辟新航路的經濟根源;根據材料“尋求新商路的不同動機是交織在一起并彼此強化,傳播信仰的目標成為發財致富動機的脫罪詞和強心劑。”及所學可知,向海外傳播基督教,是歐洲人出海遠航的動因之一,并為其早期殖民擴張提供了“脫罪詞”。
11.(1)示例
貿易線路:傳統的印度洋貿易,新興的大西洋貿易(三角貿易)和太平洋貿易(澳門——長崎,菲律賓至墨西哥之間或者馬尼拉大帆船)如下圖。
(2)示例觀點1:工業革命改變了世界。
工業革命以機器生產取代手工勞動,極大的促進了生產力大發展,由此引發了社會結構的變化,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成為兩大對立階級,工人運動興起。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國家憑借工業革命提供的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對外侵略擴張,在亞非拉建立殖民地半殖民,傾銷商品,掠奪原料,把越來越多的國家納入到資本主義世界之中。總之,工業革命改變了世界,推動了歷史發展,使世界越來越緊密的連為一體。
觀點2:工業革命推動生產力的巨大進步。
工業革命以機器大生產代替手工勞動,帶來了勞作方式和生產關系的深刻變革,工廠和工廠制度產生,新交通工具出現,農業技術的變革,勞動力大量增加,都使得工業革命極大地促進生產力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給實現了工業化的各國帶來了空前的經濟繁榮和社會財富。
觀點3:工業革命造成社會階級結構的重大變化。
工業革命引起了社會結構的變革,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成為社會的兩大階級。隨著工業資產階級經濟實力的增長,他們要求獲得更多政治權利;工人因勞動時間過長、工作與生活環境惡劣,工人運動風起云涌,階級矛盾尖銳。
觀點4:工業革命推動了世界市場的的形成(工業革命使世界之間的商業貿易活動日益緊密)。
工業革命后,大機器生產取代手工工場,資本主義國家的工廠產品大量增加,需要更廣闊的世界市場;工廠所需要的原材料也需要從世界各地獲取。蒸汽機車和輪船的出現大大改變了交通運輸條件,資產階級憑借工業革命提供的強大經濟和軍事實力,向世界各地侵略擴張,在亞非拉等地建立殖民地半殖民地。傾銷商品,掠奪原材料,把越來越多的國家納入到資本主義世界之中。
【詳解】(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新航路開辟后的世界。示意圖:根據材料“……各種各樣的三角貿易中,最主要的一種指歐洲、非洲和美洲之間的貿易,奴隸是這種貿易的主要商品”“歐洲人向美洲輸出歐洲的工業品,及其用工業品從非洲換來的黑人奴隸,在美洲換成白銀,然后通過各種渠道(如菲律賓和墨西哥之間的太平洋航線)把這些白銀運往亞洲,換取亞洲的生絲、綢緞、棉布、瓷器、茶葉、香料、胡椒等,再運回歐洲”和所學知識可知,全球航路開辟后世界貿易路線主要分為傳統的印度洋貿易、新興的大西洋貿易(三角貿易)和太平洋貿易(澳門——長崎,菲律賓至墨西哥之間或者馬尼拉大帆船),需要指出三角貿易(出程—中程—歸程);馬尼拉至阿卡普爾科往返太平洋航線;從歐洲(葡萄牙、西班牙)經非洲西海岸,過好望角,經印度洋到達中國。
(2)本題是論述題之歷史事物闡釋題。關于對“改變世界的工業革命”的理解可從工業革命對世界、生產率力、階級結構及世界市場的影響等角度進行論點闡釋。如工業革命改變了世界的闡釋可從對當時的生產力、階級關系變動、列強的擴張及世界的聯系等角度進行分析;如工業革命推動生產力的巨大進步的闡釋可從工廠制度的出現、交通工具的變革、社會財富的增加及工業化社會的到來等角度進行分析;如工業革命造成社會階級結構的重大變化的闡釋可從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的產生、工人運動的發展等角度進行分析;如工業革命推動了世界市場的的形成的闡釋可從工業革命對市場擴大的需要、交通工具的變革、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建立等角度進行分析。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12.(1)原因:荷蘭壟斷波羅的海、地中海和大西洋、印度洋的貿易;荷蘭發達的造船業和龐大的商船隊;商業經營管理的創新(股份公司、金融制度);擁有雄厚的商業資本;歐洲早期資本主義工商業的興起和發展;新航路的開辟和早期殖民擴張;荷蘭較早確立資本主義制度;阿姆斯特丹的地理位置優越。
(2)評析:馬尼拉大帆船貿易的興起,是新航路開辟和西班牙殖民擴張的產物;中國開放海禁政策和中國商人的積極參與推進了大帆船貿易;馬尼拉大帆船貿易為西歐國家提供了資本原始積累,促進了西歐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促進了世界性貿易的發展和經濟文化交流;使美洲財富被大肆掠奪,印第安人銳減,販賣黑人奴隸貿易的興起,加劇了非洲的貧困與落后;使中國遭到殖民侵略,強化了海禁政策;隨著英國逐步成為海上霸主、英國率先開始工業革命、自由主義的發展,大帆船貿易在19世紀走向沒落。
【詳解】(1)原因:根據“荷蘭商人資本逐步主宰了波羅的海的貿易”、“逐漸控制了地中海世界的轉運貿易”、“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上開辟新的貿易路線,并先后創建東印度公司、西印度公司,荷蘭商業體系擴展到東西印度”可知,壟斷波羅的海、地中海和大西洋、印度洋的貿易;根據“自己的海上優勢”可知,荷蘭發達的造船業和龐大的商船隊;根據“先后創建東印度公司、西印度公司”、“荷蘭人發展出近代的信貸、金融、簿記體系”可知,經濟制度的創新;根據材料“把全球貿易中具有戰略意義的物資如白銀、香料控制在自 己手中”可知,擁有雄厚的商業資本。結合所學從歐洲早期資本主義工商業的興起和發展、新航路的開辟和早期殖民擴張、較早確立資本主義制度、阿姆斯特丹的地理位置等角度進行補充。
(2)評析:帆船貿易的興起:根據材料二“西班牙政府每年都派遣滿載美洲白銀及商品的大帆船”可知,新航路開辟和西班牙殖民擴張的產物;根據材料二“這引起把白銀視為至寶的中國商人的興趣,努力擴展對菲出口貿易”可知,中國開放海禁政策和中國商人的積極參與推進了大帆船貿易;結合所學從歐洲資本原始積累、歐洲社會轉型、世界貿易的發展、美洲、非洲遭受掠奪角度論述大帆船貿易的影響;帆船貿易的衰敗:根據材料二“到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漸成世界海上霸主,逐漸在世界貿易中占據主導地位。在自由貿易的世界大潮沖擊下”可知,英國逐步成為海上霸主、英國率先開始工業革命、自由主義的發展。
13.
