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部編版初中歷史 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 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第5課 《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教學設計【教學任務】課程標準 課標要求:知道“安史之亂”導致唐朝由盛轉衰;知道唐朝滅亡后五代十國的局面。課標分析:唐朝的繁榮盛世大約持續了100多年,唐玄宗統治后期的一場安史之亂揭開了唐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據勢力之間爭斗的序幕。從此,唐朝由盛轉衰,逐漸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通知越來越腐朽,最終在農民戰爭打擊下土崩瓦解。唐朝滅亡后,在我國南方和北方各地出現多個割據政權,中國進入了五代十國分裂時期。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安史之亂、黃巢起義與唐朝滅亡、五代十國的更迭與分立。三部分內容展現了唐朝滅亡前后的基本歷史概況,串起這三部分內容的線索是地方上節度使勢力的發展變化。從安史之亂到五代十國歷史的變遷,實質是中央與地方力量對比失衡的結果。安史之亂的爆發絕非偶然。唐玄宗統治后期,任人唯親,朝政日益腐敗。同時,漢族和少數民族的某些矛盾,給了胡人可乘之機;節度使勢力膨脹,唐朝中央武裝力量衰敗,形成內輕外重局面,更給叛軍反叛的絕好機會。在這種情況下,身兼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起兵反唐。唐朝后期,統治極端腐朽的表現是宦官專權。玄宗后期高力士受寵,四方奏章都要先經過高力士審閱,小事就由高力士處理,大事才送皇帝裁決。安史之亂時,宦官李輔國開始掌握禁軍。后來,宦官的權力越來越大,甚至連皇帝的廢立,幾乎都由他們決定。唐憲宗以后的穆、文、武、宣、懿、僖、昭七個皇帝都是宦官所立,皇帝成為宦官手中的傀儡。宦官專權進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力量,加劇了唐朝的衰落,唐王朝已面臨崩潰的境地。在鎮壓黃巢起義期間,唐中央政府依靠了藩鎮力量,后來起義雖被鎮壓下去,卻出現了許多新的藩鎮。藩鎮割據局面不但沒有結束,反而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到了唐朝后期,由于統治更加腐敗,中央已無力控制藩鎮。新舊藩鎮使唐政權四分五裂,不復統一。因此,五代十國分裂局面的形成,實際上是唐末藩鎮割據的繼續和發展。這期間,藩鎮之間為圖霸業,爭戰不休,人民備受戰亂和分裂之苦。隨著各地經濟聯系的不斷加強,以及統一政治的長期影響,統一趨勢日趨加強。學情分析 從知識層面,學生經過第二課至第四課的學習,知道了唐朝歷經幾代皇帝的勵精圖治,先后出現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盛世局面,唐朝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都得到了重大的進步發展,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可以調動學生以往所學,來承接本課,起到認知沖突的作用。從能力方面,經過七年級上冊對秦始皇的評價,七年級下冊對隋煬帝的評價,學生已經掌握了評價人物的方法,學生也可以在課后對唐玄宗進行評價。在情感層面,本課主要想讓學生感悟政治清明與王朝興盛的關系,經過七年級上冊《秦末農民大起義》,七年級下冊《隋朝的統一與滅亡》等課的學習,學生在這方面已經有一定的基礎,這就為本課的學期打下了基礎。教學目標 1.知道安史之亂發生的時間,知道唐朝滅亡后出現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重點:時空觀念)2.知道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知道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重點:史料實證、歷史解釋)3.感悟政治清明與王朝興盛的關系,思考國家分裂的教訓。(重點:唯物史觀、家國情懷)教學重點 安史之亂的原因及影響教學難點 安史之亂的原因及影響【教學流程】環節 教學設計 設計意圖情境引入 【新課導入】《憶昔》杜甫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無家別》杜甫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亂各東西。