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新人教生物一輪復習學案第28講 現代生物進化理論課標 要求 1.概述現代生物進化理論以自然選擇學說為核心,為地球上的生命進化史提供了科學的解釋。 2.闡述變異、選擇和隔離可導致新物種的形成。 3.實驗:用數學方法討論自然選擇使種群的基因頻率發生變化。 4.實驗:探討耐藥菌的出現與抗生素濫用的關系。考點1 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內容概 念 落 實一、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1.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1)種群:生活在一定區域的 生物 個體的集合。 (2)基因庫:一個種群中全部個體所含有的 。 (3)基因頻率:在一個種群基因庫中,某個基因占全部 的比值。 公式:某基因頻率=(該基因的數目/該基因與其等位基因的總數)×100%(詳見方法規律)(4)基因型頻率=(該基因型的個體數/該種群總個體數)×100%(5)生物進化的實質:種群的 發生定向改變。 方 法 規 律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的計算相關規律(1)利用公式計算基因頻率。如用AA、Aa、aa代表三種基因型的個體數,則:①常染色單體上基因頻率的計算:A的基因頻率=(2AA+Aa)/[2(AA+Aa+aa)]×100%a的基因頻率=(Aa+2aa)/[2(AA+Aa+aa)]×100%②僅在X染色體上基因頻率的計算:Xb的基因頻率=[Xb的基因數/(2×女性個體數+男性個體數)]×100%(2)已知基因型頻率計算基因頻率①在種群中一對等位基因的基因頻率之和等于1,而各種基因型頻率之和也等于1。②某基因的頻率=該基因純合子的基因型頻率+1/2雜合子的基因型頻率(3)利用遺傳平衡定律計算基因型頻率前提條件:種群非常大;所有雌雄個體之間自由交配;沒有遷入和遷出;沒有自然選擇;沒有基因突變。計算公式:當等位基因只有兩個時(A、a),設p表示A的基因頻率,q表示a的基因頻率,則基因型AA的頻率=p2,基因型Aa的頻率=2pq,基因型aa的頻率=q2。注:雄性中平衡的基因型頻率p+q=1。基因型XAY的頻率=p,基因型XaY的頻率=q。(4)自交和自由交配時基因(型)頻率的變化規律①自交:種群個體自交時,純合子增多,雜合子減少,基因型頻率發生改變。自交過程不改變基因頻率。②自由交配:在無基因突變、各種基因型的個體生活力相同時,處于遺傳平衡的種群自由交配遵循遺傳平衡定律,上下代之間種群的基因頻率及基因型頻率不變。如果一個種群沒有處于遺傳平衡狀態,自由交配不改變基因頻率,但改變基因型頻率。2.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基因突變產生新的等位基因,可以使種群的基因頻率發生變化。 產生進化的原材料。(1)生物突變的有利和有害不是絕對的,往往取決于 。(2)生物的變異是 的,只是提供了生物進化的原材料,不能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 3.自然選擇對種群基因頻率變化的影響(1) 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自然選擇通過不斷淘汰不利變異的基因,積累有利變異的基因,使種群的基因頻率發生 改變。 (2)實驗:探究自然選擇對種群基因頻率變化的影響①研究背景:棲息在樹干上的樺尺蠖體色受一對等位基因S(黑色)和s(淺色)控制。19世紀中葉以前,樺尺蠖幾乎都是淺色的(S基因頻率在5%以下),隨著工業發展,樹皮被熏成黑褐色,到了20世紀中葉,黑色樺尺蠖卻成了常見類型(S基因頻率幾乎達到95%以上)。②提出問題:樺尺蠖種群中s基因(決定膚色性狀)的頻率為什么越來越低呢?③作出假設:自然選擇使樺尺蠖種群基因頻率 。 ④實驗方案:模擬實驗→統計種群各基因型個體數量并計算 ,填表→數據處理⑤分析結果,得出結論思考:請結合實驗數據分析自然選擇在生物進化中的作用是什么?實驗結論:自然選擇使華尺蠖種群中基因頻率 改變。 