(1)[示例]動力發展:圖②和圖③,反映了農業生產從手工勞動到使用蒸汽機作動力。生產組織形式:圖⑤和圖⑥,反映了工廠制度下流水線生產到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的“無人工廠”的生產
(2)趨勢:世界貿易發展迅速(世界貿易總額持續增長/保持較高的增長率)。認識:在世界貿易格局上呈現出西方國家生產工業產品,亞非拉地區生產農業產品的貿易格局。在交通運輸方面,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的開通大大縮短了世界貿易的距離,推動了世界貿易的發展;在商品種類上伴隨著世界貿易的范圍不斷擴大,世界貿易中的商品種類大大增加。
【詳解】
(1)動力發展角度:圖②使用的人力,圖③使用的是蒸汽動力,反映了在農業生產中由手工勞動到蒸汽機作為動力。
生產組織角度:圖⑤采用的是工廠制度下的流水線生產,圖⑥采用的人工智能,反映了工廠制度下流水線生產到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的“無人工廠”的生產。
(2)變化趨勢:根據材料一數據分析可知1720年至1913年世界貿易呈現出增長趨勢,總額持續增長。
認識:在貿易格局方面,根據材料二“世界貿易提升了資源的使用效率、增進了世界物質生產和貿易利益,其中存在不平等與不平衡”可知在世界貿易格局上呈現出西方國家生產工業產品,亞非拉地區生產農業產品的貿易格局。在交通運輸方面,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的開通大大縮短了世界貿易的距離,推動了世界貿易的發展;在商品種類上伴隨著世界貿易的范圍不斷擴大,世界貿易中的商品種類大大增加。
14.(1)茶葉貿易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促進了港口城市的繁榮和轉口貿易的發展;飲茶之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政治生活的民主和男女平等;激發了與茶相關的文學和藝術作品的創作;影響了歐洲人的生活方式。
(2)變化:由中國茶葉獨占世界市場到輸入英國的印度茶超過中國茶。
原因:19世紀印度茶葉種植業興起,印度茶逐漸打破中國茶在貿易中的壟斷地位;19世紀英國制茶業中機器生產取代手工勞動;印度作為英國殖民地享受關稅優惠;工業革命使交通通訊工具發生巨大變化,促進了世界各地的聯系。
【詳解】(1)根據材料“茶葉貿易多數是由政府控制的商隊或公司進行的,因此政府的財政收入大幅增加”可知,茶葉貿易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根據材料“蘭的阿姆斯特丹、英國的倫敦、俄羅斯的恰克圖等都通過茶葉貿易得到了快速發展”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促進了港口城市的繁榮和轉口貿易的發展;根據油畫《在安托尼媽媽的旅店》和材料“荷蘭鼓勵婦女在家中舉辦茶會,聯絡親朋,加強社會交往。社會上建立的茶館也面向女性開放,為女性提供了家庭之外的飲茶和交流的空間”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飲茶之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政治生活的民主和男女平等;激發了與茶相關的文學和藝術作品的創作;根據材料“英國在接受中國茶和茶文化的同時,也根據自身的風俗習慣創造出新的茶文化,形成了下午茶’”和“茶館也是社會下層人士休閑放松之地”可知,影響了歐洲人的生活方式。
(2)變化:根據材料“19世紀40年代以前,中國茶葉一直獨占世界市場”“1889年。輸入英國的度茶首次超過中國茶。”可知,19世紀茶葉貿易由中國茶葉獨占世界市場變為輸入英國的印度茶超過中國茶。
原因:根據材料“1835年,英國人羅伯特.福瑞首沈將中國茶盜取到印度,此后印度茶園面積不斷擴大。”可知,印度茶葉種植業興起,逐漸打破中國茶的壟斷地位;根據材料“19世紀來,印度實現制茶各個環節的機械化。”可知,英國制茶業中機器生產取代手工勞動;根據材料“美國規定進口印度茶是零關稅,而進口中國茶需繳納35%的關稅。”可知,印度作為英國殖民地享受關稅優惠;此外,結合所學,還可以從工業革命中新交通工具使世界各地聯系加強的角度進行回答。
15.(1)特點: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組織的締約成員國不斷增加;達成程度不等的關稅減讓;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組織的締約成員國之間因貿易政策而存在激烈爭論;美國是影響貿易議程和談判結果的主要阻力。
評論:推動戰后國際貿易的增長和世界經濟的發展;美國力圖維護其世界經濟霸權;歐洲對美國的經濟霸主地位形成挑戰,在國際舞臺上發揮作用,推動經濟多極化的發展。
(2)變化:發達國家間出口比重有所下降,70年代下降最為明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間貿易出口比重緩慢增長;發展中國家間貿易出口比重持續增長;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地位上升。
原因:70年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出現“滯脹”現象,導致發達國家間貿易出口比重下降。二戰后新興獨立的發展中國家,努力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掀起了現代化建設浪潮;西方發達國家進行產業結構調整,部分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中國實施改革開放,堅持和平發展,推動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間以及發展中國家間出口比重的增長。
【詳解】
(1)本題是特點、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20世紀4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世界。第一問特點,由材料一“丹麥等10國成為關貿總協定新締約國,實現關貿總協定成員國的第一次擴員”可得出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組織的締約成員國不斷增加;由材料一“共達成雙邊協議147項 ,增加稅減讓5000項”可得出達成程度不等的關稅減讓;由材料一“但美英圍繞關稅及英聯邦特惠貿易體系問題爭論激烈”可得出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組織的締約成員國之間因貿易政策而存在激烈爭論;由材料一“美國在農產品進口等領域強硬堅持貿易保護主義立場,影響了該回合談判的進程,僅達成有限的關稅減讓。”可得出美國是影響貿易議程和談判結果的主要阻力。第二問評論,由材料一“丹麥等10國成為關貿總協定新締約國,實現關貿總協定成員國的第一次擴員,共達成雙邊協議147項 ,增加稅減讓5000項。”及所學可得出推動戰后國際貿易的增長和世界經濟的發展;由材料一“美國在農產品進口等領域強硬堅持貿易保護主義立場,影響了該回合談判的進程,僅達成有限的關稅減讓。”及所學可得出美國力圖維護其世界經濟霸權;由材料一“新建立的歐洲經濟共同體在關稅和農業貿易政策方面與美國展開激烈較量”可得出歐洲對美國的經濟霸主地位形成挑戰,在國際舞臺上發揮作用,推動經濟多極化的發展。
(2)本題是對比、原因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1965年至1995年的世界。第一問變化,由材料二“1965-1995年世界出口總額比例結構”可得出發達國家間出口比重有所下降,70年代下降最為明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間貿易出口比重緩慢增長;發展中國家間貿易出口比重持續增長;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地位上升。第二問原因,由材料二“1965-1995年世界出口總額比例結構”及所學知識可知,分別從“滯脹”危機的影響、二戰后新興獨立國家的發展、西方發達國家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中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等方面分析說明。例如:70年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出現“滯脹”現象,導致發達國家間貿易出口比重下降。二戰后新興獨立的發展中國家,努力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掀起了現代化建設浪潮;西方發達國家進行產業結構調整,部分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中國實施改革開放,堅持和平發展,推動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間以及發展中國家間出口比重的增長。
16.