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提出問題]兩首詩都是描繪的是唐玄宗時期的社會場景,有何不同?(開元年間:繁榮;天寶年間:荒涼)是什么原因導致這樣的不同?(安史之亂)[教師過渡]安史之亂為何發生、過程是怎樣的?又對唐朝造成了什么影響?講授新課 【新課學習】[呈現材料] 開元初,上勵精理道,鏟革訛弊,不六七年,天下大治,河清海晏,物殷俗阜。——鄭綮《開天傳信記》[教師講述]在前面我們學過: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穩定政局,勵精圖治,重用賢能,使得當時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庫充盈,民眾生活安定,唐朝的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進入了鼎盛時期,史書記載:……,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教師過渡]然而,隨著國家穩定,經濟繁榮,唐玄宗的心態也開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他曾經對他最信任的宦官高力士這樣說到:[呈現材料]朕今老矣,朝事付之宰相,邊事付之諸將,夫復何憂? ——《資治通鑒·唐紀三十三》[提出問題]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唐玄宗的心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開元末年以后,唐玄宗逐漸失去了進取之心。)唐玄宗說他無憂,那真的是無憂嗎?一、盛世危局明皇庸1.邊事危局[呈現地圖][提出問題]我們首先來看一下邊事的情況。請同學們觀察這兩幅地圖,說說有何變化?(北部的后突厥勢力崛起,影響唐朝北部的邊防)[教師明確]實際上,在玄宗即位以后,邊防危機就已經開始顯現了。[呈現材料]漠北的后突厥南侵西擾,東北的契丹與奚伺機進占遼西地區,吐蕃勢力進一步向河西、隴右和西域地區滲透。——摘編自管彥波《唐朝的邊疆局勢及御邊戍守體系的變化》[教師講述]從這段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到,到了開元末年的時候,唐朝的邊防危局已經面臨著很大的壓力了,那么,唐玄宗又會如何處理這樣的危局呢?[呈現地圖]天寶十節度使圖[教師講述]742年,唐玄宗改元“天寶”,正所謂“物華天寶”,這反映出唐玄宗的自得與驕傲。也正是在這一年,為了應對來自北方的邊防危局,唐玄宗在北方邊境地區設置了十個節度使。所謂“節”,在當時是一種全權印信,受有此全權印信者,便可全權調度,故稱為“節度使”。那么,十個節度使所掌兵力共有多少呢?[呈現材料]邊鎮兵:49萬,中央軍:9萬[提出問題]從這個數據來看,玄宗天寶年間,唐朝的軍事布局有著怎樣的特點呢?(重邊防,輕內地)[呈現材料]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財賦,以布列天下。然則方鎮不得不強,京師不得不弱。——《新唐書·兵志》[提出問題]從這個材料中,可以看出,在天寶年間,唐朝的中央和地方力量對比形成了什么樣的局面?(外重內輕),這樣的局面容易出現什么問題呢?(節度使造反)[教師過渡]在眾多的節度使中,安祿山便是典型的一位。[呈現材料](教師介紹安祿山)混血胡人,因其平定奚、契丹的叛亂而獲唐玄宗賞識,稱贊他為“萬里長城”。其精通升官訣竅,賄賂李林甫,巴結楊貴妃,博得唐玄宗的信任。后身兼平盧、范陽、河東節度使,兵力超過20萬。[教師過渡]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到,玄宗后期,邊事危局已經顯露,各地節度使的勢力越來越大,形成了外重內輕的局面,這樣帶來的結果是一方面不利于中央集權,另外一方面也為節度使叛亂埋下了隱患。那么,朝事的情況又是如何呢?我們再一起來看看。2.朝事危局[呈現材料]上晚年自恃承平, 以為天下無復可憂,遂深居禁中,專以聲色自娛,悉委政事于林甫。——《資治通鑒·唐紀三十二》[提出問題]從這個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到唐玄宗本人這個時候在干什么?(朝事交給宰相,自己專以聲色自娛),我們先來看唐玄宗在個人生活上在干什么事情。[呈現材料]《長恨歌》(節選)白居易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提出問題]這個人指的是誰呢?