二、隔離在物種形成中的作用1.種群和物種的區別 特 別 提 醒(1)形態、結構一致≠同一物種形態、結構一致的生物,有可能具有生殖隔離,兩個種群的生物形態、結構相同,但繁殖期不同,這兩個種群的生物具有生殖隔離,是兩個物種。(2)能產生后代≠同一物種兩個個體能夠交配產生后代,子代有可能高度不育,如馬和驢交配,雖然能夠產生子代,但子代不育,因此馬和驢是兩個物種。2.隔離(1)概念:不同群體間的個體,在自然條件下基因 的現象。(2)類型類型 發生范圍 結果 不同物種間 ①不能相互交配; ②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產生可育后代(或后代不能存活) 同種生物 使種群間不能發生基因交流3.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1)新物種形成的一般過程(2)物種形成的兩種方式①漸變式②爆發式:在很短時間內即可形成,如自然界中多倍體的形成。(3)物種形成的三個環節:突變和基因重組、 、 。 (4)形成標志: 。 歸 納 總 結 (1)現代生物進化理論基本內容的聯系(2)物種形成和生物進化的區別與聯系項目 物種形成 生物進化標志 生殖隔離出現 基因頻率改變變化后生物與原生物的關系 新物種形成,出現生殖隔離,質變 生物進化,基因頻率改變,量變聯系 ①只有不同種群的基因庫產生了明顯差異,出現生殖隔離才形成新物種; ②進化不一定產生新物種,新物種產生一定存在進化 (3)現代生物進化理論是由自然選擇學說豐富和發展而來的,它從分子水平上闡明了自然選擇對遺傳、變異的作用機理;科學地解釋了自然選擇的作用對象是種群,而不是個體。 診斷·加強 1.判斷下列說法的正誤:(1)一個種群中某基因占所有基因數的比值叫作基因頻率。 ( )(2)只有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為進化提供原材料。 ( )(3)自然選擇決定生物變異和進化的方向。 ( )(4)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型頻率的改變。 ( )(5)細菌在抗生素的誘導作用下產生了抗藥性基因。 ( )(6)生物進化一定會形成新物種。 ( )(7)不同種群間的個體不能進行基因交流,說明種群間存在生殖隔離。 ( )(8)生物進化達到了地理隔離,不一定產生新物種。 ( )2.農田噴施農藥殺滅害蟲,在噴施農藥之前,害蟲中就存在 ,噴施農藥僅殺滅了不抗藥的個體,抗藥的個體 (選填“能”或“不能”)存活下來。農藥使害蟲產生抗藥性變異,只是對抗藥性個體進行了 。典 題 固 法(2022·廣東卷T14)白車軸草中有毒物質氫氰酸(HCN)的產生由H、h和D、d兩對等位基因決定,H和D同時存在時,個體產HCN,能抵御草食動物的采食。圖示為某地不同區域白車軸草種群中有毒個體比例,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A.草食動物是白車軸草種群進化的選擇壓力B.城市化進程會影響白車軸草種群的進化C.與鄉村相比,市中心種群中h的基因頻率更高D.基因重組會影響種群中H、D的基因頻率(2022·浙江1月卷)峽谷和高山的阻隔都可能導致新物種形成。兩個種的羚松鼠分別生活在某大峽谷的兩側,它們的共同祖先生活在大峽谷形成之前;某高山兩側間存在有限的“通道”,陸地蝸牛和很多不能飛行的昆蟲可能會在“通道”處形成新物種。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A.大峽谷分隔形成的兩個羚松鼠種群間難以進行基因交流B.能輕易飛越大峽谷的鳥類物種一般不會在大峽谷兩側形成兩個物種C.高山兩側的陸地蝸牛利用“通道”進行充分的基因交流D.某些不能飛行的昆蟲在“通道”處形成的新物種與原物種存在生殖隔離(2022·湖南卷)稻蝗屬的三個近緣物種①日本稻蝗、②中華稻蝗臺灣亞種和③小翅稻蝗中,①與②、①與③的分布區域有重疊,②與③的分布區域不重疊。為探究它們之間的生殖隔離機制,進行了種間交配實驗,結果如表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交配(♀×) ①×② ②×① ①×③ ③×① ②×③ ③×②交配率/% 0 8 16 2 46 18精子傳送率/% 0 0 0 0 100 100注:精子傳送率是指受精囊中有精子的雌蟲占確認交配雌蟲的百分比。