(1)五帝至商朝,圍繞三河地區頻繁遷移,由河東南遷至河南,再由河南東移至河內;西周至北宋,沿西安—洛陽—開封一線,呈東西向波動遷移;南宋至清朝,沿杭州—南京一北京一線,呈南北向波動遷移。
(2)答案示例
金朝遷都燕京,是北京成為王朝都城的開始,為此后歷代定都北京奠定歷史文化基礎;北京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戰略位置突出,便于統治全國,又緊靠元、清兩朝的發源地,方便保持與本民族區域的緊密聯系;此外,北京靠近渤海,便于統治者控制海疆;京杭大運河和長途海運航線,可以將江南財賦順利運抵北京,保障都城供應;元、清兩朝建立的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遼闊,北京的地理位置不再過于偏北,甚至近乎“天下之中”。對明成祖而言,北京是其賴以起家的根據地,不僅政治上安全可靠,且以天子坐鎮邊疆,有利于抵御蒙古的侵擾。元明清三朝定(遷)都北京,有利于推動南北經濟文化交流,鞏固北方邊防,加強北方少數民族與內地的聯系,從而促進了民族交融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促進了北京地區的建設和發展,形成了今天北京的中心區域;保留了豐厚的物質文化遺產,如明清皇宮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總之,元明清三朝定(遷)都北京,是政治、經濟、軍事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是主動適應民族交融趨勢的表現,深刻影響了后世的都城布局和歷史發展,體現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發展過程,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治理做出了貢獻。
【詳解】(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中國古代。根據材料一的表格可知五帝至商朝都城都在 “三河”得出五帝至商朝都城遷移,圍繞三河地區頻繁遷移,由河東南遷至河南,再由河南東移至河內;根據材料二的圖片可知西周至北宋都城在西安、洛陽、開封得出西周至北宋的都城變遷是,沿西安—洛陽—開封一線,呈東西向波動遷移;根據材料二的圖片可知南宋至清朝都城在杭州、南京、北京得出南宋至清朝都城的變遷是,沿杭州—南京一北京一線,呈南北向波動遷移。
(2)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中國古代。從北京的歷史角度分析是金朝遷都燕京,是北京成為王朝都城的開始,為此后歷代定都北京奠定歷史文化基礎;從北京的地理條件分析北京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戰略位置突出,便于統治全國,又緊靠元、清兩朝的發源地,方便保持與本民族區域的緊密聯系;元、清兩朝建立的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遼闊,北京的地理位置不再過于偏北,甚至近乎“天下之中”。從北京的交通條件分析此外,北京靠近渤海,便于統治者控制海疆;京杭大運河和長途海運航線,可以將江南財賦順利運抵北京,保障都城供應;就明成祖遷都北京的歷史而言北京是其賴以起家的根據地,不僅政治上安全可靠,且以天子坐鎮邊疆,有利于抵御蒙古的侵擾。從定(遷)都北京的影響而言元明清三朝定(遷)都北京,有利于推動南北經濟文化交流,鞏固北方邊防,加強北方少數民族與內地的聯系,從而促進了民族交融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促進了北京地區的建設和發展,形成了今天北京的中心區域;保留了豐厚的物質文化遺產,如明清皇宮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最后總結概括是總之,元明清三朝定(遷)都北京,是政治、經濟、軍事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是主動適應民族交融趨勢的表現,深刻影響了后世的都城布局和歷史發展,體現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發展過程,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治理做出了貢獻。
17.(1)信息:建筑材料:主要使用木板、泥等材料;居室比較簡陋;
空間布局:有一定空間分布,有宇、戶、室等;一般南北向開窗;
院落配套:院子有圍墻、院落間有種樹(養殖);
居住方式:彼此聚集,相鄰而居。
(2)背景:漢朝末年豪強地主勢力的興起;社會動蕩影響居民生產及生活;宗族勢力發展、觀念加強(宗法家族觀念的影響)。
影響:軍事防御功能保護了居民的安全;一定程度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圍屋而居的風格對客家民居產生影響;后期豪強地主勢力壯大,逐漸形成地方割據勢力,威脅中央,不利于國家統一。
【詳解】(1)信息:根據材料“無逾我墻,無折我樹桑”“在其板屋”“塞向墐戶”可知,建筑材料主要使用木板、泥等材料,且居室比較簡陋;根據材料“八月在宇”“塞向墐戶”“,入此室處”可知,空間布局上,有一定空間分布,有宇、戶、室等,一般南北向開窗;根據材料“。無逾我墻,無折我樹桑”可知,院落配套上,院子有圍墻、院落間有種樹(養殖);根據材料“無逾我墻,無折我樹桑”可知,居住方式上,彼此聚集,相鄰而居。
(2)背景:根據材料“西漢末年,強宗豪族就開始建筑塢堡”可知,漢朝末年豪強地主勢力的興起;根據材料“農事尚閑……繕修門戶,警設守備,以御春饑草竊之寇”可知,社會動蕩影響居民生產及生活;根據材料“父母亡,同居共財,自祖至孫,家內百口”可知,宗族勢力發展、觀念加強(宗法家族觀念的影響)。影響:根據材料“而且一般均具備相應的防御功能”可知,軍事防御功能保護了居民的安全;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一定程度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根據材料“親從昆弟,常旦省謁諸父,出坐別室,至暮乃入”可知,圍屋而居的風格對客家民居產生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后期豪強地主勢力壯大,逐漸形成地方割據勢力,威脅中央,不利于國家統一。
18.
(1)示例1:明清江南的發展特點、明清時期江南與日本的交流、全球貿易中的明清江南
示例2:明清時期對江南的治理、明清江南的經濟與中外貿易、明清江南的文化發展
(內在邏輯:示例1一中國之江南、亞洲之江南、世界之江南:示例2一選擇性必修三個模塊的視角)
(2)示例:
主題:“明清江南的經濟與中外貿易” .
