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4課 洋務運動和邊疆危機 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通過學習洋務運動的時間、代表人物、口號、內容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唯物史觀。結合史料,通過合作探究的形式評價洋務運動,認識其在中國早期近代化探索中的作用和局限性。(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2.了解美日侵略臺灣的史實;知道左宗棠收復新疆背景、經過、意義。(史料實證)3.知道中法戰爭的過程、結果及影響。(時空觀念、唯物史觀)4.體會先進中國人為實現國家獨立、富強而付出的不懈努力,增強個人對國家興衰的責任感。(家國情懷)教學重點洋務運動的內容與意義;左宗棠收復新疆;中法戰爭。教學難點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洋務運動的評價,左宗棠能夠收復新疆的原因。【教學流程】(一)導入新課PPT展示:甲午戰爭清軍戰艦平遠號的圖片。圖片中的軍艦是洋務運動期間,由中國工匠獨立制成的鐵甲艦“平遠號”,它的性能一點都不亞于北洋艦隊從外國購買的“遠”字戰艦。在甲午海戰中,“平遠號”曾經一炮擊中了日本的旗艦“松島號”水雷室,震驚敵艦。洋務運動使中華民族開始了強國之夢,在中國引進了西方文明的曙光,是中國處于十字路口時有識之士做出的選擇。那么,洋務運動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洋務運動使中國富強了嗎 我們應該如何去評價它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4課《洋務運動和邊疆危機》。(師夷長技以制夷) (二)新課講授目標導學一:“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1.洋務運動的含義:教師:何為洋務?何為洋務派?何為洋務運動?答案提示:洋務:又稱“夷務”, 泛指當時一切與外國資本主義有關的事情,如外事交涉、簽訂條約、派遣留學生、購買洋槍洋炮、開礦辦廠等。洋務派: 清朝統治集團內一些主張利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強兵富國,擺脫困境,維護清朝統治的開明官員。洋務運動:指洋務派為了鎮壓人民起義,維護封建統治,標榜“自強”“求富”,采用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創辦近代企業,掀起的一場“師夷長技”的自救運動。2.洋務運動的背景:閱讀下列材料,概括一下當時的清王朝面臨著什么樣的情況?材料1:材料一:今則東南海疆萬余里,各國通商傳教,來往自如……實為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炮彈所到,無堅不摧……又為數千年來未有之強敵。 —李鴻章《籌議海防折》材料2:逆賊洪秀全、楊秀清稱亂以來,於今五年矣。荼毒生靈數百余萬,蹂躪州縣五千余里,所過之境,……一概搶掠罄盡,寸草不留。 —曾國藩《討粵匪檄》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師生合作分析洋務運動出現于中國內憂外患之時。3.洋務運動—概況結合下列材料與教材,說一說洋務運動的時間、背景、口號、目的、領導者、代表人物、指導思想、性質?材料1 “中國文物制度,事事出于西人之上,獨火器不能及。”——李鴻章材料2 購買外洋器物······購成之后,訪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習,繼而試造,不過一二年,火輪船必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發捻,可以勤遠略。”——曾國藩材料3: 統治者面對著接踵而來,一次比一次嚴重的內憂外患,不得不“辦洋務”,這就為中國向西方學習打開了一個難得的缺口。——《史學閱讀與微課設計》學生活動:時間:19世紀60——90年代背景:內憂外患;①內憂——太平天國運動,沉重打擊了封建統治者。②外患——清政府在兩次鴉片戰爭中均遭失敗。目的: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維護清王朝統治領導階級:地主階級(洋務派)洋務派代表人物:中央:恭親王奕 ;地方: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指導思想:中體西用;師夷長技以制夷口號:前期——自強;后期——求富性質:是一場自上而下的封建統治階級的自救運動。4.洋務運動的內容1. 【自主學習】閱讀教材,結合地圖,梳理歸納,完成表格。