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5.15探尋新航路 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通過閱讀教材,能夠說出探尋新航路的原因和條件。(唯物史觀、歷史解釋)2.依據教材及《新航路的開辟示意圖》,能夠講述四位航海家的航行路線,學習他們勇于進取的開拓精神。(時空觀念、家國情懷)3.通過對開辟新航路影響的分析,認識到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初步形成全球意識。(史料實證)教學重點:新航路開辟的原因、經過教學難點:新航路開辟的影響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同學們,請看這張圖片,這是15世紀時歐洲人托勒密繪制的世界地圖,在這幅地圖中,只有歐洲、地中海、亞洲西部、非洲北部,同學們再來看右邊這幅地圖,這是16世紀時歐洲人繪制的世界地圖,通過觀察我們能夠看出來到16世紀時歐洲人所認識的世界和我們今天已經相差無幾,從15世紀到16世紀歐洲人對世界的認識發生了如此大的變化就得益于我們今天所學的《探尋新航路》。 二、新課講授首先請同學們齊讀學習目標,下面就讓我們帶著學習目標進入本節課的內容。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包括新航路開辟的原因、過程、影響三個部分的內容。下面我們進入一個問題的探究:新航路開辟的原因。1.新航路開辟的原因請同學們閱讀課本70頁,概況總結新航路開辟的原因有哪些。在這里,老師給同學們三個提示詞:財富、東方、受阻。根據回答概括總結:根本原因:商品經濟發達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歐洲人渴求開拓新的貿易市場。社會原因:《馬可·波羅行紀》激起歐洲人對東方的無限想象和向往,出現了追求黃金和貨幣的熱潮。直接原因:奧斯曼帝國控制了東西方貿易的所有重要商道。教師根據材料解讀:隨著歐洲租地農場和手工工場的發展,商品經濟日益發達,新興的資產階級急需擴大再生產,他們對財富產生了極度的渴望。歐洲的財富是有限的,一本書在歐洲的流行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無線想象,這本書就是《馬可 波羅行記》,這本書中寫道:東方是金瓦蓋頂,金磚鋪地,門窗都是黃金裝飾,連河道里都有滾動的礦石,東方簡直是一個燦爛輝煌的黃金世界,冒險家的樂園。15世紀中葉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興起,先后占領小亞細亞和巴爾干半島,控制傳統商路,對過往商品征收重稅(比原價高8—10倍)。因此,西歐各國迫切需要開辟一條通往東方的新航線。同學們,請看地圖,從歐洲到東方原本的舊航路行不通了,歐洲人只能另辟蹊徑從西出發,西面是一望無際的大西洋,和地中海的風平浪靜截然不同的是大西洋波濤洶涌,充滿了未知,要進行遠洋航行,得需要滿足哪些條件呢?請同學們在課本71頁找一找當時歐洲是否滿足這些條件? 除此之外,大家想一想除了這些還需要什么?我們來看這兩則材料。葡萄牙親王亨利王子(1394年—1460年)因設立航海學校、獎勵航海事業而被稱為“航海者”。在他的支持下,葡萄牙成了歐洲的航海中心。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一世為支持遠洋航行,不僅掏凈了國庫,甚至賣掉了自己王冠上的珠寶。在王后的鼎力支持下,哥倫布率領三艘帆船開始了遠航。由此我們概括總結以下新航路開辟的條件有:(1)“地圓學說”的流行;(2)導航技術的進步;(3)造船技術的提高;(4)王室的支持。2.新航路開辟的經過:在這些條件基礎上,大批的航海家率領他們的船隊開始了遠洋航行。其中比較重要的有四位航海家的船隊,他們是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麥哲倫船隊,請同學們閱讀課本72~73頁的正文、圖片及小字,完成新航路開辟過程的表格。包括起止時間、資助國、航行路線、取得的成果,并結合地圖說一說。 茫茫的大海一望無際,他們可能會遇到哪些困難呢?我們來看三則材料。材料一:哥倫布船隊,出發時87人,生還者40人……達·伽馬船隊,出發時170人,生還者54人;麥哲倫船隊,1080個日夜,17000公里航程,出發時260人,生還者18人,連麥哲倫本人也喪生了。材料二:船員大家都生著重病,牙床腫得厲害,又在身體上出現了大膿瘡,這些膿瘡使壯健男人即使沒有什么別的疾病,也變為虛弱,以至死亡。 ——達 伽馬航海日志 材料三:水手們因患敗血癥而虛弱了,只有一點淡水可喝,少量劣質腐爛的餅干可吃。他們渴望能抓著些老鼠,啃牛皮和吞食鋸末以暫時平息饑餓的陣陣劇痛。——麥哲倫航海日志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航海家們什么樣的精神?開拓創新、不怕困難、堅持不懈等。為了紀念此次地理大發現,在今天的葡萄牙有這樣一個巨大的石碑名為“地理大發現紀念碑”,不僅紀念他們偉大的探險精神,更是為了紀念他們開啟了一個偉大的時代。3.新航路開辟的影響新航路開辟有怎樣的影響呢?請同學們閱讀課本后回答。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大西洋沿岸工商業經濟繁榮起來,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同時,歐洲與亞洲、非洲、美洲之間建立起了直接的商業聯系,往來日益密切。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世界的觀念也從此逐步確立起來。接下來,請同學們根據材料來說一說材料反映了新航路開辟的哪一影響。材料一:《人類六千年》中寫道:“中世紀興旺發達的地中海貿易成為昨日黃花,歐洲大西洋沿岸的里斯本等成為重要的國際商業都市;殖民者利用掠奪的財富發展國內經濟,促使殖民國家迅速成長為資本主義工業強國”。材料二:隨著西方殖民時代的到來,美洲的農作物,如煙草、玉米、馬鈴薯、甜菊、花生、西紅柿傳到歐洲、亞洲和非洲…… ——《世界通史資料選輯》材料三:1420年時歐洲人認識的世界范圍和1620年時歐洲人認識的世界范圍。材料四:早期殖民掠奪,葡萄牙攫取澳門居住權等。【合作探究】這是今天座落在菲律賓的一對紀念碑,遠處的是1555年西班牙人為紀念麥哲倫而樹立的麥哲倫紀念碑;而近處的是1952年菲律賓為紀念殺死麥哲倫的首長拉普拉普樹立的英雄紀念碑。島上還樹立著一塊銅牌,正面寫著:“菲律賓土著人抵抗歐洲人入侵,在此擊斃其統帥麥哲倫。”背面寫著:“麥哲倫與菲律賓土著人激戰,受傷后身亡于此,后來其部下繼續西航,完成了第一次環球航海。”閱讀上面材料想一想:為什么同樣一個人,會有截然不同的兩種評價?鄭和七下西洋是為了宣揚國威,這樣的散財行為注定不能長久,所以鄭和之后再無鄭和,新航路開辟是以掠奪財富為目的,所以哥倫布之后有千千萬萬個哥倫布,伴隨著西方的殖民活動,大量的財富從亞洲、美洲、非洲源源不斷地流入歐洲,這些財富為歐洲帶了原始資本積累。馬克思曾說:“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再看我們中國,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等,列強發動的侵華戰爭無一不是從海上而來,加強海防建設至關重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21世紀,人類進入了大規模開發利用海洋的時期。海洋在國家經濟發展格局和對外開放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在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在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中的角色更加顯著,在國際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競爭中的戰略地位也明顯上升。”再看今天的中國,再也不是近代時期那個任人欺凌的弱國,我們中國正在從海洋大國成長為海洋強國,海上絲綢之路的提出也讓世界看到了我們中國和平崛起的發展態度,祝福我們的祖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