選題意義:明清江南經濟和中外貿易的發展具有典型性,體現了明清時期中國社會的進步和不足;研究此主題有助于全面了解明清時期社會轉型,理解堅持改革開放和優化經濟結構的必要性,強化世界意識和全球觀念。
材料價值:材料四、材料五。材料四為清朝雍正年間政府官員的奏疏,作為一手史實,有助于我們研究明清時期江南經濟發展的特點和問題,即商品經濟的發展、對市場依賴的加強,農業特別是糧食發展存在一定不足;材料五作為明代士大夫的思考,反映了明代江南地區手工業發展及對外貿易情況,江南地區手工業發展的區域分工及其對中日貿易的貢獻,可用于研究明清手工業發展特點和趨勢。
需要補充的材料:地方志特別是明清時期,江南地方政府統計的農工商業及賦稅的統計數據、檔案資料,體現明清時期農工商業發展和中外貿易等經濟活動的文物等。
【詳解】(1)主題和依據:首先,閱讀六則材料,根據每個材料的內容,進行整理、歸類,提煉出三個主題,如,根據材料一展示的蘇州府市鎮數量變化,材料三四五六體現的江南地區農工商業發展狀況,材料二、材料六介紹的江浙地區通俗小說出版優勢和西學東漸表現,可得出三個主題——明清時期對江南的治理、明清江南的經濟與中外貿易、明清江南的文化發展;然后,運用所學知識,結合三個主題的核心內容,說明分組依據,如將材料一、材料三四五六和材料二六分成三組,整理為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歷史邏輯和依據為,高中學習過程中的三個選擇性必修模塊的視角。
(2)選題和闡釋:首先,按照題意,從三個主題中任選一個,如選擇主題“明清江南的經濟與中外貿易”;然后,結合所學知識,運用唯物史觀,從歷史和現實等方面分析選題意義,如明清江南經濟和中外貿易具有典型性,體現了明清時期中國社會的發展和不足,研究此主題有利于全面了解明清時期社會轉型,理解改革開放、優化經濟結構的必要性,強化世界意識和全球觀念;接著,說明所選主題要用的兩則材料及其價值,如介紹材料四、材料五的內容及其對研究明清江南經濟和中外貿易主題的史料價值,說明材料四為清朝雍正年間政府官員的奏疏,作為一手史實,有助于我們研究明清時期江南經濟發展的特點和問題,即商品經濟的發展及其對市場依賴的加強、農業特別是糧食發展存在一定不足等,材料五作為明代士大夫的思考,反映了明代江南地區手工業發展及對外貿易情況,反映了江南地區手工業發展的區域分工及其對中日貿易的貢獻,可用于研究明清手工業發展特點和趨勢等;最后,圍繞所選主題,說明除現有材料外,該主題的研究還需要補充的材料,如明清時期江南地方志特別是地方政府統計的農工商業及賦稅的統計數據、檔案資料,體現明清時期農工商業發展和中外貿易等經濟活動的文物等。
19.(1)差異:長寬不同。《考工記》記載方九里,魯城東西9里,南北7里;城門數量不同。《考工記》每個方向三個門,魯城已發現的數量較少;道路數量不同。《考工記》記載有九條干道,魯城僅有五條。
原因:《考工記》是理想的古代都城規劃,魯城在實際施工的過程中還需要考慮自然地理等因素;考古發掘的局限性,還未發現;《考工記》記載的是王城的建制,而魯城僅為諸侯都邑。
(2)魯城是考古發現的實物史料。對于研究周代諸侯的都邑布局、理解中國古代城市布局思想具有重要意義(體現禮儀教化與倫理秩序)。可以印證《考工記》等文獻中關于周代營建城市制度的記載,補充文獻記載的不足,糾正文獻的錯漏。
【詳解】(1)關于差異:根據材料一“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根據材料二“周代魯城布局如下表”中的信息可知,長寬不同。《考工記》記載方九里,魯城東西9里,南北7里;城門數量不同。《考工記》每個方向三個門,魯城已發現的數量較少;道路數量不同。《考工記》記載有九條干道,魯城僅有五條。關于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可從《考工記》是理想的古代都城規劃,魯城在實際施工的過程中還需要考慮自然地理等因素;考古發掘的局限性,還未發現;《考工記》記載的是王城的建制,而魯城僅為諸侯都邑等方面分析作答。
(2)關于周代魯城考古發現的價值,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周代魯城屬于歷史文物,是研究西周城市的一手史料;對于研究周代諸侯的都邑布局、理解中國古代城市布局思想具有重要意義(體現禮儀教化與倫理秩序)。可以印證《考工記》等文獻中關于周代營建城市制度的記載,補充文獻記載的不足,糾正文獻的錯漏。
20.(1)原因:圈地運動導致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兩次工業革命(或工業化)的促進;壟斷組織的形成。
意義:推動了英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促進了英國的近代化;為其他國家城市化提供了示范。
(2)不足:城市化介于傳統與現代之間,具有不徹底性;城市化空間分布不平衡(或發展水平不平衡);與中國社會存在一系列矛盾和沖突。
原因:中國傳統農耕經濟占據統治地位;西方列強的侵略;持續動蕩的社會環境;中國社會發展不平衡。
【詳解】(1)本題是背景類和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英國。原因:結合所學可知,圈地運動導致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根據材料一“方國家大規模的城市化進程,起源于近代的工業革命。”并結合所學可知,兩次工業革命(或工業化)的促進;根據材料一“第二次產業革命在美、德、法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興起,使得重化工業取代紡織等輕工業而成為主導產業,西方國家的城市化進程明顯加速。”并結合所學可知,壟斷組織的形成。意義:結合所學可從社會的發展進步、近代化、對其他國家的影響的角度進行分析。結合所學可知,推動了英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促進了英國的近代化;為其他國家城市化提供了示范。
(2)本題是特點類和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中國。不足:根據材料二“一方面,由于城市變革更多的屬于外力沖擊下的被動過程,缺乏足夠的內在動力和自主性,加上持續動蕩的社會環境,因而始終徘徊于傳統與近代之間”可知城市化介于傳統與現代之間,具有不徹底性;根據材料二“另一方面,近代因素在中國社會的滲透和擴散,在地域空間上很不平衡。”可知城市化空間分布不平衡(或發展水平不平衡);根據材料二“更進一步講,中國近代的城市化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外力強制的移植,必然與中國社會產生一系列的矛盾和沖突,從而走上一條扭曲的道路。”可知與中國社會存在一系列矛盾和沖突。原因:結合所學可從經濟、政治 、社會環境的角度進行分析。經濟方面,中國傳統農耕經濟占據統治地位;政治方面,西方列強的侵略;并結合所學可知,社會環境方面,持續動蕩的社會環境以及中國社會發展不平衡。
21.
(1)示例:明清時期政治中心和經濟重心分別在北方和南方,為保證都城的日常生活供應,大運河的漕運興盛。大運河的興盛促進運河城市的商業、手工業、文化的發展。近代由于列強的侵略;太平天國的運動的爆發;洋務運動的開展,促進近代交通的發展(鐵路的修建、輪船航運業的興起) ;黃河的改道,大運河的漕運功能喪失,大運河衰落,導致沿線城市的衰落。總結:大運河在中國歷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它的興衰與國家的發展緊密相關。
(2)角度:工商業的發展推動錫耶納平民階層的崛起,市政廳逐漸成為全市最重要的建筑。評述: 9世紀以后,隨著歐洲封建社會走向穩定,農業經濟獲得一定發展,工商業得以逐漸復興和繁榮。10~11世紀,西歐各地興起了眾多城市。城市居民的增多和城市經濟與封建制度的沖突,促使城市中廣大的平民階層用行動來爭取自己的利益,城市自治運動隨之興起。經過漫長曲折的斗爭,城市自治運動進一步促使城市發展和市民階層力量的壯大。作為市民自主管理城市象征的市政廳,逐漸取代中世紀早期神權統治的象征-教堂成為城市最核心的建筑。從長遠看,城市平民階層的興起促進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王的統一事業和西歐民族國家的形成;城市自治也為近代歐洲民主政治積累了經驗。
【詳解】(1)示例:根據“明清時期,大運河是當時經濟的‘生命線’ ,承擔著數百萬石的糧食及其它物資的運輸重任。明清時期,-大批運河城市發展起來”可得出明清時期政治中心和經濟重心分別在北方和南方,為保證都城的日常生活供應,大運河的漕運興盛。大運河的興盛促進運河城市的商業、手工業、文化的發展。根據“1842年,英軍奪取了京杭大運河與長江交匯處的鎮江,封鎖了清朝的漕運。道光帝被迫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漕運恢復。”得出近代由于列強的侵略;根據“1853年后,太平天國占據南京和安徽沿江一帶十多年,運河漕運被迫中斷。”得出太平天國的運動的爆發;根據“1872年,輪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正式用輪船承運漕糧。”得出洋務運動的開展,促進近代交通的發展;根據所學可得出黃河的改道,大運河的漕運功能喪失,大運河衰落,導致沿線城市的衰落。再興:根據“2002年,京杭大運河成為“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通道。2006年,京杭大運河成為第六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京杭大運河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可得出新中國成立后,對大運河的進行疏通與整修,大運河恢復了部分功能。21世紀初以來,京杭大運河成為南水北調的通道,受到國家的保護,有利于大運河文化的傳承。最后再總結,要得出大運河在中國歷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它的興衰與國家的發展緊密相關。
(2)根據材料“經濟的發展推動錫耶納平民階層迅速崛起,并作為一股政治力量,在市政府中擔任了非常重要的角色。13世紀末開始修建的錫耶納市政廳及其塔樓逐漸成為整個城市的中心并占據了全市最高的位置”, 提取情節是工商業的發展推動錫耶納平民階層的崛起,市政廳逐漸成為全市最重要的建筑。歷史現象:依據提取的情節,結合所學可知,該情節反映了西歐城市的興起。評述:依據材料信息,結合所學從原因和影響兩方面分析,原因可從工商業發展、市民階層力量壯大等角度分析,從促進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為近代歐洲民主政治積累了經驗等方面分析影響。
22.