2.內容之軍事工業師:為什么洋務派首先興辦的是軍事工業?生:鴉片戰爭中,中國武器落后,致使戰爭失敗。洋務派以“自強”為口號,創辦了近代軍事工業。師:19世紀60年代起,洋務派以“自強”為口號,發展近代軍事工業。介紹洋務運動主要軍事工業代表。師:學生分小組討論——洋務派為什么要開辦民用企業來輔助軍事工業?師生總結:軍事工業需要巨大的資金支撐,需要各種原料跟進,生產出來的新式武器是用來裝備軍隊的,不能產生經濟效益,再加上統治者貪婪腐朽,導致軍事工業成本極高。外國不斷入侵勒索,國內農民不斷反抗,使本來就財政嚴重虧空的政府更是雪上加霜,于是開辦民用企業,取得經濟效益,使國家富裕而輔助軍事工業。3.內容之民用工業:19世紀70年代起,洋務派又提出“求富”的口號,開辦近代民用企業。(1)自主學習教材第二目第二段:從時間、創辦者、企業地位方面列表歸納洋務派創辦的民用企業。(2)學生閱讀教材,完成表格內容:(3)【合作探究】民用工業和軍事工業相比,有何新變化?材料1:近代民用工業同樣采用了西方較為先進的技術和設備,生產出的產品用于軍隊的同時也投放市場,因此對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勢力的擴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楊寧一《歷史學習新視野新知識》材料2:上海輪船招商局創辦后三年內,外輪就損失1300萬兩白銀,湖北官辦織布局開辦后,江南海關每年洋布進口減少10萬匹。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學生討論回答。學生回答后教師展示表格:對比軍事工業與民用企業教師總結:民用工業產品投放市場,并對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勢力的擴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4.內容之新式教育:師:為了滿足洋務的需要,洋務派還采取了哪些措施?生:興辦新式學校,培養翻譯和軍事人才;設立翻譯館,翻譯外國科技書籍;派遣留學生出國深造等。教師展示史料 欲悉各國情形,必須諳其語言文字,方不受人蒙。 ——據弈 《奏請創設同文館說》 臣等擬選聰穎子弟,前赴泰西各國肄習技藝,以培養人才…… ——據李鴻章《派員攜幼童出洋并應辨事宜疏》學生梳理歸納:興辦新式教育,培養翻譯和軍事人才;設立翻譯館,翻譯外國科技書籍;派遣留學生出國深造等。【拓展延伸】舊式書院開設的課程和新式學堂開設的課程有何不同?機器、大炮、輪船、電報,飽讀八股制義,高頭講經的士子是不知其所以然的。以此出現了專攻軍事和工藝的專門學堂。……在它們剛出現的時候,自然比不上科舉制度的尊榮,但它們的存在又會動搖和瓦解科舉制度。因此風氣稍開之后,又出現了以西學為主的自強學堂,甚至舊式書院也開設了一部分西學課程,古老的書院制度以其順乎潮流的變化表現了中國價值觀念的變化。——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教師總結:舊式書院課程主要是儒家經典,新式學堂開設以軍事和工藝為主的西學。5.內容之新式陸海軍:①組建新式陸軍師:請同學們閱讀教材,歸納洋務派建立新式陸軍的過程。生:(1)開始時間:19世紀60年代。(2)措施:組建新式洋槍隊,淘汰傳統兵器,采用西式方法練兵。(3)影響:使清朝軍隊的武器和戰術逐漸發生變化。②組建海軍師:請同學們閱讀教材,歸納洋務派籌建新式海軍的過程。圖文史料介紹新式海軍。生:(1)背景:19世紀70年代,中國的東南海疆也受到列強的嚴重威脅;在直隸總督李鴻章的倡議下,清政府開始大規模進行近代海防建設,籌建新式海軍。(2)成果:到19世紀80年代,福建、廣東、南洋和北洋等海軍初步建成,其中以北洋艦隊規模最大。(3)設立機構:1885年,清政府成立海軍衙門統一協調指揮,同年還在臺灣建立行省。③洋務運動的結局----破產、失敗教師活動:請同學們思考一下洋務運動的結局是什么?學生活動:失敗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的全軍覆滅標志著洋務運動的破產。它是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 5.洋務運動的失敗的原因【合作探究】反思:洋務運動為什么會失敗破產?材料1: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涂飾,虛有其表…… ——李鴻章材料2:中國和日本競爭,日本必勝,中國必敗。因為日本人到歐洲來討論各種學術,講求政治原理,謀求回國做根本改造;中國只問某廠的船造得如何,買了回去使用就完事。 ——德國宰相俾斯麥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尋找失敗的根本原因。