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歷史百日沖刺--歷史概念記憶清單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歷史百日沖刺--歷史概念記憶清單

資源簡介

歷史百日沖刺知識背誦第 1 天 高考倒計時 99 天
分封制
目的:為了鞏固周王朝的統治(“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
內容:①將土地和人民授予同姓親族、姻親功臣、殷商降族和古國后代,讓他們建立諸侯國,保衛周王室 ②各諸侯國必須承認周王權威,承擔義務(與商代相比,臣屬關系更加明確)
③層層分封
作用:①周人勢力范圍不斷擴大
②形成了“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平民 ”的等級序列,確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 ”地 位
(2)宗法制
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內容:大宗小宗制、嫡長子繼承制
(大宗:在宗法制度下,由嫡長子傳宗繼統,這個系統被稱為大宗;
小宗:嫡長子的同母弟或者是庶母兄弟是小宗。大宗和小宗的關系是相對的。)
特點:①嫡長子繼承制(核心、最大特點)
②雙重關系(血緣關系和政治關系)
實質:血緣關系和政治關系相結合
作用:①保證了貴族“世卿世祿 ”( 貴族不僅世襲土地和人口,而且還世襲職務和待遇)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與原始筆記有所改動)
(3)禮樂制度 是西周的等級名分制度,是維護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歷史百日沖刺知識背誦第 2 天 高考倒計時 98 天
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一、春秋時期
政治特征: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壞,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衰落
1、根本原因: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使井田制逐步瓦解)
2、表現:①小宗取代大宗的現象發生
②諸侯不斷擅自進行分封
③強大諸侯國發動兼并戰爭
二、戰國時期
1、各國紛紛進行變法
2、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為統一創造了條件
3、公元前 221 年,秦統一六國
三、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在秦朝確立,以后中國的封建社會就是中央集權制度的強化過程)
基本政治制度:中央集權制度
(一)中央集權制度的內容:
1、皇帝制度
特點:①皇權至上(皇帝將立法、司法、行政、軍事權力全部攬于自己手中)
②帝位終身制和皇位世襲制
2、三公九卿制(中央官職)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①職能:丞相是“百官之首 ”,輔佐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太尉協助皇帝管理軍務。 ②相互關系:互相配合、互相牽制。
九卿:三公以下的中央政府官職
3、郡縣制(地方)
特征:①郡縣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襲(與西周分封制的根本區別)
②縣以下設鄉、里、什伍
(二)中央集權制度的根本特征:權力高度集中
(三)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徹底打破了傳統的貴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制度的基礎,對此后 2000 多年的中國政治和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
歷史百日沖刺知識背誦第 3 天 高考倒計時 97 天
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斗爭
七國之亂:公元前 154 年,漢景帝接受建議,開始著手削奪諸侯國的封地,七個諸侯王發動叛亂,史稱“七國之 亂 ”。
直接原因:面對諸侯國尾大不掉之勢,賈誼、晁錯等人上書,主張消減封國
漢武帝改革 根本目的:為了加強皇權,鞏固國家統一
措施:①建中朝②設刺史③推恩令
作用:①積極:鞏固、發展了大一統局面,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②消極:皇帝權力過于集中,造成后來外戚和宦官專權。
文化上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根本上是由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所決定的;而經濟上“重農抑商 ” 也是政治對經濟的反作用產生的。
唐代
唐中葉發生了安史之亂,參與平叛安史之亂的唐朝大將和安史降將被封為節度使,他們擁兵自重,使唐中葉后出現 了藩鎮割據的局面。
五代十國
1、實質:唐末藩鎮割據的繼續和擴大
2、特點:政權更迭頻繁,南方相對穩定
宋太祖改革
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1)收精兵(2)削實權(3)制錢谷
影響
積極:改變了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的分裂局面。
消極:造成了“冗官 ”、“冗兵 ”和“冗費 ”的國家財政危機。
(到北宋為止,中央和地方的斗爭基本告一段落, 以中央的勝利而結束。)
歷史百日沖刺知識背誦第 4 天 高考倒計時 96 天
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
一、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及其演變
1、三省六部制的確立(隋唐時期)
①三省為中書省(負責起草詔令)、尚書省(負責執行)、門下省(負責封駁審議)
②尚書省下設六部。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之間既互相配合,又互為補充,提高了辦事效率;
完整的相權又被分割,有利于加強皇權。
2、發展(宋朝)
三省長官基本不參與政事,另外設置
①中樞門下——負責行政
②樞密院——負責軍事
③三司(鹽鐵、度支、戶部)——負責財政
3、三省六部制的廢除(元朝)
元朝廢除三省、實行一省制,只設中書省,六部也歸入中書省。
二、明朝皇權的加強
1、明朝初年,沿襲元制,設中書省。
2、明太祖朱元璋時期
①下令裁撤中書省,廢除丞相,由皇帝親自掌管六部。(專制皇權達到新的高度)
②由于事務繁忙,皇帝不可能一一親自裁決,明太祖設立殿閣大學士,但不參與決策。 3、明成祖時期
正式設立內閣,大學士開始參與軍國大事的商討,此后內閣地位逐漸上升。
注意:“票擬 ”和“批紅 ”
三、清朝專制皇權的加強
1、清朝初年:承襲明制,設立內閣。重要的軍國大事, 由議政王大臣會議來處理。
2、軍機處的設立
(1)時間:清雍正年間
(2)職責:可參與處理內政外交、制定軍政大計、審理重大案件等政務,但由于軍機處官員品級不高,
只能跪奏筆錄。
(3)影響:
①簡化了處理政務的手續,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②軍機處完全聽命于皇帝,軍國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決,軍機處的設立,是專制皇權高度發展的重要標志。
歷史百日沖刺知識背誦第 5 天 高考倒計時 95 天
鴉片戰爭
近代中國社會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是近代中國的最基本的國情,形成大約 60 年左右時間,形成過程中 有四個關鍵點:
1、1840 年,鴉片戰爭簽訂了《南京條約》及其附件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般封建社會
2、1856 年開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及簽訂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加深。 3、1894 年, 甲午戰爭 簽定了《馬關條約》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進一步加深。
4、1900 年八國聯軍侵華 簽訂的《辛丑條約》使中國半殖民地般封建社會基本形成。
一、鴉片戰爭
1、原因:
①根本原因:19 世紀前期,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頭號資本主義強國,為了擴大海外市場和獲取原材料, 英國資產階級迫切要求打開中國大門,但當時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
②直接原因: 中國的禁煙運動(虎門銷煙)沉重打擊英國鴉片走私活動,為維護鴉片貿易,英國發動了侵華戰 爭。
2、虎門銷煙
在中英正常貿易中,英國處于貿易逆差,為了改變這種情況,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清政府開始禁煙,
1839 年發生了虎門銷煙
3、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時間:1840—— 1842 年
4、結果:清政府戰敗,簽定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及附件、
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
5、《南京條約》主要內容
①開放五個通商口岸(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貿易)
②割香港島給英國(領土)
③英商進出口貨物的關稅由中英雙方協定(關稅)
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權
6、影響
①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中國獨立發展的道路被迫中斷。
②中國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③中國歷史進程發生重大轉變,開始淪為半殖民地般封建社會。
【中國在鴉片戰爭中失敗的原因及啟示】模塊 P52 頁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
1、原因:
①根本原因:進一步打開中國大門,擴大在華利益
②直接原因:清政府拒絕改約
2、過程
①第一階段:1856—— 1858 年《天津條約》
②第二階段:1859—— 1860 年火燒圓明園簽訂《北京條約》
3、內容
(1)《天津條約》 內容
①開放 10 個通商口岸
②允許外國公使進駐北京
③外國軍艦、商船可自由在沿海、沿江口岸航行
④外國人可到中國內地游歷、經商和傳教
(2)《北京條約》主要內容
①開天津為商埠
②割九龍司給英國
4、影響
①中國領土與主權被進一步破壞,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加深。
②清政府權利結構發生變化
③中國人開始向西方學習,興起了旨在推動王朝中興的洋務運動。
【第二次鴉片戰爭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
歷史百日沖刺知識背誦第 6 天 高考倒計時 96 天
從中日甲午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
一、中日甲午戰爭
1、原因
①根本原因: 日本侵華是蓄謀已久的基本國策。
(解析: 日本明治維新后,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但由于改革不徹底,封建殘余濃厚,國內市場狹小, 日本 需
要從侵略擴張中尋找出路,因此制定了侵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
②具體原因: 日本國內爆發了經濟危機。
③導火線:朝鮮東學黨起義
2、過程:
①開始的標志: 日本在朝鮮半島豐島海面偷襲清軍運兵船, 甲午戰爭開始。
②結果: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
3、《馬關條約》主要內容
①割遼東半島、臺灣及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領土主權)
②賠償日軍軍費兩億兩白銀(是中國財政不堪重負)
③開放重慶、沙市、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使列強侵略勢力深入中國內地,最里面為重慶)
④允許日本在華設廠(列強對中國侵略由商品輸出到資本輸出的變化,影響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是《馬關條約》所有條款中危害最嚴重的一項)
4、《馬關條約》對中國的危害
通過內容分析可以得出《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后對中國危害最大的條約。
①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②嚴重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掀起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
(列強瓜分中國狂潮的序幕是:三國干涉還遼。三國指俄國、德國和法國)
③巨額賠款加重了中國財政的負擔,使之不得不轉借外債,列強進一步控制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 ④帝國主義侵略勢力深入中國內地。
⑤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三、八國聯軍侵華
1、原因:
①根本原因: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②借口:“救助駐華使館,并助中國剿匪 ”
2、危害:
①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最終形成。