(1)變化:方式由唐漕運以河運為主,元代海運與河運冰菊;中心由唐朝以長安為中心,元朝漕運以大都為中心;路線由唐朝漕運路線迂回曲折,元朝河運路線為南北直行。
原因:唐朝定都長安,政治中心在中原,經濟重心逐步南移,需將南方財賦運往北方。元朝定都大都,政治中心北移,南北經濟差距繼續擴大,元朝改變唐迂回曲折路線,將運河取直,縮短了航程,并且創造性地開辟了長途海運航線。
(2)晚清時期社會危機嚴重,太平天國運動使得江路受阻,清政府擴大海運,并就地折銀充軍餉。《辛丑條約》簽訂,大量戰爭賠款導致國家財政負擔加重,迫使清政府宣布漕糧折銀。近代交通運輸方式的興起,海路運輸與鐵路運輸(火車)取代河運。(洋務運動,上海輪船招商局的建立與發展)
(3)價值:《讀史方輿紀要》是私人著述的文獻史料,指出了張家灣地區是南來北往貨物集散地,在古代京杭大運河中具有重要地位;《欽定日下舊聞考》是基于考證增補編修的官修著作,權威性強,描述了清朝時期張家灣經濟的繁盛;《通州志》是地方史志,更直接描述了清朝時期張家灣在漕運中的地位;“山西會館”石匾,是研究張家灣歷史的實物史料,反映了張家灣地區的商品經濟發展情況;清代北運河漕運圖,是研究張家灣歷史的圖像史料,反映了張家灣在京杭大運河北部的重要地位;《潞河督運圖》,是當時人繪制的圖像史料,能夠直觀反映通州潞河沿岸商品經濟繁榮和社會生活的發展情況。
通過上述不同類型、不同來源的史料可以分析出張家灣古鎮重建的原因。作為清朝時期南來北往貨物集散之地和南來漕糧入京的轉運之地,張家灣見證了中國古代京杭大運河的興盛,它反映了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的繁榮和社會生活的豐富。
【詳解】(1)第一小問變化,方式:據材料一圖1“永濟渠”“通濟渠”圖2“通惠河”“劉家港——直沽”結合所學得出唐漕運以河運為主,元代海運與河運并舉;中心:據材料一圖1“長安”圖2“大都”結合所學得出唐朝漕運以長安為中心,元朝漕運以大都為中心;路線:據材料一圖1結合所學可知唐漕運路線由東南至西北,元朝河運路線截彎取直,由南至北,即唐漕運路線迂回曲折,元朝河運路線為南北直行。第二小問原因,結合所學可從政治中心、經濟重心角度入手,即唐朝定都長安,政治中心在中原,經濟重心逐步南移,需將南方財賦運往北方。元朝定都大都,政治中心北移,南北經濟差距繼續擴大,元朝改變唐迂回曲折路線,將運河取直,縮短了航程,并且創造性地開辟了長途海運航線。
(2)據材料二“咸豐二年(1852年),清代漕糧海運,僅實行于江蘇省。咸豐三年,太平軍占領鎮江、揚州,江路受阻……就地撥充軍餉”結合所學得出晚清時期社會危機嚴重,太平天國運動使得江路受阻,清政府擴大海運,并就地折銀充軍餉;據材料二“庚子事變后,列強在談判賠款籌集問題時,要求清朝從漕糧中提取賠款,且朝堂上亦有諸多官員提議折漕”結合所學得出《辛丑條約》簽訂,大量戰爭賠款導致國家財政負擔加重,迫使清政府宣布漕糧折銀;據材料二“南漕改用火車”“由上海招商船承雇,裝載海運至天津”結合所學得出近代交通運輸方式的興起,海路運輸與鐵路運輸(火車)取代河運。
(3)據材料三“《讀史方輿紀要》(清代顧祖禹等人著)”“今東南……又百三十里至張家灣,乃運入通州倉”結合所學得出《讀史方輿紀要》是私人著述的文獻史料,指出了張家灣地區是南來北往貨物集散地,在古代京杭大運河中具有重要地位;據材料三“《欽定日下舊聞考》(乾隆命人根據《日下舊聞》加以增補、考證而成)”“官船客舫,駢集于此,弦唱相聞,最稱繁盛”結合所學得出《欽定日下舊聞考》是基于考證增補編修的官修著作,權威性強,描述了清朝時期張家灣經濟的繁盛;據材料三“《通州志》”“倉庾之都會,而水路之沖達也”結合所學得出《通州志》是地方史志,更直接描述了清朝時期張家灣在漕運中的地位;據材料三“‘山西會館’匾額”結合所學得出“山西會館”石匾,是研究張家灣歷史的實物史料,反映了張家灣地區的商品經濟發展情況;據材料三“清代北運河漕運圖”結合所學得出清代北運河漕運圖,是研究張家灣歷史的圖像史料,反映了張家灣在京杭大運河北部的重要地位;據材料三“《潞河督運圖》,繪制于清朝乾隆年間,圖中畫有官船、商船……店鋪、銀號、酒肆、民宅、糧倉等各種建筑林立”結合所學得出《潞河督運圖》,是當時人繪制的圖像史料,能夠直觀反映通州潞河沿岸商品經濟繁榮和社會生活的發展情況。結合所學得出通過上述不同類型、不同來源的史料可以分析出張家灣古鎮重建的原因。作為清朝時期南來北往貨物集散之地和南來漕糧入京的轉運之地,張家灣見證了中國古代京杭大運河的興盛,它反映了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的繁榮和社會生活的豐富。
23.