中國落后的根源在于封建制度的腐朽,因此,失敗的根本原因是:洋務運動只學習西方科學技術,沒有改變落后的封建制度。學生閱讀下列材料,討論回答。材料1:江南制造總局是官辦的,經費由清政府調撥,生產不計成本,缺乏發展的動力。它采用封建衙門式的管理,用管軍隊的辦法約束工人,工人缺乏生產積極性,產品質量也得不到保證。(管理落后)材料2:福州船政局起初聘請洋匠,但洋匠受雇期間,挾技居奇,唯利是圖,核心技術獨立完成,回避中國工匠。(外國勢力擠壓)材料3:輪船招商局長期使用官款,發展迅速。后來收購了美國旗昌輪船公司,形成一支實力較強的商船隊。1873年至1893年,它獲利白銀600多萬兩,但大都歸入李鴻章等人的私囊。(官僚腐敗)【教學過渡】: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洋務運動也隨之破產。請同學們說一說我們應當怎樣評價洋務運動。6.洋務運動之評價(一)展示史料分析洋務運動產生的影響,從中有何啟示?洋務運動,就其主觀動機而言,他們未必有真心打破舊軌,但他們的主張卻歷史地包含著逸出舊軌的趨向……洋務運動汲取來的西方知識對中國傳統社會的沖擊,比十次農民戰爭更大。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從整體上看,洋務派是一個構成十分龐雜的集團,上述幾個人(曾國藩、李鴻章等人)僅是該集團中的著名代表人物,但他們上下結合,基本上決定著這個運動的最終目的。他們身處地主階級集團,其主觀愿望和活動反映著本階級的利益和要求,使得他們無論辦什么洋務事業都離不開這個基本點。 ——摘編自《晚清洋務運動局限性之成因新探》教師總結:(1)積極影響:①引進了西方先進的機器生產技術,創辦了第一批近代企業,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成為中國工業化的起點;②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2)局限性: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是維護和鞏固清政府的統治,再加上其內部的腐敗和外國勢力的擠壓,它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3)啟示: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不能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不能改變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趨勢。師:有人認為洋務運動邁出了中國近代化的第一步,是成功的;也有人認為洋務運動的目的是維護清朝統治,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是失敗的。你對此有何看法?請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談談你的認識。展示材料:關于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大多數論者都持肯定態度。有人認為,正是洋務派的大膽引進,才使中國社會內部有了大機器生產,有了先進的生產技術,有了新型的生產方式,有了新興的階級力量,有了新的思想文化的傳播。有的論者指出,在批判洋務派腐朽性一面時,如實地把洋務運動看成一場帶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在經濟范圍內的變革,肯定其在中國近代生產力解放過程中帶有啟蒙性的客觀作用,是符合歷史實際的。有的論者指出,洋務運動沒有能夠阻止中國日益半殖民地化的趨勢,并不是洋務運動本身的過錯,而是當時中國的經濟、政治、軍事等一系列因素造成的。也有持否定意見的觀點。有論者認為,洋務運動“是屬于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相結合,變中國為半殖民地、殖民地那一條線上的歷史事件”。也有論者認為,洋務運動“重在防內,并無對外的意圖”,其作用就是“加深殖民地化”。學生解讀材料的同時互相探討對洋務運動的評價。師生歸納總結:觀點一: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是成功的。洋務運動推動中國近代軍事工業、民用工業、交通運輸業、通信事業等方面的發展;洋務運動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洋務運動促進了教育近代化,培養出了一批現代化專業人才,促進了科技的近代化。觀點二: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道路,是失敗的。