A.實驗結果表明,近緣物種之間也可進行交配B.生殖隔離與物種的分布區域是否重疊無關C.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D.②和③之間可進行基因交流考向1 基因頻率的變化與生物進化1.(2021·海南卷)某地區少數人的一種免疫細胞的表面受體CCR5的編碼基因發生突變,導致受體CCR5結構改變,使得HIV-1病毒入侵該免疫細胞的概率下降。隨時間推移,該突變基因頻率逐漸增加。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該突變基因豐富了人類種群的基因庫B.該突變基因的出現是自然選擇的結果C.通過藥物干擾HIV-1與受體CCR5的結合可抑制病毒繁殖D.該突變基因頻率的增加可使人群感染HIV-1的概率下降考向2 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的計算2.(2021·廣東卷)兔的脂肪白色(F)對膽黃色(f)為顯性,由常染色體上一對等位基因控制。某兔群由500只純合白色脂肪兔和1 500只膽黃色脂肪兔組成,F、f 的基因頻率分別是( )A.15%、85% B.25%、75%C.35%、65% D.45%、55%考向3 隔離與物種的形成3.(2022·汕頭一模)加捆攘戈斯群島由13個主要島嶼組成,不同島嶼的環境有較大差別。該群島上生活著13種地雀,不同種之間存在生殖隔離。這些地雀的共同祖先來自南美洲大陸,但在南美洲大陸上卻看不到這13種地雀。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加捆攘戈斯群島上的13種地雀屬于不同物種B.不同島嶼環境使地雀種群發生不同方向的突變C.自然選擇使不同的雀種群的基因頻率發生改變D.上述例子說明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考向4 結合其他知識綜合考查遺傳與進化4.(2022·廣東第二次綜合測試)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提出一種新的新冠病毒溯源策略,即通過鑒定新冠病毒基因突變的特征來推測新冠病毒的歷史宿主。從進化的角度分析,直到疫情暴發前,新冠病毒已鯨積累了500多個突變。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新冠病毒發生的變異對于病毒自身來說是有利的B.新冠病毒發生的可遺傳變異能夠為它的進化提供原材料C.新冠病毒在進化過程中是獨立的,與其他物種沒有關系D.研究病毒RNA的堿基種類就能確定病毒變異株的親緣關系實驗12 探究抗生素對細菌的選擇作用實 驗 回 歸1.耐藥細菌的出現與抗生素濫用的關系一般情況下,一定濃度的抗生素會殺死細菌。但自然界中本身存在一些耐抗生素的變異細菌(具有耐藥性)。由于抗生素的使用,將其篩選出;各種抗生素的濫用,篩選出能耐多種抗生素的耐藥細菌。抗生素起到 作用。2.實驗原理變異的細菌可能產生耐藥性。在實驗室連續培養細菌時,如果向培養基中添加抗生素,耐藥菌有可能存活下來。3.基本步驟①用記號筆在培養皿的底部將培養皿分為4個區域,分別標記為A~D。②在培養基平板A~D區域,均勻地涂抹少量細菌的培養液。③取不含抗生素的圓形紙片放在A區域的中央,含抗生素紙片放在B~D區域的中央,蓋上皿蓋。其中A區域作為 組,B~D區域作為重復的 組。 ④將培養皿倒置于37 ℃的恒溫箱中培養一段時間。⑤觀察培養基上細菌的生長狀況。測量和記錄每個實驗組中抑菌圈的直徑,并取平均值。(原理:抑菌圈的直徑能反映出抗生素的抑菌效果,直徑越大,抑菌效果越 。) ⑥從抑菌圈邊緣的菌落上挑取細菌(這個區域可能存在 細菌),接種到已滅菌的液體培養基中培養,然后重復步驟②⑤。如此重復幾代,記錄每一代培養物抑菌圈的直徑。 4.預測結果及結論:在連續培養幾代后,抑菌圈的直徑逐漸變 ,這說明抗生素對細菌起到了 作用。典 題 固 法1.(2022·韶關一模)由于廣譜抗生素(能夠抵抗大部分細菌的抗生素)的長期大量使用,出現了各種耐藥菌株。