(1)作用:鞏固國家統一;促進南北物資交流;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推動戲曲文化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民間宗教信仰。
(2)各地地域商幫在運河沿線,不但通過商業貿易活動在全國南北商品流通中發揮出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而且還通過創建商業會館贊助文化活動,推進戲曲文化;運河沿線布滿各地商幫會館,崇奉各地神靈,交相輝映,極大地豐富了民間宗教信仰,改變著某地的民間信仰面貌。
【詳解】(1)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明清時期(中國)。
據材料“稍后明廷即遷都北平,國家南北一統,社會穩定,經濟持續發展”,得出鞏固國家統一;據材料“是全國最為重要的南北物貨大通道。”,得出促進南北物資交流;據材料“運河稅關征繳的商業稅收成為國家財政的重要來源”,得出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據材料“而且還通過創建商業會館贊助文化活動,推進戲曲文化”,得出推動戲曲文化的發展;據材料“運河沿線布滿各地商幫會館,崇奉各地神靈,交相輝映,極大地豐富了民間宗教信仰”,得出極大地豐富了民間宗教信仰。
(2)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明清時期(中國)。
據材料“而且還通過創建商業會館贊助文化活動,推進戲曲文化”,得出各地地域商幫在運河沿線,不但通過商業貿易活動在全國南北商品流通中發揮出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而且還通過創建商業會館贊助文化活動,推進戲曲文化;據材料“運河沿線布滿各地商幫會館,崇奉各地神靈,交相輝映,極大地豐富了民間宗教信仰,改變著某地的民間信仰面貌”,得出運河沿線布滿各地商幫會館,崇奉各地神靈,交相輝映,極大地豐富了民間宗教信仰,改變著某地的民間信仰面貌。
24.
(1)原因:建國初交通運輸的基礎落后;為了適應農業、工業建設的需要;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需要。 “一五”計劃期間我國建成了武漢長江大橋,修通川藏、新藏、青藏公路等交通運輸基本滿足了國民經濟增長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有力推動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
(2)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的交通工具種類由少到多(或從單一到多元、從平面到立體等);交通工具技術不斷改進,科技含量越來越高;交通體系越來越完備,更加綠色、環保、人性化。新中國成立以來很長時間,由于經濟發展滯后,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人民生活貧困,交通工具種類(或技術、或體系)單一(或技術落后、或體系不完備);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出行需求增加。科技不斷進步,制造業、筑路技術進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確立,人員流動性不斷增強,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發生變化。同時經濟發展產生了生態環境的惡化,人們環保意識增強。政府更加重視民生,不斷提升管理職能,服務于民。交通工具迎來了綠色、環保、人性化的變革。總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百姓的交通工具朝著更多元、便捷、環保科技、人性化的趨勢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生動體現。
【詳解】(1)原因:結合所學從建國初交通運輸的基礎落后、適應農業、工業建設的需要、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等角度分析。結合所學從 “一五”計劃期間我國交通運輸取得的巨大成就史實所發揮的作用來說明。
(2)本題屬于開放題型。依據材料表格中“交通工具種類由少到多。(或從單一到多元、從平面到立體等)、交通工具技術不斷改進,科技含量越來越高以及交通體系越來越完備,更加綠色、環保、人性化。”來歸納趨勢,說明結合所學從新中國成立以來政治、經濟以及思想觀念和政府政策等思考回答。
25.
英國的城市化伴隨著工業革命展開。從18世紀后期開始,英國以工廠為中心形成了很多工業城市。新交通工具火車的出現,也促使鐵路沿線的城鎮不斷發展。到19世紀中期,英國城市人口超過了總人口的50%。
英國城市化推動了人們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的改變,也促進了城市建設與管理的發展。但在城市化進程中,城市病越來越凸顯。城市集中大量工廠,排放的廢氣廢水對生活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城市中的工人居住條件惡劣,工人家庭的健康狀況受到嚴重影響。面對這一系列的問題,英國通過立法進行解決,到19世紀末,英國城市生活環境得到改善。
總之,從18世紀后期到19世紀,英國城市化伴隨著工業化發展,環境污染等問題也日益加劇,隨著各方力量的推動,人們的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得到不斷改善。
【詳解】本題是評析類材料題。時空是:18世紀后期到19世紀的英國。根據材料信息“工業成為城市形成和發展的新動力”、“鐵路的發展,也使得沿線出現了許多鐵路城鎮。”可知工業革命和鐵路的發展推動英國城市化進程。根據材料信息“城市生活方式大大改變了人們的社會關系和觀念。”可知英國城市化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根據材料信息“在19世紀的城市化過程中,英國出現了一系列嚴重的問題。”可知英國城市化過程中出現一系列嚴重問題。根據材料信息“在有識之士和專業人士的推動下,英國的城市病引起重視,并逐步得到有效的治理。”可知英國城市病得到有效治理。評析時要圍繞英國城市化的推動因素、積極影響、出現的問題及政府的應對這三個要點進行,注意結合所學工業革命的影響、城市化的進程及影響、現代交通工具的發展等相關知識,從正、反兩方面展開分析。
26.
(1)發展史: 金雞納原產于南美洲;17世紀,金雞納的藥用價值被發現,但受傳統醫學和教會的壓制,使用范圍有限;隨著科研的發展,金雞納的藥用價值得到了廣泛認可;19世紀到20世紀初,金雞納的商業價值不斷增強,逐漸形成了全球性的金雞納種植園網絡;金雞納種植范圍的推廣,對亞洲和拉丁美洲的經濟結構和生態環境產生了深遠影響。
(2)時代精神:潛心科研;治病救人;埋頭苦干,鍥而不舍;改革創新;勇于犧牲;社會責任感強,具有團隊合作精神。
【詳解】(1)發展史:根據材料一中“金雞納,是一種原產于南美洲的灌木”可知,金雞納原產于南美洲;根據“1630年,金雞納被發現并得知在當地可以治療瘧疾,隨后從秘魯出口歐洲。但由于歐洲傳統醫學和教會的反對,采用金雞納的治療方法并沒有被普遍使用”可知,17世紀金雞納的藥用價值被發現,但受傳統醫學和教會的壓制,使用范圍有限;根據“植物學家們建立了金雞納植物屬并將具有藥用價值的金雞納概括為12種”“1820年,法國化學家成功分離出金雞納中的奎寧成分,確定了金雞納的成分。此后金雞納的抗瘧作用得到了歐洲的認可,奎寧在歐洲海外探險中大量使用”可知,隨著科研的發展,金雞納的藥用價值得到了廣泛認可;根據“19世紀上半葉,金雞納已成為南美各國的主要出口產品,但非科學的采集方法導致金雞納樹皮日益稀缺,森林也遭受破壞”“19世紀50年代開始,歐美各國都開始嘗試移植金雞納。最終荷蘭和英國成功地將金雞納移植到東印度地區。19世紀末,東南亞金雞納種植園迅猛發展。到20世紀初,全球性的金雞納種植園網絡基本形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到20世紀初,金雞納的商業價值增強,全球性的金雞納種植園網絡基本形成,對亞洲和拉丁美洲的經濟結構和生態環境產生了深遠影響。