②巨額賠款加重了人民的負擔
③在北京設立的使館區成為列強侵華的大本營。
歷史百日沖刺知識背誦第 7 天 高考倒計時 93 天
辛亥革命
一、原因: 1、根本: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中華民族危機加深。(民族矛盾)
2、直接:清政府試圖通過新政挽救危機的騙局(階級矛盾)
二、革命準備工作
1、組織基礎
①1894 年,興中會成立,是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
②1905 年,中國同盟會在東京成立。是中國第一個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革命進入了一 個
新的階段。同盟會的政治綱領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 ”,即“三民主義 ”。
【重點問題突破】“三民主義 ”解析
(1) 內容:
①民族主義:反對民族壓迫,反對滿族貴族對中國的專制統治。
②民權主義:推翻君主專制政體,(推翻)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建立)
(比維新派的興民權的思想先進:民主共和國比君主立憲先進)(解決了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之間的矛盾)
③民生主義:平均地權。(資產階級的土地政策)
(2)評價:
積極:三民主義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革命綱領
①三民主義集中代表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利益,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民主權利和發展經濟的共同愿 望。
②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發展,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
③孫中山以三民主義為指導,制定頒布了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
④推動了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發展。
局限性:①大漢族主義。
②沒有提出“反帝 ” 目標。
③沒有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
2、思想基礎:資產階級維新派和革命派的論戰
(1) 內容:①要不要暴力推翻清政府的統治
②要不建立共和政體(根本不同:君主立憲和民主共和)
(2)作用:促進了革命思想的傳播。
3、軍事基礎:武昌起義前最著名的起義:黃花崗起義。
4、經濟基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三、武昌起義
1、概況:1911 年 10 月 10 日,革命黨人熊秉坤、金兆龍在武昌發動起義。
2、結果:勝利,成立湖北軍政府,定國號“ 中華民國 ”,政體“五族共和 ”
3、意義:清王朝在全國的統治土崩瓦解
四、中華民國成立
1、標志:1912 年 1 月 1 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中華民國成立。
2、《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 內容 ①中華民國主權歸全體國民所有(實質:從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專制)
②國民一律平等,享有居住、財產、言論等自由。
③ 實行三權分立和責任內閣制。(為了限制袁世凱)
(2)性質:近代中國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國家臨時大法。
五、袁世凱奪權
1、原因:①帝國主義支持
②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軟弱與妥協
③袁世凱個人的權術和陰謀
2、孫中山讓位于袁世凱的條件
①臨時政府設在南京
②袁世凱宣布贊成共和
③袁世凱接受《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3、1912 年 2 月,清宣統帝下詔退位,標志著統治中國 260 多年的清政府統治的結束。
4、1912 年 3 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失敗,勝利果實被袁世凱所篡奪。 六、失敗原因: 1、主觀(根本原因): 資產階級的軟弱性與妥協性。(模塊四點)
2、客觀: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
七、評價
1、積極: 辛亥革命是一次“ 比較完全意義上“ 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推翻了中國 2000 多年來的君主專制制度, 創建了亞洲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從此,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2、局限性:辛亥革命勝利的果實被袁世凱所篡奪,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也沒有改變中國半殖半封的
社會性質。
歷史百日沖刺知識背誦第 8 天 高考倒計時 92 天
五四愛國運動
一、原因
1、根本原因: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使國內階級矛盾激化。
2、具體原因:一戰期間, 日本加緊侵略中國,提出旨在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
3、直接原因: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失敗。
二、過程
項目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時間 1919 年 5.4——6.3 1919 年 6.3 日之后
活動中心 北京 上海
運動主體 學生 工人階級
斗爭方式 罷課 “三罷斗爭 ”
【要點解析】
1、五四運動最具概括性的口號:“外爭國權,內懲國賊“
2、在五四運動的第二個階段,工人階級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臺,在五四運動后期發揮了主力軍作用, 這是五四運動取得初步勝利的決定性因素,也是五四運動作為新民主主義革命開端的一個重要標準。
三、結果:取得了初步勝利(僅僅是初步:因為沒有改變中國社會性質)
1、北洋政府釋放了被捕學生。
2、罷免了張宗祥、陸宗輿和曹汝霖三個賣國賊的職務。
3、出席巴黎和會中國代表拒簽《凡爾賽和約》(這是中國近代史第一次拒絕簽訂列強條約)
四、意義
1、五四運動是一場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愛國主義精神貫穿運動的始終,是五四運動的主旋律。 2、五四運動是一場廣泛傳播民主與科學的新文化運動,體現了鮮明的民主與科學精神。
3、五四運動是一場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體現了追求真理、用于解放的精神。
4、五四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5、五四運動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為中共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
6、五四運動的偉大功績在于啟蒙了人民的思想,為革命準備了力量。
五、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不同
項目
領導階級(根本不同) 指導思想不同
目標不同
舊民主主義革命
民族資產階級
三民主義
民主共和國
新民主主義革命
無產階級
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
人民民主共和國
革命深度 革命綱領不徹底,群眾發動不充分 革命綱領徹底,廣泛發動群眾
結果 任務沒有完成,以失敗而告終 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務, 以勝利而告終
歷史百日沖刺知識背誦第 9 天 高考倒計時 91 天
新民主主義革命與中國共產黨
一、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1、成立條件
①階級基礎:工人階級隊伍的壯大和工人運動的發展。
②思想基礎:馬克思主義思想在中國的廣泛傳播。
③組織基礎: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
【考點】1920 年,陳獨秀在上海成立了第一個共產黨早期組織。
④國際條件:共產國際的幫助。
2、成立
(1)時間:1921 年 7 月 23 日
(2)標志:中國共產黨一大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重點問題突破】中國共產黨“一大 ”
(1)地點:現在上海法租界,最后一天到了浙江嘉興南湖游船上。
(2) 內容:
①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
②黨的性質是無產階級政黨。
③黨的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廢除私有制,直至消滅階級差別。 ④成立領導機構中央局。
(3)中共“一大 ”召開的歷史意義
①中國共產黨“一大 ”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
②中國出現了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工人階級政黨。
③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
3、中國共產黨“二大 ”
(1)時間:1922 年 7 月
(2)最高綱領: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
(3)現階段奮斗目標(黨的民主革命綱領):反帝、反封建、反軍閥。
【分析】黨的民主革命綱領是在深刻認識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國情和社會本質(中國半殖民地般封建社會性質)的 基
礎上提出的,是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產物(馬克思 主義是反對資產階級的,而中國國情決定資產階級是可以團結和爭取的勢力)。
二、中國工人運動(1922—— 1923 年)
1、黨領導工人運動的最高機構:1921 年成立的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
2、1922 年開始中國出現了第一次工人運動的高潮,這次工人運動的高潮以香港海員罷工為起點, 以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被鎮壓為終點。
3、經驗教訓:必須團結廣大農民和民族資產階級,建立革命統一戰線。
三、國民革命
1、開始的前提:國共第一次合作的實現
【重點問題突破】國共第一次合作實現的過程
(1)1923 年,中國共產黨發表了《中共中央第一次對于時局的主張》,明確提出建立革命統一戰線。 (2)1923 年,中共“三大 ”,正式確立了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方針。
(3)1924 年,國民黨“一大 ”召開,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標志著國 共
第一次合作的正式形成。(國公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的標志是國民黨“一大 ”的召開)
2、國民革命的開始:在國共第一次合作的推動下, 以“ 國民大革命 ”為口號, 以反對軍閥和帝國主義為目標的全

性革命運動開始。
3、高潮:1926 年,北伐
4、失敗:1927 年,蔣介石和汪精衛分別發動“ 四一二 ”和“七一五 ”政變,標志著國共第一次合作的失敗, 也標志著國民革命的失敗。
5、教訓:中國共產黨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和進行武裝斗爭。
四、南昌起義與井岡山道路
1、南昌起義(1927 年 8 月 1 日)
意義:打響了中共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標志著中共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建立人民軍隊的開始。 2、八七會議(1927 年 8 月 7 日)
內容:糾正了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錯誤,確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
意義:給正處于思想混亂和組織渙散的中國共產黨指明了新的道路,為挽救黨和革命做出了巨大貢獻。 3、井岡山道路
(1)1927 年 9 月 9 日,毛澤東領導了秋收起義(地點:湘贛邊)
(2)1927 年 10 月,秋收起義的隊伍來到井岡山地區,建立了中國第一塊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注意】結合課本“從 1928—— 1930 年 ”那段小字內容,了解建立了一系列根據地的核心是贛;結合課本《紅色 根
據地形勢圖》分析得出根據地主要是在南方,原因是受北伐的影響。
(3)井岡山道路(也叫“工農武裝割據 ”的道路)
①含義: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政權的道路。
②三要素: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
③評價:井岡山道路是馬列主義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典范,科學地指出了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規律,
為中國革命在城市遭到失敗后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