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使用廣譜抗生素后,細菌發生了定向變異B.自然選擇使耐藥菌株的耐藥性變異得到了積累C.耐藥菌株耐藥性增強過程中相應基因的頻率不變D.耐藥性是種群內個體間經過長期協同進化形成的2.利用“抗生素紙片擴散法”觀察某細菌在含有抗生素的培養基上的生長狀況,可探究抗生素對細菌的選擇作用。下列有關該實驗的說法,錯誤的是( )A.實驗中應將不含抗生素的紙片和抗生素紙片分別放置在培養基的不同區域B.實驗中可以通過抑菌圈的大小來判定抗生素的抑菌效果C.從抑菌圈邊緣的菌落上挑取細菌繼續培養,連續選擇幾代后抑菌圈的直徑會變大D.細菌耐藥性的變異是在使用抗生素之前產生的3.(2022·廣東一模)亞胺培南是臨床治療銅綠假單胞菌(一種細菌,簡稱PA)感染的一種重要抗生素。下表為某醫院檢測PA對亞胺培南耐藥率的變化情況。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年份 2005 2006 2007 2008住院患者亞胺培南的人均使用量/g 0.074 0.12 0.14 0.19PA對亞胺培南的耐藥率/% 2.6 6.11 10.9 25.5A.亞胺培南誘導PA產生耐藥性突變B.4年間,PA種群的基因頻率發生定向改變C.基因突變為PA的進化提供了原材料D.日常生活中濫用亞胺培南將提高PA的耐藥性考點2 協同進化與生物多樣性概 念 落 實1.協同進化(1)含義(2)實例①開花植物與 動物互助互利 ②捕食者與被捕食者 ③地球早期無氧環境→厭氧生物→光合生物出現→空氣中有氧氣→出現好氧生物(3)結果:通過漫長的協同進化過程,地球上不僅出現了千姿百態的物種,豐富多彩的基因庫,而且形成了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2.生物多樣性(1)生物多樣性的三個層次: 、物種多樣性、 。 (2)形成過程(3)生物進化的總趨勢簡單→復雜,低等→高等,水生→陸生,無氧→有氧,原核生物→真核單細胞生物→多細胞生物,無性生殖→有性生殖。3.生物進化理論在發展(1)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內容①適應是 的結果。 ② 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 ③突變和基因重組提供進化的 。 ④自然選擇導致種群基因頻率的 改變,進而通過 形成新的物種。 ⑤生物進化的過程實際上是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無機環境 的過程。 ⑥ 的形成是協同進化的結果。 (2)生物進化理論在發展①有些學者的研究表明,大量的基因突變是中性的,因此有人主張,決定生物進化方向的是 的逐漸積累,而不是自然選擇。 ②有人提出物種形成并不都是漸變的過程,而是物種長期穩定與迅速形成新種 的過程。 診斷·加強 1.判斷下列說法的正誤:(1)協同進化都是通過物種之間的生存斗爭實現的。 ( )(2)生物多樣性包括遺傳多樣性、種群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三個層次。 ( )(3)生物多樣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物種不斷形成的過程。 ( )(4)對生物進化方向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可遺傳的變異。 ( )(5)淺色樺尺蛾與黑色樺尺蛾同時存在體現了遺傳多樣性。 ( )2.鏈接必修2教材P119“圖6-12”。從自然選擇的角度解釋,為什么獵豹和羚羊通過協同進化都保留了肌肉發達、行動敏捷的個體?典 題 固 法(2022·廣東卷節選)自然條件下蠶采食桑葉時,桑葉會合成蛋白醇抑制劑以抵御蠶的采食,蠶則分泌更多的蛋白酶以拮抗抑制劑的作用。桑與蠶相互作用并不斷演化的過程稱為 。 (2020·海南卷)金鯧魚是一種重要海產經濟魚類。為獲得更大收益,養殖戶不斷篩選生長更快的品種,但因苗種來源范圍小、近親繁殖普遍,種質退化現象較嚴重,人工養殖種群的遺傳多樣性低于野生種群。