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8課 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 教學設計【課程標準】1.認識冷戰的基本特征;2.理解冷戰的發生、發展與世界格局變化之間的相互影響。【教材分析】本課包括三個子目:第一子目是“冷戰與兩極格局”,第二子目是“冷戰的發展與多極力量的成長”,第三子目是“兩極格局的瓦解”。這三個子目之間的邏輯關系是:遵循歷史發展順序,圍繞冷戰發生、發展、終結,介紹必要的歷史知識,并結合國際格局在冷戰進程中的演變,說明世界多極化的發展趨勢,強化歷史思維,給學生以世界歷史發展大趨勢的宏觀認識。【教學重點】冷戰的發生;冷戰的基本特征;兩極格局形成發展與瓦解過程;【教學難點】冷戰的基本特征;冷戰與國際格局的關系。【導入新課】以上兩幅圖片都是美國與蘇聯的關系圖。從1945年的勝利之握到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請問美蘇之間的關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為什么?從盟友變為對手。【教學過程】一、課標分析,明確復習要求1.課標內容:認識冷戰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戰的發生、發展與世界格局變化之間的相互影響。2.命題重點:3.復習要求(1)學生能夠基本理解各類歷史材料,能夠將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框架下(時空觀念)。(2)學生能結合所學知識,自主分析史料,把握冷戰的含義、基本進程、理解冷戰的特征、了解世界格局的變化(唯物史觀、史料實證)(3)學生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根據教師創設的歷史情境,在提取、分析史料信息的基礎上加深對冷戰相關問題的理解,通過自主探究、討論、總結形成較客觀的觀點和看法(歷史解釋)。(4)通過新世紀以來的新聞報道和近期事件,理解國家戰略和國際關系變化,堅定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信心,以潛移默化地培養家國情懷。(家國情懷)二、利用教材,鞏固必備知識(一)構建知識體系裂變:冷戰與兩極格局形成問題1:冷戰概念——什么是冷戰?問題2:冷戰起因——為什么出現冷戰?問題3:冷戰表現——冷戰是怎樣展開的?兩極格局又是怎樣形成的?漸變:冷戰的發展與多極力量的成長問題4:國際格局多極化的趨勢是如何出現的?劇變:兩極格局瓦解與冷戰結束問題5:冷戰和美蘇爭霸給世界帶來了怎樣的影響?(二)提練階段特征1.政治:從兩極格局向多極化過渡。美蘇為爭奪世界霸權進行了長時間的“冷戰”;20世紀60~70年代,多極化趨勢出現;當今世界格局的基本特點是“一超多強”,多極化趨勢加強。戰后殖民體系的崩潰,是人類歷史的巨大進步。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人類面對諸多問題和挑戰2.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形成,八九十年代以來,經濟區域集團化和經濟全球化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兩大趨勢;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政策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兩種現代化模式發生沖突和自我調整,兩種制度從冷戰相持到和平競爭、相互借鑒3.思想文化:二戰后,信息技術迅猛發展,人類進入“信息時代”,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現代主義文學、美術、音樂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三)理解核心概念1.冷戰: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統治集團使用的術語。是指20世紀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為首的兩大集團之間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對峙與競爭狀態。“冷戰”的手段包括:全方面的冷對峙狀態(1)經濟:資本主義國家對社會主義國家進行經濟封鎖、制裁。(2)政治:顛覆其他國家政府。(3)外交:外交封鎖、對抗。(4)軍事:在外國建立軍事基地,組建軍事同盟,進行軍備競賽,發動代理人戰爭。(5)文化:文化入侵,相互攻擊對方不懂價值觀念與社會制度。2.