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詩情畫意》教學設計教材分析中國是詩的國度,“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情景交融,詩意盎然是我國古典詩歌特有的傳統。本課以詩情畫意為題,激發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民族文化遺產的情感,從中得到美的啟蒙、美的陶冶、美的感受。運用中國畫的水墨技巧來表現自己喜歡的詩,表達對詩的理解和對畫面意境的感受。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使學生毫無拘束地進行想象繪畫。通過詩歌的文字形象語言與國畫的筆墨渲染造型互補、融合,使詩畫交融,傳達詩的情感,呈現畫的意境。而本課不僅要表現出古詩的大體內容,還要將讀后的感受表達出來,在表現形式上不限,只要表現出古詩的意境即可。詩情畫意是一種純美的境界,我通過一系列引導性的語言,啟發學生將眼睛所看、心里所想表現出來,形成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境界,將學生帶進詩情畫意,感受傳統文化瑰寶的魅力,提高孩子們對古詩的鑒賞能力,陶冶情操,美化心靈。通過相互交流,讓學生互相探討,互相學習,并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也能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理解創作的方法,為學生的創造表現提供借鑒。教師注重個別指導,讓后進生也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本課有跨學科的特點是詩與畫的融合。中國古人有“詩畫同源”說,有“詩畫同體”說。更有‘為畫者不懂詩不為畫家而為畫工’說。都是強調詩畫間的互通與互借的密切關系。說明了文學素養是藝術家的靈魂。詩人是用文學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感,而畫家則是通過色彩畫面來表達自己的情感世界。當詩畫完美結合才能真正體現‘詩情畫意’之藝術思想。教學內容:人教版小學美術教科書五年級上冊第 9課教學目標:1、為熟悉并喜歡的古詩或故古詩中的某一句配畫。2、運用已學過的構圖知識、色彩知識、繪畫技巧表達古詩的意境。3、培養學生對祖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學藝術的熱愛、陶冶審美情操。教學重點:通過詩配畫的創作,讓學生感受詩情畫意的獨特魅力,提高繪畫創作能力,增強民族自豪感。教學難點:恰當地表現古詩的意境,并了解中國畫的構圖。教學具準備:教具準備:中國畫作品,毛筆,墨,生宣紙,示范作品及有關參考資料。 學具準備:收集了解學過的古詩、毛筆、墨、生宣紙。教學過程:一、圖片導入,揭示課題。1、(看畫吟詩)出示一張中國畫作品和學生一起欣賞。(邊欣賞邊觀察)師提問:看到這幅畫你想到了哪首學過的古詩?(學生個別回答。)出示圖片和《小池》這首古詩,并閉上眼睛聆聽一段優美的音樂,找同學說一說感受?2、師小結:詩人用詩歌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感受,而畫家則用繪畫的方法抒發自己的情感,準確表現了詩中內涵,達到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境界,那么請同學們今天一起跟隨老師走進詩情畫意。(板書課題:詩情畫意)二、傳授新知1、連線小游戲詩情畫意是我們中國畫的優良傳統,歷史上曾有很多大畫家都喜歡用畫來表達詩的意境,請同學們欣賞幾幅畫,你能聯想到哪首古詩呢?(出示圖片)小組合作,探究方法(畫配詩的游戲)師:我這有四幅畫,以小組為單位為圖片配上相應的古詩名稱?(課件出示四幅畫)A、學生思考,個別回答。B、師提問:你為什么選這句?你是根據什么?C、學生個別回答,師小結分析。是根據畫的內容配上詩句,這就是古詩配畫帶給我們的內容美。抓住詩中關鍵字和詞,利用古詩中的關鍵詞句組織畫面,進行配畫2、古詩的分類(1)寫人出示古詩《游子吟》,感受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并體會帶這是一首寫人的詩。提問:詩中要表達的主體是什么?關鍵詞有哪些?(學生回答)主體:慈母寫人詩應注意人物的神態、動作、服飾等(2)寫景出示古詩《望天門山》,感受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情感,體會并感悟到這是一首寫景的詩。