(2)時代精神:根據材料二中“瘧疾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越南共產黨領導人向中國求援”“60多個科研單位500多名科研人員組成這個科研集體,屠呦呦被任命為課題組組長”可知,治病救人,社會責任;根據“到1971年10月,歷經190次失敗”可知,潛心科研,鍥而不舍;根據“屠呦呦向領導提交了志愿以身試藥的報告,并得到同事的響應”,團隊合作和勇于犧牲;根據“在191號青蒿乙醚中,中性提取物樣品抗瘧實驗的結果顯示,對瘧原蟲的抑制率達100%”,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改革創新,埋頭苦干。
27.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特點:采取大規模群眾性運動的形式。原因:技術條件不足的情況下,充分發動群眾;國家領導重視,群眾熱情高。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特點:科學治理、綜合防治、國際合作。原因: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很難再實施群眾性運動;科技事業的發展,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視,以及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推動了防治工作的改變。
【詳解】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特點:根據“1955年血吸蟲病防治運動開展,發動群眾”得出采取大規模群眾性運動的形式。原因:根據“沒有針對性的安全藥物,衛生人員短缺”“血吸蟲病防治運動開展,發動群眾”得出技術條件不足的情況下,充分發動群眾;根據“引起毛澤東等高層領導的關注”“每天都有幾百萬群眾奮勇作戰,出現了轟轟烈烈的動人景象”得出國家領導重視,群眾熱情高。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特點:根據“血防工作引入了世界衛生組織的疾病控制概念……世界銀行提供貸款用于血防控制”得出科學治理、綜合防治、國際合作。原因:根據“1980年起,農村開始從集體制轉變,群眾大范圍的滅螺運動已經很難實施”得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很難再實施群眾性運動;根據“1984年”“疏通河道、修建沼氣池等環境改造”等信息,概括得出科技事業的發展,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視,以及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推動了防治工作的改變。
28.中古后期,西歐隨著工商業和城市的發展,雇傭勞動關系逐漸發展起來,幫工和學徒成為雇傭工人;手工作坊主(或行東)成為雇主(或早期的資本家);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開始萌芽,中古時期的手工作坊逐漸發展為手工工場。
近代早期,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農村地區發展,租地農場發展起來。圈地運動使大批農民被迫離開土地,大片農田成為牧場,為工場手工業提供原料和自由勞動力。
商品經濟的發展也推動了新航路開辟,國家通過早期殖民擴張獲得了大量的財富和海外市場。促進了資本原始積累,為工業革命奠定基礎,加劇了殖民地的貧困和落后。
西歐確立了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工業革命導致機器生產代替手工生產(進入蒸汽時代),建立了工廠制度;西歐國家加緊殖民侵略,將亞非拉卷進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搶占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
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發展(電氣時代到來),19世紀末西歐國家逐漸發展為壟斷資本主義,積極瓜分世界,搶奪商品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進行資本輸出)。
總之,近代資本主義推動了社會經濟的巨大發展,提高了西歐的國際地位,但是,西歐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是建立在剝削本國勞動人民和掠奪殖民地人民的基礎上。
【詳解】本題是論述題之歷史事物闡釋題,時空是14-19世紀西歐。首先,分析材料內容,材料一描述了近代歐洲的手工作坊中的資本主義萌芽,材料二是英國的圈地運動,材料三描述了殖民掠奪,結合史實,從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圈地運動、新航路開辟、早期殖民擴張、資本原始積累、兩次工業革命等方面評析14-19世紀西歐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要注意史論結合,論從史出,邏輯嚴密,條理清晰。最后,對所論述的內容進行簡單的總結。
29.示例:論點: 工業革命推動城市化進程
工業革命后,由于工廠制度需要大量勞動力,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加快;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規模擴大,城市交通、居住環境改善,大量新興城市出現;農業與鄉村為主體的經濟體制變成以工業與城市為主體的經濟體制,城市化進程加快;但同時也產生了一系列城市問題,如人口擁擠,城市環境污染迅速增加等。
【詳解】根據材料的結構圖可以看出,位于中心的是城市化,而從箭頭指向來看,是工業革命推動了城市化,因此可以得出觀點:工業革命推動城市化進程。論證:結合結構圖中的要素分析工業革命如何推動并加快城市化,工業革命后,由于工廠制度需要大量勞動力,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加快;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規模擴大,城市交通、居住環境改善,大量新興城市出現;農業與鄉村為主體的經濟體制變成以工業與城市為主體的經濟體制,城市化進程加快。最后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城市化帶來的問題,如人口擁擠,城市環境污染迅速增加等。
30.示例:我國的航天事業起步較晚,在艱難的環境中不斷發展,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50年代中國推行一邊倒的政策,在蘇聯的援助之下艱難起步,但隨著中蘇關系的破裂,航天事業陷入低價。中國意識到想要真正發展,必須獨立自主地實現科技創新。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實領導之下,在全國各族人民支持及科學家的努力之下,我國航天事業不斷發展。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深刻地反映出我國在經濟、科學技術發展方面所取得的進步。
【詳解】本題是開放性試題。可結合新中國航事業發展的不同階段進行理解。根據所學可提煉出主題為,我國航天事業在曲折中不斷發展。論述時,結合50年代的背景、改革開放后的內容,從發展的原因、呈現的特點等角度進行理解。
31.(1)背景:鴉片戰爭以后,西方列強打開中國大門,西方的科技文化對傳統的“中學”形成沖擊。外國傳教士的活動將西方近代醫學傳入中國,逐漸形成中西醫并存的局面,傳統醫學面臨嚴峻挑戰。
(2)鴉片戰爭后,伴隨著西方文化的傳播,西方醫學在醫療制度、醫學研究、治療和藥物等方面居于優勢,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醫學也遭遇到挑戰,中醫界興起了一股匯通中西醫的潮流。
針對挑戰,如何吸收西方醫學優點適應社會需要,成為中醫急需解決的問題。近代以來,中醫積極吸收西方醫學的優點,撰寫了一些匯通中西醫學的著作;借鑒西方醫學彌補不足,開放中醫學堂培養中醫人才;創辦學會并借鑒西方近代科學研究方法改造傳統醫學理論和方法;仿效西醫藥物方法改良傳統醫藥。
通過上述方式,傳統中醫在吸收西方近代醫學新知識、新方法的過程中得到發展。近代中國傳統醫學的變遷,反映了近代中國社會的巨變。面對近代文化的沖擊,傳統中醫在繼承、吸收的過程中艱難發展,對保存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意義重大。