④標志:標志著黨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轉向農村。
五、紅軍長征
1、原因:
①根本原因:“左傾 ”錯誤在黨內占據主導地位。
②直接原因:紅軍第五次反“ 圍剿 ”的失敗
③重要原因:蔣介石采取“攘外必先安內 ”的政策。
【解析】“攘外必先安內 ”政策
1931 年九一八事變后,面對日本隊中國的入侵,蔣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內 ”的政策,主張對外對日軍進 攻
步步退讓,對內積極反共。
2、時間:1934 年 10 月—— 1936 年 10 月
3、長征的實質:紅軍的戰略轉移
4、遵義會議
(1)時間:1935 年 1 月
(2) 內容:糾正了中共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的“左傾 ”錯誤;改組了中央領導機構;
確立了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
(3)意義:
①是中共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問題,是中共由幼稚到成熟的標志。 ②使革命形勢轉危為安。
5、《八一宣言》
(1)時間:1935 年 8 月 1 日
(2)主張:號召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6、1935 年 10 月,紅軍勝利到達陜北,建立了陜甘寧革命根據地。1936 年 10 月,紅軍會師甘肅會寧,長征結束。
7、長征勝利的歷史意義
①粉碎了國民黨圍剿紅軍,扼殺革命的企圖,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②長征過程中中共和紅軍經過千錘百煉,保留下來的都是精華,構成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主力。 ③長征沿途宣傳了革命思想。
六、西安事變
1、發生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②主要原因:張學良、楊虎城受到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主張的感召和影響。
2、時間:1936 年 12 月 12 日
3、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4、結果:在中共的調解下,和平解決。
【分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原因
(1)根本原因:當時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
(2)重要原因:為了逼蔣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5、意義: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為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最終形成打下 了重要的基礎,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
七、國共合作抗日
1、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
(1)根本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2)實現過程:《八一宣言》(中共提出建立統一戰線)——《西安事變》(蔣介石答應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七七事變 ”(1937 年 7 月 7 日, 日軍開始全面侵華,中國全面抗戰開始)
—— 1937 年 9 月 22 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國共產黨為國共合作宣言》(標志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 現)
(3)標志:1937 年 9 月 22 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國共產黨為國共合作宣言》, 標志著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
【重點問題突破】國共兩次合作比較
項目 第一次合作 第二次合作
合作方式 黨內合作 黨外合作
廣泛性 四個階級的合作 全民族
斗爭對象 反帝反封建 反帝
斗爭結果 中途破裂 抗戰勝利
2、抗日戰爭的開始階段
國民黨——正面戰場(主導地位)
共產黨——敵后戰場(輔助地位)
【了解】國民黨在這個時期正面戰場組織了四大會戰:淞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和太原會戰。 共產黨創建了晉察冀抗日根據地,這是第一塊敵后抗日根據地。
3、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
(1)中國共產黨的敵后戰場成為主戰場。
(2)國民黨政策開始轉變為消極抗日,積極反共。
①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確立了“容共、防共、限共、反共“ 的方針,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 ②制造了“皖南事變“
(3) 中國共產黨堅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在斗爭中求團結 ”、“有理有據有節 ”的方 針,
對國民黨反共浪潮堅決反擊,同時為了民族利益,努力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保證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4、抗日戰爭的結束
(1)時間:1945 年 8 月 15 日, 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2)抗日戰爭勝利的偉大歷史意義:
①抗日戰爭是百年來中國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戰爭。
②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生了做出了重大貢獻。
③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④使中國國際地位提高。
八、解放戰爭
1、兩種命運(抗日戰爭結束后,中國面臨民主與專制、和平與內戰兩種命運)
(1)中國共產黨 1945 年召開七大 主張廢止國民黨一黨獨裁,建立民主聯合政府。
(2)中國國民黨 1945 年召開六大 主張準備發動內戰、堅持一黨專政和拒絕成立聯合政府。 (3)為了實現和平民主建國的目標,共產黨和國民黨進行了一系列的斗爭
①1945 年 8 月,“重慶談判 ”—— 1945 年 10 月 10 日,簽訂《雙十協定》,確立了和平民主建國方針。 ②1946 年 1 月,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舉行,分定了國民黨內戰獨裁方針。
2、解放戰爭的過程
(1)中國共產黨戰略防御階段
①解放戰爭開始的標志:1946 年 6 月底,國民黨進攻中原解放區,全國規模的內戰開始。 ②國民黨重點進攻陜北與山東解放區,國民黨由全民進攻轉入重點進攻。
【注意】與山東有關的重點戰役:1947 年的孟良崮戰役。
(2)中國共產黨的戰略進攻階段
1947 年夏,依照毛澤東確立的“三軍配合,兩翼牽制 ”的部署,劉伯承、鄧小平千里挺進大別山。 中國共產黨轉入戰略反攻。
(3)雙方決戰
①背景:解放軍的力量已經超過國民黨軍;戰略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
②時間和戰役:1948 年 9 月—— 1949 年 1 月,三大戰役: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和平津戰役。
③結果:中國共產黨勝利。整個東北全部解放,華北及長江中下游以北地區,除少數據點外也全部解放。 (4)解放戰爭的結束
1949 年 4 月,人民解放軍發動渡江戰役,解放了南京,國民黨政府在中國大陸的統治結束,中國新民主主義革 命取得了基本勝利。
歷史百日沖刺知識背誦第 10 天 高考倒計時 90 天
新中國的政治建設
一、開國大典
1、《共同綱領》
1949 年 9 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京召開,我們書上把這次政協會議稱之為“新政協 ”是相對于 1946 年 1 月重慶政治協商會議而言的。從時間背景上來看,解放戰爭已經取得成功,所以這次政協的主要任務是討論建國問 題。在這次會議上制定了一個重要文獻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1)《共同綱領》的作用:“共同綱領 ”具有臨時憲法的作用。
(2)《共同綱領》體現的原則:人民民主原則。
(解析:注意一個問題,這個時期中國是不是社會主義社會呢?這是時期中國不是社會主義社會,還處于新民主主 義社會,這主要是由當時社會經濟成分所決定的,從這一點上大家應該可以得出《共同綱領》之體現了人民民主原 則。)
2、新中國成立
(1)時間:1949 年 10 月 1 日
(2)成立的歷史意義:
①新中國的成立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勝利,
中國進入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時代。
②新中國的成立,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勝利。
③新中國的成了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
二、1954 年憲法(新中國的第一部憲法)
1、頒布背景:
①政治上:為了保障中國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
②經濟上:為了給社會主義改造創造條件。
需要制訂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2、內容:
①確立了我國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政府組織原則(民主集中制)。
②規定了人民的權利和義務。
③制定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方針政策。
④將過渡時期總路線寫入了憲法。
3、特點: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
4、意義:①它的頒布加強了人民民主專政,鞏固了中國人民革命和建設的成果。
②反映了國家在過渡時期的根本要求,反映了廣大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共同愿望。
③它的頒布極大地提高了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推動了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為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 建設奠定了基礎。
三、中國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1、《共同綱領》規定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2、1954 年憲法正式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確立了人民大會制度。
3、人大制度確立的歷史意義
①奠定了新中國各項政治建設的基礎。
②規范了政府與人民的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
③昭示著中國的最高權力屬于人民。
4、曲折發展
①1957 年反右斗爭擴大化時趨于停頓。
②“十年文革 ”間,名存實亡。
③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獲得恢復和發展。
(二)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制度
1、合作基礎: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團結合作、共同反對國民黨專制獨裁的歷史。
2、指導思想:1956 年提出的“長期共存,互相監督 ”
3、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的主要形式:政治協商
4、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的基本組織:政治協商會議。
5、角色變化:1954 年憲法頒布之前,全國政協代行全國人大的職責,
1954 年憲法頒布后,全國政協成為各民主黨派參政議政的舞臺。
6、曲折發展:
①1957 年反右斗爭擴大化,干擾了政協的正常工作。
②“十年文革 ”中,政協工作陷于癱瘓。
③ 文革后,政協恢復,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7、1982 年中共提出的政協工作的新的指導思想(十六字方針):“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 (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1、實行原因: 由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的國情決定。
2、基本內容:在國家的統一領導下,實現全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團結,
在一些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構,行使自治權。
3、五個省級民族自治區: 內蒙古、新疆、廣西、寧夏、西藏(按時間排列)
【重點問題突破】中國民主政治的三個主要特點:
1、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國家的最高權力屬于人民)