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生長更快的金鯧魚養殖品種,是人工選擇的結果B.野生種群和人工種群的基因庫不同C.近親繁殖會使隱性致病基因的純合個體增加D.如果人工種群個體持續大量地逃逸到野外,會增加野生種群的遺傳多樣性考向1 協同進化1.(2022·梅州二模) 很多植物在進化過程中會產生某些化學物質,用以抵御植食性動物的取食,如芥子油苷就是十字花科植物產生的,芥子油苷及其代謝產物對多數昆蟲都是有毒的,但卻能吸引菜粉蝶前來產卵,其幼蟲(菜青蟲)也以十字花科植物的莖葉為食。由此無法推斷出( )A.十字花科植物和菜粉蝶發生了協同進化B.芥子油苷可以吸引菜青蟲的天敵前來捕食C.菜青蟲能消除芥子油苷及其代謝產物的毒性D. 用芥子油苷人工誘殺雌性菜粉蝶,可降低其種群出生率考向2 生物多樣性的形成2.(2021·江蘇新高考適應考)下列關于生物進化和生物多樣性的敘述,正確的是( )A.熱帶任何地區的物種多樣性一定高于溫帶B.外來物種一定會導致本地物種多樣性降低C.協同進化既存在于食植動物和食肉動物之間,也存在于植物和食植動物之間D.生物多樣性會隨群落演替的進程而逐漸增加,但該群落中不會發生生物進化構核心概念練教材長句鏈接必修2教材P112正文及“知識鏈接”。(1)突變和基因重組是如何影響種群基因頻率的?鏈接必修2教材P114。(2)自然選擇的實質是對 的選擇。自然選擇作用的直接對象是 (表型);根本對象是 。鏈接必修2教材P116。(3)地理隔離是指同種生物由于 而分成不同的種群,使得 的現象。鏈接必修2教材P121。(4)協同進化是指 。鏈接必修2教材P123。(5)物種形成的三個基本環節包括: ; ; 。鏈接必修2教材P119“問題探討”。(6)蘭花與蛾相互之間存在怎樣的利益關系?二者如果不再發生協同進化,對于蘭花來說,可能會出現怎樣的結局?拎教材“冷”點鏈接必修2教材P112楷體字內容。(1)突變的有害和有利往往取決于 。有翅的昆蟲中出現了殘翅和無翅的突變類型,這類昆蟲在正常情況下很難生存,但在經常刮大風的海島上,這種變異成了 (選填“有利”或“有害”)變異。鏈接必修2教材P118“拓展應用”。(2)斑驢是不可育的,說明了斑馬和驢之間存在 ,從染色體的角度來看,原因是兩者的染色體 不同,導致斑驢不存在同源染色體,不能正常 。(3)自然界中,獅和虎存在 隔離,雖然在人工飼養狀態下能產生獅虎獸,但仍然存在 隔離。鏈接必修2教材P119楷體字內容。(4)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老年、病弱或年幼的個體,客觀上起到了 的作用。 (5)“收割理論”認為捕食者往往捕食 ,這樣就會避免出現一種或者少數幾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 的局面,為其他物種的形成騰出空間,有利于 。第28講 現代生物進化理論考點1 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內容【概念落實】一、1.(1)同種 全部 (2)全部基因 (3)等位基因數 (5)基因頻率2.突變和基因重組 (1)生物的生存環境 (2)不定向3.(1)自然選擇 定向 (2)定向改變 基因頻率 定向二、2.(1)不能自由交流 (2)生殖隔離 地理隔離3.(1)突變 基因重組 食物 棲息條件 基因頻率 基因庫 生殖隔離 (3)自然選擇 隔離 (4)產生生殖隔離【診斷·加強】1.(1)× (2)× 提示:突變≠基因突變。“突變”不是基因突變的簡稱,而是包括“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 (3)× 提示:變異先于環境選擇。 (4)× (5)× (6)× (7)× (8)√ 提示:只有地理隔離而不形成生殖隔離,能產生亞種,但不會產生新物種。2.抗農藥的突變個體 能 選擇【典題固法】【高考典例】例1 D 解析:分析題意可知,H、h和D、d基因決定HCN的產生,基因型為D_H_的個體能產生HCN,有毒,能抵御草食動物的采食。