【詳解】(1)背景根據“鴉片戰爭以后,各國傳教士將施醫散藥作為在中國布道傳教的主要方式。在中國開辦醫院、設立診所、翻譯西醫書籍和興辦醫學教育,西方醫學大規模傳入我國”并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可從鴉片戰爭后國門被打開、西方科技對傳統“中學”的沖擊、外國傳教士活動的影響和中西醫并存局面的出現等方面進行概括作答。
(2)本題為開放性試題,沒有固定答案。綜合材料內容并結合所學進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如鴉片戰爭后,伴隨著西方文化的傳播,西方醫學在醫療制度、醫學研究、治療和藥物等方面居于優勢,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醫學也遭遇到挑戰,中醫界興起了一股匯通中西醫的潮流。針對挑戰,如何吸收西方醫學優點適應社會需要,成為中醫急需解決的問題。近代以來,中醫積極吸收西方醫學的優點,撰寫了一些匯通中西醫學的著作;借鑒西方醫學彌補不足,開放中醫學堂培養中醫人才;創辦學會并借鑒西方近代科學研究方法改造傳統醫學理論和方法;仿效西醫藥物方法改良傳統醫藥。通過上述方式,傳統中醫在吸收西方近代醫學新知識、新方法的過程中得到發展。近代中國傳統醫學的變遷,反映了近代中國社會的巨變。面對近代文化的沖擊,傳統中醫在繼承、吸收的過程中艱難發展,對保存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意義重大。
32.[示例]
論題:近代醫學的發展是人類死亡率下降的重要因素。
闡述:17世紀末以來,英國倫敦人口總量增長顯著.但人口年度死亡率逐步下降,其原因多元,但近代醫學的進步是其重要原因之一。近代以來,西醫以化學、生物學、物理學等實驗科學為依托,借助精密儀器及數據分析,在解剖學、診斷學、藥學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同時,近代醫學憑借其特有的消毒、化驗等手段.積極采取措施預防傳染病、隔離傳染源、治療感染者、普及公共衛生知識,對人們的健康起了積極的作用。醫學的發展不僅能使倫敦居民避免傳染病帶來的滅絕危險,還為城市中居民治愈大多數疾病提供了可能。同時也減輕了城市居民遭受的病痛折磨,加快恢復速度,從而使城市人口的死亡率得到有效控制。
當然,近代以來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如推廣自來水、改善食品衛生狀況、處理垃圾與糞便等,改善了人類生存居住的環境,這也是人口死亡率下降的原因之一,但并不能因此否認近代醫學在人口死亡率的下降中作出的貢獻。(“示例”僅作閱卷參考,不作為唯一標準答案)
【詳解】本題是論述題之歷史事物闡釋題,時空是近代西方。首先,閱讀材料,材料涉及醫學與人類健康的介紹,英國1681-1855年倫敦人口年度死亡率呈現下降趨勢,題干要求以這一時期英國倫敦人口變化為例,提煉論題,據此可以找到英國死亡率下降和醫學發展密切相關,可以擬定論題:近代醫學的發展是人類死亡率下降的重要因素。
其次,結合材料中史實展開論述,論述如下:17世紀末以來.英國倫敦人口總量增長顯著.但人口年度死亡率逐步下降.其原因多元,但近代醫學的進步是其重要原因之一。近代以來.西醫以化學、生物學、物理學等實驗科學為依托.借助精密儀器及數據分析.在解剖學、診斷學、藥學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同時.近代醫學憑借其特有的消毒、化驗等手段.積極采取措施預防傳染病、隔離傳染源、治療感染者、普及公共衛生知識.對人們的健康起了積極的作用。醫學的發展不僅能使倫敦居民避免傳染病帶來的滅絕危險.還為城市中居民治愈大多數疾病提供了可能.同時也減輕了城市居民遭受的病痛折磨.加快恢復速度.從而使城市人口的死亡率得到有效控制。
最后,還應強調,除了醫學發展這個因素之外,近代以來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如推廣自來水、改善食品衛生狀況、處理垃圾與糞便等,改善了人類生存居住的環境.這也是人口死亡率下降的原因之一
33.示例:疫病帶來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在人類歷史進程中,疫病對人類社會生活帶來了多方面的巨大影響。疫病造成了數量巨大的人口死亡,歐洲中古時期爆發的黑死病造成歐洲人口大量死亡。1918至1919年全球爆發的大流感也造成了巨大的人口死亡。同時,疫病的流行也會影響政治局勢,明朝末期的華北鼠疫加劇了社會危機,進一步沖擊了明朝的統治。伯羅奔尼撒戰爭時期,雅典爆發鼠疫,政治走向也明顯轉變。此外,疫病的流行客觀上推動了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歐洲中古黑死病之后,醫學開始走向職業化。為了應對疫病在全球的流行,以世界衛生組織為代表的國際公共衛生事業也在不斷發展。
綜上所述,疫病的流行讓人類飽受痛苦,但客觀上促進了醫學與公共衛生的發展。(示例答案僅供參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詳解】觀點:根據材料一“……到了夜里,已到另一個世界去陪他們的祖先吃晚飯了”,并結合所學可知,黑死病造成了歐洲大量人口死亡;根據材料二“萬歷年間的華北鼠疫大流行使區域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陷于停滯,崇禎年間的鼠疫則在風起云涌的起義浪潮中加速了它的傳播和擴散。明王朝是在災荒、民變、鼠疫和清兵的聯合作用下滅亡的”,并結合所學可知,疫病影響了明王朝的統治;根據材料三“……醫學的進步表現在醫學哲學和機構開始發展,而且醫藥學變得專業化;公共衛生和健康開始發展,這些公共機構報告流行病的情況,負責實施隔離,出現了專門對付瘟疫的醫生”,并結合所學可知,疫病客觀上促進了醫學的發展。由此可擬定觀點為:疫病帶來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論證: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首先總論在人類歷史進程中,疫病對人類社會生活帶來了多方面的巨大影響。其次結合黑死病造成了歐洲大量人口死亡、疫病導致明朝、雅典政局動蕩等史實論證疫病造成的消極影響;再結合疫病客觀上促進了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等史實論證疫病的積極作用。最后總結升華。
主題:對待中醫藥的文化傳承與創新傳統文化是維系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紐帶,而傳統中醫藥文化作為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取糟粕”地繼承與發展。
青蒿素最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就有記載,在《肘后備急方》中記載了青蒿素治療瘧疾的作用,屠呦呦團隊也是從古代中醫藥學中得到啟發,成功發現青蒿素,對世界對抗瘧疾作出巨大貢獻。所以,對待中醫藥我們應該批判繼承,古為今用,對于符合現代醫學,當今社會需要以及道德倫理的內容與文化,我們就應該大力的給予支持和保護,進而使其能夠在當今社會上推動中國醫學的進步與發展,這也是中醫藥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重要價值,另外,立足現代醫學的科學基礎上,創新應用傳統中醫藥,挖掘其中的文化內涵,醫學價值,發揚中醫藥事業,也是極為迫切的、重要的任務之一。
【詳解】從本題主要考查中醫藥傳統文化的傳承相關指識。依據材料,可以從中醫藥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入手展開論證。同時,青蒿素最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就有記載,在《肘后備急方》中記載了青蒿素治療瘧疾的作用,屠呦呦團隊也是從古代中醫藥學中得到啟發,成功發現青蒿素,對世界對抗瘧疾作出巨大貢獻。所以可以看出,繼承發展中醫藥對現代醫學也有重要意義。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西县| 香格里拉县| 台北市| 中方县| 武强县| 德清县| 天等县| 黄龙县| 来安县| 丰镇市| 中方县| 阳高县| 兴海县| 诸城市| 望都县| 红桥区| 青田县| 巴彦淖尔市| 遵化市| 翁源县| 环江| 旌德县| 平度市| 富源县| 通渭县| 山阴县| 孝感市| 汽车| 桓台县| 醴陵市| 永安市| 丹东市| 吴忠市| 株洲市| 祁门县| 奉节县| 本溪市| 宁津县| 延寿县| 南康市| 来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