2、中共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3、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歷史百日沖刺知識背誦第 11 天 高考倒計時 89 天
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曲折發展
一、“文化大革命 ”對民主法制的破壞
1、“文化大革命 ”發動的歷史背景
①根本原因:黨內“左傾 ”錯誤占據主導地位。
②毛澤東對形勢做出了錯誤判斷。
③林彪、江青集團利用了毛澤東的錯誤。
2、“十年文革 ”對民主法制破壞的表現
①人民生命財產得不到保障,民主法制遭到破壞。
②“全面奪權 ”造成司法部門癱瘓。
③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各黨派政治協商制度都遭到破壞,國家法律形同虛設。
④黨的規章制度被踐踏,黨內政治生活無法正常進行。
3、得到的教訓:必須重視和加強民主法制建設。
二、新時期民主法制建設
1、背景:①“文化大革命 ”的深刻教訓。
②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法制建設方針。
2、新時期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的措施
(1)首要環節:平反“文革 ”前后的冤假錯案。
(2)進行政治體制改革,改進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政治協商制度,加強基層政權和基層民主建設。
(3)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二十年,法制建設的步伐加快,形成了比較完備的法律體系。
①頒布了《1982 年憲法》
②198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和 1999 年《行政復議法》,規范了政府行為,
使“ 民告官 ”有了法律保證,反映了法律面前政府和人民平等的原則。
(4)1997 年“十五大 ”將“依法治國 ”確立為政治體制改革的重點。
1999 年,“依法治國 ”被正式寫入憲法。
三、基層民主選舉
1、地位:基層民主選舉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基礎的一環。
2、改變:①建國初,基層干部是由上級政府任命。
②現階段,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和《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基層干 部
由直接選舉產生。
3、歷史意義:
①中國基層民主選舉制度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重大進展。
②基層民主選舉制度是中國政府為貫徹“依法治國精神 ”,保證群眾的民主權利所進行的卓有成效的努力。
歷史百日沖刺知識背誦第 12 天 高考倒計時 88 天
祖國統一的歷史潮流
一、“一國兩制 ”構想的發展過程
【注意】“一國兩制 ”構想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之一,是馬克思主義原理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產物,它 發
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
1、提出:50 年代中后期,提出“和平解決臺灣問題 ”的設想。
2、醞釀:1981 年,葉劍英闡述了和平統一祖國的“九條方針 ”,成為后來“一國兩制 ”構想的基本內容。 3、形成:80 年代,鄧小平全面闡述了“一國兩制 ”的深刻含義。
“一國兩制 ”的內容:在一個中國前提下,國家主體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臺灣、香港、澳門保持原有的資 本
主義制度長期不變,兩種制度長期共存,是實現祖國統一的必經之路。
4、憲法保證:1982 年憲法將“一國兩制 ”寫入憲法,使“一國兩制 ”有了憲法保證。
5、正式確立:1984 年,“一國兩制 ”被正式確立為實現祖國統一的指導方針。
二、香港、澳門回歸
【注意】(1)香港澳門問題是歷史遺留問題,而臺灣問題不是歷史遺留,而是內戰遺留問題。 (2)回歸后臺灣的自治程度比港澳更高,可以擁有自己的軍隊。
1、回歸的條件 ①根本原因:中國國力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
②“一國兩制 ”構想為香港、澳門問題指明了方向。
③英國和葡萄牙政府的不斷試探。
2、回歸的時間 ①1997 年 7 月 1 日,香港回歸
②1999 年 12 月 20 日,澳門回歸。
3、歷史意義 ①香港回歸洗刷了中華民族百千屈辱,翻開了香港歷史新的一頁。
②中華民族在統一大業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③是“一國兩制 ”構想運用的結果。
④為國際社會解決國家間的歷史遺留問題提供了成功范例。
三、海峽兩岸關系的新發展
1、重要性和緊迫性 ①將大大加快中國現代化的進程。
②將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
2、兩岸關系的發展歷程
①1979 年元旦,停止炮擊金門,實現了兩岸 30 年來的真正停火。
②80 年代以來,“通郵、通航、通商 ”三通的限制逐漸放寬。
③1992 年,在“海峽兩岸均堅持只有一個中國 ”原則上達成共識。
④1995 年,江澤民發表《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斗》,成為解決臺灣問題的綱領性文件。 ⑤2002 年,“十六大 ”再次強調“一國兩制 ”是兩岸統一的最佳方式。
3、臺灣問題和平解決的阻力 ①外部:外國勢力干涉
②內部:臺獨勢力的破壞(根本阻力)
歷史百日沖刺知識背誦第 13 天 高考倒計時 87 天
兩級對峙格局的形成
一、“冷戰 ”概念介紹(要求了解即可)
“冷戰 ”泛指美蘇之間除了直接交戰即“熱戰 ”以外的一切敵對行動,包括互相攻擊對方的價值觀念和社會制 度、
外交對抗、封鎖禁運、軍備競賽、組建軍事集團、發動代理人戰爭等。
二、美蘇冷戰的原因
1、根本原因:美蘇兩國在社會制度與意識形態方面的根本對立。
2、美國和蘇聯失去了戰時同盟的基礎,雙方關系逐漸惡化。
3、美國確立稱霸世界的全球戰略,而蘇聯努力擴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響。
三、美國冷戰政策的表現
基本特征:遏制共產主義并且不訴諸戰爭
“鐵幕 ”演說中“鐵幕 ”的含義:東歐社會主義國家。
1、杜魯門主義(1947 年提出)
①內容:美國要在世界一切地方蘇聯和共產主義對抗。
②實質:遏制共產主義,干涉別國內政。
③標志:是美蘇“冷戰 ”正式開始的標志。
2、馬歇爾計劃(又稱歐洲復興計劃)
【注意】(馬歇爾計劃把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排除在援助范圍之外)
①根本目的: 以經濟手段穩定西歐資本主義制度,控制西歐
②馬歇爾計劃是杜魯門注意的延續和擴大。
③蘇聯采取的對抗措施:蘇聯和東歐國家成立“經互會 ”
3、柏林危機
①是美蘇“冷戰 ”的第一次高潮。
②表面上是美、英、法與蘇聯的較量,實際上是兩種社會制度之間的較量。
4、北約成立(1949 年成立)
①性質:是一個軍事和政治組織。
②根本目的:通過軍事手段控制西歐
③蘇聯采取的對抗措施:1955 年,成立華約
④1955 年,華約的成立,標志著美蘇兩極對峙格局最終形成。
四、美蘇冷戰的歷史影響
1、美蘇冷戰使世界分裂成兩部分。
2、美蘇全面對抗,進行軍備競賽,使世界處于和戰爭的威脅之下。
3、美蘇勢均力敵,不敢輕易動兵,使得近半個世紀沒有爆發新的世界大戰。
4、美蘇兩國爭奪勢力范圍,干涉別國內政,嚴重破壞了世界和平。
五、“冷戰 ”中的熱戰——“朝鮮戰爭 ”和“越南戰爭 ”
【注意】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不屬于冷戰范圍。
1、朝鮮戰爭:
影響:①使中美關系徹底破裂。
②“冷戰 ”從歐洲擴大到亞洲。
2、越南戰爭
影響:導致了美國的霸權地位相對衰落,蘇聯的軍事實力大體趕上了美國。
歷史百日沖刺知識背誦第 14 天 高考倒計時 86 天
世界多極化趨勢
美蘇冷戰對峙 40 多年,但這 40 多年間并不是一成不變,其中有三股實力逐漸發展壯大。
一、歐洲共同體
1、原因:
①根本原因:20 世紀 50 年代,西歐各國生產力得到了較快發展,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各國經濟聯系加強。 ②主要原因:歐洲只有聯合起來,才能保證自身的安全和發展。
③直接原因:為了擺脫美國控制。
2、成立:1967 年,歐洲煤鋼共同體、經濟共同體和原子能共同體合并為歐洲共同體。
3、性質:區域性經濟一體化組織
4、合作內容:關稅、農業、貨幣,加強科技合作(其中關稅同盟和共同農業政策是歐共體的兩大支柱) 5、影響 ①促進西歐國家經濟的發展和實力增強。
②美國霸權地位嚴重消弱,不得不改變對歐政策。
③有力地沖擊了兩極格局,促進了多極化的發展。
二、 日本
1、經濟發展的原因
①基本前提: 日本推行民主化改革,鏟除了殘余的封建因素。
②美國大力扶植日本。
③日本政府重視科技和教育,利用國家政權大力推動經濟發展。
2、影響
①日本經濟逐漸達到和超過戰前水平,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僅次于美國的經濟大國。
②日本改變了戰后初期向美國一邊倒的政策,實行以日美關系為軸心的全方位外交。
③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領域呈現出美國、 日本、西歐三足鼎立的局面。
④沖擊了美蘇兩極格局,加速了多極化進程。
三、不結盟運動(第三世界實力壯大)
1、不結盟運動興起的原因
①基礎:二戰后,亞非拉地區誕生了許多新興的獨立國家。
②主要原因:美蘇冷戰嚴重威脅了亞非拉新興獨立國家的穩定與發展。
③直接原因:這些國家想要謀求維護自身主權、獨立、和平與發展的有效途徑。
2、誕生的標志:1961 年,第一屆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在南斯拉夫舉行,通過了《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宣 言》,
標志著不結盟運動的正式誕生。
3、宗旨:獨立、 自主、不結盟、非集團。
4、“不結盟 ”的含義:不是消極的中立,而是要積極地反對殖民主義和霸權主義,主張用和平共處代替“冷戰 ” 5、影響:
①不結盟運動的興起,標志著第三世界國家以獨立力量登上了國際政治舞臺。
②開始改變由超級大國和西方國家決定世界事務的局面。
③有力地沖擊了兩極格局,促進世界多極化發展。
歷史百日沖刺知識背誦第 15 天 高考倒計時 85 天
新中國的外交
新中國外交的根本方針是——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和平指的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這一外交政 策貫穿新中國整個發展歷程,直到今天,依然是我國的根本外交方針。
一、50 年代中國的外交政策
1、建國初期,毛澤東提出了中國外交的“三大原則 ”
①“另起爐灶 ”——不承認國民黨政府與外國建立的恥辱外交關系。
②“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
③“一邊倒 ”——完全倒向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一方。
(分析: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敵視孤立中國,中國為了鞏固新生政權和發展經濟,完全導向社會主義陣營)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背景:中蘇關系惡化,中美關系徹底破裂,中國外交要努力爭取兩個中間地帶(臨近國家和新興民族獨立國 家。)
(2)主要內容 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3)50 年代中國的外交成就
①1954 年,中國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日內瓦國際會議。
②1955 年,中國代表團參加了“亞非國際會議 ”,堅持“求同存異 ”的方針,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達成 了
“萬隆十項原則 ”
【解析】“求同存異 ”
異:指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不同;
同:都面臨著維護民族獨立,發展經濟的要求。這是亞非會議能夠成功的根本原因。
(4)特點:包容性和開放性
(5)意義
①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
②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
二、七十年代中國外交的重大突破
1、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
(1)原因:
①根本原因:中國綜合國力提高
②70 年代,美國霸權地位衰落
③亞非發展中國家在聯合國中作用加強。
(2)時間:1971 年,第 26 屆聯大
(3)地位:20 世紀 70 年代,中國國際地位進一步提高的最主要的標志。
2、中美建交
(1)原因:中美兩國都有改善關系的共同要求
(2)中美關系正常化的標志:1972 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發表《上海聯合公報》
(3)中美正式建交:1979 年
3、中日建交
(1)原因:中美建交的推動
(2)1972 年, 田中角榮訪華,中日邦交恢復正常化。
三、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外交
1、國家環境:世界多極化趨勢明顯,和評與發展成為當今世界兩大主題。
2、國際交流與合作
(1)四原則:平等互利、形式多樣、講求實效、共同發展。
(2)表現
①積極發展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技術合作
②在多邊經濟領域取得顯著成就——2001 年,中國加入 WTO
③積極參與地區性組織的外交活動
參與亞太經合組織的活動
決定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