兩極格局:指的是冷戰時期,是以美蘇為中心,在歐洲形成北約與華約兩大軍事集團對立、在全球形成資本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全面對抗,形成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相對穩定的結構狀態和局面。3.不結盟運動①含義:不結盟運動并非不與任何國家結盟合作,而只是不和與美蘇兩大軍事集團結盟的國家結成聯盟②提出:1956年南、埃、印提出③形成:1961年貝爾格萊德會議④重要任務是:反對美蘇霸權主義⑤行動綱領: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4.地緣政治:把地理因素視為影響甚至決定國家政治行為的基本因素之一,并從國家利益出發,將具體國家的安全納入全球背景之中,從地理的角度考察國家間的政治關系。(四)探討關鍵問題關鍵問題一:什么是冷戰?為什么會出現冷戰?冷戰是怎樣展開的?有何基本特征?冷戰對世界的影響?1.冷戰的原因材料一 蘇聯責任說(【美】詹姆士 伯納姆):20世紀40-50年代美國深受麥卡錫主義(狂熱反共浪潮)影響,相關史實:1945年2月斯大林在雅爾塔會議上強調波蘭問題的重要性;二戰后波蘭領土變遷示意圖;蘇聯對土耳其提出控制黑海海峽的要求;材料二 美國責任說(【蘇】祖博克)20世紀70年代以來蘇聯學界觀點;相關史實:1944年10月羅斯福發表演宣稱美國領導國際社會的實力和責任;1947年3月杜魯門公開反蘇反共宣言;材料三 教材觀點/中國學界:二戰后,美國和蘇聯在國家戰略、國家利益、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上的對立使他們變成對手,美國率先挑起冷戰,蘇聯應對。現實原因:戰后世界主要國家力量對比的變化;直接原因:二戰后,美蘇兩國的戰時同盟基礎不復存在根本原因:美蘇國家利益嚴重沖突2.冷戰的展開領域 政策措施美國 蘇聯政治 杜魯門主義 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經濟 馬歇爾計劃 經互會軍事 北約 華約地緣政治 第一次柏林危機,德國分裂3.冷戰的特點(1)國家利益與國家戰略之爭(總特征、出發點);(2)意識形態之爭;(3)對抗形式的多樣性,政治、經濟、軍事全面對峙;(4)地緣政治之爭;(5)避免大戰的自我調節機制。4.冷戰的影響①美蘇冷戰關系壓倒了其他國際關系,造成了西歐依賴美國東歐依賴蘇聯的局面,整個世界日益分裂為兩部分。②美蘇兩國為爭奪勢力范圍,甚至不惜大舉用兵,局部“熱戰”,破壞世界和平。③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全面對抗,進行軍備競賽,使世界處于毀滅性的核戰爭的威脅之下。 兩大集團勢均力敵,彼此不敢輕易動武,又使得近半個世紀沒有爆發新的世界大戰。④美蘇雙方爭奪在軍事、科技等領域的優勢,客觀上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⑤促使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進行改革。各國在長期共存中都不同程度地從對方身上借鑒了經驗,吸取了教訓,并用于內部調整和改革,推動了世界的整體發展。⑥為各種力量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機會,第三世界崛起、歐共體形成等,促進了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關鍵問題二:冷戰期間的國際關系1.冷戰期間美蘇關系2.冷戰期間多極力量的成長(1)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逐漸分化;西歐和日本逐漸成為重要的國際力量。①西歐:1967年,歐洲共同體的成立和發展。②日本:經濟“起飛”及其要成為“政治大國”的追求。(2)社會主義陣營開始瓦解:蘇聯的大國主義和民族利己主義所導致的東歐國家反對蘇聯控制的斗爭,以及中蘇關系的破裂,表明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開始瓦解。(3)中國崛起:中國成為國際社會中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4)第三世界①萬隆會議:第一次在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的情況下舉行了萬隆會議,由此誕生了體現和平共處原則的“萬隆精神”。②不結盟運動:是發展中國家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國際政治舞臺的重要標志。3.兩極格局的瓦解(1)標志:東歐劇變、蘇聯解體(2)影響:持續近半個世紀的冷戰結束,兩極格局中出現的世界多極化趨勢不可逆轉【課堂小結】【課堂評價】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