提問:詩中要表達的主體是什么?關鍵詞有哪些?(學生回答)主體:景色寫景詩應注意近景(近景具體刻畫)、遠景(遠景簡潔描繪)(3)狀物出示古詩《蟬》,體會并感悟這是一首狀物詩。提問:詩中要表達的主體是什么?關鍵詞有哪些?(學生回答)主體:蟬狀物詩應注意表現得物體應生動具體(4)敘事出示古詩《贈汪倫》,感受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并感悟這是一首敘事詩。提問:詩中要表達的主體是什么?關鍵詞有哪些?(學生回答)主體:精彩的場面敘事詩人物的表情、動作要能反應人物的內心。總結詩配畫的重點:詩與畫的結合是在領會詩意的基礎上,用視覺形象來突出表現詩中的意思。3、組織學生交流:你最喜歡哪一首古詩,你想怎樣表現它?介紹解釋詩意,提出自己的創作思想。教師請個別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表揚及進一步啟發學生的想象。4、作品欣賞教師展示多幅圖詩配畫作品,體會“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體會詩與畫完美結合的重點。5、創作步驟(1)選詩(理解古詩的詩意、詩境)(2)構思(思考怎樣用繪畫的形體、空間、線條和色彩)(3)構圖(將想象的畫面安排到紙上,畫出草圖)(4)涂色(5)題詩5、教師示范出示鄭燮的《竹石》竹石清. 鄭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三、當堂訓練我是小小書畫家----古詩配畫競賽活動同學們,你喜歡哪首詩?你的腦海里會有一幅什么樣的畫面?請為自己熟悉或喜歡的一首古詩或古詩中的某一句配畫吧!師:學會了古詩配畫的方法,該是小朋友們一顯身手的時候了你準備給那一首詩配畫(或畫一幅什么樣的畫,配上哪句詩),選哪一句,畫什么,用什么色彩?(學生作畫,師巡回指導,適時講評)四、展示評價:1、生自評,介紹自己的作品。2、生互評,你認為哪張作品最符合詩意?為什么?3、師點評,從畫面構圖、色彩、是否符合詩意并有自己獨到的創意這幾方面展開評價。五、總結拓展:師:詩是無形的畫,畫是有形的詩,在優美的意境中結束了詩情畫意這一課,這節課我們用自己喜歡的繪畫工具為古詩配畫,中國畫和古詩都是我們的國粹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同學們課后可以嘗試用中國畫的表現方式為自己喜歡的文章、歌詞配畫。六、板書設計詩情畫意寫人寫景狀物敘事《詩情畫意》課后反思詩是無形的畫,畫是無形的詩。本節課內容體現了藝術之間的關聯。我國古代詩詞作品是語言凝煉的精華,用字不多,卻寓意深遠。授課中,我引導學生事先搜集自己喜歡的古詩,上課時讓他們互相自由交流,這樣一個融洽的氛圍,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分析、比較,他們發現了古詩不同的分類:寫人、狀物、寫景、敘事,同時學生還發現有些古詩每句都表現不同的內容或場景,我適時的提問:如果讓你表達詩的繪面,你能不能只用繪畫的形式,讓我們領悟到畫的是哪首詩?這樣的提問子發了學生的思考,我請學生充分暢談后給子歸納:寫人的古詩,可以將詩中寫到的人物作為畫面主體,注意人物的神態、動作、服飾等著重描繪;狀物類的表現物體應生動具體;畫寫景的古詩,可以先確定近景用深色表現,中景畫大且具體刻畫,遠景可以畫得稍微簡潔些;畫敘事的古詩,選擇詩中精彩的場面。在本課中涉及的內容較多,把文學作品中的意境用畫表現出來是一個很大的難點。在課堂中我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采用引導、啟發、討論、參與等教學方法,為學生創設一個開放自由的課堂氛圍,學生能夠在老師的啟發引導下,積極主動的進行思考、討論交流活動,使學生了解何為詩配畫,以及如何為詩配畫,在教學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創作能力。在繪畫中,我根據學生的構圖給予實施的評價,如主體是否突出,能否畫出古詩的意境,主體是否能著重刻畫等,這種以點帶面的形式,讓全班同學都能去深入地思考和表現本課內容-詩情畫意。在本節課教學中我還有很多的不足,如在講解古詩分類時,應引導學生思考出更多的同類古詩,開拓其思路。還有由于時間的限制,只能選取部分學生作品,導致后面的評價階段有此匆物,學生參與的仝面性不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