3、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
表現
①改善和發展同大國之間的關系
②致力于促進地區的和平與穩定——2001 年成立上海合作組織
③維護聯合國權威
歷史百日沖刺知識背誦第 16 天 高考倒計時 84 天
跨世紀的世界格局
一、蘇聯解體
1、蘇聯解體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誤長期得不到糾正,導致各種矛盾激化。 ②主要和直接原因:戈爾巴喬夫背離科學社會主義原則的政治體制改革
③外部原因:西方資本主義的“和平演變 ”戰略
2、東歐巨變(1989—— 1990 年)
(1)實質:是東歐國家社會制度的根本性變化(由社會主義變為資本主義)
(2)原因:
①根本原因:東歐各國沿襲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產生了許多問題。
②戈爾巴喬夫政治體制改革的影響。
③西方“和平演變 ”政策的影響。
3、“八一九 ”事件
①根本原因:戈爾巴喬夫改革導致國內政局混亂
②影響:加速了蘇聯的解體
4、蘇聯解體的時間
1991 年,12 月 25 日,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瓦解
二、緩和與動蕩并存
1、世界形勢總體上趨于緩和,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流
原因:美蘇兩大集團對峙結束,軍事對抗和軍備競賽減弱使一些地區沖突得到了緩解。 2、在緩和的同時,也存在動蕩,原因是
①兩級格局瓦解,打破了原有的力量對比平衡,冷戰掩蓋的民族、領土、宗教矛盾暴露出來。 ②美國推行霸權主義政策。
③恐怖主義活動頻繁。
三、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
1、當今國際形勢的特點 ①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
②暫時形成了“一超多強 ”的局面。
2、造成當今國際局勢的原因
①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超級大國,試圖建立一個由其領導的單極世界。
②歐盟、 日本、俄羅斯、中國、發展中國家等多種力量增強。
3、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的歷史意義
①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加強有利于削弱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②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③有利于世界和平與發展。
歷史百日沖刺知識背誦第 17 天 高考倒計時 83 天
古代農業
一、古代農業耕作方式演變
(1)刀耕火種(原始農業) (2)石器鋤耕(耒耜)
(3)鐵犁牛耕:春秋出現。 漢代后,鐵犁牛耕成為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農業的精耕細作
生產工具:春秋戰國—鐵犁; 西漢—耦犁、耬車(播種工具); 隋唐— 曲轅犁
耕作方法:春秋戰國—壟作法(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耕作方法); 西漢—代田法
水利工程:都江堰(戰國); 漕渠、 白渠、 龍首渠(漢)
灌溉工具:翻車(三國)、 筒車(唐朝)、 高轉筒車(宋朝)、 風力水車(明清)
三、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
時間:春秋戰國
原因:①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的出現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產力。(根本原因)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確立
特點: ①以家庭為生產單位 ②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 ③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地位:小農經濟在中國封建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是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生產的基本模式。
評價:積極:①提高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②為我國農業的精耕細作做出了貢獻
消極:①小農經濟比較脆弱,容易破產 ②是我國封建社會繁榮的原因,也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 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
(
絲織業
)
歷史百日沖刺知識背誦第 18 天 高考倒計時 82 天
古代手工業
一、手工業的發展形態
官營手工業、 民營手工業 、 家庭手工業
二、手工業的發展
(
青銅:商周—鼎盛(青銅時代) 代表:司母戊鼎、
四羊方尊等
冶鐵:西周晚期出現鐵器
, 東漢杜詩發明水排(水利鼓風冶鐵工具)
煉鋼:南北朝—灌鋼法(水排和灌鋼法使中國的冶煉技術在
16
世紀前一直領先于世界)
{
商朝—原始瓷器;
東漢—青瓷; 北朝—
白瓷唐朝; 唐朝—南青北白;
宋朝—五大名窯
)冶

(
明朝—青花瓷、彩瓷; 景德鎮成為瓷都(明代有些瓷器帶有阿拉
伯文和梵文裝飾)
清朝—琺瑯彩
商朝—
出現絲織品; 西周—斜花提紋織物; 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織法和圖案風格
)瓷

宋朝—寫實風格,圖案生動; 明清—絲織業鼎盛時期(蘇州和杭州成為全國絲織業中心) 三、資本主義萌芽
時間:明朝中后期 地區:江南
原因: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
含義:一些手工業部分出現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 (雇傭與被雇傭)
標志:“機戶出資,機工出力 ” 這種帶有雇傭與被雇傭關系的手工工場的出現。 發展緩慢的原因:封建制度的束縛(根本原因)、 重農抑商、 閉關鎖國
歷史百日沖刺知識背誦第 19 天 高考倒計時 81 天
古代商業
一、古代國內商業的發展
“商人 ”:商朝人善于經商,所以后人把善于經商的人稱為商人。
隋唐—柜坊(中國最早銀行的雛形)和飛錢(匯票)相繼問世
北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益州) 原因:商業環境相對寬松(宋代城市中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
舊時日中為市的經營時間限制也被打破)
元代:大都成為國家性的城市 明清:商幫的出現(徽商和晉商)
二、對外貿易
繁榮 唐朝:對外貿易重要港口——廣州; 外貿易機構——市舶使
兩宋:海上絲綢之路異常繁榮,海外貿易稅成為南宋政府的重要財源。
元朝: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泉州(被譽為世界第一大港)
特點:朝貢貿易(目的是為了宣揚國威,而不是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
衰落:明清的海禁與閉關鎖國政策打擊,僅允許廣州十三行與外國通商。
歷史百日沖刺知識背誦第 20 天 高考倒計時 80 天
古代的經濟政策
一、土地制度的演變
(


) (
{
原始社會: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所有)
)奴隸社會(夏商西周):井田制——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
封建社會(秦漢—— 明清):封建社會的土地私有制
封建社會自身無法解決的問題:土地兼并(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
二、重農抑商
1、首倡“重農抑商 ”政策的是: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
2、 目的:維護自然經濟,確保賦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維護政治穩定,鞏固封建統治。
3、積極作用:保護了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封建社會初期鞏固新興地主政權。消極后果:強 化自然經濟,阻礙工商業發展,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三、“海禁 ”與閉關鎖國
閉關鎖國的含義:嚴格限制同外國的往來,而非完全禁絕。清朝在廣州設立十三行統一管理對外貿易。
閉關鎖國的影響:妨礙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使中國與世隔絕, 沒能及時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以發展生產力,使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 但在某種程度上保護 了國家的安全。
歷史百日沖刺知識背誦第 21 天 高考倒計時 79 天
新航路的開辟
新航路開辟的背景、過程及影響
原因 ①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的萌芽(根本) ②歐洲人的 “尋金熱 ”(動力) ③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控制
東西方商路(直接) ④傳播天主教的熱情⑤人文主義倡導冒險進取
條件: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主)航海技術、造船技術進步和地理知識的豐富(客)
過程 : 迪亞士—好望角、 達伽馬— 印度、 哥倫布——美洲、 麥哲倫:環球航行(大西洋——太平洋——
印度洋——大西洋)(西班牙向西走,兩個“倫 ”)
影響:1、“地理大發現 ”證明了地圓學說的正確性
2、結束了世界各地相對孤立的狀態,世界日益連成一個整體,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 3、 歐洲社會出現了重大變革即“商業革命 ”和“價格革命 ”;貿易中心轉移(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 4、 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最深遠的影響)
歷史百日沖刺知識背誦第 22 天 高考倒計時 78 天
殖民擴張與世界市場的拓展
一、荷蘭的崛起(海上馬車夫)
手段:成立壟斷性的貿易公司——東印度公司,參與殖民競爭。
結果:17 世紀荷蘭成為世界殖民帝國,掌握海上商業霸權。
二、英國的崛起
過程: (1)1588 年,英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從此開始走上殖民擴張道路
(2)三次英荷戰爭:原因—英國頒布《航海條例》
(3)英法戰爭:英法七年戰爭,法國最終戰敗
結果:18 世紀中期,英國最終確立世界殖民霸權, 自詡為“ 日不落帝國 ”
三、殖民擴張的影響
1、給亞、非、拉美等殖民地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打斷了它們正常的歷史進程,使它們發展緩慢、貧窮落后,造成 這些地區的長期落后
2、大量財富涌入西歐,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資本的原始積累,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 3、進一步
拓展了世界市場
歷史百日沖刺知識背誦第 23 天 高考倒計時 77 天
第一次工業革命(1860—— 19 世紀中期)——蒸汽時代
一、工業革命的條件(工業革命為什么首先發生在英國)
(
政治前提:英國資本主義制度進一步發展,社會穩定
資本:殖民掠奪、黑奴貿易等進行資本的原始積累
) (

) (
勞動力:“圈地運功
”為資本主義提供充足的勞動力
市場:“日部落帝國
”具有廣闊的海外市場(最必要的條件)
二、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就
新興的棉紡織業:英國人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標志英國工業革命開始)
) (

{
技術:發達的工場手工業積累了一定技術
) (

) (
交通方面:美國——輪船(富爾頓)、英國——蒸汽機車、火車(史蒂芬孫)
2、1840
年前后,英國的大機器工業基本取代工場手工業率先
完成工業革命(實質)。
3、第一工業革命英國取得的成就最大,第一個進行工業革命,并率先完成,成為頭號的工業強國,產品銷往世
界各地,因而被成為“世界工廠

三、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影響
: 1、新的工廠組織形式——工廠出現。 2、經濟結構變化:農業比重下降,工業比重上升
3、生活方式:城市化進程加速。
4、 社會關系:形成兩大對立階級——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 5、
政治:鞏固了在本國的統治,并與
19
世紀中期確立了對世界的統治。6、世界:1
9
世紀中后期,世界市場基
本形成
)就 { 動力方面:1785 年瓦特改良蒸汽機,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歷史百日沖刺知識背誦第 24 天 高考倒計時 76 天
第二次工業革命(1870——20 世紀初)—— 電氣時代
一、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條件
19 世紀中后期,科學與生產緊密的結合在一起促進了生產力的巨大飛躍。(與第一次工業革命最主要的區別) 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就
1、電的廣泛使用(電氣時代) 2、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交通工具出現汽車、飛機
3、新興化學工業 4、傳統的鋼鐵工業