草食動物能采食白車軸草,故草食動物是白車軸草種群進化的選擇壓力,A正確;分析題中曲線可知,從市中心到市郊和鄉村,白車軸草種群中產HCN個體的比例增加,說明城市化進程會影響白車軸草的進化,B正確;與鄉村相比,市中心種群中中產HCN個體的比例小,即基因型為D_H_的個體所占比例小,d、h基因頻率高,C 正確;基因重組是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的重新組合,基因重組不會影響種群基因頻率,D錯誤。例2 C 解析:某高山兩側間存在“通道”是有限的,陸地蝸牛利用“通道”不能進行充分的基因交流,C錯誤。例3 D 解析:在遺傳學和進化論的研究中,把能夠在自然狀態下相互交配并且產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稱為一個物種。由表格中的交配率的結果可知,近緣物種之間也可進行交配,A正確。己知①與②、①與③的分布區域有重疊,②與③的分布區域不重疊,但從交配率和精子傳送率來看,生殖隔離與物種的分布區域是否重疊無關,B正確。隔離包括地理隔離和生殖隔離,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C正確。②與③的分布區域不重疊,存在地理隔離;表中②×③交配時精子傳送率達100%,即使交配成功,但由于屬兩個物種,存在生殖隔離,仍不能進行基因交流,D錯誤。【對點演練】1.B 解析:基因突變產生了新基因,能豐富種群基因庫,A正確;基因突變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任何一種生物都有可能發生,并非自然選擇的結果,B錯誤;受體CCR5能夠與 HIV-1 特異性結合,通過藥物干擾HIV-1與受體CCR5的結合可抑制病毒繁殖,C正確;該突變基因頻率的增加可使HIV-1與受體CCR5結合的幾率下降,進而導致人群感染HIV-1的幾率下降,D正確。2.B 解析:由題意可知,該兔種群由500只純合白色脂肪兔(FF)和1 500只膽黃色脂肪兔(ff)組成,故F的基因頻率=F/(F+f)=(500×2)/(2 000×2)=25%,f 的基因頻率=1-25%=75%。3.B 解析:加捆攘戈斯群島上的13種地雀之間存在生殖隔離,屬于不同物種,A正確;基因突變具有不定向性,不同島嶼環境對地雀種群發生的選擇作用不同,導致地雀朝著不同的方向進化,B錯誤;不同島嶼的環境不同,自然選擇作用不同,使不同地雀種群的基因頻率發生不同的改變,C正確;由題意可知,加捆攘戈斯群島的地雀之間因長期的地理隔離導致產生生殖隔離,形成不同的物種,所以說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D正確。4.B 解析:對于新冠病毒自身來說,變異可能有利,也可能有害,A錯誤;新冠病毒發生的變異為基因突變,屬于可遺傳變異,能為病毒的進化提供原材料,B正確;新冠病毒在進化的過程中不是獨立的,可能與其他的物種存在互作關系,C錯誤;RNA病毒均含有A、U、C、G四種堿基,D錯誤。實驗12 探究抗生素對細菌的選擇作用【實驗回歸】1.選擇 3.③對照 實驗 ⑤明顯 ⑥耐藥性 4.小 選擇【典題固法】1.B 解析:使用廣譜抗生素后,抗生素對細菌的不定向變異進行了定向選擇,保留能抗藥的細菌,A錯誤;自然選擇使耐藥菌株的耐藥性變異得到了積累,從而出現耐藥性很強的細菌,B正確;耐藥菌株耐藥性增強過程中抗藥性弱的細菌被殺死,抗藥性強的細菌活下來,因此抗藥性基因的頻率升高,不抗藥性基因的頻率降低,C錯誤;協同進化是發生在不同物種間、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的,種群內個體間不會發生協同進化,D錯誤。2.C 解析:由題干信息可知,該實驗的目的是探究抗生素對細菌的選擇作用,實驗應設置不含抗生素的紙片作為對照,并將不含抗生素的紙片和抗生素紙片分別放置在培養基的不同區域,A正確;若病原菌對抗生素敏感,在該抗生素紙片周圍會出現透明圈,透明圈越大,說明病原菌對抗生素越敏感,若病原菌對各種抗生素不敏感,則不會出現透明圈,故實驗中可以通過抑菌圈的大小來判定抗生素的抑菌效果,B正確;由于抗生素是從中心向周圍擴散的,在抑菌圈邊緣的抗生素濃度較低,這說明生長在抑菌圈邊緣的菌落對該抗生素不敏感,故從抑菌圈邊緣的菌落上挑取細菌繼續培養,連續選擇幾代后,抑菌圈的直徑會變小,C錯誤;細菌耐藥性的變異是在使用抗生素之前產生的,抗生素只是對其進行了選擇,D正確。