(楊貴妃)[教師講述](楊貴妃生平)楊玉環原來是唐玄宗為他的兒子壽王李瑁選擇的王妃,這位芳齡16歲的美少女,不僅轟動了洛陽,而且讓唐玄宗墜入情網。開元28年(740年),56歲的唐玄宗與22歲的楊玉環在驪山溫泉宮幽會,從此一發而不可收拾,唐玄宗為了跨越公公與兒媳這一難關,別出心裁的命壽王妃楊玉環出家為道士,道號太真,這樣他就可以用女道士的身份而不是兒媳的身份進入宮闈,不到一年,唐玄宗就把她冊封為自己的妃子——太真妃;到了唐玄宗六十一歲生日那天,他公開宣布把二十七歲的楊玉環冊封為貴妃。[提出問題]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唐玄宗此時的生活是怎樣的?(追求享樂,荒廢朝政)[教師過渡]唐玄宗的追求享樂,荒廢朝政,也給了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機會,那就是宰相李林甫和楊國忠。[教師活動]介紹李林甫和楊國忠[教師過渡]李林甫和楊國忠這些人把持大權,營私舞弊,排斥賢能之人,致使朝政黑暗腐敗。然而,最為致命的是,當楊國忠專權時,他與安祿山的矛盾也是越來越深了。[呈現材料]楊國忠圍捕了安祿山的住宅,并抓獲了其部下,以激怒祿山,希望其地位有所搖動,又在朝廷內取信于皇上,但皇上竟不領悟。因此祿山驚恐畏懼,于是以殺國忠為名舉兵。——譯自《舊唐書·楊國忠傳》[教師講述]楊國忠和安祿山的內外矛盾最終也演變成不可收拾的地步,亂亡也即將開啟。二、國勢成衰割據雄1.安史之亂(755-763年)[教師過渡]755年,安祿山借口朝廷出現奸臣,和部將史思明一起發動叛亂,從河北大舉南下,史稱“安史之亂”。[播放視頻]安史之亂2.亂之影響[呈現材料]1.東至鄭(今河南鄭州市)、汴(今河南開封),達于徐方(今徐州),北自覃懷(今河南沁陽縣一帶),經于相土(相州),人煙斷絕,千里蕭條。——《舊唐書·郭子儀傳》2.754年與760年全國人口統計表3.唐代藩鎮割據的分布4. 而武夫戰卒以功起行陣,列 為侯王者,皆除節度使。由是方鎮相望于內地,大者連州十余,小者猶兼三四……天子顧力不能制,則忍恥含垢,因而撫之,謂之姑息之政。——《新唐書·兵志》[提出問題]根據材料,說說安史之亂的影響(人口銳減,社會凋敝;藩鎮割據,貽害無窮)[教師明確]安史之亂對社會經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唐朝的國勢從此由盛轉衰,此后逐漸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三、大廈將傾難可控1.大廈將傾[教師講述] 唐朝后期,社會局勢已經是江河日下了。在中央政權層面,統治腐朽,宦官專權,甚至公然廢立皇帝。憲宗和敬宗死于宦官之手,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皆由宦官擁立。在地方形勢層面,藩鎮割據的態勢越來越嚴重,藩鎮或者聯兵對抗中央,或者相互間為爭奪地盤而彼此攻戰,以致經常有變亂發生,中央無力控制藩鎮。在百姓生活層面,藩鎮統治下的人民,賦役和兵役的負擔十分沉重,人民賦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連年的災荒,無以為生。[教師過渡]政治黑暗,藩鎮割據,百姓困苦,這些都是王朝將息的前兆,最終,農民起義爆發了。2.唐朝滅亡黃巢起義:黃巢攻入長安,建立政權給唐朝以致命打擊;朱溫滅唐:907年,朱溫建立后梁,唐朝至此滅亡。四、世代更立延亂終1.五代十國[呈現地圖]五代十國形勢圖[教師活動]講解五代十國基本情況(明確:黃河流域——五代(相繼建立),南方地區——十國(先后并存))[呈現材料]五代十國君主基本情況,五代十國時間進度條[提出問題] 根據材料,思考五代十國時期的歷史特征[教師明確] 武將擅權——唐末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政權分立——統一始終是客觀存在的歷史趨勢2.歷史啟示[呈現材料]唐朝至五代十國時間軸[結束語] 驕奢生于富貴,禍亂生于微忽。——唐太宗·李世民板書設計習題演練 1.下列哪一事件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唐朝的國勢從此由盛轉衰 CA.鑒真東渡 B黃巢起義 C.安史之亂 D.藩鎮割據2.“唐朝滅亡后,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斗不息,生民涂炭…”材料描述的是 BA.黃巾起義 B.五代十國的更迭 C.安史之亂 D.黃巢起義3.方鎮相望于內地,大者連州十余,小者猶兼三四。”這反映了唐朝時期出現的哪一局面 AA.藩鎮割據 B.宦官專權 C.黃巢起義 D.安史之亂教學反思PAGE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