三、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對歐美: (1)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 (2)新興工業的出現、工業結構的變化(重化工業取代輕紡工業成
為工業主要成分)。 (3) 出現壟斷組織。 對世界:世界市場進一步發展。
壟斷組織的出現:
原因: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使生產的社會化趨勢加強。(根本原因) 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便形成壟
斷(直接原因)
實質: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畢,資本主義世界體系
最終建立。
4、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
①在新航路開辟的影響下,世界市場雛形開始出現。 ②殖民擴張拓展了世界市場
③ 19 世紀中期,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推動下,世界市場基本形成。
④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歷史百日沖刺知識背誦第 25 天 高考倒計時 75 天
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
一、 自然經濟的逐漸解體
原因: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
現象:“紡 ”與“織 ”分離,“織 ”與“耕 ”分離; 中國農副土特產品日趨商品化
影響: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為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提供了條件;中國日益被卷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瓦解 自然經濟逐漸瓦解
二、洋務運動
背景: 內憂外患(內:太平天國運動; 外:列強的入侵)
含義:19 世紀 60~90s,地主階級的洋務派領導的旨在維護封建統治的自救運動。
目的:維護封建統治
內容:1、創辦軍事工業(自強): 曾國藩:安慶內軍械所、 李鴻章:江南制造總局
左宗棠:福州船政局、 崇厚(滿族):天津機器制造局
2、創辦民用工業(自富):李鴻章: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張之洞: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
3、籌劃海防,創建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軍 4、創建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
破產的根本原因:沒有從根本上變革封建制度
影響:①引進了技術,培養了人才。 ②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最深遠影響)
③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經濟的入侵。 ④瓦解了本國的自然經濟
三、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
原因:①自然經濟的解體 ②外商企業的刺激 ③洋務運動的誘導
人物:一些官僚、地主、商人。 時間:19 世紀六七十年代。 地域:東南沿海
特點: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行業分布不平衡(主要發展輕工業,重工業極弱) 地區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東南沿海)
企業:上海發昌機器廠; 廣東繼昌隆繅絲廠; 天津貽來牟機器磨坊。
影響:1、抵制了外國經濟的侵略 2、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以機器為標志的資本主義的發展)
歷史百日沖刺知識背誦第 26 天 高考倒計時 74 天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一、初步發展(甲午戰爭——辛亥革命)
原因:1、列強對中國的資本輸出進一步瓦解了中國的自然經濟。
2、清政府為擴大稅源,解決財政危機,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
影響: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二、短暫春天(黃金時代)(1912~1920)
原因:①辛亥革命掃除障礙(根本原因) ②實業救國思想的影響
③群眾性反帝愛國運動 ④一戰歐洲列強忙于戰爭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短暫的原因:一戰后歐洲列強卷土重來,民族工業迅速蕭條
三、 曲折發展
1927~1936:發展較快、 1937~1945:民族工業萎縮、 1945~1949:民族工業絕境
阻礙中國資義發展因素:本國封建主義的剝削,官僚資本主義的壓榨和外國資本主義的壓迫。
歷史百日沖刺知識背誦第 27 天 高考倒計時 73 天
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
一、社會主義建設的起步
1、一五計劃(1953— 1957) 任務:優先發展重工業;有步驟的進行三大改造
影響:開始改變我國工業落后的面貌,為社會主義的工業化奠定了基礎
2、三大改造(1953— 1956)
內容(對象):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 實質:使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影響:標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建立,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二、探索與失誤
1、中共八大(1956)
(1) 內容 主要矛盾:見 P51 其實質:先進的社會制度與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主要任務: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2)意義:成功的探索(但是八大的路線未能堅持)
2、總路線: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設社會主義(中國八大二次會議)
(反映了人民加速經濟發展的愿望,具有“左 ”傾冒進思想傾向)
(1)大躍進 特點:高速度(超英趕美)、高指標 農業:“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 ” 。 工業:全國上
下大煉鋼鐵
過失:忽視客觀經濟發展規律,造成國民經濟嚴重的比例失調
(2)人民公社 特點:“一大二公 ” 過失:超越了歷史發展階段,違背了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相適應原理
后果:導致國民經濟嚴重比例失調,1959— 1960 三年嚴重的經濟困難
教訓:要尊重客觀經濟規律;生產關系要與生產力水平相適應。
(3)國民經濟調整:八字方針(調整、鞏固、充實、提高)
三、國民經濟的劫難
成功的探索: “一五 ”計劃;三大改造; 中共“八大 ”; 農村中的“糾左 ”“八字方針 ” 失誤的探索:1958 年的總路線、 大躍進、 人民公社化運動、 十年文革。
歷史百日沖刺知識背誦第 28 天 高考倒計時 72 天
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
一、偉大的歷史轉折——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 年)
內容:(1)思想路線: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2)重點轉移: 以階級斗爭為綱轉向以經濟建設
為中心,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 (3)重要決定:改革開放。 意義:黨和國家命運的轉折、改革開放
和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起點
二、經濟體制改革
內容:改革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一切環節 目的: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實質: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目標: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農村: 試點:1978 年首先在安徽、四川。 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形式: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政治改革:1983 年撤銷 人民公社,代之以鄉鎮政府。 作用:提高農民生產的積極性,推動生產力發展
2、城市: 開始:1984 年 中心環節:增強企業的活力。 所有制改革:政企分開,擴大企業自主權,企業
自主經營自負盈虧
管理體制改革:變單一公有制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
分配體制改革: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作用:調動了積極性,增強了企業活力,解放了生產力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
提出:鄧小平南方談話,提出社會主義也要搞好市場經濟。 目標確立:1992 年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
改革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作用:社會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的改善,解決了溫飽問題,并從總體上
達到了小康水平。
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新階段的標志:1992 年鄧小平的“南方談話 ”和十四大
歷史百日沖刺知識背誦第 29 天 高考倒計時 71 天
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經濟特區: “特 ”: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和不同的經濟管理體制(市場經濟)
設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
影響:改革開放的龍頭,是發展外向型經濟的排頭兵;是經濟體制改革的試驗田,為全國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深圳被稱為“一夜崛起的城市 ”
2、沿海開放城市:1984 年開放天津、上海、廣州等 14 個沿海港口城市
3、 沿海開放區 :1985 年開放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和環渤海地區
1990 年決定開發開放浦東
4、沿江開放港口城市 開發浦東原因:進一步推動上海經濟的發展; 以浦東為龍頭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

浦東崛起原因:上海長期積累的經濟和社會文化基礎;地理優勢、交通優勢;人才和產業優勢;國家有利的政策 浦東崛起作用:成為上海新的經濟增長點;成為中國 90 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
對外開放格局: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開放區——沿江開放港口城市——沿邊開放城鎮—— 內地省會 開放城市
對外開放格局特點: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
歷史百日沖刺知識背誦第 30 天 高考倒計時 70 天
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1840 年—— 中國近代史—— 1949 年—— 中國現代史—— 1978 年—— 中國當代史——今)
一個觀點:一定時期的思想文化是對特定階段經濟、政治的反映。
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鴉片戰爭后到新中國的建立 第二個階段:新中國建立后到十一屆三中全會 第三個階段:十一屆三中全會后
歷史百日沖刺知識背誦第 31 天 高考倒計時 69 天
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
1. 服飾(衣)
階段: 第一個階段:鴉片戰爭后到新中國的建立。這一階段的階段特征為中式與西式、傳統和現代服飾并存;具體 表現在長袍馬褂(傳
統)、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裝(傳入,民國后流行)、中山裝(辛亥革命后孫中山設計,綜合中西服裝優點)、旗 袍更成為這一時期的典型服飾。中山裝與旗袍是近現代民族服飾。 第二個階段:新中國建立后到十一屆三中全會。 這一時期由于政治上的影響,階段特征為與革命相關的服飾成為主流。具體表現在建國初,與政治生活聯系,中山 裝和列寧裝、連衣裙等蘇式服裝普遍,文革時期,軍裝和干部服盛行。 第三個階段: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階段特征 為與世界接軌,多彩呈現;具體表現在,服飾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觀大方轉變,各種款式的服裝層出不窮。現 代服裝改革開放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時尚、穿得個性過渡。
2 .飲食結構(食):