3.A 解析:變異是不定向的,環境不能誘發生物產生定向變異,A錯誤;4年間,PA對亞胺培南的耐藥率逐漸提高,說明PA種群的基因頻率發生了定向改變,B正確;在生物進化過程中,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生物進化的原材料,其中突變包括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C正確;使用亞胺培南會將PA種群中抗亞胺培南的個體篩選出來,因此日常生活中濫用亞胺培南將提高PA的耐藥性,D正確。考點2 協同進化與生物多樣性【概念落實】1.(1)不同物種 生物與無機環境 (2)傳粉 相互選擇2.(1)遺傳(基因)多樣性 生態系統多樣性 (2)藍細菌和細菌3.(1)①自然選擇 ②種群 ③原材料 ④定向 隔離 ⑤協同進化 ⑥生物多樣性 (2)①中性突變 ②交替出現【診斷·加強】1.(1)× (2)× (3)× (4)× (5)√2.提示:肌肉發達、行動敏捷,有利于羚羊逃避獵豹的追捕,否則就會被環境所淘汰;只有肌肉發達、行動敏捷的獵豹個體才能追捕到羚羊作為食物,否則就會被餓死。【典題固法】【高考典例】例1 協同進化例2 D 解析:培養適合人類需要的生物品種屬于人工選擇,A正確;人工養殖種群的遺傳多樣性低于野生種群,兩個種群的基因庫不同,B正確;近親繁殖能夠使純合基因型的頻率迅速增加,C正確;遺傳多樣性的本質是遺傳變異,人工種群大量逃逸到野外,不會使野生種群發生遺傳變異,故其遺傳多樣性不會改變,D錯誤。【對點演練】1.B 解析:十字花科植物和菜粉蝶相互有利,是二者相互選擇和協同進化的結果,A正確;根據題意,十字花科植株產生的芥子油苷及其代謝產物對多數昆蟲都是有毒的,但卻能吸引菜粉蝶前來產卵,其幼蟲(菜青蟲)也以十字花科植物的莖葉為食,可見芥子油苷不會吸引菜青蟲的天敵前來捕食,B錯誤;菜青蟲能以十字花科植物的莖葉為食,說明菜青蟲能消除芥子油苷及其代謝產物的毒性,C正確;用芥子油苷人工誘殺雌性菜粉蝶,可降低其種群出生率,D正確。2.C 解析:生物的多樣性不僅取決于環境溫度,也取決于其他環境條件,比如熱帶沙漠地區物種多樣性就低,A錯誤;引入外來物種不當才會導致本地物種多樣性降低,B錯誤;協同進化是指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在互相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展,所以食植動物和食肉動物之間、植物和食植動物之間都存在協同進化,C正確;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在群落演替的過程中,生物和環境反復相互作用,種群的基因頻率可能發生變化,發生生物進化,D錯誤。課堂小結與延伸【構核心概念】種群 種群基因頻率 突變和基因重組 隔離 生物與無機環境 遺傳多樣性【練教材長句】(1)提示:基因突變產生的新基因會使種群的基因頻率發生變化;新產生的等位基因通過有性生殖過程中的基因重組,可以形成多種多樣的基因型;基因主要在染色體上,所以染色體結構或數目的改變也可能會導致基因數量發生改變,從而引起基因頻率的變化。(2)控制某特定性狀的基因 生物個體的變異性狀 與生物個體變異性狀相對應的基因(3)地理障礙 種群間不能發生基因交流(4)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展(5)突變與重組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 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 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6)提示:蘭花為蛾提供食物,蛾為蘭花傳粉。如果沒有蛾對蘭花進行傳粉,則蘭花可能不存在。【拎教材“冷”點】(1)生物的生存環境 有利 (2)生殖隔離 數目 聯會 (3)地理 生殖 (4)促進種群發展 (5)個體數量多的物種 占絕對優勢 增加物種多樣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