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標志著洋務運動的失敗;洋務運動,求強未強,求富未富;洋務運動的目的是為了維護清王朝統治;洋務企業管理落后,官員貪污腐敗。觀點三:洋務運動是近代化的探索。有成功之處,也有失敗之處。結合觀點一和觀點二理由加以說明。 【教學過渡】19世紀中期邊疆危機目標導學二:狼狽為奸美、日侵略臺灣1.19世紀60年代,美國派軍隊進攻臺灣卻大敗而歸,轉而支持、聯合日本侵略臺灣。2.19世紀70年代,日本借口琉球船民在臺灣被殺,武力侵臺。臺灣人民距據險反擊,清政府也派沈葆楨率兵入臺;在英美“調停”下,勒索清政府白銀50萬兩后從臺灣撤兵。 目標導學三:抬棺出征的左帥收復新疆1.通過圖片的形式,展示19世紀70年代中國西北邊疆與東南海疆形勢嚴峻。當時東南沿海和西北內陸的形式的緊張,清政府內部發生了“海防”和“塞防”的激烈爭論。2.圖文史料介紹左宗棠收復新疆。(1)19世紀60年代,中亞浩罕國軍事頭目阿古柏率軍占據新疆大部分地區,俄英兩國無視中國主權,先后支持阿古柏侵略政權;20世紀70年代,俄國還出兵伊犁;這些侵略活動激起新疆各族人民反抗。(2)為了加強西北塞防,1875年,清政府任命力主收復新疆的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1876年,他命劉錦棠入疆,采取“先北后南,緩進急戰”的策略,先后收復烏魯木齊及其附近地區,然后攻克達坂城等地,挺進南疆;在各族群眾支持下,1878年清軍成功收復了除伊犁 以外的新疆領土。(3)清政府通過談判,收回伊犁大部分地區,俄國仍割據中國1萬多平方公里領土,并索取大量賠款。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鞏固了西北邊防,加強了新疆與內地的聯系,維護了邊疆穩定和國家統一。3.【合作學習】左宗棠收復新疆勝利的原因、意義。答案提示:原因:(1)、阿古柏殘酷地壓迫和剝削新疆各族人民,激起了新疆各族人民的仇恨;收復新疆,是反抗外敵入侵、維護通過統一的正義戰爭。(2)、清軍得到當地各族人民的支持。(3)、左宗棠卓越的軍事才能,采取了“先北后南,緩進急戰”的策略。(4)、左宗棠反侵略的態度堅決,清朝愛國官兵不怕犧牲、浴血奮戰的精神。意義:①歷史意義:粉碎了英俄分裂我國西北領土的陰謀,維護了國家的統一;促進了新疆的開發;鞏固了祖國的西北邊防。 ②現實意義:證明了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4.評價左宗棠對左宗棠的評價:左宗棠是晚晴政治舞臺上的漢族封建地主官僚,面對國內人民的反抗的外國資本的侵略與擴張,他為了維護封建統治和挽救民族存亡,表現了那時代地主階級的政治家的復雜多面性。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他雙手沾滿了人民的鮮血,充當了清政府鎮壓人民起義的劊子手;在洋務運動中,他為了實現“富國強兵”的夢想,積極創辦福州船政局,客觀上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在新疆危機中,更是表現出了他政治上遠見卓識,不顧年事已高,率兵遠征,成功粉碎了列強分割我國領土的企圖,表現出崇高的愛國精神,受到人民的贊揚。目標導學四:不敗而敗的中法戰爭1、展示中法戰爭形勢圖,閱讀教材,梳理中法戰爭的歷程,完成下列填空。(1)19世紀中后期,法國侵略清朝的藩屬國越南,又將矛頭指向中國。受越南邀請,率領助越抗法;1883年法軍攻擊住越南的清軍,中法戰爭爆發。(2)1884年法國軍艦闖入福建馬尾軍港,發動突然襲擊, 全軍覆沒,清政府被迫對法宣戰。法國攻占臺灣,進犯臺北,督辦臺灣軍務大臣劉銘傳率部抵抗,擊退法軍。(3)1885年初,法國攻占中越邊境重鎮,老將臨危受命,于3月取得,并乘勝收復越南諒山等地,扭轉了整個戰局。但是,清政府下令停戰,與法國簽訂條約,承認越南受法國“保護”,同意在中越邊境開埠通商。從此,法國侵略勢力伸向中國西南地區。(4)中法戰爭結束后,清政府于年決定在臺灣建立。臺灣建省,加強了東南海防,強化了對臺灣的管理,推動了臺灣社會經濟的發展。(三)課堂總結19世紀 60——90年代,清朝統治集團內部一些開明的官員,先后提出“自強”“求富”為口號,主張利用西方先進技術,維護清王朝統治的洋務運動。這一運動,雖然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但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從而使古老中國開始順應世界潮流——在近代化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19世紀70年代邊疆出現嚴重危機,左宗棠、馮子材等人為維護邊疆做出了重大貢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