魯菜、粵菜、川菜、淮揚菜四大菜系。19 世紀四十年代起,西方飲食文化傳入。西餐館各通商口岸陸續傳入近代西 餐傳入,中西餐并行于世。西餐中的一些常用蔬菜、調味品、西式糖果、糕點、飲料進入百姓飯桌,受到國人歡迎。 新中國社會生活新風尚。改革開放前衣、食等憑票供應,改革開放后變化很大。產品豐富。政府的“菜籃子工程 ” 深得民心。
當今中國產品豐富主要因素:經濟體制改革后,我國生產力水平提高,糧食產量增加,工農業產品增加;實行開放 政策,引進先進品種;科學技術發展;人民群眾生產積極性高漲。
3 .住宅(住): ①傳統民居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四合院是北方地區的傳統民居。 ②鴉片戰爭后,西方建筑 風格的房子在租界通商口岸出現,居室建筑開始出現西化的趨向,中西合璧成為典型特征。 ③新中國成立后,城 市住房總體比較擁擠,物資較為匱乏。
④改革開放以來,人民住房狀況得到很大改善,“安居工程 ”利于民生。
4 .習俗風尚:
近代以來,斷發易服、廢止纏足、婚姻制度、社交禮儀發生改變。民國成立后,開始剪辮易服、破令放足等;會面 禮:點頭、鞠躬、握手取代傳統的跪拜作揖等。近代風俗變遷中最為明顯的是:婚喪禮俗的變遷。婚姻風俗的變遷 特征是刪繁就簡效仿西方的新式婚禮。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戀愛自由、婚姻自主由講究貴賤尊卑、繁瑣到追求自 由、平等和簡潔。但在廣大農村,傳統的風俗習慣仍堅若磐石地沿襲下來。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休閑方式多樣化,推行長假制度,打破陳規陋習,注重生活質量、注重環保等新風尚形成。
5. 中國近現代社會的物質生活習俗變遷的特點
(1)在鴉片戰爭后直至民國時期經歷了由盲目排外向學習西方、由過去的封建傳統社會向現代化社會趨進的過程, 呈現出既追新慕異、去土存洋,又新舊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2)建國后由于意識形態的支配,又重新趨于封閉 化、獨立化。
(3)改革開放以后, 由于觀念的轉變,與世界聯系愈加緊密,逐漸又跟上了國際的潮流。
6.影響中國近現代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主要因素
(1)西方文明的沖擊,歐風美雨的潛移默化。西方國家資本的注入,把以工業文明、科學文化和生活方式為核心 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國;(2)社會經濟的發展;(尤其機器大工業和市場經濟的發展)(3)政治社會變革的推動;(如 維新思潮、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等推動)(4)科技革命的影響; (5)思想觀念的變化。 等
7.總體概括:1840 年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生活變化的主要表現及原因:
表現:衣——從長袍馬褂到西裝和五彩繽紛的休閑服裝;食——從傳統飲食到引進西餐,講求飲食的營養均衡和健 康;住——從傳統平房到寬敞樓房;風俗——發跡陳規陋習,推廣文明習俗。
原因:外因——鴉片戰爭以來由于西方國家侵略,西方的生產方式和生活習俗傳入中國;內因——先進的中國人認 識到自身落后,主動向西方學習;中國共產黨以發展國民經濟,改善人民生活作為工作重心。
歷史百日沖刺知識背誦第 32 天 高考倒計時 68 天
交通工具和通訊工具的進步
1.鐵路——工業化的縮影: 曲折歷程:(1)19 世紀 70 年代,外國商人擅自修筑比吳淞口到上海的淞滬鐵路,這是 中國境內第一條鐵路,清政府拆毀;(2)1881 年,清政府修筑從唐山到胥各莊的第一條鐵路,標志著中國鐵路的誕 生,因擔心震壞“皇陵 ”風水,上演“馬拉火車 ”笑話;(3)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西方列強在中國強修鐵路,控 制中國的重工業,劃分勢力范圍,鐵路修筑到哪里,列強勢力就擴張到哪里;(4)1905 年洋務運動期間第一批幼童 留學生出身的詹天佑修建京張鐵路,開辦中國人自辦鐵路的新篇章;(5)辛亥革命后,孫中山對中國的鐵路建設情 有獨鐘,曾自任全國鐵路總長鼓勵修長鐵路,興辦實業,關注民生;(6)新中國成立后,先后建成寶成、蘭新等鐵 路,開通西南、西北交通線。90 年代,京九鐵路全線通車。2003 年上海,世界上第一條磁懸浮列車投入商業運營。 2006 年,世界上海拔最高、施工難度最大的青藏鐵路通車,使西藏和內地聯系在一起。到“九五 ”期末,中國鐵路 運營總里程亞洲第一,世界第四位。
2.其它交通運輸業:
(1)公路交通(道路交通、汽車工業、能源利用三方面):20 世紀初,上海開始出現汽車。1906 年天津有軌電車, 1924 上海公共汽車。1969 年北京地鐵。中國有自己的自行車制造廠是在 20 世紀 50 年代以后。新中國成立后,公 路建設成果顯著,建有青藏、康藏、新藏公路,武漢、南京長江大橋等,全國建成密集的公路網。截至 2008 年底, 中國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 373 .02 萬公里,比新中國成立初期的 8 萬公里增長了 45 倍。截至 2011 年底我國高速公 路總里程達 8.5 萬公里。中國高速公路總里程全球第二。
(2)航運: 中國近代輪船業發端于洋務運動時期。1872 年李鴻章輪船招商局的開辦,這是洋務派創辦的近代第個 民用企業,也是中國第一家航運公司,從此打破了列強在華壟斷局面,標志著中國近代水上交通運輸業的開端。
(3)航空: 1909 年馮如制成中國第一架飛機。(1903 年美國人萊特兄弟研制成功人類史上第一架飛機) 民航事業 起始于 20 世紀 20 年代。1920 年中國首條空中航線北京至天津開通,中國民航拉開序幕。30 年代中期:形成覆蓋 大半個中國航空網,新中國成立后:所有省份實現飛機運營。
4 .中國近代以來通訊工具的進步:
(1)近代郵政:(近代之前:驛站、民信局)①1866 年:海關開始試辦郵政 ②1896 年:大清郵政局正式成立,
通信范圍主要商埠和中心城市 ③辛亥革命后:改稱中華郵政
(2)近代電信: ①1877 年:丁日昌在臺灣架設電報線,后線路遍及 18 省,這是中國第一條有線電報線,此后
形成通達的電訊網絡。
②1906 年:創設無線電報 ③1932 年:開設了國際無線電報業務
(3)電話: ①1882 年:傳入中國。當時上海人稱之為“德律風 ”,稱“入手而能用,著耳而得聲,坐一定而可對 百朋,隔顏色而可新聞聲音 ”,令滬人大為嘆奇。1884 年,李鴻章架設了自天津到保定的電話線,是我國第一條長 途電話線。清政府在 20 世紀初在南京開辦第一個電話局,開通第一部市內電話。②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
部成立,但當年全國電話容量只有 37 萬,用戶 26 萬戶,普及率 0.05% 。 ③20 世紀 80 年代以后:通信技術和通信
網絡發展迅速。 ④2003 年固定電話、移動電話數量居世界第一。
歷史百日沖刺知識背誦第 33 天 高考倒計時 67 天
大眾傳媒的變遷
1.報刊:
(1)19 世紀中前期,外國人開始在中國辦報,《中國叢報》、《萬國公報》;
(2)此后中國人自己辦的報刊越來越多,如戊戌變法時期的《時務報》,辛亥革命時期的《民報》,五四時期的《新 青年》等。維新變法運動中: 成為推進變法、開啟民智的重要手段,形成國人辦報高潮,代表《中外紀聞》、《強 學報》、《時務報》;
(3)1872 年上海創辦《申報》是中國近代歷時最長、影響最大的中文報刊;
(4)20 世紀前期,中國共產黨創辦有《共產黨》、《紅色中華》、《新華日報》、《解放日報》等政論性報刊;
(5)新中國成立后,我國近現代報刊逐漸普及。
2. 電影:經歷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進口片到國產片的歷程
①1896 年:在上海第一次電影放映 ②1905 年: 中國人自己攝制第一部影片《定軍山》首映成功,標志著中國電 影事業的開始起步。
③民國時期:國產電影快速發展,產生許多知名導演和影星,出現一些優秀的電影作品。1931 年,第一部有聲電影 《歌女紅牡丹》拍攝成功,,結束中國電影無聲的歷史。第一部國際獲獎的影片《漁光曲》,蔡楚生導演、王人美主 演。
④1935 年電影《風云兒女》 以宣傳抗日救亡為主題,其插曲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成為中華 人民共和國國歌。
⑤新中國成立后: 創作中過于強調政治宣傳作用,題材單調;改革開放后:《小花》等相繼問世,走向輝煌新時代, 許多影片獲國際國內大獎
(附:廣播,產生于 20 世紀 20 年代初,新中國成立后逐漸建立起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廣播電臺)
4. 電視:
①1958 年:北京電視臺實驗播出,標志著中國電視業的誕生。②1978 年:更名為中央電視臺,此后省級地方電視 臺紛紛成立
③20 世紀 90 年代中后期:衛星、有線網絡傳輸新格局形成 ④2008 年:中星九號衛星發射,解決邊遠農村收視 難。
5.互聯網——“第四媒介 ” (1)互聯網誕生于 20 世紀 60 年代末,1994 年中國正式接入互聯網。
(2)作用:①政府職能部門網絡化,為普通民眾提供更便捷服務②構筑新型家庭經濟生活,可以通過網絡從事多 種經濟活動,催生當代中國經濟生活的新觀念新模式 ③電子郵件等成為民眾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改變著人們 工作、學習、生活與交往方式
④消極作用:存在著信任度與安全感較低,網絡沉迷情況等負面影響
歷史百日沖刺知識背誦第 34 天 高考倒計時 66 天
空前嚴重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1929— 1933)
1、發生經濟危機的原因:
(1)具體原因:貧富差距擴大, 股票投機過度, 信貸消費過度分。
(2)直接原因:生產與銷售之間的矛盾。
(3)根本原因:生產社會化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即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
2、爆發標志:1929 年 10 月美國華爾街的股票崩潰
3、表現:大批銀行倒閉; 企業破產; 市場蕭條; 失業人數激增; 農產品價格暴跌
4、發展:從美國迅速擴展到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5、特點:(1)范圍廣 (2)時間長 (3)破壞性大
6、影響:(1)加深了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危機:美國、法國社會動亂;德國法西斯上臺(2)世界局勢動蕩 不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加深;激化了各國與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之間的矛盾。
7、胡佛政府的措施: 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 結果:危機不但沒有克服,反而更加惡化
失敗原因: 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已經不再適應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需要
歷史百日沖刺知識背誦第 35 天 高考倒計時 65 天
羅斯福新政
1、背景:1929-1933 經濟危機爆發后,總統胡佛采取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的失敗;1932 年羅斯福在大選中獲勝, 1933 年上任后實行新政;全國人民要求改革的呼聲高漲。
2、羅斯福新政的起止時間:1933—— 1939
3、新政的內容:(1)整頓銀行與金融業。 (2)調整農業政策。
(3)復興工業:藍鷹行動。 (4)社會救濟與公共工程。
4、羅斯福新政的影響:
積極:(1)使美國走出了經濟大危機。 (2)緩和了美國的社會矛盾:遏制了美國法西斯勢力、避免了
無產階級革命的發生。 (3)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即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對以后資本主義的發
展產生深遠影響。
局限:未能完全徹底的消除經濟危機。
5、新政的實質:在不觸動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是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 羅斯福新政“新 ”的含義: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開創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新模式。
歷史百日沖刺知識背誦第 36 天 高考倒計時 64 天
戰后資本主義新變化
新變化①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最主要的變化) ②福利國家的發展
③第三產業的興起 ④“新經濟 ”的出現
實質:資本主義的內部調整,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的本質。
一、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
理論來源:凱恩斯主義 特點:國家干預 盛行:二戰結束到 20C70s
作用:(二戰后西方國家普遍奉行國家干預,實行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二戰結束到 20C70s,經濟發展)出現 了 “黃金時期 ”
滯脹:1973 年西方國家出現了經濟危機——滯脹(通貨膨脹和經濟停滯并存)
解決滯脹辦法:(西方國家普遍拋棄“凱恩斯主義 ”但不是完全拋棄,而是實行國家干預和市場相結合,國有制 和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經濟 ”。
二、福利國家的發展
目的:國家干預社會財富分配, 緩和貧富差距, 維護資本主義統治。(根本)
作用:1、積極作用:穩定社會。 2、消極作用:①給國家財政帶來了沉重的負擔。②道德危機( “養懶人 ”
的消極作用)
三、第三產業的興起
概念:第三產業又被稱服務業,是除農業、工業之外的其他行業的總稱。
興起原因: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公眾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費需求的多樣化。
四、新經濟的出現 概況:20C90s 美國出現了以知識經濟為基礎,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新經濟。 作用:美國 90s 出現了持續 10 年的經濟增長
歷史百日沖刺知識背誦第 37 天 高考倒計時 63 天
從“戰時共產主義 ”到“斯大林模式 ”
一、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背景: 內憂外患(1918~1920 三年內戰)
目的:集中全國的物力、財力,支持紅軍,戰勝敵人。
內容 :①農業:實行余糧收集制。 ②工業:全面推行工業國有化。
③貿易:取消自由貿易。 ④分配 : 實行普遍義務勞動制和實物配給制。
評價:歷史作用: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國人力物力、財力戰勝敵人,鞏固了蘇維埃政權 失誤:損害農民利益;違背經濟發展規律,不是向社會主義過度的正確途徑。
二、新經濟政策
背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引發嚴重經濟和政治危機。
標志:《關于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
內容:①農業: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 ②工業:解除中小企業國有化
③貿易:恢復自由貿易。 ④分配 ::廢除實物配給制,實行按勞分配制。
新經濟政策 “新 ”含義:一定程度發展資本主義,利用商品貨幣關系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作用:恢復經濟;鞏固政權;指明道路(向社會主義過度的正確途徑)。
三、斯大林模式
背景:蘇聯成立和列寧逝世
表現:1、工業:優先發展重工業,農業、輕工業為重工業提供資金。
2、農業:農業集體化。 3、經濟體制:單一公有制經濟和計劃經濟。
特點:經濟上高度集中, 政治上高度集權, 思想上高度集控。
評價:1、 功績:它開辟了一種不同于市場經濟的計劃經濟體制和新型的工業化模式;通過兩個五年計劃,迅 速實現了工業化,蘇聯的經濟實力迅速增長,也為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奠定物質基礎。
2、 弊端:片面發展重工業,導致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處于落后狀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緩慢;農民生產 積極性不高;長期執行計劃指令,壓制了地方和企業的積極性,阻礙蘇聯經濟的持續發展;計劃經濟體 制后來日益僵化,成為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
歷史百日沖刺知識背誦第 38 天 高考倒計時 62 天
二戰后蘇聯的經濟改革
一、赫魯曉夫改革
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措施:農業領域(改革重點)(玉米運動);工業領域 結果:收效甚微(失敗)
評價: 一定程度上沖擊了斯大林模式未能從根本上擺脫斯大林模式的束縛(失敗原因)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內容:重點放在工業上(注重發展重工業尤其是軍事工業)
結果:前期軍事實力達到與美國相匹敵;后期軍備競賽導致經濟負擔沉重,1975 年后經濟停滯 失敗原因:未能從根本上擺脫斯大林模式的束縛(失敗原因);軍備競賽影響經濟發展
三、戈爾巴喬夫改革
背景:
內容{
結果:
社會動蕩、經濟停滯、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1985 年首先經濟改革(重點:承認市場的調節作用,改變單一公有制)
1988 年轉向政治改革(實行多黨制,多元化,放棄共產黨的領導地位)
導致了蘇聯的解體
歷史百日沖刺知識背誦第 39 天 高考倒計時 61 天
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
一、布雷頓森林體系
1、含義: 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
2、背景: 西歐國家實力削弱;國經濟實力膨脹(重要原因)3、基礎:美國的懷特計劃 4、建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宗旨:穩定國際貨幣體系,穩定國際匯率)
世界銀行(宗旨:前期致力于歐洲經濟復興,后期全球性發展)
5、特征:美元和黃金直接掛鉤;國貨幣和美元掛鉤
6、作用:積極: 穩定國際貨幣體系,恢復和發展了經濟
消極:加強了美國在國際金融領域的特權和支配地位
二、國際貿易體系
1、特征: 以美國為中心的國際貿易體系 2、建立:關貿總協定
3、概況:1947 年,美國,中國等 23 個國家,不是一個正式的國際組織,也不是聯合國正式機構。 4、宗旨:降低關稅,實現貿易自由化
5、作用:創造了自由貿易環境,推動世界經濟發展;同時有利于美國向外擴展經濟
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包括:
①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
②以美國為中心的國際貿易體系:關貿總協定。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世界銀行
作用:標志世界經濟朝著體系化和制度化方向發展,有利于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發展
世界經濟發展的三大支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關貿總協定 ”
歷史百日沖刺知識背誦第 40 天 高考倒計時 60 天
世界經濟的區域集團化
對世界經濟影響最大的三大區域集團是: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1、歐盟:(1)1967 年歐洲共同體成立。 (2)1993 年歐洲聯盟成立,標志著歐共體從經濟實體向經濟政治實體過 渡。(3)1999 年 1 月 1 日歐元正式問世。
2、北美自由貿易區: 1994 年 1 月 1 日,北美自由貿易區正式成立。 這是世界上第一個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共同組成的經濟集團。
3、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1989 年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在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成立。 1991 年《漢城宣言》正式確定 該組織的宗旨和目標,同年,中國正式加入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中國臺北和中國香港以地區經濟體名義加 入。
歷史百日沖刺知識背誦第 41 天 高考倒計時 59 天
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一、經濟向全球化發展 (見課本 P111)
經濟全球化的本質:發達國家主導下的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新一輪擴張
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加速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繁榮,也加劇了全球競爭中的利益失衡。
(1)對于發達國家:最大受益者
(2)對于發展中國家,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A、機遇:有利于吸收外資、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開拓國際市場 B、
挑戰:國家主權和經濟安全面臨空前壓力和挑戰
二、世界貿易組織的建立
1、1995 年 1 月 1 日世界貿易組織成立,它標志著規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貿易體系建立起來。世貿組織的前身是: 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談判把多邊貿易組織改名為世貿組織。
2、世貿組織的目的是:實現全球范圍內的貿易自由化
3、世貿組織的作用:(1)加快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2)促使成員國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的繁榮(3)很大程度 上抑制了國際經貿關系中的強權政治
三、中國加入世貿組織 1、時間:2001 年 12 月 2、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影響:
機遇:(1)有利于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國際分工。 (2)有利于擴大出口和利用外資,并在平等條件下參與世界競 爭。 (3)有利于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4)有利于直接參與國際貿易規則的決策,維護合法權益。
(5)有利于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6)有利于促進世界經濟的增長
挑戰:國內一些產品、企業和產業面臨更激烈的競爭。
歷史百日沖刺知識背誦第 42 天 高考倒計時 58 天
中國古代思想與科技
一、春秋
(一)孔子 (儒)--創立
1.學說: ①政治學說:A 、“仁 ”(仁者愛人 ) B 、“禮 ”(“克己復禮 ”) C 、“為政以德 ” ②哲學觀點:“敬鬼神而 遠之 ” ③教育思想:“有教無類 ” “ 因材施教 ”
2.歷史地位: ①所倡導的儒家思想被后人發揚光大,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 響。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為《論語》,尊孔子為圣人,歷世景仰。
3.影響:形成完整儒家思想體系,成為時代主流
(二)老子(道)《道德經》
1.學說:①哲學思想: A 、“道 ”是萬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精華)辯證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對立的, 并可互相轉化;②政治學說:“無為而治 ”
2.影響:①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探討宇宙本源的哲學家②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歷史百日沖刺知識背誦第 43 天 高考倒計時 57 天
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一)百家爭鳴的歷史背景:
經濟:生產力發展,井田制崩潰封建經濟迅速發展,商業繁榮為其提供物質條件
政治:周王室衰危,士大夫崛起,社會大變革時期新統治者沒有絕對權威
(二)孟子和荀子 (儒)===發展
1 、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A 仁政學說 B 人性本善說 C 義利觀:養浩然之氣
②影響:A《孟子》成為四書之一 B 他被稱為“亞圣 ”地位僅次于孔子
2 、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 ” B 性惡論 C 教育思想:治國應以禮教為先,禮法并施
②影響: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對中國哲學具有深遠影響
(三)墨家 (墨)
1.墨家思想:①兼愛 ②非攻 ③尚賢、尚同 尚力、節用、節儉
2.影響:①代表下層勞動群眾特別是手工業者的利益 戰國一度成為顯學,之后不被重視②思想曾被其他學派廣泛吸 收
(四)道家
1 、莊子
①莊子的思想: “齊物 ”, “逍遙 ” 的人生態度,天與人“不相勝 ”(天命觀)
(五)法家 《韓非子》
1.韓非的思想:①法、術、勢相結合,建立一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②社會不斷發展變化,歷史永遠不會倒退 ③變法革新
2.影響:①適應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需要②1000 多年中這種思想與儒家思想互為表里,成為中國古代社 會統治思想的理論基礎
(六)兵家 《孫子兵法》
(七)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歷史意義
1 、儒家學說:孕育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準則
2 、道家學說:構成了 2000 多年傳統思想的哲學思想
3 、法家學說:其中的變革思想成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
歷史百日沖刺知識背誦第 44 天 高考倒計時 56 天
漢代思想的大一統
(一)漢初的黃老之學
1 、出現的社會背景:①西漢初年經濟殘破百廢待興②適應休養生息政策的需要
2 、主要內容:
①黃帝的學說:治身(養生) ②老子的學說:治國(無為而無不為,積極無為)
3 、特點:兼采眾家、積極無為
4 、作用:使漢初社會迅速恢復元氣,社會穩定經濟發展,但到漢武帝時被新儒學取代。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獨尊
1 、原因:漢武帝大一統事業的需要。
2 、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纳雍县| 辛集市| 龙里县| 娄底市| 洪雅县| 牡丹江市| 博湖县| 榆中县| 西昌市| 邹城市| 平泉县| 如东县| 安图县| 乳源| 石棉县| 宁都县| 正宁县| 日土县| 长葛市| 泰州市| 双桥区| 香港 | 丹寨县| 剑川县| 沙坪坝区| 报价| 凉山| 宁陕县| 尼玛县| 南江县| 荣昌县| 南充市| 南雄市| 商南县| 广安市| 杨浦区| 漾濞| 台州市| 渭南市| 英超| 诏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